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們怎麼理解和看待孔子這句話的?
19
回覆列表
  • 1 # 立身國學網

    此問題問的很好,把孔子編《詩經》的真正用意問出來了。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蓋指夫子刪《詩》之後而言此以示人,《詩》,詞多有所託,恐人誤解,故即《駉》篇之“思無邪”一言以盡之,欲人自正其思,自正其心,以明其旨也。可謂是微言大義。

    數千年來,講傳《詩經》者,如麻如粟,為《詩經》著述立說者,亦如過江之鯽。但總體而言,大都未能突破漢儒宋儒講《詩》之藩籬而直探詩人本意。致使後世學者,望洋興嘆而難窺《詩》之真義。最近數年,人心澆薄,詩經之解讀,多以男女歡愉之情、物候地理之義、或強言之以政事而述,害人無數。夫風雅之文,樂和天地,豈如此兒戲乎?

    先賢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如同魔說。”餘竊思之,諸公如需了義“思無邪”,斷不可依文解義,故不辭冒昧,集眾說而折衷分別從《詩經》之淵源,《詩經》之傳承、《詩經》與四書之關聯等多方面進行審慎思考,表之以文,曰:一、通說《詩經》,二、義引《詩經》,三、明引《詩經》,四、道引《詩經》,五、“思無邪”簡說。

    一、通說《詩經》

    詩者,《說文》曰:“志也。”《釋名》曰:“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曰: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於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經者,《釋名·釋典藝》曰:“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文心雕龍·宗經篇》曰:“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孝經序疏》引皇侃之言曰:“經者,常也,法也。”六祖大師雲:“經者,徑也。經是聖人語,教人聞之,超凡悟聖,永息迷心。”

    古人云“風俗移易,先入樂聲”者,以導人心之和平而化其暴慢。故《世本》曰:“伏羲造琴瑟。”史籍言黃帝樂曰《雲門》、顓頊曰《六英》、帝嚳曰《五莖》、堯曰《咸池》、舜曰《大韶》、禹曰《大夏》、湯曰《大濩》、武曰《大武》。至周代,周先王文武之政,陶淑天下,以中正和雅之道,以化萬民。故上三代朝廟鄉黨以及閨門,莫不有禮樂,莫不有聲詩。

    《詩》則是周先王採民風而歌,至治寓懲戒而定褒貶者而作之樂文。《詩序》雲:“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亦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詩序》曰:“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周代至周平王東遷,即進入中國之春秋時代,當時王政不行,禮樂崩壞,風雅淪夷,陳詩之典既廢,列國之詩頗雜,孔子既無力以挽,即取樂府所存,見聞所及,恐失中正,故刪詩三百,蔽以無邪。止於三百,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以為勸懲垂戒之義已備於斯。故可知現存《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

    “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三百篇中,美者頌禱,惡者諷戒,多作自旁觀。其肆無忌諱者,夫子皆刪之。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子刪詩之後,所以表“思無邪”一語,系君子內修心性、外敬事業,正思之道。

    《詩經》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聲調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

    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為今文詩學,西漢時立有博士,魏晉以後逐漸衰亡。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輯注較備。《毛詩》為古文詩學,盛行於東漢以後。魏晉後通行的《詩經》就是《毛詩》,有東漢鄭玄《毛詩籠》、唐孔穎達《毛詩正義》清陳奐《詩毛氏傳疏》等。宋朱熹《詩集傳》則雜採《毛傳》、《鄭籠》,間有三家詩義。《詩經》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學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二、義引《詩經》——《孝經》引用《詩經》之簡說:

    夫子敘經,申述先王之道。故《孝經》十八章,有十章之多引《詩經》之語,除此之外,五經《易傳》引《詩》,而《禮》則雜引,《詩》、《書》及《易》並意及則引。諸公可以相互參照,以了義《詩經》之真。

    《開宗明義章第一》義直引《詩·大雅》雲:“無念爾祖,聿脩厥德。”義取恆念先祖,述修先祖之德而行之。

    《諸侯章第三》義引《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詩以結之,義取為君恆須戒慎,常須戒懼,故戰戰兢兢,常如臨深履薄也。

    《卿大夫章第四》義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之詩以結之。義取為卿大夫當早起夜寐,不得懈惰,敬事其君也。

    《士章第五》義引《小雅·小宛》“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之詩以證之也。言士行孝,當早起夜寐,無辱其父母也。

    《三才章第七》贊引《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義取大臣助君行化,為人模範,故人皆瞻之。

