-
1 # 說好一起去旅行
-
2 # 鍛彰趣義
繞過去很不划算,而且危險。
城市是物資的集散地,有人、有物、有糧、有錢。攻下城池,不僅可以得到補充的兵員,還可以得到大量物資和糧食,補充給養,還可以剝削城中的財富來打賞,鼓舞士氣。
這座城池在部隊開拔之後,就是後續物資運輸、部隊集結的重要節點。尤其是區域中心城市,因為它們通常坐落在交通樞紐上,有動員全省、全路、全道糧食、人員、物資、資訊的能力,有了這個節點,物資、人員就有了保障。
更重要的是,有了資訊的聯絡站,可以和自己的後勤補給部隊、援軍保持聯絡,掌握情報。如果打了敗仗,還可以退回到城池中重新集結、修整,以利再戰,沒有的話,只能在野地裡做流寇了。
所以打下城池是有利的。而打不下來,就很有害。
首先是士氣低落,打不下來就跑,太慫了,士氣容易低落。沒有能夠拿到給養,也沒有辦法入城修養,士兵的疲勞值會大大增加,對後面的戰鬥非常不利。
其次,如果繞過去,那麼就要提防腹背受敵了。會不會城池中的守軍騷擾部隊的後方?會不會派一隊精兵來切斷部隊的後勤補給線?會不會在部隊打了敗仗,撤退途中痛打落水狗?
再次,繞過城池,很可能導致無法掌握後方來的情報,陸續開拔前來集結的部隊,會不會不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麼,把這座城池再攻打一遍?會不會遇到守軍的騷擾,被拖住後腿,無法及時前來集結?
最後,這座城池沒攻下來,意味著這座城池還掌握在敵人手裡,前面所說的那些個好處,你沒得到,敵人可是都得到了,裡外裡就是輸了兩城,很不划算。
-
3 # 停住那一秒
古代每個城隘都在關鍵地點,而且那個年代交通訊息都不方便,我們假設一下古代有一個騎兵軍隊奇襲繞過關隘,並且成功深入,那麼他將會面臨幾個問題 ,一沒有援軍,二沒有補給,三隨時有可能被圍。在孫子兵法裡這是死地,也許會有起效,就像清末八旗用的戰術,擒賊擒王,當年確實是靠這戰術打敗了李自成還有明軍主要的幾個將領,但風險也非常大,因為當對方知道你繞過關隘後必定反撲,那麼你將面臨兩面夾擊的局面,在沒有援軍,沒有糧草供應下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被團滅,還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即使你拿下對方土地此時也是飛地,也就是自己的地卻隨時有被對方奪回的危險,付出了代價卻只得到一塊飛地是不划算的,就算對方短時間不能奪回飛地,飛地跟主君聯絡肯定也不會暢通,那還會導致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將軍自立,我想任何一位明智的君主都不會用這樣一個計策,就算有奇效也不會使用,因為浪費錢財人力卻得到一塊吞不下的肉有何意義。
-
4 # 司馬PC
古代的戰爭,基本上都是攻城拔寨,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遇到堅城,為什麼不繞城而過呢?
古代戰爭,屬於冷兵器時代,和現在的戰爭,有一些區別,不過很多方面基本上還是一致的,比如人員、裝備、後勤等等。那麼,現在戰爭,經常有部隊孤軍深入,而古代都是慢慢攻城拔寨呢?
第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兵團作戰,需要充足的後勤保障,而古時,運輸工具落後,都是透過牛車、馬車等工具運糧,如果繞城而過,勢必給後面的後勤補給線造成巨大的威脅。
第二、冷兵器時代,守城容易攻城難,一般城裡可以屯兵幾萬,甚至幾十萬,如果不拔掉,掃清障礙,繞城而過的話,極易被敵方前後夾擊,如果分兵圍城,又勢必減少己方的力量。
第三、古代,城堡作為部隊休整、糧草囤積的主要場地,攻下城池,可以得到補給,休整部隊,如果在野外駐軍,極易被攻擊,又給補給帶來困難。
-
5 # 靈魂的感觸軍需物資難以補給
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應該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點名了古代戰爭中軍需物資的重要性。軍需物資是否充足在古代戰爭中往往是對一場戰爭的勝負起絕定性的作用。像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袁紹潰敗的主因便是糧草被曹軍燒了,從而導致全線崩塌。而古代繞城作戰,糧草補給的問題就非常突出了,古代的交通運輸哪像現在這麼方便,那主要都是靠人力來供給,有句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更何況是在前線作戰計程車兵,一旦糧草補給出現問題,軍心必亂,亂則必敗!
