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子好逑

    寒食 /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冬至之後105天是寒食。

    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的介子推。晉文公重耳當年流亡在外時,介子推一直跟在身邊,有一次重耳飢餓難忍,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大塊肉給他吃,重耳銘記於心,後來重耳回國即位,成為新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給手下封賞,加官進爵,可是卻忽略了介子推。晉文公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準備給他高官厚祿,可是介子推避而不出。後來,介子推乾脆帶著母親到綿山藏起來,晉文公派人去山裡找他,為了逼迫介子推出來,就放火燒山,最後到山裡看見介子推抱樹而死,和他母親都被燒死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這一天不能開灶生火,只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的由來。

    韓翃這首詩,簡單的描繪了長安城白天和夜晚的兩個場景,非常傳神,兩幅長安城寒食圖。白天的長安城,一派春日氣象,飛花處處,東風煙柳;日暮時分,宮裡開始傳遞火燭,輕煙嫋嫋,飄散在緊挨著皇宮的王侯貴族之家。

    春城無處不飛花。長安春色,僅此一句足矣!作者用高度凝練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寒食圖,簡直不能增減一字,卻寫盡寒食這天長安城白天的景色,和日暮後的皇宮裡傳燭的場景。一白天,一黑夜;一宮內,一宮外,盡得寫意之妙。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兩句寫寒食禁火,宮內傳燭,暗含諷刺意味,有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思。

  • 2 # 我欲隨波不逐流

    這句詩是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中的後二句。原詩如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寒食節,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寒食節期間不能吃熱食,不許點燈火。

    這首詩開始二句是描述寒食節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後二句是寫皇帝恩賜蠟燭給他的近臣。

    在封建習俗的下,是不允許點燈的,但皇帝的近臣因為皇上恩賜,家裡就燈火通明瞭。套用俗語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思。

    可以看出這些近臣平時弄權倚勢,欺壓賢良。透過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進行諷刺。

  • 3 # 一葉孤帆行萬舟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出自唐朝詩人韓翃所寫的《寒食》全詩如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漢宮”是漢朝的宮殿,但在這裡指唐朝宮殿,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皇宮。“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有黑,皇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了,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五侯也得到了皇上的這份恩典。這是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的無比諷刺。

  • 4 # 汾陽張文卓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出自唐代韓翃的《寒食》詩。

    寒食節在唐宋時期,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據考證,清明節的前一天就是寒食節。

    因此可以說清明和寒食是孿生的兄弟倆。在魏晉時期,還有一個和清明寒食相近的節日,叫上己節。這個節日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加的陌生,但在古時候卻非常有名。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這一天寫成的。而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是在寒食寫成的。因此三月有書法家膜拜的節日!

    寒食節,在春秋時期全國禁火約一個月之久,在唐代改為三天。寒食的起源,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春秋時期晉文公逃亡在外,快要餓死了,介子推割股啖君,救了晉文公。回到晉國後,介子推不求封賞,與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做官。介子推卻寧死不出,最後被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一天便被定為寒食節,這一天全國禁火,由此還誕生出了一系列的寒食文化。

    在唐代寒食時節,要把上一年留下的火種全部熄滅。然後重新鑽遂取出新火,做為一年生產生活的開始。

    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韋莊的詩寫的便是當時的盛況。

    唐代宮庭在寒食節時,會讓宮中的小孩鑽榆木取火,先得火者,黃帝會賜絹三匹,銀碗一個,稱謂請新火。

    寒食的禁火令在清明就結束了。有詩為證,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節的前一天就是寒食節,可見寒食的夜晚也並不是一團漆黑,燈火先從宮庭傳到五候家,再傳遞到庶民百姓。傳遞的路線是規定好的,並不存在,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問題。

    說了寒食節,再說說韓翃。詩人韓翃是河南南陽人,唐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年的進士。詩作以這一首《寒食》最為有名。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敢入五候家。

    韓翃中進士後,在淄青節度使候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候希逸回朝,在長安閒居十年。在建中年間,因寒食詩被唐德宗賞識,不斷地升官。最後官至中書舍人。

    今人多認為寒食是一首諷喻詩。我不這樣認為。這首寒食前兩句便寫出一幅極美的畫卷。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個飛字,既寫出了春風的輕柔,又描繪出了花謝花飛飛滿天的春天。讓人眼前一亮。然後用東風吹柳,寫出柳絲飄飄的情形。一個斜字,筆鋒奇巧,讓人如臨其境,妙不可言。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更像是一幅走馬傳燭圖。駿馬飛奔,燭火點點,在長安城中飛散,然後亮成了宮殿中的銀花火樹,美哉。一個散字,簡直是神來之筆!

