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傳承界的小學生
-
2 # 我承認我不再年輕
相傳是山西的一個落魄文人,流落到鄭板橋任職的地方,被野狗咬傷行動不便。最後餓死,鄭板橋在驗屍的時候發現了這首詩
-
3 # 大叔來嘍
在古代,就連一個乞丐也能成詩作賦,在他被凍死之前寫下了一首“絕命詩”,論詩的意境,風骨,怕是連飽讀詩書計程車大夫看了都要羞愧,這個乞丐只是一個無名氏,沒有任何生平資料,只知道他死於嘉慶年間,一個拾糞老者在巷子當中發現了他的屍體。
這年頭凍死的乞丐頗多,老者也只是簡單安葬了他,在下葬之前,老者在他懷中發現了一張紙,上面寫著。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老者也是讀過一點書的人,自然看出這首詩不簡單,不僅用了蘇軾的典故,更是有著杜甫的大愛無疆,還有著陶淵明“靖節”精神,老者更是感嘆此人的生平,大概是家世飄零,讀書無用武之地,才落得個凍死結局。詩中開篇寫“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講的是漂泊不定,這是採用的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雖然家世淒涼,但同樣狂傲,第二句“一肩挑盡古今愁”又跟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一樣願一人承受苦楚,來換取窮苦讀書人的幸福安康。最後一句自然是畫龍點睛之筆,“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縱然身份低微,也不是跟“野狗”一樣人人呼來喝去的乞食者,正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乞丐所說的“黃狗”大概也是指權貴吧!
老者看完詩之後,四處打聽,只直到他從永嘉來,老者就四處籌資為他立了碑,名為“永嘉詩丐之墓”。 -
4 # 未有暮色
真實姓名目前已無考察,只知作者是清朝時期永嘉人,潦倒為丐,於冬夜中凍死,被人發現懷中的絕命詩,將之上報州官,州官感其才華,予之厚葬,後人稱之詩丐。其詩中首句典故早先出現於唐代牟融《客中作》的“身如水上鷗”。
《絕命詩》清·永嘉詩丐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
5 # 空城舊巷涼人
飯碗傍晚剩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
6 # 驚鴻一瞥襲Sir
這首詩據說是山西晉城進士馬體孝,因貧窮淪為乞丐,討飯到鄭板橋所在的縣城時,又被野狗咬傷,行動不得,餓死道旁。
雖淪落至此,但不因貧賤而改變讀書人的志向。所謂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威武不屈,寧折不彎。
其實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呢,都為生活瑣事柴米油鹽而所羈絆。沒有那麼高的文化水平,也沒有那麼多閒情逸致,去談風花雪月,陽春白雪這種高雅的事。從寫這首詩的前兩句來看。作者的話肯定是飽讀詩書的人。水上鷗,竹杖。化用了名句。自己雖然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但仍舊能夠在如此的生活狀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若不是讀書人,極少數能有這樣的豁然的心胸。身處紅塵世界,命運總有不公。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自己仍處於連獨善其身都很難達到的情況,但讀書人的情懷依舊不能抹去,依舊有一種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這樣一種情懷,獨自承擔世界不公。
而心落魄至此。但是內心依舊守著最初的那一份純真。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
7 # 品茗致雅
蒐集一些資料,說明了這首詩的來歷。
這首《絕命詩》據傳是一名乞丐所作。具體內容如下:
身世渾如水上鷗,
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
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
