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探推書
-
2 # 瀘州駕考
從根本上分析下孩子為難在哪裡,在想什麼?從根本上解決。培養孩子凡事得勇敢面對,當然開始得大人引導著一起做,孩子才能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習慣。
-
3 # 回牟一笑見世界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體立行,還在做題時,父母不要在旁邊玩手機,陪著他一起,看書看報都可以,現在的孩子看著你在玩手機他會有反面情緒。本來就有畏難情緒,這樣更畏難了,不願做,如果有機會,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遠足,一邊走一邊多鼓勵,這個過程不要給孩子幫助比如背、或者藉助交通工具。孩子一定記憶深刻,身體力行的教育加上語言的鼓勵,希望有用
-
4 # 牛筋山有稻村朗聞先生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逃避,這讓很多家長極其苦惱,因為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學習,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作為家長,當孩子遇到困難而產生畏難情緒時,就要及時的介入和糾正,才不會以後後悔。
☆☆一父母應從自身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
要先改變自己的看法,克服孩子難教的畏難情緒,這是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的前提。
家長自己的“想當然”,總認為“孩子是我的,就得聽我的。”要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使孩子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從而失去自信心;要麼給孩子的任務太難,使孩子常常形成挫敗感,導致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要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做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由於缺乏主動性,故遇難而退;還有些家長常常指責、訓斥孩子“太笨了、懶……”,孩子年齡小,自我評價能力欠缺,往往會因為成人的“這幾句話”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連本來擅長的事情也不如原來了,更不會主動嘗試解決未知的難題。
☆☆二是家長的“過度溺愛”☆☆
現在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孩子有父母的寵愛,還有爺爺奶奶的心疼,所以眾多的長輩們經常會覺得“孩子還小,能做什麼?”平時從生活上包辦代替,事無鉅細,使孩子缺乏鍛鍊的機會;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當,不讓孩子“為難”,從而養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感。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懶惰,缺乏主動性,事事都習慣於依賴家長替他解決,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父母要有耐心,這個難題可能不是一年半載很快能扭轉的,所以要善於做細緻的教育工作。在方法上要變強制孩子學習為啟發孩子學習,促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最終把父母的積極性轉化為孩子主動學習和做事情的積極性。注意從調動孩子的思維積極性出發,加強對孩子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培養,還要加強對孩子的興趣培養,要讓孩子對所做的事情有感情,願意去做,然後再研究讓孩子怎樣做得好。
☆一、在勵志故事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
家長的“目的性”不要太明顯,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反而影響效果。要儘量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舒適的氛圍,比如看一些比較感人的電影,勵志的綜藝節目,現實的新聞故事等等,讓孩子在溫暖的懷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貼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時家長還可以和孩子邊讀故事邊討論,例如:
問題1:
“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樣的困難,你會怎麼做?” 提及孩子自身能讓孩子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表達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自我學習和明確自我意識的過程。
問題2:“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做的?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喜歡他嗎?”看完故事後,儘量讓孩子自己總結出故事蘊含的道理和做法,這樣他才會感觸深刻,家長只需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輔助。以後當孩子再遇到困難時,以此進行自我激勵“我一定能行……”擁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積極行動自然不在話下。
☆二、在完成任務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成功練就自信,自信贏得一切。實踐證明:過度溺愛使孩子缺乏責任心,過度保護使孩子膽小懦弱,過度幫助使孩子平庸無能,而過度壓制使孩子喪失自信。因此家長要學會給孩子做事的機會,讓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學著做個有心人,一改往常“你幹活,孩子置身事外”的行為,讓孩子也參與到家庭任務中來。例如:一起打掃家庭衛生,分配任務,協作完成;一起去超市大采購,讓孩子也拿幾個重點的袋子一起回家;有什麼適當東西需要搬放的,也叫孩子幫忙。
在此,家長要注意:讚揚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動力,剛開始無論孩子做得怎麼樣,家長都要及時的給予認可和表揚,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真沒想到你的家務做得這麼好!”“有你一起幹,這些活一會兒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幫助時,成人應真誠的表示感謝,讓孩子覺得自己就像個大人一樣,受到了尊重:“謝謝你給我幫了個大忙!”;並且任務的難度要循序漸進,讓孩子在體驗成功來之不易的同時也能獲得成功的快樂;選擇的任務注意安全性,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活可以幹,什麼活不能幹。
☆三、在學習反思中,提高家長的引導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裡的老師,應該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導策略尤為重要。
1、“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會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務時,首先要讓孩子明確任務內容:“我們要幹什麼?”然後引導孩子開拓思路,尋求方法:“我們都有些什麼辦法?”同時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制定計劃的好習慣:“我們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在做事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難,告訴孩子成功其實很簡單,只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其它都會迎刃而解:“出現了什麼問題?”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書、上網、查資料的過程中,知識和能力便會得到提高。帶著方案解決問題:“我們來試一試!”在引導過程中,家長要多用“我們”這個詞,讓孩子從心裡感到自己不是孤軍作戰,家長只需做一個傻同伴,學會提問和認可。
2、調整任務的難度。
這裡值得強調的是要改變孩子的畏難情緒父母不要急於求成,開始時的目標可以定得低一點,然後逐步地提高要求,讓孩子逐漸適應。這就像跳高,孩子最高能跳160公分,一下子升到這個高度,孩子可能跳不過去,如果分為120公分、140公分,最後再到160公分,安排3個臺階,跳過160公分就容易了。讓孩子完成目標也是這個道理。要幫助孩子實現學習目標,還要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的目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不是說做了父母就自然能勝任教師的。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但用在每個鮮活的孩子身上時,教育的具體方法卻是不可複製的。因此,家長要多讀關於育兒方面的書籍,多聽一些專家講座,從中汲取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輔助於家庭教育。
培養孩子有計劃,有分階段的目標。孩子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畏難情緒變為必勝的信心。家長在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時,要注重教育的過程,不要過分強調結果,所以家庭教育更應該注重過程教育。過程教育與結果教育是密切聯絡在一起的,沒有好的過程就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最後,祝願你順利讓孩子有一個堅強的內心!
