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川王其

    有很多比這個早很多年的也很清晰,通常電影都是用35mm膠片拍出來的,35mm的電影膠片如果每一張都用現在的裝置掃描轉換成數字訊號可以掃出約2000萬畫素,而全高畫質的格式是1920*1080(200萬畫素)不過電影膠捲通常顆粒較粗,所以保守估計按照現在的高畫質格式再翻一倍的解析度可能就是膠捲電影的解析度極限了(即約4000*2000的解析度)。現在RED ONE已經有更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當然有些膠片會進行一些數碼修復,畢竟年代久了。所以看電影高畫質也很正常

  • 2 # 微信名字百寶箱

    影片清晰與否取決於位元率,現在的影片製作技術完全是在以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在的光影軟體也特別多,PR.MaYa.3Dmax等都是很好的軟體。影片拍的好不好很多都是後期剪輯的功勞。那時候可以做出科幻電影,對於這種高畫質技術並不要太驚訝。

  • 3 # Sunday看世界

    個人覺得美國那個年代的影視拍攝技術已經很超前了。深厚的技術底子使得拍出的影視作品有技術含量,體現在一些科幻道具的使用上,透過技術合成等後期編輯技術,從而為觀眾送上一場精彩絕倫的電影。而《大白鯊》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斯皮爾伯格根據他的理解拍出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只是順應了技術潮流,換作其他人,或許也能拍出這部讓你覺得不可思議而清晰的電影,甚至會更好,我們所讚歎的是當時技術的先進,而電影只是相應的產物。

    最後,祝你生活愉快!

  • 4 # 老梁看天下

    原來的片子都是膠片拍攝的,後來為了長時間儲存,就用現代技術給數字化了,同時畫面進行了修復。這技術比較有難度,花費資金也很大,因為美國電影文化輸出全世界,全球都買單,所以也就好萊塢有這財力

  • 5 # 南籬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30年前的大白鯊,特技自然不可同日而喻,無怪乎近日再看影片,幾乎找不到驚悚的感覺,特技顯得簡單,請注意,我只用了簡單這個詞,而不是粗糙或者其他什麼形容詞,因為它雖然簡單,但並不粗糙,並不令人感覺不舒服,整個電影情節緊湊有力,畫面表現得十分流暢,並不因為它是30年前的作品,而顯得苯手苯腳,這一點令我由為歎服,要知道今天的我們早已經歷無數特技大片的洗禮,可以充分想象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目瞪口呆,和黑暗的影院中鴉雀無聲的景象,這也足以證明《大白鯊》對當時人們神經的衝擊之強、之猛,一時間鯊氣來襲!令人們興奮、刺激、恐懼、尖叫連連,還戀戀不捨,至今。

    電影《大白鯊》生產於1975年,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過1E美圓的電影,布魯斯(片中大白鯊的名字)至今也有31歲了。為此,去年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海濱小鎮埃德加敦在“瑪莎葡萄園”迎來了第一屆“大白鯊節”。這部在當時以驚人的特技效果震撼所有觀影觀眾的商業災難驚悚片,鯊魚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公映之後,一度使美國的許多度假海灘變得冷冷清清,人們被大白鯊嚇壞了,震撼效果難以言表,甚至這部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成名作長期被定性為一部恐怖片,它也掀起了美國災難片的“第三次狂潮”。

  • 6 # 茶撩人生

    老電影都是用膠片拍的,轉藍光之後輕鬆達到高畫質標準。

    中國產電影只發行過vcd版,自然只有vcd畫質。如果重新發行藍光也是有高畫質畫質的。至於老電視劇,中國產的都是使用磁帶攝像機拍攝的,本來也只有標清水平。

    不少美劇倒是很早就用膠片了,比如老友記前幾年就重新發行了高畫質版。

  • 7 # 拳王泰森

    去年,憑藉《頭號玩家》過5億美金的強勢票房,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成為全球首位票房過100億美元的導演,這充分證明了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號召力,而十多年前在美國曾經開展過一項評測活動,從全球導演票房成績、發行能力和整理評價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只有一位導演獲得了滿分成績,他就是斯皮爾伯格。

    在廣受讚譽的影片中,開啟他傳奇生涯的電影是1975年的《大白鯊》,這部影片不僅是一部驚悚片,還是一部奇幻片,但其實質是反映自然生物與人類慾望抗爭的主題,只有克服人類貪婪、自私的慾望才能保持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從而達到可持續健康發展。

    五菱宏光,購車補貼2萬,搶購熱線

    廣告

    影片開頭展示的度假勝地風光秀麗,熱情奔放的青年男女將這裡視為愛情天堂,可就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一位海中游玩的女性卻離奇失蹤,觀眾們只看到一隻鯊魚鰭在海中漸漸隱去,恐怖氛圍的營造就此展開。

