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航拍留傳風水寶地

    根據道家的發展歷史來看,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雖然老莊派、楊朱派都有一定的影響,但真正唱主角的,還是講究經世致用安邦治國的黃老派,在春秋戰國乃至後來的兩漢時期,黃老派不但是道家學派中的正統,而且在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在戰國晚期甚至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根據漢代學者劉向在《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到了漢朝時期,道家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雖然比儒家“五十家”少了17家,但又比儒家的“八百三十六篇”多了127篇,而且《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書籍,多是依託上古聖君名相,討論治國安邦之道的,比起儒家,可以說入世更深更近,只是後來,漢武帝“獨尊儒家”,入世的黃老派才逐漸衰敗,人才大量流失,著作大多亡佚(《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書籍留存至今的不到15%),到魏晉玄學興起,老莊派取代黃老派成為道家正統,加上後來道教(道教一開始也是入世的)處處模仿出世的佛教,才讓許多人誤認為道家不問世事,只求內心超越,具有隱逸和出世的特點。

  • 2 # 問道黃老

    黃老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一個最大分支,是諸侯爭霸的產物,更準確地說,是齊國田氏代齊後才正式出現的學派。齊國建立了天下第一所官辦大學“稷下學宮”,招攬天下賢才聚眾講學。學宮以黃老之學為辦學主導,相容幷蓄天下各家各派。

    為什麼要確立黃老之學為稷下學宮的辦學主導呢?

    因為齊國是西周時期分封給軍師,也是周武王的岳父姜子牙的封國。公元前386年,齊國公族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國號不改,歷史上稱為"田齊",以區分之前的“姜齊”。

    田氏代齊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為了給新政權找到法理依據,祭出田氏的先祖黃帝,而姜氏的先祖是炎帝,這就為田氏代齊找到了一個法理依據。同時,齊國從立國到田氏代齊,一直奉行禮、法兼施的國策,與老子的“無為”主張接近。而且,田氏先祖來自陳國,與老子是同鄉。就這樣,黃帝時期的垂拱而治與老子的無為而治結合起來,就成了“黃老之學”。這是田齊政權之所以推崇黃老之學的根本原因。

    在春秋之前,諸侯國是不允許辦學的。前770年,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王室公學解散,教授分流各國,這也為諸侯國興辦“國學”創造了條件。

    黃老之學作為稷下學宮的主導思想,伴隨著田齊政權的始終,大概150年的時間,直到秦滅六國。

    在這150年裡,作為道家主要分支的黃老之學得到了迅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稷下學宮開門辦學,不受門派、地域、身份的限制,稷下先生既可以當先生,也可以當學生,還可以著書立說,學術自由,來去自由。稷下先生們還可以向政府申請功名,一旦審批,就享有高官厚祿待遇。孟子就是在學宮期間被授予上大夫的先生之一。另一個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曾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即校長。

    因開門辦學,又政策優厚,所以天下諸子慕名前往,高峰時期,學宮常有師生千人以上,蔚為壯觀。

    這些先生、士子,雖然多以研習黃老之學為務,但各家各派也常常發生辯論,因此學術上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就是諸子百家產生的背景,也是促成中國思想文化第一次高峰形成的主要原因。

    齊國被滅後,稷下先生分流各處,一部分成為秦國官員或門客,其中秦相呂不韋門下的門客多為從前稷下學宮的先生或學員。《呂氏春秋》以及後來的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等,就是這些稷下先生的著作。

    後來秦始皇實行法家治國政策,黃老之學被取締。西漢初年,為了扭轉長期戰爭造成的國貧民弱局面,又實行了休養生息的黃老之學。但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應對外有匈奴、內有豪強的緊張局勢,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黃老之學衰微,進入民間。

  • 3 # 李志勇LZY

    不太詳,試給之:

    黃老道帝王官家知;

    李家道世上民間識;

    天地存認正確雷真;

