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盛世唐潮

    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身體、滿滿的父愛與母愛、快樂的回憶、富有進取精神的家文化,這些便是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 2 # 江南煙雨蔡

    第一件禮物是閱讀——閱讀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質

    我相信,雖然家長對孩子的具體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這種大目標,透過“教育”所能實現的就是:第一給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給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異,但塑造智力的空間也很大。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這一點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其閱讀量呈正比:閱讀可拓寬見識,讓人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識。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這是他多年在教學一線研究和觀察後得出的重要結論。

    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質。任何一部書,只要是一本好書,往往都充滿真善美的情懷,其核心價值觀也是正面的。這些東西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生活,傾聽了眾多的智慧,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會更成熟,人生境界會更美好。

    很多道德和意識問題,從根本上講,都可以說是智力問題: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閱讀的第三層功效——修復心理創傷。一般來說,人們多少都帶有某種童年時代的心理創傷,只是輕重程度不一樣。父母和老師都可能會在無意中傷害我們,生活和命運也可能對我們不公。有的人能戰勝這些傷害,有的人則在陰影中傷痛一生。一個從小建立了閱讀興趣的人,會有更好的自我治療的能力。這一點,也是基於前面提及的閱讀帶來的智力和心理兩方面良好的基礎。

    當然,閱讀的功能不可能強大到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鎬頭,而蓋一座房子則需要動用許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樣,閱讀雖然非常重要,但還需要其它要素來配合。

    第二件禮物是自由——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與犯錯誤權

    每當我談到給兒童自由的時候,總會遭遇質疑。質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了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於一個幼稚的階段。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也就變成了空話。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治和佔有。”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機會,也就失去了自我認識和調整的信心。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的同義詞不是放縱,而是選擇力和判斷力。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們更清楚行為的界限在什麼地方。而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其行為只是放縱,而非自由。放縱是壓抑的後果,是選擇功能的失效。這樣的孩子內心軟弱無力,因為他喪失了對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給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達關愛、有質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塊試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態,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價值,才能把“自由”這個無價之寶送給孩子。

    第三件禮物是身教——家長的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我常收到家長來信,說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時,老打別人,講道理沒用,揍一頓也沒用。還有人問,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其實,這些家長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卻看不到自己給了孩子一個生氣就打人、愛發脾氣的壞榜樣。而家長用行動告訴孩子的,遠比言語告訴得多。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古人說得多好,“言傳不如身教”,這六個字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會以此為鏡,真正踐行身教?

    活在虛榮中的家長不可能教給孩子踏實,刻薄的教師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寬容。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裡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係。現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於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但到底給孩子的“教育”是什麼,家長之間差別巨大。這個差別,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良弓。

    無論都市或鄉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 3 # 讓靈魂穿越

    我的父母:

    留給我們兄弟姊妹

    唯一僅有的是,

    做人的尊嚴!

    不卑不亢的品德!

  • 4 # 壹家說樂園

    我認為父母首先需要做兒女的榜樣,讓兒女成為比自己還優秀的人?。父母最應該給兒女留下的是做人的本質和生活的技能

  • 5 # 金瑞去哪兒

    當今社會中,長輩苦心積累的財富被子孫揮霍一空,千辛萬苦創下的產業毀在子孫手中的事也屢見不鮮。前車之覆,後車之鑑。父母該給子女留下些什麼,才能使子女過得更好,這值得所有父母認真思考。在西方國家,不少大富翁都不會留下多少金錢給子女,卻要求他們像普通人家的子弟那樣去闖蕩。但在中國,由於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做父母的往往將子女從出世到結婚的大事小事包乾,生怕孩子受苦受累。孩子從小在溫室中長大,走上社會後怎能經受得住大風大浪的考驗呢?“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實為警世恆言。縱你留下金山銀山,倘若遇上不爭氣的子孫,胡吃海花,到頭來仍不免坐吃山空。古人說得好:“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自家不肯罷。”由此可見,錢多對於子孫來說並不見得就是好事。禁菸英雄林則徐曾給子孫寫過一段話:“子孫若如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在為子孫留下些什麼的問題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多留精神財富,少留物質財富,給他們一個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教會子孫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明辯是非,自食其力,積極進取,而不是積累錢財,創造“錢”途。只有這樣,才算是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 6 # 快樂天使29228

    父母交會了我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愛護弱小,勤奮工作,快快樂樂的生活,夫妻之間互敬互愛,我覺得這是父母留給我最大的財富。

  • 7 # 勤耕

    父母用一生的奮鬥和努力留給子女的,或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或兼而有之。但我覺得物質財富總是有限的,而精神財富卻是永恆的。因此,我認為多數父母留給兒女的往往不是物質財富的多少,而更看重的是留給他們更多的精神財富。這是我們的子女及後輩們成人立世的根本。

    一是正確的認知能力。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能正確的看待的已,又能理性的看待他人。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可為的,什麼是不可為的等等。

    二是良好的道德品質。如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愛崗敬業,愛國愛家,剛正不阿等等。

    三是獨立的人格精神。培養他們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善於獨立思考,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能寬容對待他人,能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事物,等等。

    四是勤樸的勞動觀念。懂得美好生話靠勞動創造,美好目標靠勞動實現。從小樹立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勞動光榮,不勞動可恥的思想觀念。

