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清悠初見

    歷史上名人關於吃的趣事,大宋第一吃貨蘇東坡應該佔有一席之地,不服來辯。人生在世吃穿住行,吃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最能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作為大宋首屈一指的大詞人,無論政治上如何跌宕起伏,在吃這方面蘇東坡從來不居於人後,而且他做的很多詞都和吃有關,如果舌尖上的中國在宋朝出現,那麼蘇東坡就是拍“舌尖上的宋朝”導演的不二人選。

    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有人說蘇東坡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而正是這種被貶的人生經歷,給了蘇東坡嚐遍天下美食的機會。蘇東坡擅長詩文、書法,對於烹飪美食有很深的造詣,一生寫了50餘首和吃相關的詞。

    蘇東坡即使被貶,也能喜笑顏開的走一路吃一路。公元1079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嫡到黃州做官,初到任時,就寫了一首詞,名字叫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大家看看,這不就是吃貨本尊嗎?

    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東坡肉”了,“東坡肉”是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菜餚,可見人們對蘇東坡吃貨本性的認可。

    蘇東坡十分擅長做葷菜,在黃州期間就研製紅燒肉,並作了《豬肉頌》這首詩:“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連貴族階級不屑吃的豬肉都能讓他垂涎三尺、欲罷不能。直到他在杭州做太守期間,東坡肉才真正發揚光大。當時西湖被水草湮沒,經常發生水患,蘇東波組織人員治理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重新煥發了青春。老百姓很感激他,知道他喜歡吃紅燒肉,就相邀同去給他送豬肉,可他收到的豬肉實在太多,又不方便儲存,於是便用自己研製的烹調方法煨製成紅燒肉,送給了百姓和民工。大家一吃,我的天哪,肉香味美,肥而不膩,簡直太好吃了,人們便將這道菜命名為“東坡肉”。後來這道菜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傳統佳餚。

    蘇東坡無論被貶到哪一個地方,都能化美食為力量,貶謫惠州做官期間,他覺得荔枝特別好吃,就寫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貶謫到了儋州,就是現在的海南,他又對生蠔愛不釋口,就給他的兒子蘇過寫信說:“不要讓朝廷計程車大夫知道牡蠣好吃,我擔心他們會爭著往海南,來分吃這樣的美味。”哎,誰會搶你的生蠔,你已經被朝中士大夫趕到天涯海角了,還擔心他們搶你吃的。

    蘇東坡不但會吃,而且吃完之後還能寫出美麗的華章。在他的口中,一切美食都是應對坎坷生活的力量,對之有著無限的嚮往,他把對美食的愛好,寫成一篇篇讓人羨慕的詩詞,讓他的吃貨秉性和璀璨詩文相映成輝,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才華橫溢、不懼人生坎坷、又熱愛生活的光輝形象。

  • 2 # Z先生評說歷史

    說起魯迅先生,一名鬥士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民族脊樑也會湧上心頭,其實魯迅先生同時也是一個特別有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魯迅先生先是在日本求學,學習醫術,後來棄醫從文,回國後投入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在大學任教!

    魯迅先生在吃這方面有不少趣事!一、酷愛甜食,如同小孩一般可愛!

    魯迅先生比較喜歡吃甜食,特別是糖果和糕點之類的,每次發了工資都要買上一些。

    一次,一位朋友從河南帶回來兩包柿霜糖送給了魯迅。魯迅收到後就開始大吃特吃起來,待到許廣平看到的時候就對魯迅說,柿霜糖是用柿霜做成的,如果嘴角上火生瘡,用這個糖塗一塗就好了。

    這個時候柿霜糖已經被魯迅吃掉了一大半,聽到許廣平這麼一說,魯迅就如同小孩一般趕緊收了起來,以備以後可以當藥用。

    可是半天沒過,魯迅先生看著那些柿霜糖,就忍不住了,覺得已經吃掉了一大半,而且上火生瘡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兒了,於是乎,一口氣吃了個乾淨!

    二、愛吃辣,原因讓你我慚愧!

    據說,有一次魯迅先生宴請胡適(這個時候兩個人還沒鬧僵),席間有一道菜——梅乾菜扣肉,這是典型的南方菜,胡適非常喜歡吃,吃了幾口以後非常差異,就問道:菜裡為什麼有辣椒?因為他認為紹興一帶的人並沒有吃辣椒的習慣。

    而魯迅也坦言,家鄉的風俗是不喜歡吃辣椒的,但這是自己獨有的習慣。因為當年求學,到了夜深人靜苦讀之時,就睏意難耐,魯迅就採用吃辣椒的方式解困,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喜歡辣椒的習慣!

    魯迅先生求學惜時刻苦的態度,真是印證可他那句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會有的!

    三、豪氣大方,招待客人不含糊!

    魯迅先生雖然在吃上頗有樂趣,但是自己在家時,並不十分講究,喜歡吃糖,吃的卻是廉價糖;喜歡喝酒,喝的也是散酒。

    但是如果有客人到來,魯迅的好客熱情就會顯露無疑。

    一是帶人下館子毫不含糊!魯迅招待客人的時候,會帶他們去北京城著名的餐館,而且不用菜譜就可以點出許多的招牌菜!

    二是親自下廚,做飯講究。魯迅在吃上面樂趣很多,做飯上也頗有心得。據說有一次,他給一位友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乾貝清燉火腿,蘸著胡椒吃,那叫一個美味!

    總之,魯迅先生不客氣的講是一個被文學成就掩蓋的“文學家”!