    說詩人的情感是諷喻,簡直對德宗皇帝智商的汙辱。這首詩表達出的情感是仰慕!是對春天的仰慕,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於是寒食詩成了韓翃的名片,正如李太白高吟,生不願封萬戶候,但願一識韓荊州一樣。韓翃比李白幸運多了,因為賞識他的是德宗皇帝。

  • 5 # 堡上小忠

    寒食 /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句詩出自韓翃的《寒食》

    冬至之後105天是寒食。

    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的介子推。晉文公重耳當年流亡在外時,介子推一直跟在身邊,有一次重耳飢餓難忍,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大塊肉給他吃,重耳銘記於心,後來重耳回國即位,成為新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給手下封賞,加官進爵,可是卻忽略了介子推。晉文公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準備給他高官厚祿,可是介子推避而不出。後來,介子推乾脆帶著母親到綿山藏起來,晉文公派人去山裡找他,為了逼迫介子推出來,就放火燒山,最後到山裡看見介子推抱樹而死,和他母親都被燒死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這一天不能開灶生火,只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的由來。

    韓翃這首詩,簡單的描繪了長安城白天和夜晚的兩個場景,非常傳神,兩幅長安城寒食圖。白天的長安城,一派春日氣象,飛花處處,東風煙柳;日暮時分,宮裡開始傳遞火燭,輕煙嫋嫋,飄散在緊挨著皇宮的王侯貴族之家。

    春城無處不飛花。長安春色,僅此一句足矣!作者用高度凝練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寒食圖,簡直不能增減一字,卻寫盡寒食這天長安城白天的景色,和日暮後的皇宮裡傳燭的場景。一白天,一黑夜;一宮內,一宮外,盡得寫意之妙。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兩句寫寒食禁火,宮內傳燭,暗含諷刺意味,有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思。

  • 6 # 尋找無限

    這兩句詩從時序上承續前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的白天景色,進入到夜晚的景色描寫。前一句“日暮漢宮傳蠟燭”是敘事:傍晚,皇宮裡人們開始傳遞蠟燭了。後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景:點燃的蠟燭輕煙嫋嫋,輕輕的飄進王公貴族的大院裡去了。在這裡“輕、散”兩字十分傳神地描繪出皇宮裡夜晚燃燭傳遞時,那種燭光搖曳下的嫋嫋煙霧輕輕流動,進入五侯家的曼妙景色,真是太美了!讓人怡心,讓人沉醉。因而深受時人讚美。作者本人也因為皇帝對這首詩的欣賞而官運亨通。

    太美了,作者在這裡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寫法,借勝景的描述暗諷了時下王公貴族們無視寒食節不許點燈的民俗攵化規矩的奢侈生活,表達了作者對顯貴們這種放肆生活行為的憤慨和不滿。雖然時人不解此意,也有人據此否定詩中表達的這種情感,但我們可以從作者借古(漢、五侯)寫今(唐、王公貴族)的曲折筆法,問一下,既然是讚美歌頌當朝的,為什麼不直接美之?問題也許就清楚了。

  • 7 # 沿流溯源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表達了詩人怎樣感情?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句:

    表達詩人對當時宦官專擅、朝廷腐敗現象,深惡痛絕的思想感情。

    中唐以來,宦官擅自獨斷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朝末期。詩人借“漢宮傳蠟燭”的歷史,含蓄地揭示出上述的中唐腐敗現象。

    其實這是一首諷刺詩,以宮庭中寒食節的情況,勾劃出當時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們“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醜態。

    為進一步讓大家理解這句詩的深刻含義,現把下列內容推薦給大家:

    一、“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句,出自唐代待人韓翃《寒食》的詩中。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

    1.“御柳”有下列包含的意思:

    ①當時,寒食日有折柳插門的習俗。

    ②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2.寒食(即寒食節):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

    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寒食節正值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有宋人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節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

    3.譯文:

    暮春時節的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裡的柳枝條。

    (傍晚)日暮時分,漢朝宮內(借指唐朝宮內)正忙著傳遞(皇帝點燃的)燭火;隨著嫋嫋飄散的輕煙,燭火傳入到皇親貴族、諸候、寵臣人家。

    韓翃的《寒食》表現出:

    美好的春光無處不同。百姓家家禁火,而漢宮傳遞燭火,卻讓人感覺特異。特異中,包含著特權的意味;不由讓人進一步看到享受這種特權的人,側是五候之家。自然而然讓人聯想到中唐以後,臣官專權,出現的的政治弊端的現象。

  • 8 # zyx大漠孤煙

    冬至之後105天是寒食。

    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的介子推。晉文公重耳當年流亡在外時,介子推一直跟在身邊,有一次重耳飢餓難忍,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大塊肉給他吃,重耳銘記於心,後來重耳回國即位,成為新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給手下封賞,加官進爵,可是卻忽略了介子推。晉文公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準備給他高官厚祿,可是介子推避而不出。後來,介子推乾脆帶著母親到綿山藏起來,晉文公派人去山裡找他,為了逼迫介子推出來,就放火燒山,最後到山裡看見介子推抱樹而死,和他母親都被燒死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這一天不能開灶生火,只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的由來。

    韓翃這首詩,簡單的描繪了長安城白天和夜晚的兩個場景,非常傳神,兩幅長安城寒食圖。白天的長安城,一派春日氣象,飛花處處,東風煙柳;日暮時分,宮裡開始傳遞火燭,輕煙嫋嫋,飄散在緊挨著皇宮的王侯貴族之家。

    春城無處不飛花。長安春色,僅此一句足矣!作者用高度凝練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寒食圖,簡直不能增減一字,卻寫盡寒食這天長安城白天的景色,和日暮後的皇宮裡傳燭的場景。一白天,一黑夜;一宮內,一宮外,盡得寫意之妙。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兩句寫寒食禁火,宮內傳燭,暗含諷刺意味,有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52轟炸機都需要什麼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