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
黃犬何須吠不休。
傳說故事發生在清朝嘉慶年間,一個奇寒的冬日早晨。一位拾糞老者,在官道上撿拾過往牲畜遺留下的糞便。他看到官道的溝轍裡有一個昨晚凍餓而死的乞丐,便報告了通州的州官。州官命人驗屍時,卻發現了一首詩作,名曰《絕命詩》。這位州官展開詩作,讀罷乞丐臨死前作的七言絕命律詩,不禁為之唏噓不已。
無名氏乞丐這首《絕命詩》對仗工整,格調不俗,堪稱古今乞丐作詩第一。
可以推斷,作詩的乞丐,絕非凡夫俗子,定有一番曲折悲慘的人生經歷。
-
8 # 洛陽老魏
《絕命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據說,這首詩是山西晉城進士馬休孝的遺作。
-
9 # 眉畫張敞
這首絕命詩據傳為山西晉城進士馬體孝所做,也有人說作者是一個無名的餓死的乞丐。
我們先來看一下全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仗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嘉慶年間的通州(這一點似乎還比較肯定),人們在道旁發現一個餓死的乞丐。官府驗屍時,發現他身上留有一首絕命詩,即是此詩。州官讀到這首詩,為之震撼,將其公諸於眾,此詩遂得以流傳後世。
當然,關於這首詩也有許多穿鑿附會之說:比如說這個乞丐是山西晉城的進士馬體孝;還有人說這事就發生在鄭板橋的治下;也有人說官府為之修墓立碑等,稱之為”詩丐“等,這些均無確鑿記載,姑妄聽之。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清幽,格調高雅,雖為乞丐所作,卻灑脫豪放、氣勢雄渾,是一首難得的優秀詩作。
一、首聯”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用”身世渾如水上鷗“句來自述身世,說自己身世淒涼,猶如水上之鷗,隨波起伏,孤苦無依。
此句可能參照了南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句,也可能同時參照了杜甫詩《旅夜書懷》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句,這說明這詩丐應該是熟讀詩書的。
然後說自己攜討飯杖行走在南通地面。這裡竹杖可參看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裡面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簔煙雨任平生“句。此詩丐可能取其意,表達自己不懼人生顛沛流離,灑脫疏放的人生態度。
此句與南宋志南和尚《絕句》中”古木陰中系短篷,杖籬扶我過橋東“句,也有較多的相似之處。
二、頷聯”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此聯為對仗聯,對仗工整,寫出自己生活的艱難與自己的豁達。
天色漸晚,飯袋空空,詩丐不以為意,卻說飯囊空空就去裝一彎殘月,很有詩意,可見詩人灑脫性情;
下聯寫清秋的早上詩人起來,肯定又冷又餓,心中悲苦,卻臨風敲著要飯的鐵片唱起歌來,可見詩人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
但是設身處地想一想,也許其中包含的是詩人無奈的辛酸。
秋天的早晨,腹中無食,身上無衣,箇中悲苦恐怕只有詩人自己才知道吧!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只能自我安慰了!
三、頸聯”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這兩句詩是詩中精華所在,氣勢雄渾,氣魄宏大,似有王者之象。
這兩句有寫實處,寫自己乞討時一雙赤腳行走在塵土飛揚的路上,一雙瘦肩似乎承擔了世間無盡的悲愁。
同時這兩句詩又表現了詩人的大胸懷、大氣概,他不以已悲,卻有”位卑不敢忘憂國“、拯救天下蒼生的雄心。
可惜詩人空有一腔抱負,卻落得個倒毖路旁的結局,著實令人慨嘆造化弄人。
四、尾聯”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這兩句也應該是虛實結合。
實寫自己的身世,詩人應有一段屈辱的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歷史,詩人引以為辱。