  • 3 # 賤議你讀史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吃文化”是咱們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給咱們中華文化添加了色香味。毫不客氣的說,其他領域咱們不敢稱第一,但是在吃方面,我們稱老二,沒人敢稱第一。簡單的總結一下,俺們的吃文化就是:吃得精、吃得香、吃得有味。

    但是,也不是任何關於吃的都很美好,清朝的“祭肉”就賊難吃。

    白水豬肉

    清朝起源於東北,入關後為了提醒後輩們不忘本,祭祀的時候會給王公大臣們分食“祭肉”。別想著這是重大宴會,食物一定很好吃,我給你說說這祭肉的做法,看看會不會流口水。

    將一大塊豬肉放入鍋中烹飪,一般豬肉翻卷即可,不放任何佐料,就是簡單的清水豬肉。如果全是瘦肉那也倒還好,可現實很殘酷,往往是肥瘦搭配。這種清水肥肉,一口下去,嘖嘖,想想就很銷魂。

    《延禧攻略》中就有一個場景,大臣們在食用祭肉的時候,有人偷偷夾帶食鹽,被大豬蹄子乾隆識破後處死。在歷史上確實也是這樣,往祭肉裡偷抹上食鹽,是褻瀆祖宗,屬於重罪。

    我曾經因為腰傷,食用過白水煮老母雞,那味道甭提了,一口下肚,瞬間靈魂昇華。

    梨子沾辣椒

    身為湖南人的毛主席,喜愛辣子那是出了名的。

    1935年9月29日,楊得志率部佔領了渭城,剛入城不久,主席就來到渭城。

    因為主席事先沒有打過招呼,來得很突然,楊得志一時半會弄不到好吃的,就只得急匆匆叫人去附近街上買一些當地產的梨子。

    主席到來後,看著桌子上擺放著梨子。楊得志不好意思的說道:“主席來得倉促,實在找不到別的好東西,只能在街上買了梨子”。

    “梨子是好東西,甜潤可口,你們這裡有沒有辣椒粉?”

    辣椒粉?楊得志不知道主席要幹嘛,叫人取來辣椒粉。只見主席將切好的梨子沾著辣椒粉吃。

    “酸甜苦辣,人生四味,這沾著辣椒的梨子酸甜辣都有,就是沒有苦囉,來,來,你們也嚐嚐。”

    眾人聽得此語,也饒有興致的吃將起來。想想我也流口水,在雲南有一種吃法跟這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青木瓜沾著辣椒麵吃,那可真是絕妙的味道啊!

    青木瓜的選擇,得用那種接近成熟的,這樣不至於過酸過甜,淡淡的酸味恰好。木瓜酸的味和辣椒麵的麻辣混在一起,送入口中,跳動著舌頭上的每一個味蕾,那味道不擺了,爽口開胃。

  • 4 # 碧琳侯趣談史

    一、換羊書

    宋朝的筆記小說《侯鯖錄》裡記錄了這麼一則軼事:

    魯直戲東坡曰:“昔王右軍字為換鵝書。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於殿帥姚麟許換羊肉十數斤,可名二丈書為換羊書矣。”東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聖節制撰紛冗,宗儒日作數簡,以圖報書,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語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

    蘇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備受時人推崇,常有人出高價收買他的墨寶。按當時收藏的行情,一件蘇軾的真跡能賣到幾貫錢,有的甚至還能高達百貫。

    韓宗儒是蘇軾的朋友,二人常有書信往來。韓宗儒此人十分貪戀美食,尤其喜愛吃羊肉,可惜囊中羞澀,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正好擔任殿帥的姚麟熱衷於收藏蘇軾的墨寶,二人遂達成協議——每收到一件信函,韓宗儒當即送到姚府,換出十幾斤羊肉。黃庭堅將此事告知蘇軾,笑稱:“從前王羲之用寫字換大鵝,稱為‘換鵝書’。以此類推,你的字可以叫‘換羊書’。”後人便以“換羊書”代指蘇軾的字。

    後來有一次蘇軾在翰林苑忙於公事,韓宗儒又寫了好幾封書信,並讓信差當場催促回筆。蘇軾笑道:“回去告訴你家主人,說本官今天不殺羊。”

    二、染指於鼎

    公元前605年,楚國向鄭靈公進獻了一隻黿。鄭靈公非常高興,令廚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和公子歸生準備覲見靈公。走到殿前,公子宋突然“食指大動”(字面上的意思),於是他高興地對公子歸生說:“哎呀我的食指動了,等一下肯定有好吃的。”果然二人一進殿就看到廚師在殺黿,便相視一笑。靈公很奇怪,說你倆笑啥呢。歸生據實以告,靈公聽了,默然不語。

    黿羹煮好後,靈公嚐了一下,覺得味道不錯,便賜予諸大夫,讓他們一同享用這一美味——除了公子宋。“靈公召之,獨弗予羹”。公子宋勃然大怒,“染其指,嘗之而出”,直接用手指蘸食黿羹(大概就跟我們平時拿筷子蘸一下嚐嚐味道差不多),然後拂袖而去。鄭靈公見公子宋這般無禮,也怒不可遏,揚言要殺掉公子宋。

    公子宋回家後依舊怒氣難消,又聽說鄭靈公要殺他,乾脆先下手為強,脅迫公子歸生殺死靈公。後來公子宋也因為弒君而被誅。

  • 5 # 小賢讀史

    蘇軾又稱為蘇東坡,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詩人,他不僅在文學領域造詣極深,在飲食方面也頗有成就。

    宋神宗熙寧十年,蘇軾任徐州知事,當時黃河出現缺口,導致洪澇災害,蘇軾便身先士卒,與當地老白姓共同抗洪,誓與城池共存亡,深受當地人民的支援。

    因此,當地老百姓殺豬宰羊去慰問正在抗洪的蘇軾,而蘇軾在推辭不掉的情況下,欣然接受了老百姓的饋贈,於是就命人將所有豬肉煮成紅燒肉,轉贈給老百姓,所以又稱之為“回贈肉”。

    “回贈肉”一半痩,一半肥,呈正方形狀,色澤鮮豔,不僅吃起來肥而不膩,汁多味醇,醇香美味,還帶有少許酒香,令人沉醉其中。如此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老百姓吃了無不稱讚,因此,此肉被人們戲稱為“東坡肉”,並一直沿續至今。