    《孝治章第八》贊引《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義取明王以孝治天下也,身有至大德行,使四方之國皆順而行之。

    《聖治章第九》贊引《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義取言善人君子威儀不差失也,為人法則。

    《 廣至德章第十三》贊引《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義取君以樂易之道化人,則為天下蒼生之父母也。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感應章第十六》贊引《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義取德教流行,莫不服義從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贊引《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義取臣心愛君,雖離左右,不謂為遠。

    三、明引《詩經》——《大學》明引《詩經》之簡說:

    夫子以身為範,道德仁義、人倫禮儀,體效者猶多,而天人性命,獨會其全,惟曾子一人而已。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極乎體用之微,君子之道全矣。故《大學》一篇,曾子獨述而繹之,以續聖人心燈。以誠意為明明德之要,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在其中矣。《大學》一篇,多引《詩經》以明德。

    言君子道學明德,引《詩》雲: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言君子自修格物,引《詩》雲:有斐君子,如琢如磨。

    言君子恂慄誠意,引《詩》雲:有斐君子,瑟兮僩兮。

    言君子威儀豐美,引《詩》雲:有斐君子,赫兮喧兮。

    言君子盛德至善,引《詩》雲: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有斐君子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君子盛德至極,自然見諸事功,洽於民心,而不忘本則是根本。故又引《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要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而德明者,天理全備於身,故言至德。

    言君子克明峻德。引《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言君子止於至善。引《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邦畿為萬民所止,至善為萬民所歸。

    言君子知止有定。引《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君子止兼內外,鳥尚知止,人安可不知止?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言君子敬止於內,德化為外。必止至善而後明德。引《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故“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然而,“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故《大學》又引《詩經》多文,以作詮釋。

    言君子修身誠恕,教家治國。第家之難齊,首在婦人,次為兄弟,引《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言君子宜其家人,恩義國人。然而兄弟之道,恩義兩盡,天下能宜者有幾人?故引《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言君子慎於夫婦、身範行正。故兄恭弟敬,而後可為天下恭。故引《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言君子孝敬父母、愛護子女。家庭雖小,一家人之所聚也。天下雖大,一國人之所積也。故民生雖俗,故君子以天下父母為父母,以天下子女為子女。如子孝父母,父母之愛子,必同其好惡而又不失乎中正,則民亦父母。故引《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家之主和一國之君者,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故引《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明德,則好惡與天下之民同,慎德,則天下之本立。何解?德者,天地之公理,民心之公理。

    四、道引《詩經》——《中庸》引用《詩經》之簡說:

    自周之衰,禮教凌夷,孔子不獲行道於時,而第與其徒修明先王之法,得其傳者,厥惟顏回、曾子。顏子沒而曾氏存作《大學》,子思繼之,作《中庸》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以救世。《中庸》一書,多引《詩經》以明道。

    言君子之道費而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引《詩》雲:“鳶飛 戾天,魚躍於淵。”

    言君子為人為道,“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引《詩》雲:“伐柯,伐 柯,其則不遠。”

    言君子道不遠人,“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引《詩》曰:“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言君子明善誠心,“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引《詩》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言君子全其大孝,“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引《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 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天申之。”

    言君子率性自然,“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引《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言君子理明事察,“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引《詩》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言君子善求寡過,“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引《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言君子篤實潛修,“闇然而日章。”引《詩》曰:“衣錦尚絧。”

    言君子內省無惡,” 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引《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言君子德誠敬信,“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引《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言君子肅然於敬,“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引《詩》曰:“奏假無言, 時靡有爭。”

    言君子篤恭不息,“篤恭而天下平。”引《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

    言君子化民成俗,“聲色之於以化民。”引《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

    言君子中庸之道,《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五、“思無邪”簡說。

    何謂思?《說文》曰:睿也。《六書·總要》曰:念也,慮也,繹理為思。

    《書經》曰:欽明文思。注:道德純備謂之思。《成唯識論》曰,思有三種:一、審慮思,先對境取正因、邪因、具相違等之相,加以審察考慮。二、決定思,審慮之後,決定其意。三、動發勝思,決定其意後,發動身、語二業,令發生作用。餘竊曾與小子曰:思者,“田心”為思,自家心上有田,田裡所種之念為思。善思既有善念。

    無邪作何解?餘曰:無邪即正。

    君子立身行道,在於修德,德修在於慎思。慎思者,或曰:正思維。

    有正思維者,既有正念、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噫,天下道理原來都是一回事!

    故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亦可以“思無邪”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不再經常使用M型鋼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