後方部隊難以馳援繞城作戰還有一個重大問題便是支援,繞城作戰便有點孤軍深入的意思,一旦進入敵人後方,不遇到危險還好,一旦遇險則是前有狼後有虎,腹背受敵,而往往深入敵後的軍隊要想和後方自己部隊保持聯絡這就相當不易了,即使後方知道前方有難,要支援也是非常困難,前面沒過的坎要過。像古代普通城池至少有上萬守軍,要透過這些敵軍進行支援,其難易可想而知。
迂迴作戰疲於奔波古代的城池一般建在哪?當然是一些非常險要的位置,久攻不下的城池其位置肯定是更加險要,要繞過這樣的城池絕非易事,剛才不是說過古代有過這樣的例子嗎,下面我來說一說鄧艾偷渡陰平的事。當時魏軍十八萬攻蜀,被阻劍閣,鄧艾相主將鍾會建議獨帶一支隊伍偷渡陰平,繞過劍閣直取涪城,當時鄧艾據史書記載手下是有三萬人,繞過劍閣翻山越嶺,行無人之路七百里,鑿山開道,據《三國志》記載鄧艾到江油時手下不過一萬兵力,可見這繞城作戰之難。
像鄧艾偷渡陰平這是在大勢所趨下進行的,蜀國已是窮途末路,後方有鍾會牽制這劍閣的軍隊,才敢兵行險招,但這樣的例子在古代真不多,繞城作戰有諸多不便,往往一般的攻伐戰爭難以短時間結束,而繞城作戰關鍵就在於出其不意,速戰速決,難以持久作戰,而古代一般打仗在勢力懸殊不大的情況下誰也不敢冒這個風險,要知道往往一戰定乾坤,一旦輸了可能便一敗塗地。即使是勢力遠大於敵方時,採取合圍也比迂迴作戰更好。求穩畢竟是大多數人的心理。
-
6 # 我不像壞小孩
這個問題不單是在古代,就是現代戰爭,也是不被採取的,別說是留一城池,就是留一村一寨,對前方影響也是很大的。現代戰爭中,我知道的只有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使用過,為其命名為“蛙跳戰術”,這也是因為當時美軍已經掌握了制海權之後,才開始實施的。
-
7 # 帝國烽火
漢朝七國之亂,吳楚聯久攻睢陽不下,不能進攻關中,致使周亞夫完成包圍,最終失敗;盛唐安史之亂,叛軍久攻睢陽不下,唐朝包住了南方半壁江山,而叛軍也被朝廷平定。從“七國之亂”到“安史之亂”,他們被睢陽拖住了發展的腳步,那麼為什麼他們不饒過城池,繼續前進呢?
繞過城池之後有前後夾擊危險;劉邦受楚懷王“先入關中為王”的誘惑,從潁川進入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在進攻南陽郡的時候,南陽郡的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
這時候劉邦的謀臣張良站出來,他告訴劉邦不能繞過宛城,因為劉邦將來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如果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劉邦的部隊就面臨前後夾擊的危險。
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回頭攻下了宛城,而張良的建議就是不能繞開城池的一個原因。
很多城池都是建立在戰略要點,繞過需要多走很多路;我國的城池建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類是建立在四通八達的平原,這類城市通常是商賈縱橫,經濟發達,如洛陽就是依靠道路、水利交通之便,成為了大都市。還有一種是建立在山邊、河口之處,作為關隘的形式存在,比如函谷關、劍門關、潼關等等。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曹魏的大軍剛剛在東吳手下吃了敗仗,且主力部隊都在東邊,諸葛亮趁此機會急忙北伐,到達陳倉城池之下包圍陳倉,而陳倉此時只有千餘士兵,但郝昭已築好防備。最終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
諸葛亮此次北伐還從大局上是很好的一次機會,但是陳倉攻不下,而陳倉位於關隘之間,攻不下陳倉,諸葛亮要想進入關中就需要繞道幾百裡,那這個時候,曹魏就已經準備好了。
所以說一些城池不能繞開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城池都處在關隘的位置,繞開需要多走幾百里路,容易錯失戰機。
繞開城池之後,大軍後方的後勤部隊容易受到城池內部的敵人襲擾;大軍南下,糧草先行,而當繞開城池之後,這些城池的敵人就會偷襲後方的糧草,對大軍而言很具有危險性。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和韓信在榮陽一線對峙,雙方僵持不下,這時候在項羽後方的彭越南下偷襲項羽的糧道,項羽被彭越擾的不行,率兵攻打彭越,彭越就逃走,等到項羽再到前線與劉邦對峙的時候,彭越又偷襲項羽的糧道。如此反覆好幾次,使項羽大軍的糧食得不到補給,也減輕了劉邦的壓力。
若是戰爭中出息後方有敵人的城池就會出現項羽所面臨的這種問題,最終的結果要不是前線速戰速決,要不就是回軍後方滅掉後方的城池,不然等待的只有失敗。
當然大軍作戰也有跨越城池直接進攻後方的時候,但是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出奇兵,攻其不備達到速戰速決,如皇太極圍攻京城;還有就是派遣大軍,將城池包圍,如安史之亂的睢陽,但是這些畢竟少數。
總體而言,城池在古代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繞開城池會給大軍行動埋藏極大的隱患,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選擇攻下城池,然後前進。
-
8 # 舊時樓臺月
在許多電視劇中,大軍往往選擇一路破城,殺到敵國京都,而千軍萬馬兵臨城下的場面永遠令人熱血沸騰。但很多人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攻城明明那麼難,為什麼大多數軍隊不直接繞過去直取京都呢?