    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任團練副使,在此其間,他開荒種地,養豬、雞等畜牲,特別是他對紅燒肉情有獨鍾,甚至還為此寫下了一首關於豬肉的《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公元1089年,蘇軾被調往杭州擔任知州,不久後,太湖附近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百姓莊稼被淹,蘇軾很快便採取措施,利用在徐州治水經驗成功解除了當地的洪災,減輕了老百姓的損失。

    為了報答他,當地人們打聽到蘇軾在徐州、黃州任職其間,經常親自燒製紅燒肉,而且味道極佳,於是,人們紛紛給蘇軾送豬肉以表謝意。蘇軾收到豬肉後,將所有豬肉切成方塊,並舔加必要的調料,最後燒製成色澤光亮,香味濃郁的紅燒肉,送給了正在抗洪一線的人們。

    最後,蘇東坡的招牌菜東坡肉因為在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時已經進一步完善,所以在他調往杭州後,燒製出來的東坡肉非常好吃,因此,這道菜便在杭州城逐漸發展起來,很多店鋪都以東坡肉為主菜,吸引了大量的食客。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道菜已經成為人民餐桌上的名菜之一。

  • 6 # 勇戰王聊歷史

    毛主席請溥儀吃飯。

    末代皇帝溥儀因為層給日本人當過“傀儡皇帝”,在日本戰敗後被蘇聯抓了起來。等到新中國成立以後,蘇聯將其移交給中國。1959年,溥儀經過多年勞動改造後,被列入首批特赦名單。溥儀回到了闊別35年的北京。

    1962年新春佳節,毛主席以私人名義在頤年堂內宴請溥儀、章士釗、程潛、仇鰲、王孝範,等多位社會名流鄉友。菜餚也比日常要多一些,還喝上了葡萄酒。

    章士釗、程潛等人到的比較早,毛主席幽默的說:“今天請你們來,是要你們陪一位客人。他以前還是你們的頂頭上司呢!”

    在座的各位名流不知是誰,正在納悶之時,一位50來歲,瘦高個的人,面帶微笑地走進來了。這人大家都沒見過,也是一頭霧水。毛主席熱情的介紹說:“不認識嗎,他就是宣統皇帝嘛!大家的老上司啊!?”眾人才知道,原來毛主席今天請的主賓是溥儀。

    溥儀對於“皇帝”一詞很怕,出了一身冷汗。溥儀是真怕新政府追究他以前的事,所以,心裡也有些拘束。毛主席看出溥儀等人的拘謹,說自己愛吃辣椒,還給溥儀夾菜。溥儀有些“受寵若驚”,也不管毛主席給他夾什麼菜,兩三口就給吃完了。

    毛主席給他夾的菜是辣椒炒苦瓜,等他吃完以後,毛主席問他:“甜嗎”。正在緊張的溥儀慌忙回了一句,甜。眾人哈哈大笑,被溥儀給逗樂了。宴會的緊張氛圍,也少了很多。

    毛主席還開玩笑的指著仇鰲和程潛等人,對溥儀說:“他們的辣味最重,不當你的良民,起來造你的反。這一鬧,就把你這個皇帝老子攆下來嘍。”溥儀和程潛等人聽毛主席這麼說,也是樂的前合後仰。

    宴請結束以後,溥儀對那道辣椒炒苦瓜印象很深。這道菜吃下去是又辣又苦,但是,嚼起來很香,還有些發甜。溥儀的以前生活,就是充滿苦澀。溥儀也希望在新社會,能夠有新生活。

  • 7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美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留下來的可不僅僅是令人流口水的美食,還有伴隨美食流傳下來的有趣小故事!

    1.貴妃雞和楊貴妃

    有一天,唐玄宗與楊貴妃飲酒取樂。楊貴妃喝的爛醉如泥,突然撒嬌道:我要飛上天! 玄宗以為她要吃什麼"飛上天",於是命廚師做一道"飛上天"菜獻上來。這讓廚師們很無奈。忽然一位廚師急中生智說:"買幾隻童子雞來,斬下翅膀,燜煮熟爛,這不就是"飛上天"嗎?"當把這道菜呈上來後,楊貴妃吃了一口,連聲稱讚:好吃,真好吃!因為這道菜楊貴妃特別愛吃,於是就有了"貴妃雞"的美名。

    2.諸葛亮和煎餅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中國傳統美食煎餅的發明者。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一次被曹軍追殺圍困在某地,鍋灶盡失,有米卻不成炊,將士們一連幾天滴米未進,飢寒睏乏。面對這種局面,諸葛亮命人把麵粉調成麵糊攤在銅鑼上,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們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因此煎餅又叫做“諸葛餅”,這個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吧!

    3.張仲景和餃子

    看到這個小標題,有的朋友一定會問了,張仲景不是神醫嗎,怎麼也研究上美食了?告訴你吧,餃子最初就是被當做藥研究出來的!

    東漢末年,張仲景辭官回鄉,正值冬至這一天,他見到家鄉白河岸邊的百姓各個飢寒交迫,兩隻耳朵都有嚴重的凍傷,當時傷寒症肆虐,百姓病死的很多。見此情景,張仲景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為百姓義診,並支起一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生熱發汗的藥材放在一起煎煮,然後撈出來剁碎,做成餡,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連湯帶食盛在碗裡送給百姓,百姓服下後,渾身發汗、血脈通暢,兩耳變暖。大家從冬至這一天一直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的凍耳。

    大年初一早上,人們慶祝新年的同時,也慶祝自己和家人的爛耳治癒,就模仿著這些天吃的餃子的樣子,自己也做了一些來吃。從此,當地人每年從冬至到大年初一,都會製作餃子來吃,用以紀念此事,日久經年就漸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

    美食流傳下來了,故事也就流傳下來了!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美食確實是有的嘛,哈哈哈!