  • 8 # 吳聊科技街

    父母留給兒女什麼好,不同的人看法都不一樣,從物質來說當然是金錢或物業,這樣兒女可以過上好的物質生活;從品行來說,當然是留給兒女好的品德,可以讓兒女做為榜樣,受用終生。而我的父母是農民,我也是農民,他們沒有金錢和物業留給我,留給我的是他們一生的慈愛和教導。父母一生勤勞,為的就是讓我們兒女能出人頭地,父母都不會表達情感,從我小時候起,父母就一直給了我們兄妹一個信念:一定要把書讀好,將來可以有好的工作,不用再種田,就這種信念,父母堅持了幾十年,在70,80年代,把我們兄妹4人養大成人並供讀大學,現在老了,留給我們的就是他們的慈愛和對生活的熱愛。

    我初為人父,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在想,將來能留給兒女什麼了?首先我會學習我的父母,全心全意的愛他們,還有會言行身教,我認為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好的品德可以讓他們走正路,在自己人生的路上可以把握好,並可堅持下去。另外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積累些金錢、資源、人脈,在兒女的生命中需要時可以幫助到他們,這就是我可以留給他們的。

  • 9 # 不甘寂寞12

    謝邀!我認為父母應給他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並非寶貴的“金錢”。精神財富各家不相同。但尊老愛幼類此和勤儉持家,是相同和共同的。一個家庭確少尊老,那個家就“老小”虛設,事物生活常日就會“沒大沒小”。家長說了不算,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人家生活的美德,更是繼承發揚的傳統。不管財富多麼“富有”,總有花光用完之時。人活中標準不能太高,生活作風上我們應高標準嚴要求。精打細算操持好家庭生活,堅決堵絕衣食住行方面的大手大腳,以及不儉點的“過度浪費”。

    愛幼。小時必備吃飽穿暖,能哇哇發聲時教孩“親親文明語”,稍懂事時教他認清對與請。步入少年到成年期,要教育他做好人,且尊重就會成員努力成才。這樣教育的孩子就不會觸“社會紅線”更不會以身試法。

    金錢遲早有一天都會花完。多數家庭也給孩子留不下“金山”財富,但要防止這三、四十年個別家庭的不良風氣。本不多的養老金自己卻“省持儉用”,存錢買房,有病不尋醫。一味給孩子“贊房贊車”,幸苦甘心養“啃老”。使個別年輕人在學習上不思進取;工作上得果切果不努力敬業;挑“肥減瘦”或今天愛這個明天玩那個。

    所以說,應留下寶貴的精神正當實!

  • 10 # 路遠明

    把孩子培養成人和成才最重要。成人,要有獨立的人挌,自食其力,責任感強等。成才,從小就要培養,讀書長知識,讀到博士更好,有了知識能力,小孩一輩子不愁,父母百年後也放心了。

    父母留給孩子再多的財富,也有用完的時候。總之,留下財富不如留給知識能力。

    我家就是這樣做的,小孩很成功。

  • 11 # 安安姥爺

    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對孩子都是有著無限的愛,捧在手裡怕掉了,唅在嘴裡怕化了。但他們的愛卻是千奇百怪的,有虎媽,狼爸,從小,讓孩子堅強忍受一切困苦,堅強的面對困難,面對現實,雖然不敢苟同,但那也不失為一種教育辦法。

    另外一種就是溺愛過度,老覺得虧對了孩子,尤其是那些暴發戶,以前沒有什麼收入,家裡窮,對孩子的照顧不夠,但他們有了錢以後,他們會把所有的錢用到孩子身上,以至於孩子長大後,難以經受暴風驟雨的洗禮,難以在社會上混出個人模狗樣來,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希望,全壓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的孩子總是可以比自己更優秀,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夠出人頭地,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比某人強,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孩子是自己的好。

    科學的教育孩子,也是當今我們國家的一個大事情。孩子既要在家裡面有溫暖,又要有訓誡,這樣父母就是最直接的老師。俗話說一個扮紅臉,一個扮黑臉,輪番教育既要讓孩子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家規的遵守以及遵老愛幼,愛心奉獻,還要讓他們多接觸社會,多出去遊玩,多給他們溫暖。以前有個劇友在那抱怨說她在那做惡人,管著孩子吃,喝,拉,撒,睡,學習。可是他爸爸就盡做好人,把她還氣的不行。我就說:這就對了,兩個人都是黑著臉對孩子,孩子小一點還無所謂啊,有些怕哦,孩子大了,那他就有感覺了,這個感覺就是家裡沒有溫暖,沒有人喜歡他,他好像是多餘的。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有人感覺自己是多餘的,這是一樣的,父母對你們厲害,其實也是對你們以後成長的道路在鋪墊,家裡的一切困難都能克服。可是,你到社會上能有人這樣關心你嘛,你直接辭職就行了,還用多說的嗎?

    有一個名人當然我忘了他是誰?在他要臨死的時候,他把自己的錢全都捐了,沒有給子女留下什麼錢財。他的一個朋友就在這問他,你不給孩子留一點嗎?他就說:孩子強如我,留錢幹什麼?在朋友詫異時,有疑問時,他又說:孩子不如我留錢幹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驅車最經典的是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