這首先就要從後方補給問題說起。一個軍隊的戰力永遠和其後勤補給是否及時給力息息相關,古今中外,沒有幾支軍隊能在補給不足的情況下還能無往不利。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就是靠偷襲糧倉,斷掉了袁紹的後方糧食補給,才能以僅僅四萬人馬戰勝袁紹的十一萬大軍,可見,在強大的軍隊也無法離開後方補給。
而在古代,交通運輸上非常落後,假如選擇繞遠路,那麼糧食上的補給就很有可能跟不上,不僅糧食跟不上,還有極有可能驚動城池中的敵軍,導致軍隊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被敵軍從後方偷襲,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相反,如果選擇規規矩矩地攻城,那麼攻下的城池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糧草供應點,還能為軍隊提供更多的勞動力,相當於得到了一個新的軍事戰略基地,有利於軍隊保持戰力、持續行軍。歷史上還有很多軍隊都是受糧草所累最後失利戰敗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
其次再來談談攻佔城池對軍隊和國家產生的重大意義。我們都知道,佔領一個城池,對於被佔領國家而言,心理上極有可能會產生嚴重負擔,從而導致在之後的戰役中軍心大亂,持續失利。而對戰勝國來說,必定是士氣大振,乘勝追擊。
另外,佔領城池也意味著國家版圖的擴大,國力的增強,國家土地越多,統治者和百姓的底氣和自信心也會更強,國家根基亦會更穩固。而如果繞城而選擇攻都城,那麼就算成功,也極有可能面臨著都城之外皆敵患的局面,一旦周圍沒有被控制的城池聯手,都城自然很快又會被奪回去,那可就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做事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做才穩當可靠,行軍打仗也是這個道理,總想著走捷徑往往不是正道,也不夠現實。另外,古人受封建禮制影響,大多都比較看重自己的名聲,尤其是統治階級,對於國家和權位來得是否名正言順十分在意。若是繞路進攻,那就會被一些人看成是陰謀詭計,即使是成功了也會被人瞧不起。
其實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繞過城池而行,但最多隻能派去一小部分人,用以打聽訊息或是偷襲敵軍核心成員,這樣做的話無論是從補給還是道義上來看都是行得通的。另外這部分人通常是驍勇善戰且行軍速度極快的騎兵,例如霍去病、衛青等著名將領就帶領自己的軍隊繞道偷襲過。
所以說,古人並不是不想大批次部隊繞行,而是根本不能,因為這樣做的話風險極大不說,於理也說不過去。不過到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倒是可以彌補一些缺陷,靈活使用更多戰法了。
-
9 # 歷史三日談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凡是戰略要地,不是說由於重兵把守,久攻不下繞過去就算了的事情,這些戰略要地往往對全域性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也!
如果一味地避戰、繞道,勢必會將自己置於腹背受敵的困境。
戰爭的勝負,有戰略和戰術之分,從戰略上來講,戰爭打到最後往往是資源、人口的比拼;而從戰術上來看,則手段要豐富的多,火攻、土掩、水灌,但凡能打勝仗,不管黑貓白貓,都是好貓。
戰略要地旺旺掌控著那些其他地方不具備的資源,比如說交通便利,比如說物產富饒,又比如說人口首屈一指,如果不攻下這些重兵把守的戰略要地,即使一城一地,都可能成為戰爭最後的勝負手。
再從戰術上來說,腹背受敵自古以來乃兵家大忌,如果不能解決面前之敵,繞道前進,腹背受敵就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即使楚霸王項羽都沒有這樣的魄力這樣做。
我們都知道項羽破釜沉舟的典故,其實這則故事不但體現了楚霸王項羽的“勇”,在“謀”的一面,則更讓人敬佩。
項羽破釜沉舟選的地方非常好,一條大河,攔住了退路,砸爛渡河的船,那麼就剩華山一條道了,非得向前不可。
其實項羽雞賊的地方還有一點,這條河不但被他用來鼓舞士氣,還被他用來阻斷敵人,那就是雖然向前的路不好走,但至少沒有後顧之憂,免遭腹背受敵的厄運,可以一往無前。
一河兩用,體現了項羽的確是個有勇有謀有膽有識的人才。
因此,久攻不下繞道而走在行軍打仗上來說,戰略戰術上都不成立,也是不可行的!