  • 8 # 朝陽君看歷史

    民以食為天,這一觀點深入人心。

    歷史上也有許多名人因為與吃而留下的許多的故事,我們就來列舉一下,簡單的說說。

    劉安&豆腐

    公元前164年,劉安襲父封為淮南王。劉安好道,招方士數千人,有名者為蘇非等八人,號稱八工。他們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談論仙道,著書煉丹。在煉丹過程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與石膏相遇,就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跟煉丹不出卻發明火藥,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伍子胥&年糕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之命督建王城,新吳王夫差即位後,聽信讒言,斬殺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對部下說,以後國家有難,民眾無糧,可到城門牆下掘地三尺,即可活命。

    後來,越國攻打吳國,城中斷糧,軍民以伍子胥生前指點,於城門下掘得糯米粉壓成的“城磚”無數,捱過艱難。

    此後每逢過年,吳國百姓都要壓制類似“城磚”的年糕來紀念伍子胥。

    張飛&牛肉板面

    桃園結拜三兄弟劉關張駐守新野之時,猛將軍張飛總嫌麵條太軟。廚師苦思冥想,反覆揣摩,利用多次摔打使麵條增筋,配以濃香湯料,製成彈牙溢香的板面,張飛吃後,連聲叫好。此後,新野板面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荊襄一帶廣為流傳。

  • 9 # 靈石蘊

    瞅瞅慈禧一天都吃些啥,為什麼那麼長壽

    慈禧生於1835年薨於1908年,活了73歲,在歷任王朝掌權人中,都是高壽,能活過她的,沒幾個。其他高壽老大,時間太久,因為隱秘或者資料失傳,沒有辦法去考證他們為什麼長壽,只能說他們命好。但這個慈禧不同,她離今天很近,而且死後不久大清就滅了,所以她的長壽,有跡可循,據說,她的長壽和吃有關……

    據宮裡頭人說,慈禧的吃很奢侈,一頓飯有一百二十多道菜,還不算時鮮。如果說這些就是慈禧長壽秘訣,那普通人家真做不到,品色不說了,就算一道青菜炒一百多盤,也受不了……幸好,宮裡頭人又說了,這些菜慈禧並非都吃都嘗,之所以擺上這麼多,那是因為慈禧怕人家摸清她的飲食習慣,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乘機搞事。這麼多菜品,她每次只是隨機選擇幾樣,每樣不超過三筷子……

    這我們尋常人就能做到了,弄個月菜譜,把一百多道分散到一月裡也就可以了。另外,慈禧選單單獨列了時鮮,那我們吃飯時,也要順其自然,啥時節吃啥東西除了正餐的一百多道菜,宮裡頭人也說了,慈禧長壽和早餐有關,那她早上吃什麼呢?

    聽過宮裡頭人敘述,還別說,慈禧早飯吃法,真和尋常人家有不同之處,有些一樣,有一些難以想象

    慈禧每天早晨三五點起床,下床第一件事,喝一碗銀耳湯,這叫起床湯,據說慈禧唸叨過,下床喝銀耳長壽。這個湯不是由御膳房提供,而是儲秀宮茶房一個知根知底的叫張福的太監熬的。我們平常早飯也喝銀耳,可誰會下床就喝呢?人家是先喝湯,後洗漱

    下面就和普通人家早餐差不多了,先喝奶茶,然後從御膳房提供的幾十樣羹、粥、茶點中,隨便選幾份……要說不一樣,奶茶這一塊有所不同,奶茶和起床湯一樣,也是由張福在儲秀宮自己的茶房做的,奶茶兩種,一種是人奶,一種是牛奶

    對我們普通人家來說,人奶麻煩一些,牛奶奶茶還是可以足量的

    總的來說,我們普通人家參考慈禧食譜習慣,做出一份自己的長壽菜譜,是可行的

    另外,慈禧還有個習慣,早上洗漱完,吃正餐前,得抽兩袋水煙……

  • 10 # 小飛飛的木葉

    自古美景配佳人,美食伴趣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火鍋的趣事吧。

    相信大家都吃過火鍋,而涮羊肉和火鍋可是絕配哦,而關於涮羊肉,就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了。

    涮羊肉的由來

    傳聞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愛吃火鍋,且蒙古人大都喜歡吃牛羊肉,但那時候牛羊肉和火鍋並不是最佳組合,那時候大家要吃羊肉也就只是吃羊肉,吃火鍋就單純的吃火鍋,最多往裡面放幾塊羊骨頭。

    有一年,邊關發生戰事,元世祖在行軍途中突然想吃羊肉了,由於行軍時間緊張,御廚就將羊肉切成薄薄的片,在火鍋中一燙即熟,元世祖吃後讚不絕口,問這道菜名字,廚師答不上來,元世祖就給這道菜賜名“涮羊肉”,涮羊肉也就因此留名。

    明代文學家樣楊慎和火鍋也有一段趣事

    楊慎自小愛吃火鍋,,有一次,皇帝設宴,他隨父親一起出席。皇帝酒喝的開心,一時興起,看著火鍋裡的涮羊肉,就出了一道上聯:“碳黑火紅灰似雪”,讓在座大臣對下聯。過了少頃,年幼的楊慎見眾大臣都對不上來,就悄悄對父親唸到“谷黃米飯白如霜”,楊父當即就將兒子的對聯念給皇上聽,皇上聽後撫掌稱讚,賜下御酒一杯。

    最盛大的一次火鍋宴

    據說清代的乾隆皇帝很愛吃火鍋。有一次乾隆突然想請全國的高齡老人吃頓飯,於是就命御廚們去準備火鍋。這次共上火鍋1550個,參加宴席的老人多達5000人,這頓飯也被稱為千叟宴,這估計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宴了吧,而大清皇帝乾隆估計也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以為火鍋代言人了。