如今詩人憤而離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來之食,那些權貴們就不要再對我吆來喝去,妄加揣測了。
這裡的”黃犬“既借代作威作福的權貴,同時也可能是實寫,寫詩人可以乞討途中被惡犬所傷,所以才行動不便,可以這才是詩人倒毖路旁的根本原因。
這兩句既表達了詩人剛直不阿,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錚錚鐵骨,也表達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痛斥,語氣中透出了幾分人之將死的淒涼。
我們無法準確地知道詩人一生悲慘的經歷,像他這種要面子、有才情的文人,估計寧死也不肯在家鄉討飯,所以遠道而來的可能性很大。
這首詩可能是詩人倒臥路旁回想一生坎坷的最後絕筆,也可能是詩人在乞討路途中心生感慨的得意之作,所以一直珍藏懷中,死後才被人發現。
詩人能寫下一首詩,卻不肯留下姓名,可見應該是有一定名氣的,不願被人知道後憐憫恥笑,所以寫詩不署名。
詩人身世淒涼,結局悲慘,幸而留下這麼一首傳世佳作,也算是此生不虛。
詩人的身世和經歷令人感慨,詩作優美大氣,結合詩人經歷讀之,讓人不由扼腕嘆息。
-
10 # 王志毅
《絕命詩》作者無名乞丐原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這首詩有一個悽慘的故事,,相傳故事發生在二百多年前的嘉慶年間,一個寒冷的冬天的早晨 ,一位拾糞老者,一大早就出來到官道上拾糞。
突然,他看到官道的溝轍裡蜷縮著一具衣衫襤褸、單薄不堪的凍僵屍體。於是他像往常處理凍死的乞丐一樣,報告了通州的州官。州官命人驗屍時,卻發現了一篇詩作,名曰《絕命詩》。這位州官展開詩作,讀罷乞丐臨死前作的七言絕命律詩,不禁為之唏噓不已。出於對這位乞丐詩人的敬仰,於是州官命人把這個乞丐詩人就地埋葬,立碑曰:“永嘉詩丐之墓”(因這位詩丐是永嘉人,故名之“永嘉詩丐”)。
無名氏乞丐這首《絕命詩》對仗工整,格調不俗,一時被爭相傳看,流傳甚廣,廣為時人讚譽。這首《絕命詩》堪稱古今乞丐作詩第一,即便和那些著名的流傳千古的名人墨客的絕命詩相比,也不出其右。只可惜,其一生唯留此絕命詩一首,其他,姓氏名誰,家境經歷,都隨著他的死,而成為永遠無法解答的謎團……
當我讀完這首詩,瞭解這個故事後心情沉重,一方面為作者的遭遇感到同情憐惜 ,另一方面也為作者的無能感到氣憤,既然有那麼好的文采,怎麼不找個餬口保命的事情做,只有活著才能有資格談論志氣抱負。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個道理他怎麼不懂呢?
-
11 # 詩歌子寧
絕命詩
清 劉欽鄰
城社丘墟不自由,孤燈囚室淚雙流。
已拼一死完臣節,腸斷江南親白頭。
清江西宜豐天寶鄉人,字鄰臣,號江屏。順治十八年(西元- -六六一年)進士,授廣西富川知縣。康熙十二年(西元-六七三年)吳三桂叛亂,廣西將領孫延齡附應吳三桂攻富陽。富陽陷落後,江屏率家丁四十餘人與叛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被捕。江屏被捕後,叛軍欲授官印誘降。江屏擲官印擲於地並怒斥叛軍,遂入重牢。在獄中,寫下了《絕命詩》、《殉難詩》各一首。
-
12 # 學彣
該詩文由後人(無名氏)改編而成的,並非馬體孝所著。
據《晚晴簃詩匯》卷九十九記載,馬體孝,字翁恆,山西鳳台人。諸生 。
(明清時期諸生乃為秀才,是對考取秀才後在州、府、縣進一步學習的學員的統稱。)
馬體孝著的原詩:
《懷中詩》
賦性由來似野牛,偶攜竹杖過江頭。
飯囊帶露裝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足踏開塵世路,一生歷盡古今愁。
從茲不復依門戶,荒犬何勞吠不休。
由此可見,上述提問的《絕命詩》是根據馬體孝的《懷中詩》進行改變的。《絕命詩》多出現在描寫揚州八怪“鄭板橋”的書籍中。
無名氏的《絕命詩》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收錄於民國時期小橫香室主人所著《清朝野史大觀》中。
回覆列表
山西晉城進士馬體孝,因貧窮淪為乞丐,討飯到鄭板橋所在的縣城時,又被野狗咬傷,行動不得,餓死道旁。因為在縣城死了人,鄭板橋親自驗屍,發現死者懷中掖著一首絕命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碗傍晚剩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所以這首詩是馬體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