-
10 # Su57
在古代戰爭中,有些小城池確實是可以繞過去的。
凡是不能繞過去的城池往往有如下特點。
一是這個城市是戰略要地,把守著重要的通道唯一介面,或者它是多條重要通道的交叉口。攻打不下來,你自己就無路可走,根本不可能繞過它推進。
二是這個城池的資源豐富,比如說糧食或其他戰略物資。這個城市的人口多,潛在兵源充足,拿下之後才讓自己有能力補充兵員糧草實力,可以繼續推進。拿不下自己沒有實力前進。
三是這個城市本身就駐紮重兵。啃不下它,就繼續往前推進,會被這個城市裡的兵力出來抄後路,斷自己糧道和退路。更嚴重的是自己繞過去之後,這裡的兵攻打自己的背後,讓自己背腹受敵,兩面作戰,處境十分險惡。
-
11 # k笑笑生
古代戰爭持續時間長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戰力都是靠士兵,所以攻城就是一場消耗戰,自然時間要長,而有一些城池不能繞過去,也是因為城池的特殊性或者戰略意義重大,笑笑生簡單做了下梳理:
一
無法越過的城池
根據地勢決定,在古代城市規模比較小,對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很多城池都是依據天然的地勢所造,一些獨特的隘口或者環水的城池就有獨特的戰略意義,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足以證明這些城池的戰略意義重大,在古代,軍隊行軍主要依靠陸路,部分才走水路,你不可能讓軍隊越過高山峻嶺,這些隘口就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守住一個隘口就相當於阻擋了於己十倍兵力的敵軍。比如山海關,如果想從東北進攻中原,那麼山海關就是必須要拿下的城池,歷史上滿清得以入主中原,也靠當時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開城獻降。
二
資源豐富的城池
古代是冷兵器時代,不像今天的現代化戰爭,飛機大炮這些鋼鐵巨人,一頓狂轟濫炸,軍隊只是上去清掃戰場,古代的所有戰鬥力都來自於人,人要吃飯,那麼糧草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將帥在謀劃一場戰爭時都會先考慮自己的糧草後勤補給是否充足;在大戰之後往往也要休養生息數年來囤積糧草,在靠天種糧食的年代,那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資源自然也就成了將帥眼中的“糧倉”自然不能略過,硬拼拿下。
三
城池密度小的地區
什麼是城池密度小,中原地區因為地勢平坦,臨近水源,所以會興建很多城池,可能方圓幾百裡就有幾個城池,而一些西北地區,受地勢影響,會選擇相對適宜的地方興建城池,在方圓幾百裡可能就一個城池。對於這種城池密度小的地區,要想略過就要考慮後方的補給部隊的安全,因為沒有城池的保護,打防禦戰是很難的,而補給部隊如果被截那就意味著整場戰役的慘敗,比如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就是靠偷襲了袁紹的補給糧倉。所以穩紮穩打,一步一步的拿下相鄰的城池就可以非常好的保護後方的補給部隊,從而使前方部隊可以無所顧慮的攻城略地。
至於其他情況的一些不能略過的城池有時是出於整個戰局的考慮,總之事出必有因,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生產力來衡量古代的生產力。
-
12 # 讀史知天下
古代戰爭中,久攻不破的城池為什麼不能繞過去?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士兵攻城的畫面,每次攻城必定傷亡慘重,於是很多人都有疑問“那些久攻不破的城池為什麼不能繞過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今天就為大家揭曉答案。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城池的作用是什麼?古代的城池不僅可以駐紮官兵,最重要的是能夠儲存糧草,在生產力和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糧草是行軍打仗的關鍵,一旦沒了糧草,數十萬大軍往往士氣潰散,不戰而敗。
因此古代行軍打仗,如果不攻下城池,就難以為大軍提供防治糧草的場所,後勤也就跟不上,試想軍隊沒有了後勤供應,還如何打仗?
自古打仗就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點在漢武帝遠征匈奴之時,區區幾萬大軍就需要數十萬人提供後勤足以得到印證,也是古代打仗不能輕易繞過城池的根本原因。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繞過城池有何危險?一旦採取繞過城池的策略,其實這是一步險棋,這樣就等於把自己的後背暴露給敵人,也就會處於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隨便繞過城池。
再者,城池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往往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城池就佔據了主動權,比如歷史上的潼關,若要直取長安,就必須要拿下潼關才行。還有一個更出名的就是山海關了,自古以來都是攻取中原的必經之地,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雖然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但他們也是非常聰明的,打仗十分講究兵法,對於一些久攻不下的城池,往往會採取一些針對性的計策。而如果貿然繞路,很容易遭受敵人的兩面夾擊,相比之下,攻取城池,駐紮軍隊,儲存糧草,才可以免除後顧之憂,因此古代戰爭中攻取城池是非常必要的。
-
13 # 司馬砸光
通常情況,除了少數透過攻破城池掠取戰略物質、財富金錢的戰例外,大部分攻城都是為了掠地,以向敵人腹地縱深推進。那麼,久攻不克的城池能不能繞過去呢?理論上是可以的。
諸如朱棣在靖難之役時就不打城池直撲南京,鄧艾滅蜀時繞開姜維鎮守的劍閣直插陰平小路,都是成功戰例。
那為什麼更多時候一定要費時、費力、費人打下敵人據守的城池呢?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該城池為敵人的老巢或者中心,攻下此城就意味著大功告成。
曾國荃用數萬湘軍圍困天京長達三年,為攻破天京不惜一切代價。袁紹攻擊公孫瓚的老巢易京,各築高臺以取得制空權,甚至連地道戰也用上了,逼的公孫瓚自焚而亡。這裡的天京、易京都是敵人最後的屏障,拔掉就能徹底消滅對手,當然不會再繞行而過。
2、該城池為極富象徵意義的軍事重鎮,攻克就能對敵人形成心理震懾,摧毀其對抗信心。
鄧艾走陰平小路直逼成都,在號稱最後一道防火牆的綿竹與諸葛瞻野戰而勝,諸葛瞻陣亡。綿竹失守徹底擊碎了劉禪死戰到底的決心,隨後投降;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聽聞安祿山先後攻克了洛陽、潼關,知道長安鐵定守不住了,於是才狼狽逃往四川。
3、更多情況是,如果繞過城池深入敵境,可能會遭受腹背受敵的滅頂之災。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很多高階指揮官不願意冒這樣的險。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就很明顯是步步推進的策略,從沒有繞城直接攻擊長安的想法,太危險了。
總之,要不要繞城而走要看具體情況,相對來說還是破城的保險係數更高,基本就是這樣了。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嗎?