    自然界的魅力是神奇的,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從對自然的無知到逐漸感到懼怕,再到認識自然瞭解自然,開始產生對自然的征服欲,海中的鯊魚就是自然界力量的展示,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敘述方式更強化了觀眾們對於鯊魚的好奇感,從殘存的屍體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鯊魚強大的咬合力,它無疑是海中王者,而警探馬丁·布羅迪不僅是公權力的化身,而且身上充滿了代表民主、理性、正義的平民榮譽感。

    市長哈瑞代表了人類的頂層權力和貪婪的慾望,俗話說“山高皇帝遠”,在這裡,哈瑞具有最終裁量權,而他考慮的出發點竟然並不是人民的安危,而是由於對鯊魚的恐慌帶來的旅遊收入銳減,夏季時間短暫而寶貴,每浪費一天損失不可估量,在慾望與道德的漩渦中,哈瑞一方面不想擴大鯊魚的威脅論,另一方面最大程度要消除人們的恐懼,所以他在明知道有鯊魚的情況下鼓舞民眾進入海內玩耍,這無疑象徵著人類對大自然的試探與挑戰。

    這種挑戰就如同人類沒有意識到自然規律之前的盲從,在鯊魚面前不堪一擊,當狡詐而聰明的鯊魚再一次成功咬死一名兒童時,孩子母親對警長馬丁的一巴掌無疑表示自然力量的反噬,馬丁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他在權力面前低頭,正像千百年來不停妄圖征服海洋的漁民,在一次次的妥協與失望中掙扎,他認識到鯊魚的可怕,也促使他產生了對於鯊魚的敬畏感,於是他成為了公然對抗公權力的代表。

    輿論的壓力迫使哈瑞懸賞捕捉鯊魚,斯皮爾伯格設定了一個巧妙的懸念,捉到的鯊魚和實際上的大白鯊天差地別,在科學家布朗眼中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他說服了馬丁,讓原本就猶豫的馬丁腦中的理智戰勝了他的感性,在解剖鯊魚後還原了事情真相:此鯊魚非彼鯊魚。

    在這種情況下,將選擇權再次交還給了哈瑞,馬丁和布朗的輪番說服工作似乎無濟於事,按照布朗的說法“只要沒有被鯊魚咬到,他永遠感覺不到這到底有多疼”,在征服自然的環境中,人類往往過高認識到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低估自然對人類的威脅,於是真理與理性再次上路,這次馬丁、布朗邀請了捕魚獵手昆特加入,他們駕駛著小船向海洋進發。

    哈瑞代表的是人類貪婪的本性,三位捕鯊人代表了人類尚未泯滅的人性以及向死而生的責任感,具有極高智商的大白鯊則從生物角度還原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海洋就是它的主場,這兩種力量的對抗其實就是人類向自然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索取自然資源的隱喻,這種惡果的誕生與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破壞密不可分,可以說人類在歷史的發展中曾經品嚐過勝利的滋味,可是自然界在打破平衡之後也會以預想不到的方式讓人類自食其果,兩條命案就是其典型代表。

    這種自然力量到底有多強大,就連曾出生入死、在鯊魚嘴中僥倖倖存的昆特都不禁為之震撼,長25英尺、重達3噸的鯊魚恐怖之處並不在於體積的龐大,而在於其過人的智慧,一個浮標打到鯊魚身上,大白鯊輕鬆沉入海底,二個依舊,到了三個浮標時,昆特說“它絕無可能沉入海底”,結果呢?大白鯊不但沉下去了,甚至用它血盆大口將昆特吞噬,這代表了昆特的無知狂妄,布朗曾戲說“我們應該去換條大船”,昆特笑笑,這是一種無奈,也象徵了他向死而生的精神。

    在黔驢技窮之時,布朗甚至在鐵籠中妄圖給大白鯊注射針劑,可是結果以大自然的勝利告終,布朗險些喪命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大白鯊的可怕,也讓觀眾觸目驚心,如此高等智慧的生物一旦存在,將嚴重威脅人類自身的安全,正是這種潛意識讓當年美國海邊遊客銳減,反映了人類對於危險的預判和恐慌,也側面證明了這部電影的成功。