    物人私慾錯誤差理。

    已推測,供參考。

  • 4 # 明貞

    中國傳統文化即道學,不過因趨向志趣不同而成百家,最主要的還是醫術易經和天地規則。而黃老之學與道學的區別在於體用,黃老之道是用而道家是體。道學是天地人一體一元的,而黃老之道尚有分別。道之本體已湮,所以天災人禍不斷,人類包括天地均束手無策。人類並萬類存在的目的使命就是圓德成道,消滅天災人禍。

  • 5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老莊和黃老都是道家的學派,都推崇無為而治。

    道家思想作為一個複雜的學說,自上古至今,已歷數千餘年,中間自然會經過許多發展的階段,出現許多不同的名稱,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較早時期,按地域與時間則有鄭道家、晉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齊道家、戰國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種種稱謂。按方向則有北方道家與南方道家。從戰國末至秦漢是一大階段,當時人稱“刑 ( 形 ) 名法術之學”或“黃老道德之術”。到魏晉又是一大階段,史稱“玄風”、“玄學”。各階段之道家雖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但又都帶有自己的特點。道家思想,“皆仰取諸象於天,俯查諸度於地。”效仿天地而為,行為方式則是“為無之事,行不言之教”。“與時遷變,應物變化”。後因側重點不同,而分化為不同派別,形成了多種派別。僅據《漢書.藝文志》載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經秦火,漢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現存學派:

    老莊之學

    老莊派為老學、莊學的合稱。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因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在漢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以《老子》“無為”思想為主旨的“黃老”思想受到統治者的尊崇。但時過境遷,儒學獨尊後,道家淪為在野之學。道家社會角色的變化使《莊子》的政治異端思想抬頭,並和《老子》的自然觀宇宙論結合,形成“老莊”思想。從此,以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異端的姿態,從天道觀、人生觀和政治論諸方面向經學提出挑戰,並給東漢一代的政治和魏晉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響。老莊學對社會政治異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於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們引為同調,併成為他們批判不合理現實的精神武器。如晉代鮑敬言的無君論;明代李贄的童心說,何心隱的育欲說,湯顯祖的至情論;清代唐甄的破祟論,袁牧的性靈論等等,皆得力於老莊學精神。老莊學內部有異端派、玄學派、重玄學派等。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張湛、韓伯、鮑敬言、陶淵明、成玄英、王玄覽、李榮、王績、吳筠、唐玄宗、元結、無能子、陸龜蒙、蘇軾、陳景元、鄧牧、劉辰翁、劉基、莊元臣、傅山等。代表作:《老子》、《莊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世說新語》、《無君論》、《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伯牙琴》、《郁離子》、《莊元臣文集》、《傅山全書》、《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等等。

    黃老之學

    黃老派主張身國同治,以兩相自然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動之,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為,以無為謂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遙,善於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種“大音希聲”般的“仁”,故看似無所作為,實則無所不為。

    主張“不貴治人貴治己”,因俗簡禮,與時遷變,除衍存簡,休養生息,成了歷次大亂後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係密切。代表人物為黃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駢、宋鈃、尹文、鶡冠子、屈原、呂不韋、劉安、嚴遵、王充、劉晝、呂端等等。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黃帝四經》、《黃帝內經》、《慎子》、《鶡冠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論衡》、《劉子》等等

  • 6 # 學文讀史

    黃老道家是田氏取代姜子牙後裔齊國政權後,為證明其執政合法性而在思想領域新創造的學說,上聯黃帝是為了便於修正老子道學理論,特別是田氏要找一個高於姜子牙祖宗炎帝的祖宗,當然最合適的就是黃帝了,炎帝的後裔姜氏可以統治齊國,黃帝的後裔田氏當然也就可以統治齊國了,這樣田齊取代姜齊似乎就合法了。黃老思想比較盛行在於有田齊政權支援,孟子和荀子等對黃老之學理論的形成做出了貢獻,尤其是荀子還擔任了多年稷下學宮之長,這也是荀子儒家思想在歷史上被純儒者詬病的原因。