  • 11 # 孤客生

    在歷史中,名人關於吃的趣事有很多,在這裡我們就簡單的說幾件。

    乾隆吃胙肉

    在清朝時期,皇宮每年都會殺一整頭豬來舉行祭祀大禮,而這些祭祀使用的豬肉,也被稱之為胙肉。

    每當祭祀大禮舉行完畢之後,清朝的皇帝們就會讓人切開這一整頭豬,將其分割成一片片的豬肉,賞賜給他們最為信任的文武大臣以及侍衛們當場食用。

    在清朝時期,能有資格吃這些胙肉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站在了權力頂尖的人物。

    不過與我們想象中的美味不同,這些胙肉是完全沒有味道的。

    說的好聽,這些胙肉其實就是用開水煮熟的豬肉,在蒸煮的時候,根本沒有放入任何的調料,在皇帝賞賜給手下們吃的時候,也沒有準備任何的調料。

    可以說,這些胙肉很完美地儲存了豬肉最原始的味道。

    而吃過白切豬肉的人都知道,豬肉不沾任何調料的話,味道是非常怪異、是很難以下嚥的。

    雖然說被皇帝賞賜胙肉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但是同時也是一種味覺上的折磨。

    因此,為了能讓自己吃胙肉的時候不會那麼痛苦,清朝的大臣們就會私下買通那些太監。

    這樣那些太監就會在他們的盤子中放上用醬油浸過的草紙,有了這些草紙上的醬油,大臣們在吃胙肉的時候就不會那般痛苦了。

    而乾隆皇帝與胙肉也有著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

    話說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初的時候,他也把這些味道怪異的胙肉賞賜給了自己的兒子們。

    當時,雍正皇帝的另一位兒子非常反感胙肉的味道,拒絕了雍正皇帝的賞賜,讓雍正皇帝很是氣憤。

    乾隆皇帝就不同了,面對雍正皇帝賞賜的胙肉,他欣然接受,直接就當著雍正皇帝的面,沒有任何反感、噁心情緒地吃完了這些肉。

    乾隆這個舉動當即就讓原本就對他喜愛萬分的雍正皇帝更加刮目相看,後來他能當上皇帝,可能跟這件事情的發生就有著不小的關係。

    撒切爾吃午餐肉罐頭

    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美國斯帕姆公司生產出了最早的午餐肉罐頭,這些午餐肉罐頭的主要原材料是豬肉,除此之外,還摻雜了不少的火腿、麵粉。

    由於那個時候美國的經濟非常不景氣,因此,這種價格便宜、含有著一定肉量、口感又十分不錯的午餐肉罐頭就成為了人們非常喜歡的食品。

    後來,其更是得到了軍隊的青睞,成為了美國軍隊在二戰中的主食。

    在二戰爆發過程中,斯帕姆午餐肉罐頭隨同著美國軍隊的出戰步伐、隨同著美國軍隊戰爭援助的擴充套件,而遍及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中

    在太平洋戰場、在歐洲戰場,美國軍隊天天吃的就是這些午餐肉罐頭。

    不過因為他們在戰爭中實在吃了太多的午餐肉罐頭,所以最終導致他們對這些午餐肉罐頭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一度把這種午餐肉罐頭稱之為了魔鬼。

    而與美國士兵們的感受不同,英國、蘇聯等被援助了斯帕姆午餐肉罐頭的人們對於這種午餐肉罐頭可謂鍾愛至極。

    那時候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這些國家的人們想找到點東西吃都是個問題,對於他們來說,能吃上一罐美國援助的午餐肉罐頭,其實就跟我們吃上一頓山珍海味的感覺差不多。

    英國著名的鐵娘子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曾經回憶過,說戰亂年代有朋友來到家裡拜訪,自己家人招待客人用的就是斯帕姆午餐肉罐頭以及一些土豆和萵苣。

    對於她來說,當時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此。

    雍正皇帝給年羹堯送荔枝

    在雍正皇帝和年羹堯之間也有著一段跟吃有關的故事,在雍正皇帝登位早期的時候,他對年羹堯非常寵信,不僅把他安排為了權力最為巨大的撫遠大將軍,還在某些書信中把他稱為了恩人。

    歷史中,雍正皇帝還效仿了唐明皇李隆基,千里迢迢地從南方派人給正位於西安的年羹堯送去了不宜儲存的荔枝。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君臣情誼的深重。

    只不過他們之間的情誼並沒有持續太久,雍正在位沒到幾年,因為一些事情的發生,他就下令讓年羹堯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 12 # 可食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會吃的民族,不但會吃,還發明瞭許多烹飪的技法,蒸,煮,炸,燜,燉,無論是天上飛的,海里遊的,只要是能吃的,華人就可以將它變成無上的美味,中國菜也在世界享有盛譽,沙縣小吃,蘭州拉麵,黃燜雞米飯攻佔了國外的大街小巷,既然中國有如此悠久的飲食文化,自然也會發生許多跟吃有關的趣事,下面著重講講關於蘇東坡關於吃的故事,看他是如何在逆境中透過飲食來度過難關的。(鴻)

    一,東坡肉

    蘇軾在被貶未黃州團練副使的時候,當地氣候乾旱,這對於以前過慣了優越生活的蘇軾來說,可謂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但是蘇軾解鎖了新的天賦,就是吃,當地食材稀少,他就自己開荒種地,當地的豬肉價格低廉,蘇軾就用他來做菜,當時的豬肉富人不想吃,窮人不懂得烹飪的方法,但是蘇東坡卻對豬肉愛不釋手,還寫了一首《豬肉頌》,介紹了東坡肉的烹飪方法,我們現在吃懂東坡肉外酥裡韌,入口即化,可是當時的蘇東坡做的東坡肉卻只是開水煮豬肉,但豬肉能成為我們現在的主要食材,蘇東坡有很大一部分功勞。