————————END————————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
-
14 # 中孚鑑
在古代打仗,打的就是對方的軍隊,打的就是對方的地盤,這個地盤裡是對方的指揮機關,只有把對方的指揮機關打敗,才能打垮對方,而這個機關就是城池,因為敵將都在城裡啊。
首先,若是不打城池,而繞道而走,這是很簡單的問題,自己可想到,敵軍也會想到。當然會在繞道的路上埋伏。
更重要的是,避開城池,繞道就是由小路,小路一般都是險,並且都是易守難攻,敵軍少量的軍隊就可以打垮你全軍。
再說了。你繞道的原因無非是還要向前進軍,前方還是敵城,而這座城池是繞道的,並沒有落到自己手裡。
這樣的話,前面是敵軍擋著,後面可能就是敵軍追來,腹背受敵可是兵家大忌。
其次,在古代,一個朝廷,一個城池的經濟和朝廷官員,都在城裡,不打下城池,就是留下隱患。
不然一直往前打,要是後面的城池,後院起火,自己又深入腹地,那就慘了。
所以古代打仗一般要攻城的。
當然事情沒有絕對的,也有繞道而走的,比如三國時期的鄧艾,繞道直接攻到蜀國城下。
-
15 # 史論縱橫
打仗不一定要攻城,但是攻城一定要打仗。
根據軍事活動的目的,然後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攻城。有些情況下必須攻城,而有些情況不必攻城。
以勢力擴張為目的的軍事活動因為你的擴張就是消滅對方的軍事力量,如果對方的軍事力量都蜷縮在城池中,那麼,你只能攻城了。攻城也不一定全是硬攻,也可以圍而不攻,城中由於駐紮了軍隊,但是糧草肯定有限,所以,圍的時間久了,自然就贏了。在電影《投名狀》龐青雲圍蘇州很長時間,外面的人以為裡面的人有糧吃,所以想要進去,而裡面的人都已經吃人了。這種現象在錢鍾書老先生的《圍城》裡面也解釋為,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軍事行動必經關隘古代交通不是特別發達,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往往只有幾條路線可以選擇,但是有些關隘就建在最狹窄的地方,你不突破這個關隘你就過不去,三國時期魏延有一個子午奇謀,就是三千精兵從子午谷出兵中原,如果這裡面派兵把手,設一個據點,估計就會全軍覆沒,像出名的關隘函谷關,嘉峪關,潼關都是重要的關隘,你想要過這條路,必須打下這個關隘。
南宋之所以挺那麼長時間,就是蒙古一直沒能打通秦嶺淮河一線的襄陽城,襄陽城破之時,南宋滅亡之際。
以其它軍事目的必須攻打城池的比如震懾敵對實力,或者掠奪對方糧草等物資,或者就是單純以報復對方軍隊或者將領為目的的就是行動。這種情況一般都伴隨著殘酷的殺了,這個就不說了。
當然,也有不必攻城的情況
在城外已經解決了消滅了對方的有生軍事力量,不用攻城不是每一隻隊伍都喜歡蜷縮在城池之內,閉城不出,如果城中兵力多於攻城的一方,那麼就會和對方打野戰,決戰之地在城外,就不涉及到攻城了。有人肯定會以為,守城多容易啊,為什麼要衝出去打,包圍城池往往需要幾倍於城中的兵力才能攻城,必然的話根本沒法攻城。
其實,這都是沒玩過策略性遊戲,正常的城池,即是防禦對方,也是困住自己。如果在地方兵力保衛自己之前,你沒有把兵從城池中拉出來,那麼,等人包圍你的時候,即使你有二十萬的兵力,而對方只有十萬左右,你也不好突圍,為什麼?因為人家都把城門圍上了,你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家也是一樣,人家進不好進,你出也不好出。敵方兵力本身就少於你,因此,大部分都會採取圍而不攻,長此以往,城中的一方則會處於被動。
還有就是不以攻城為目的的軍事行動,就不需要攻城正常情況下,城池就是為了防止攻城而存在的,因此,攻下一座城池,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努爾哈赤在攻打寧遠城的時候就傷亡慘重,後來皇太極在軍事行動中,就不以攻城為軍事動力。比如,皇太極先後五次繞過山海關,直取京師,但是,除了第一次攻打幾下北京城外,大部分都以劫掠京師周邊的資源和人口為主。在松錦大戰中,清軍圍住錦州而不打,採用圍點打援,將援軍打掉後,城裡的軍隊自然而然就投降了。
另外,太平軍的北伐從南京出發,兩萬多人幾個月就打到京津,並不是軍事實力強,而是太平軍根本就不打城池,繞著城池,繞著清軍主力走,目的很單純,就是吸引清軍主力北上,給天京和西征吸引火力。
-
16 # 冷兵器研究所
前段時間,我們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寫過一篇文章《農村包圍城市古代打仗時不好用?說說為什麼有些攻城戰非打不可!》
簡單說有四種原因,讓古代軍隊面對久攻不下的城池還得死磕:
一是政治中心型城市。這類城市大多是首都、副都,例如長安、洛陽、建康、開封、北京等等。不管什麼情況下,要奪取戰爭的全面勝利,首都是必須要攻下的。
比如,南北朝隋唐時的洛陽雖然並非一直是首都,但由於其傳統政治地位非常重要,故而也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元和郡縣圖志》雲:“《禹貢》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為都邑。”《讀史方輿紀要》載:“秦氏觀曰:長安四塞之國,利於守;開封四通五達之郊,利於戰。洛陽守不如雍,戰不如梁,而不得洛陽,則雍、梁無以為重,故自古號為天下之咽喉。”西魏北周曾經組織過五次對洛陽的慘烈進攻,只有一次得手;隋楊玄感之亂、瓦崗軍李密攻王世充、唐太宗圍攻王世充、安史之亂叛軍南下,均是進攻洛陽。
二是戰役指揮中心型城市。受限於古代通訊和交通條件的低下,中央對廣大的疆域的控制,主要依靠各地的行政中心。如果戰爭爆發,這些行政中心也立即轉化為區域性的作戰指揮中心。這類城市以太原、河間、中山、濟南、壽陽、荊州等為代表。所以這類城市雖然大多處在地勢平坦、交通發達的平原之地,可以很方便地繞過去不打,但發動攻擊的一方出於摧毀敵軍指揮中樞的目的,絕不會輕易放過,即使城防設施極其堅固,也要不惜代價地拿下來。
三是交通孔道型城市。所謂交通孔道,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陸地上的交通孔道,比如漢中之於秦嶺,井陘關之於太行山,虎牢關之於廣武山,函谷關、潼關之於崤山;一類是水路上的交通要津,例如長江之歷陽,古黃河之碻磝津、滑臺、澶州等等。
這類城池要麼憑高據險,要麼逼水為城,是貨真價實的易守難攻的城池。但一座城能控制的交通道路非常有限,頂多幾十裡。就算周邊路難走,繞遠一些,徹底躲開它不行嗎?
解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考慮古代作戰的效能問題。
古代軍隊進行征戰,主要靠士兵徒步行進,而長途跋涉對士兵的體力影響非常大。更可怕的是,長途轉進會極大消耗後勤物資。而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往往繫於後勤保障和士兵的體力。要避開孔道上的堅城,就意味著繞遠道,這必然會大大毀傷部隊的戰鬥力。同時,守城方佔據地利,既可以尾隨追擊,亦可以守險斷後,對客軍都會造成極大的殺傷。所以,對待這種堅城的策略就是,如果不想打,就在戰爭發動之前選擇別的進攻方向。而一旦接上仗,要麼死命攻下來,要麼原路退回。
四是戰役遮障型城市。從軍事地理的角度看來,由於大山大川的阻隔與分割,中國大致分為中原、關中、河北、河東、漢中、蜀中、兩淮、江東、荊襄、遼東、隴右等戰略性區塊。一些戰略區塊便因此據有一兩個遮障型的城池。比如武、蕭、潼、散四關之於關中,陽平關之於漢中,鄴城之於河北,玉壁之於河東,劍閣之於蜀中,京口、歷陽之於江東,彭城之於兩淮,山海關、寧遠之於遼東,等等。這類城池,或位於大山之口,或位於大川之要津,左右皆是險路,以一城左右控遏,就像一面盾牌一樣,為後方的大片區域提供強大的屏護作用。我們經常見到的“門戶”,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古人不傻,他們很多讓今人看起來很傻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不得已的深層次理由。只是我們一般人對史料接觸不多,看不到那些深層次理由罷了。
說到底,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能力和智商有幾個差的?但很多事情不是你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做的問題
-
17 # 路衛兵
繞道走當然可以,不過那樣做既沒意義還很危險。打個比方,一個城市是一個火力點,多個城市就構成了交叉火力網,繞過一個點就會陷入一張網,這在沒有立體戰爭的古代是無解的,所以就得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打。佔據對方火力點並組成自家火力網,也就實現了實際佔領。
古代國家的防禦體系由城市、城堡和要塞組成——後兩種其實是城市的簡化版,好多城市最初的功能就是軍事。城市一般都在交通和戰略要地,有堅固的城牆、城門和護城河,是控制、輻射周邊的關鍵。以城市為節點,聯結覆蓋的區域就是勢力範圍。也就是說,攻佔城市是控制某個地區最簡單、最實用的辦法。