    第一,說黃帝是黃老道家聯合創始人,目的在於抗衡炎帝,齊國王位炎帝的後裔姜氏能坐的,我田氏作為黃帝的後裔當然也就能坐的了。

    第二,黃老道學流行在於有政權支援,在於眾多古代先賢參與了理論創造過程。

  • 7 # 朱八戒CC

    黃老道家是黃帝學派與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道家學派最大的一個分支,盛行於春秋戰國,為道家正統學派。黃老道家秉承道家主脈,融合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講的是經世致用,安幫治國。

    黃帝時期,道家思想的萌芽就已形成。

    黃帝對中華道文化有著卓越的貢獻,他不僅深知陰陽八卦,並把這些理論聯絡起來,用於政治、軍事、文化、醫藥、農業等各個領域。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道文化的集大成者,出於治理天下的需要,他的道家思想更多的是生產生活的實際應用,體現出與其他學問的融合一體。

    黃帝至老子年代久遠,老子站在歷史的最高度,對黃帝時期,堯舜禹三代,夏商周的人文歷史,又根據他當時的現實社會進行反思。他是道家學說的第二位集大成者,最大的突破在於《道德經》的問世。其內容與黃帝道文化的角度完全不同,主要針對修身養性,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對治國平天下的篇幅較少,這是由於時代的不同和歷史的侷限。

    黃帝時期的垂拱而治,與老子的無為而治結合起來,就形成了黃老之學。在諸子百家之中,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勢力最強,影響最大,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官辦大學,以黃老之學為辦學指導,相容幷蓄天下各家名派。黃老之學,主張身國同治,以兩相自然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動之,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善於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看似無所作為,實則無所不為。

    道家思想作為一個複雜的學說,從古至今,有許多不同名稱的各種學派。在眾多的學派之中,老莊之學同樣影響深遠,勢力很大。老莊之學,以自然為本,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待,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有著自己精神的樂園。

    莊子是道家最具代表人物,完整地繼承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整合道家所有學派的法門,博採眾長,融合儒家、名家、墨家、法家之精華,對道家思想有所超越。

    莊子認為,黃老學派是實用主義,沒有認識到道的智慧和力量,是捨本求末。莊子提出因天循道,清靜無為,休養生息,這種小國寡民的思想,具有撲素的維物主義觀點。

    黃帝道家與道家,二者相輔相成,有著共同的中心思想,其政治上的主張略有不同,對老子的尊崇是相同的。黃帝道家提出的天下為公和用法律約束君王的主張,體現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

  • 8 # 置心閣風水諮詢

    承蒙邀問。

    黃老道家,自然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古代常稱為黃老術,即是今天常說的道法家,是除老莊派之外(還有楊朱之學消失了)的道家最大分支。所以,道家當然包含黃老道家了。

    黃老道家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為當時道家正統,因推崇黃帝和老子,主張虛無為本、因循為用、採百家之長以經世致用安邦治國,並主張治身治國,試圖將治身和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代表作有《道德經》、《黃老帛書》、《呂氏春秋》等。

    《道德經》成書,標誌著道家學派的誕生,而後道家發展出老莊學派、楊朱學派及黃老學派。其中黃老學派契合了治國安邦的時代潮流,受到了諸侯們的青睞,逐漸成為了當時道家思想的主流。

    稷下學宮衰落後,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紛紛投奔呂不韋,在編撰《呂氏春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呂不韋也在秦國推行黃老政治,使得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除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略受影響外,直至漢初,黃老思想一直是國家統治者的專用之道。

    不過,當時黃老思想成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諸侯和軍功階層三權分立、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的基礎上的。

    漢景帝后,權力膨脹起來的皇帝,再也無法容忍黃老“清靜自然”的約束,主張尊君隆禮的儒家思想也就取代了道家,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這樣的局面此後延續了將近兩千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分裂症的人這輩子還有好的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