    二,羊蠍子。

    我們現在人喜歡燒烤擼串配啤酒,宋朝的蘇軾也有這個愛好,但是他的食材並沒有那麼豐富,可憐的蘇大才子一生顛沛流離,這次他又被貶到了廣東惠州,更為不幸的是,陪伴他的侍妾朝雲也在這個時候去世了,只剩下蘇軾一個人了,在極度的悲痛過後,他又要為自己吃的問題考慮了,惠州天氣溼熱,瘴氣瀰漫,蘇軾很快學會了一種烹飪方法,那就是燒烤,他就地取材,買了幾文錢就能買到的羊脊骨,用開水煮沸後,加入黃酒放在燒烤架上烤,然後放上食鹽等調料,蘇軾喜好甜口,烤熟以後他就蘸糖吃,只是羊脊骨肉少,啃了幾下就沒了,但是對於蘇軾來說,那類似蝦蟹的味道已經讓他十分滿足了。

    三,荔枝,生蠔。

    除此之外,蘇軾還對惠州當地的荔枝情有獨鍾,喜好甜食的他寫了”日淡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即使當時他得了痔瘡,仍然一顆接一顆的吃下去,後來他又流放到了海南,很快他又將當地的生蠔作為美味的食材,痛並快樂著,可以說,詩文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吃才真正伴隨了他一生。

  • 13 # 別酒流年

    華人說吃,從何說起?要說這個星系裡最愛吃、最會吃的應該就是華人了。

    兩千多年前,告子說:“食色性也”;兩千年前,酈食其說:“民以食為天”;一千年前,宋朝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今天我們說:“衣食住用行”,除了穿衣就是吃飯。

    華人對於吃的喜愛已經深入骨髓。

    早晨一見面,互相打招呼就是:“你吃了嗎?”

    工作,我們叫飯碗;

    能力差,我們叫飯桶;

    佔著職位不上班,我們叫吃空餉;

    站著職位不幹活,我們叫屍餐素位;

    不工作只享受,我們叫吃老本;

    依靠父母,我們叫啃老;

    坐莊,我們叫大小通吃;

    勞累,我們叫吃苦;

    開除,我們叫炒魷魚;

    嫉妒,叫吃醋;

    佔便宜,叫吃豆腐;

    被起訴,叫吃官司;

    被人欺負,叫吃虧;

    被人懟,叫吃癟;

    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

    懷疑別人議論自己,叫吃話;

    拿人好處,叫吃回扣;

    理解透徹,叫吃透;

    手頭不富裕,叫吃緊;

    受不了,叫吃不消;

    人緣好,叫吃得開;

    兩面派,叫吃裡扒外;

    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被嚇一跳,叫吃了一驚;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去吃屎……

    學校周圍、旅遊景點,必不可少的是美食一條街。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無非一群妖怪為了一口唐僧肉。

    如果有入侵物種在中國氾濫了,那原因一定是它不好吃。

    中國用英語怎麼說?China,chi(吃)na(吶)。

    麻辣、香辣、爆炒、油炸、油悶、醬爆、 蔥爆、椒鹽、清蒸、乾煸、白灼、紅燒、 水煮、冰鎮、滷水、茄汁、魚香、蒜香、 酒香、五香、十三香……

    沒有什麼困難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吃能吃出個新王朝。

    《史記·殷本紀》記載: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帝嚳(ku,黃帝之孫)的妃子簡狄,吃了一顆鳥蛋,懷上了商契,自此有了商朝一族。

    無獨有偶,秦朝先祖也是吃鳥蛋而懷孕。《史記·秦本紀》說: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吃也能吃出一代霸業。

    說起吃苦,必少不了臥薪嚐膽。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

    “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吳越爭霸,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做了三年奴隸。回國後,勾踐每餐必食苦膽,以提醒自己莫忘亡國之恨。

    十年磨一劍,勾踐終於復仇成功,大敗吳國,成就春秋最後一任霸主的絕唱。

    對於食物,我們要懷有敬畏之心,不可與之較勁。

    例如晉景公,和食物較勁,落得茅廁斃命。

    春秋時,晉國國君晉景公生病,找來巫醫占卜。巫醫說:“你吃不到今年的新糧食了。”景公大怒:“先把他關起來,等新糧食下來再殺了他。”

    轉眼,新糧收割,晉景公命人做好飯,叫來巫醫:“新糧食就擺在我面前,你有何話說?砍了。”

    巫醫是死了,可晉景公還沒動筷子,肚子發脹,不管飯菜就去廁所了。這一去再也沒出來,景公掉進茅坑淹死了。

    如果晉景公吃上一口,是不是就破了這魔咒了?

    晉景公因為沒有吃那一口新糧身消命隕,有人則因為一口肉湯而滅國。

    《戰國策·中山策》記載: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中山國君請大臣吃飯,羊肉羹做少了,大夫司馬子期沒有分到。司馬子期認為受了大辱,去楚國遊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國滅。

    看這做飯多做一點多麼重要。

    同樣是因為羊肉,春秋時宋國輸掉了一場戰爭。

    《左傳·宣公二年》:

    “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人鄭師,故敗。”

    鄭宋大戰,宋國大將華元做戰前動員,殺羊燉肉犒勞士兵。結果一時忙亂,忘了他的馬伕羊斟一份,羊斟記下了這個仇。第二天戰場上,羊斟對坐在旁邊的華元說:“昨天分羊肉你說了算,今天駕車我說了算。”於是羊斟趕著馬車帶著華元就衝向了敵陣。宋國大敗,此後數年不振。

    這次,鄭國因為宋國一頓飯得到實惠,大勝而歸。但僅僅兩年後,鄭國也經歷了同樣事情,相比於宋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左傳·宣公四年》: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

    話說子宋和子家覲見鄭靈公。在朝堂上,子公的食指跳動了幾下,於是對子家說:“今天有好美食,以前我食指一動就會有美食。”