城市還是一個地區的行政和經濟中心,有官僚機構,有大量的人口、物資和軍械。攻下城市可以造成極強的震懾力,還可以補充兵源和保障後勤,也有了向前推進和防禦反撲的據點。繞過城市也不是不可以,但行軍、宿營很容易疲敝,防護成本也會增加。而且繞過去的目的地是哪裡呢?只能是下一個城市,還有可能被上一個城市夾擊。所以古代打仗一般都會以城市為突破,除非你想撈一票就跑。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講在古代戰爭中,攻不下城池的時候繞不過和不繞過去的兩個例子。
(太平天北伐)
第一個例子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派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他們在進軍途中,一直打得比較順利,一路打到天津城下,對天津進行了圍攻。
天津城防範森嚴,他們沒能把天津拿下。於是他們放棄天津,往山東進發。但是,此後他們就陷入清軍和地方武裝的重重包圍之中,最後全軍覆沒。林鳳祥和李開芳也被清軍俘虜,慘遭極刑處死。
第二個例子是蒙古大汗蒙哥率軍打進四川,準備從四川順江而下,往南宋都城臨安進發。但是,當蒙古大軍到達三江匯合的合州釣魚城,在攻打釣魚城的時候,遇到了釣魚城軍民的頑強抵抗。蒙哥在釣魚城下盤桓了7個月,始終沒有把釣魚城拿下來。
當時,有人就勸蒙哥,是不是可以放棄釣魚城,順江而下,先打重慶。拿下重慶後,再回過頭來打釣魚城。或者拿下重慶後,根本就不管釣魚城,先順江而下到夔門再說。但是蒙哥沒同意,一定要拿下釣魚城。最後,蒙哥不幸被打死在釣魚城下。
這兩個例子,雖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意義是不一樣的。很顯然,太平軍的做法是不對的,而蒙古軍的策略是正確的。
(蒙哥攻城)
蒙哥在釣魚城下失敗,其實只能說是一種偶然,是蒙哥被石頭無意砸傷,不治身亡。但是蒙古軍整體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只不過因為大汗去世,他們不得不撤軍而已。如果蒙哥沒有被砸死,遲早蒙古軍是會拿下釣魚城的。畢竟那時候釣魚城已經是一座孤城,救援的呂文德宋軍也被蒙古軍打了回去。在孤城彈盡糧絕的時候,自然就攻下了。
而北伐太平軍全軍覆沒,則5說明了,古代戰爭中,如果攻不下一座城而繞過去,就一定會失敗。
北伐太平軍為什麼會失敗?或者說古代戰爭中,攻不下城就繞過去的軍隊為什麼一定會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斷了糧草及其它後勤補給。糧草不可能完全依靠在攻下城後,從城中獲取。畢竟人家可能對糧食進行堅壁清野,或者一把火燒掉。你就算攻下那座城了,很可能得到的是空城。像項羽那樣,“破釜沉舟”打仗,只能說項羽運氣好。這種賭徒式的打法,一旦打敗了,他們會死得很慘。因此,打仗的時候,必須要有補給線。如果你攻不下一座城,就繞過去,補給線就斷了,那你就不可能獲得補給。古代又沒有飛機,無法空投。很可能你就餓死了。
北伐太平軍失敗的一大原因,就在於缺糧,這就是實際的證明。
(拖雷伐金,圖取其意)
二是會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你繞過去後,你的後面就有一道敵人的關卡,你就相當於孤軍深入。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你攻不下的那座城市,就是一根紮緊布口袋的繩子。你不但會受到圍追堵截,而且也不可能找到援軍。
北伐太平軍打到天津城下的時候,由於受到阻擋,向天京要求派軍增援。當時天京派出曾立昌前往增援。結果曾立昌打到臨清的時候就沒法繼續往上打了。因為遇到了清軍的強力阻截。如果當初林鳳祥、李開芳他們不是打一座城放棄一座城,而是把這座城穩穩佔住,那麼,援軍就會輕輕鬆鬆到達。
當然了,戰術都是靈活多變的,也不能說,攻不下一座城市就不能繞過去。有時候,繞過去反而是一種很好的戰術。
舉個例子。當蒙古軍在攻打金國的鄧州的時候,由於鄧州防範森嚴,城防堅固,蒙古軍首領拖雷怎麼也攻不下來。於是,他乾脆繞過鄧州,直接向金國的首都汴京火速進攻。鄧州的守軍聽說後,趕緊出城追擊蒙古軍,準備和汴京的守軍兩面夾擊,截殺蒙古軍。但是,拖雷其實並沒有殺到汴京,而是半途折回來,在三峰山設下埋伏。等鄧州趕來救援的金軍全部進入蒙古軍的埋伏圈後,蒙古軍突然殺出,一舉殲滅了鄧州的15萬大軍。
這就是饒過一座攻不下的城市的戰術安排。
(參考資料:《元史》《太平天國史》)
-
19 # 阿強哥32
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經常出現攻打城池,進攻的一方使用各種武器架雲梯攻城,防守的一方則是在城牆上扔石頭、倒油全力阻止進攻方士兵爬上城牆,如果進攻方沒有一點優勢的話,很容易攻城失敗還損失嚴重。那麼肯定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不繞過城牆,非要用這麼大的代價去攻城呢?