-
5 # 小毛影剪
首先要明白一點的是孩子做題害怕難題這種根本性的原因還是孩子沒有真正掌握好學過的知識,對於這種情況建議可以讓孩子從學過的基礎知識開始,先把簡單的題先做完,然後看孩子具體是在哪裡不太會或者害怕做哪一類題目,這樣子讓孩子再慢慢的把不會的題給突破點,信心就會增強很多。
-
6 # 柯心愛武術
任何孩子都會遇到難題時出現想放棄的時候,關鍵還是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和孩子共同克服困難,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
7 # 程家兒女記憶錄
物質獎勵推薦一下 比如對什麼東西感興趣 手機,零食,或想去哪裡玩 ,適量的滿足一下他的要求,對下次做題會好很多。
-
8 # 愛搞笑的中單
首先要了解孩子,瞭解他作題的水平,看他卡在哪裡。陪他一起做對,再練習類似的題目,迂迴前進,這樣我覺得會有一些作用!
-
9 # 張愛霞8478064498675
孩子做題有畏難情緒,作為孩子家長首先應鼓勵孩子不要有畏懼心理,要知難而上,家長幫助分析畏難情緒的原因,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讓孩子提高勇氣,戰勝畏難,走出陰影。比如解答一道比較難的數學題,看到題孩子畏難情緒耒了,在這時家長不能恐嚇,批評,而是耐心地幫助孩子審題,找出題中給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然後列式計算寫答案,多幫助輔導幾次,孩子不感覺做題難了,自已也能獨立完成作業中的難題,這樣孩子就克服了畏難情緒。
-
10 # 笑你一刻
伊依剛剛滿四歲十個月,上幼兒園大班。
從昨天晚上開始,到今天早上,就一直都哭著不肯上幼兒園。
問她什麼原因。為什麼以前喜歡上,現在不喜歡了。
她說想在家跟奶奶一起玩,不喜歡上幼兒園。幼兒園裡規矩多,家裡輕鬆自在,在家玩了二天後,不願意上其實也很正常,但是豆米覺得應該還有別的原因。
於是就引導她:“媽媽試著猜一下可伊不肯上的原因好不好?
“可伊在幼兒園小朋友吵架了?老師不喜歡可伊?老師批評可伊了?”
伊都擺頭,說不是的?
豆米說:“那上學期在陳老師班上,你沒有說過不上幼兒園,現在突然不想上了,是不喜歡現在的塗老師嗎?”
伊依說:“不是的,我喜歡塗老師,塗老師也很喜歡我。但是我不想抄作業。”
原來從這學期開始。幼兒園要求孩子們學寫字了,每天老師會有一些作業佈置在黑板上,讓孩子們自已抄在本子上。帶回家給家長看。
抄的內容其實也就只有幾個字:比如:9月10號,漢字描紅一,二,三。四。五。六。
早上還是送她去幼兒園了,跟老師溝通了一下。老師說,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因為寫字對於四歲多的孩子是比較難的,但是家長一定要堅持,比如第一天寫這幾個字的時候,孩子們用了一下午的時候,寫了幾天後。現在十幾分鍾就可以了。而且大班是幼小銜接了,這學期的學習作業也多起來了,以前是一個星期只有兩天有作業,現在是每天都有作業,孩子感覺到有壓力,不知道這樣會不會讓孩子肯厭學情緒。
-
11 # 思博源諮詢
問問孩子怎麼想的,是想放過它帶給自己的困難還是挑戰它,戰勝它,然後問問難在哪裡,陪孩子一起讀題,讓孩子想想自己掌握的知識那些可以幫他解決問題!
-
12 # 385946466983
首先家長不能打罵孩子,孩子自己心裡牴觸家長,因為錯了,媽媽或爸爸會生氣不高興,所以他不管做什麼就怕自己做錯,不敢放開自己
回覆列表
第一,給孩子獨自探索的機會和成功體驗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縮、想要放棄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即沒有自信。
何為自信?通俗說,就是我覺得我能行。如何培養自信?兩個步驟。第一,事情成功了。第二個,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你說你很愛孩子,孩子就一定會有的。要讓孩子跟成功的事件進行繫結。孩子從中獲得“我可以”的體驗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所以,那些愛孩子的家長,請停下你的過多包辦和替代。你對孩子的過度干預,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要麼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要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兩種自我認知導致的結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援,少批評和指責,激發孩子改變自我的認知。
若發現孩子經常出現“我不行”的感覺,我們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時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苛,挑剔過多,導致孩子形成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變孩子的認知,僅僅對孩子說“你真棒!”“你能行!”等類似的話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孩子取得的每一個小進步,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真誠地告訴孩子,讓孩子逐漸恢復自信,改變原來錯誤的自我認知。
比如,當孩子彈一首曲子彈了許多遍也彈不好時,如果我們只是說:“加油,你一定可以彈好的!”孩子可能會氣急敗壞地喊:“我就是彈不好!”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對孩子說:“看得出來,這首曲子要彈好確實不容易,你努力練習了這麼多遍,已經有了一定的起色。還有一些能改進的地方,讓我們一起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我們這樣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們的支援,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繼續努力,不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