    果不其然,鄭靈公燉了一隻烏龜。子公子家相視一笑。鄭靈公奇怪,問明瞭原因。鄭靈公說:“美食是有,但是你能不能吃上還得看我。”

    大家分食烏龜湯的時候,鄭靈公故意不給子公。子公很生氣,走到燉湯的鼎面前,用手指沾了點湯說:“今天就是沾沾,我也得嘗一下。”

    鄭靈公大怒:鼎是王權的象徵,你染指於鼎有何用意?鄭靈公心裡想著殺了子公。

    子公知道惹怒了鄭靈公,肯定混不下去了,於是與子家合謀,先下手為強,殺了鄭靈公。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食指大動”和“染指於鼎”的出處。

    一頓飯,既可以試探出大臣是否衷心,也可以看出大將是否還有能力帶兵。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被棄用的廉頗,面對趙王派來的使者,為了表現自己老當益壯,吃下了一斗米十斤肉。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能吃就能幹。可惜,廉頗不知道的是這個使者被自己對頭郭開收買了。

    使者回去見趙王覆命說到:“廉頗雖然年紀大了,但是還很能吃,就是吃完上廁所比較多。”

    廉頗終不為所用。

    千年之後,一生誓死北伐的南宋名臣辛棄疾晚年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相隔千年的心靈碰撞,相隔千年的英雄相惜,相隔千年的靈魂交流,尚能飯?否!

    老矣廉頗尚能飯,然不能為國效力,樊噲一次狼吞虎嚥威懾了霸王項羽,拯救了劉邦之命,終開創大漢王朝。

    鴻門宴,歷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一次飯局,直接決定了至今兩千多年的中國格局。

    項羽發兵向劉邦問罪,劉邦至鴻門向項羽請罪。宴上,項羽大將項莊以劍舞助興,實則伺機刺殺劉邦。項伯刻意阻攔,項莊沒有成功。

    劉邦大將樊噲聽聞,帶劍擁盾入軍門……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項羽驚動,賜予卮酒生彘(豬大腿),想要試探樊噲膽量。樊噲立飲卮酒,生食生彘,質問項羽為何言而無信。項羽不置可否,劉邦終得解脫。

    之後,漢楚爭霸,劉邦於垓下斬殺項羽,奪得天下,創立大漢之偉業。

    幾十年之後,劉邦之孫漢景帝劉啟也曾如此試探周亞夫是否恭順。

    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獨置大胾(未切的整塊肉),無切肉,又不置櫡(筷子)。周亞夫心中不平,向侍從要筷子。

    漢景帝說:“我請你吃肉你還不滿足嗎?”

    周亞夫免冠而謝,趁著漢景帝起身就走了。

    漢景帝目送著周亞夫說:“這樣的人肯定不能輔佐年幼太子了。”

    周亞夫最終蒙冤入獄。當年的整肉沒有吃,獄中的牢飯周亞夫也未曾入口,絕食而死。

    相比於曾經的定鼎之臣因為一頓飯而被下獄,宋朝的精兵悍將結局則好得多。

    趙匡胤武將出身,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稱帝以後,面對從唐朝中後期就開始的藩鎮作亂,趙匡胤食不甘味、夜不能寢。終於,趙普為趙匡胤謀劃一策。

    某日下朝,趙匡胤留下一眾武將共享御膳。席間趙匡胤大倒苦水,擔心眾將手下也有人黃袍加身。眾將吃著御膳,喝著御酒,可心裡卻不是滋味,他們聽出了趙匡胤的弦外之音。

    第二天早朝,所有武將皆稱病請辭。趙匡胤一一照準,並大加賞賜良田珍寶。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一杯酒解決了唐末數十年的軍閥威脅,可也消磨了華人的尚武之風,此後三百年間,軍事疲敝,華夏再無開疆擴土之軍。

    有人杯酒釋兵權,也有人設宴籠人心。

    清朝,異族統治,為了籠絡天下人心,提倡孝德治天下,康熙、乾隆先後四次舉辦千叟宴。

    四次千叟宴,不論民族、不論官民、不論貧富,年齡滿足即可參加,少則數千人,多則上萬人。

    千叟宴這場浩大飯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既然是國宴,又是朝廷強盛之時,千叟宴上,滿漢全席、各族珍饈美饌必不可少,瓊漿玉液無限供應,這也無可厚非,有錢了誰還不能滿足一下口腹之慾。但是,如果國家凋敝,內憂外患的話,仍然如此鋪張浪費,那就不是一句恬不知恥能形容的了,那就是犯罪,比如慈禧。

    也許是受乾隆的好大喜功和鋪張浪費的影響,在國家千瘡百孔、大廈將傾的情況下,慈禧仍然大講排場,尤其吃飯,更是不得馬虎。我們從慈禧的吃飯家伙什就可見一斑。

    慈禧吃飯的筷子是象牙鑲金的,另配有試毒的銀筷子,勺子是金銀的,碗碟等多為金鑲玉器或進貢瓷器;冬天吃飯要用金銀的暖鍋、暖碗,夏天使用水晶、瑪瑙等碗盤。這些東西,普通人別說見了,可能聽都沒聽過。

    慈禧的御用炊事班規模及其龐大,每頓正餐近百道菜,什麼“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猴頭燕窩鯊魚翅,熊掌乾貝鹿尾尖”,“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各種應季水果……

    這些都需要白花花的銀子,據統計,光慈禧吃飯的費用一年就是幾十萬兩銀子。終於在清廷的胡吃海塞之下,國防頹廢,也怪不得挨別人打了。

    以上都是一些著名飯局,也有一些人吃飯顯得那麼悲壯,例如蘇武,例如耿恭。

    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結果被匈奴扣押。匈奴王為使蘇武屈服,講他扔在地窖裡面,不給飲食。恰逢天降大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憑藉吞氈飲雪,蘇武幾天未死。匈奴王以為神人,讓蘇武去北海放公羊,要求公羊下羊即可迴歸漢朝。