一、士兵的集結和糧草問題
古代軍隊行軍並非向電視劇中那樣整個方陣前行,而是分散一波一波地向指定地點集合。古代行軍靠的是戰車、馬匹和人的腿前行,沒有辦法把如此多計程車兵一下運送到戰場上。古代經常提到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軍隊來說,沒有足夠的糧草,沒力氣打仗不說,還可能會引起軍隊譁變。所以糧草一般要提前押送到要地,以保障後方軍隊的糧草供應。那麼如果要繞過城池,糧草就得先運過去,那麼問題來了,你把糧草運到敵方的地盤中,你是給敵人送糧食,還是當敵人的探子都是傻子呢?
二、一座城池就是一個小國家
在中國古代,一個城池並不是那麼容易建成的,小村莊組建容易,城池的建立卻是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經歷,所以也就只有在重要的地點才會有城池城防。假設你們成功繞過一個城池,那麼第二個城池、第三個城池呢?要知道古代道理系統並沒有那麼發達,官道也就只有一條,整支軍隊想要不被發現繞過所有的城池,幾乎不可能。而且城池中大量的糧食、情報的集中地、財富、還有大量的軍隊駐守,如果攻打下來,這些城中的一切就是補給,如果繞過去,已方的補給運輸線就託得太長,一不小心就會被“關門打狗”。
那麼古代打仗真的沒有辦法繞過城池嗎?並不是。
在古代戰爭中,想要長途奔襲直插對方心臟,只有騎兵能做到。特別是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就經常繞過城池襲擾邊境百姓。而且直搗黃龍的例子還有明朝朱棣直取南京,打敗朱允炆最後登基為帝;霍去病、衛青都曾經如此。
不過這侷限性很大。一是古代騎兵的培養費用非常大,並沒辦法普及到大部分軍隊;二是北方民族並不是城池防守,而且道路也沒有山路那麼複雜;三是朱棣靖難之役還有人裡應外合,是朱家人打朱家人,換成普通的軍隊幾乎不可能實現。
-
20 # 坐看東南了
古代打仗,並非說一定要攻城,也真有直接繞過去的。打不下來,我繞彎還不行?
如果攻城的一方佔有絕對優勢,一路攻城拔寨,穩紮穩打,當繞更好,更安全。
但是,如果中間有堅固設防的城池,就不一定要全部攻下來,繞道也是可以的。舉兩個例子:
靖難之役朱棣進軍路線
一是明朝初年的靖難之戰。燕王朱棣從北京要往南京打,但是濟南一直打不下來,後來不得已,朱棣不打濟南,繞開濟南直接殺到南京城下,在弟弟谷王朱橞的配合下,進了南京城,奪取了皇位。這樣繞開濟南是很危險的,萬一濟南的明朝軍隊從後面來個包抄,燕王的軍隊就危險了。但是,該冒險的還是要冒險。
二是明朝末年清軍入塞之戰。清軍入關之前,從1629年到1642年,滿清的軍隊先後5次越過長城,到內地的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搶掠,每次都是繞過山海關。本來,走山海關路更加近,路更加好走,為什麼不攻下山海關直接殺進來?就是因為明朝對山海關重兵設防,清軍難以攻下。為此,每次都繞道。
兵無嘗試,水無常形。打戰沒有一定要怎麼樣。
回覆列表
當然可以繞過去,不過風險很高,這樣只能破釜沉舟一直向前打,沒有退路;比如明朝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帥領燕軍,繞過濟南,直撲帝都南京,從他侄子手裡奪得帝位;
古代打仗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繞過去在前面被攔住了,後面糧道又被劫斷,兵馬吃的都沒有,還怎麼打,沒一定的把握,這樣做很危險;當然,兵者,詭道也,出奇不意,兵行險招,也一樣可以取勝,
主要是根據當前戰況,自己的份量,對手的斤兩等各種因素衡量,一個沒有估算準確,這樣做,就是自取死路;所以,如果是穩紮穩打,不會這麼幹。是不是這樣,你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