    實際上,影片在最後一刻擊爆氧氣罐將大白鯊殺死實屬無奈,該片的大白鯊使用的是機械裝置骨架加橡膠鯊魚皮,團隊還要用空氣壓縮機不斷模擬鯊魚的嗓音,在44年前這項工作枯燥而乏味,幾個月的拍攝時間斯皮爾伯格已經有些支撐不住,如果不以人類的勝利告終也實在想不出合適的結局,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增強觀眾們的信心,消除他們對於恐懼的觀感,可是卻容易造成影片虎頭蛇尾的印象,而觀眾心中有桿秤,在與自然搏鬥的過程中,真實的感覺可能是“勝少敗多”,在漁船沉默的瞬間能夠擊中氧氣罐的機率更是微乎及微,在這次捕獲中,很有可能會以人類力量的失敗告終,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人類仍在不停反思與自然的關係。

    這種關係不應該是抗爭、挑戰,而應該是互補、一致、和諧的,人類具有獨立、勇敢、堅定等美好品質,也同樣應該意識到不受監控的權力容易導致腐敗墮落,人類身處自然之中,更應該充分地尊重、保護、利用好自然賦予我們的資源,長久健康可持續地和諧發展下去。

    認識、尊重自然規律就是本片的主旨,時至今日,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可越是科技發展的當下,越應該重視對於環境的保護和利用,避免破壞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境地,從這點上來說,建議觀眾們有空看一下《大白鯊》,時刻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 8 # 二蛋0824

    老電影都是用膠片拍的,轉藍光之後輕鬆達到高畫質標準。

    中國產電影只發行過vcd版,自然只有vcd畫質。如果重新發行藍光也是有高畫質畫質的。至於老電視劇,中國產的都是使用磁帶攝像機拍攝的,本來也只有標清水平。

    不少美劇倒是很早就用膠片了,比如老友記前幾年就重新發行了高畫質版。

  • 9 # 光線攝影學院

    看1975年電影《大白鯊》,那時的畫素就這麼高了嗎?畫面清晰?

    你好,我談談我對於老膠片電影的瞭解和感受:

    一、1980年以前,如果是沒有經過4k修復的老膠片電影,邵氏公司的一些電影,畫質算是出類拔萃的了

    邵氏電影公司,也就是邵逸夫的電影公司的電影,是目前在網際網路上能夠找到的1980年以前的膠片電影片源中,畫質比較優秀的了。

    二、35mm膠片電影,解析度和色彩,是不及現在的中央電視臺的4k電視播出標準的了

    只有極少數35mm膠片電影,在畫質方面才能勉強接近中央電視臺的4k電視播出標準。

    三、1990年以前的彩色電影膠片複製,到2020年都已經30年了,褪色嚴重,問題多多

    因此,基本上,1990年以前的彩色電影膠片複製,都不太好,可以這麼說,其效果是不能和現在1080P的中央電視臺播出標準相提並論的了。

    因此,最近,都是在積極搶救1970-1990年之間的彩色電影複製,並且進行4k修復處理。

    比如說,《開國大典》。

    三、1970年以前的老電影膠片複製,那就更不要說了,質量很低劣了

    1970年到2020年,已經50年了。

    電影膠片複製,50年,其實就等於報廢了。

    當然,電影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不能輕易報廢的了。

    所以,國家撥款進行保護和修復。

    四、1975年的美國電影,大白鯊,獵鹿人,類似於這樣的,實際的畫質,大概相當於今天的2.5k的數字電影吧。

    而且,如果是彩色電影,其色彩,其實並沒有現在這麼幹淨、透明、豐富和鮮豔。

    綜上所述,對於1990年以前的老電影膠片複製,亟待搶救性的修復,所幸,現在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了。在世界上,也有很多機構和組織以及政府對於老電影膠片複製的搶救性修復投入了巨資。

  • 10 # 說叔

    應該說當然的拍攝的過程就拿的是當時最先進的攝像裝置……這型別的電影在當時是開啟性的,導演自然而然也在攝製上搞尖端。體裁新穎,但情節套路簡單是致命弱點,只能在影像上給人以刺激。從電影拍攝的先天優勢而言,就比電視要高畫質不少,這也是一大因素。1975版成為了經典,必然在以後的歲月裡,被原創者和粉絲們通過後繼時代的最尖端技術不斷復刻,到了數字時代,高畫質8k4k更是不在話下。不要輕視70年代的攝像技術和後製技術,更何況又近半個世紀的數字技術的發展。視覺盛宴不是隻有一桌食用一次的菜,是按照菜譜不斷重做的菜。復刻,就是不斷重做的過程。而原版的1975年的大白鯊,不過是菜譜罷了。

  • 11 # 壹科影視

    這和你弄到的片源有關,事實上電影原片的清晰程度是很高的,完全可以製作成非常高畫質的影片。不過你說的大白鯊是經典的片子,這些片子目前下載到的基本上都是後來廠商發行BD光碟轉制的,清晰程度(解析度)當然比較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凱美瑞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