    蘇武這一去就是十九年。後來在漢朝的交涉下,蘇武終於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愛國不屈的精神財富。

    耿恭,東漢名將。公元75年5月,耿恭數百人被匈奴數萬人圍困於西域疏勒城(今喀什)。

    《後漢書》記載,幾個月後,漢軍糧食耗盡,便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皮革。城中缺水,官兵焦渴睏乏,擠榨馬糞汁來飲用。在如此艱難情況下,漢軍只剩下二十六人。

    匈奴圍困日久,自己也兵困馬乏,於是派使者勸降。

    耿恭引誘使者登城,親手將他殺死,在城頭用火炙烤北匈奴使者屍體,眾將也算吃了一頓燒烤。

    第二年,朝廷派軍營救,歸途之中,二十六人又去世一半,到達玉門關的只有耿恭十三人。

    耿恭可以說是吃了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餐。後來岳飛在《滿江紅》中贊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就是大漢軍魂!

  • 14 # 邏輯文史游

    我來說幾個跟吃有關的段子吧,有的是野史,大家樂呵樂呵就得了。

    1、唐中宗李顯的死就和吃有關,他的媳婦韋皇后與大廚楊均私通,這楊均就準備毒殺李顯,最終楊均製作了一道類似羊肉泡饃的美食,李顯吃的是不亦樂乎,吃完就完犢子了。

    2、康熙除了是個大花臉外,人家還是個農業學家,據說他在豐澤園一不小心就培育出了一年能熟兩次的水稻,推廣至全國後,人民樂開了花。

    3、馮玉祥喜歡吃紙包雞,並且是連紙都吃…

    4、吳宓酒量不行,因此特別羨慕能喝酒的人,他在歐洲的歡送宴上發現朱自清賊能喝酒,並且喝完就吐,吐完繼續喝,把吳先生那叫個羨慕啊…所以朱自清的胃病並不是突發性的,而是積累性的。

    5、魯迅超級喜歡甜食,喜歡到無可厚非的境界,那麼請問他有多少顆蛀牙。

    6、杜甫不僅是寫的好,廚藝也十分了得,據說杜甫最拿手的是川菜,並且老杜的川菜也融入了自己的詩意在裡面。有一次有好友來杜甫的茅廬做客,杜甫突發奇想去釣魚,然後把魚咔嚓了做成了水煮魚,這可能就是那個地區水煮魚的由來吧。

    7、東坡肉真的是蘇東坡發明的,但是是徐州人民幫他宣傳的。當年蘇軾在徐州與朋友下棋,開局之前他把豬肉切成四方大塊,並加了調料放進鍋裡燉,但棋局過於焦灼,等到下完了蘇軾才想起來了自己還燉著肉,於是忙去鍋裡檢視。沒想到這肉燉的特別爛,客人吃了之後讚不絕口,於是蘇軾就開始痴迷與這種燉肉之法。後來蘇軾在徐州治水有功,百姓知道他是個吃貨就送來了豬肉作為謝禮,蘇軾自然不能要,於是蘇軾就宴請百姓,命人按之前的方法燉肉來招待客人,百姓們吃過後都交口稱讚。就這樣,東坡肉火了。

    8、其實大家大可以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作一本美食養生的書籍來看。

    9、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宋有一特異功能,就是他的食指能預感到附近的美食,只要有美食的氣息這不爭氣的指頭就會亂動。有一次他去覲見鄭王時這指頭又開始亂動,公子宋知道鄭王定在享用美食,果然鄭王在裡面喝甲魚湯。公子宋申請品嚐遭到拒絕,就拿手蘸了點湯去嘗,果然美味至極。鄭王覺得公子宋此舉是大不敬,要殺他,結果被反殺…

    10、豆腐乾和花生米同吃很美味其實是金聖嘆發明的,這是他臨死前對獄卒說的。

    好了就說這麼多,這些圖越看我越餓…

    更多好玩的故事,大家來補充。

  • 15 # 張容與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典型的吃貨一枚。雖然蘇軾仕途一路被貶,但他總能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在吃貨的道路上更是越行越遠。

    蘇軾在被貶黃州後,只是一個小小的團練副使,相當於現在的武裝部副部長吧。生活拮据,便將一月的生活費分成三十份掛於樑上,每天取一份。一家二十多口人,能解決溫飽已算不錯,更不可能買牛羊肉吃了。那怎麼辦呢?吃貨就是吃貨。那時幾乎沒人吃豬肉,價格相當便宜。蘇軾就用豬肉發明了“東坡肉”,肥而不膩,醇香味美,還寫了一首關於“東坡肉”做法的《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被貶惠州後,更是愛上了荔枝,曾作《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還曾有一個冒死品河豚的故事。河豚有毒,處理不當,有性命之憂。蘇東坡在常州任職時,有一位擅長烹飪的朋友請他吃河豚。當河豚烹好後,朋友的妻兒們躲在屏風後偷窺,見蘇東坡半天無語,他們大失所望。隨即,蘇東坡忽然把筷子一放,讚歎道:“美味,真是美味,值得一死!”在蘇軾的詩裡也提過河豚,比如《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東坡發明的美味真不少,東坡肉、東坡羹、東坡肘子……在古代詩人中,在吃這方面唯一能與東坡一決高下的也就只有袁枚了吧,曾寫過《隨園食帖》,詳細記錄了各種美味食材到做法的全過程。

  • 16 # 塔松林

    歷史上,宋朝的皇帝趙匡胤,每當有大事

    、心事、拿不準的事,就到宰相趙普家裡去吃狗肉。在吃狗肉的過程中,或詢問,或徵求,或體味,把問題解決了,狗肉也吃完了。我覺得這事挺有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的症狀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