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晉國魏趙韓最後是三分,而齊國的其他卿大夫勢力為什麼沒有和田氏分齊。
14
回覆列表
  • 1 # 亦晨講歷史

    齊國是田氏和鮑氏聯合,消滅了另外兩個勢力比較大的家族,但因為鮑氏本身實力比較弱小,所以很快就被田氏消滅了,這樣就形成了田氏一家獨大、完全控制齊國的局面,為後來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

    晉國其實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但不幸的是這個過程失敗了,沒有完成。

    當時晉國各大家族中實力最強的是智氏,其次是趙氏,魏氏和韓氏的勢力相對較小一些。所以,智氏試圖聯合魏韓兩家,消滅趙氏,瓜分其地盤,然後智氏再消滅魏韓兩家。但趙氏成功說服了魏韓兩家反水,反而是趙魏韓三家一起消滅了智氏,瓜分了其地盤。

    之後,趙魏韓三家共同控制了晉國,晉國的土地基本上完全被三家瓜分完了,國君完全被架空了,成了三家的傀儡。到公元前476年,趙魏韓三家向周天子求封,成為與各國平起平坐的諸侯,也是春秋與戰國的時間分界線。

    相對而言,只有秦國是個例外。因為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已經嚴重的打擊了當時在秦國發揮著巨大影響力的公族宗室勢力,加強了國君的中央集權,普通人也可以透過在戰場上立功來獲得土地和爵祿。

    趙魏韓三家則是在分晉之後各自進行了內部改革,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基本與商鞅變法一致,也都是鼓勵軍功,打擊宗室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國君的地位和權力,為即將到來的列國競爭的局面做準備。

    但相比之下,秦國的改革最為徹底,而且保持了秦國的統一,而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統一的晉國分裂成為三個國家,失去了壓制秦國的能力,而秦國進出關東的主要通道又控制在三晉之中實力最弱的南韓手中,才為秦國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這個過程其實和曹氏代漢、司馬氏代魏是一樣的。一方面是原來舊的皇權衰落,另一方面則是新崛起的家族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只要完成這個篡位的過程,就馬上可以完成內部集權的過程,重新形成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的皇權。

  • 2 # 歷史梗

    戰國,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每個國家幾乎年年都打架。就連戰國的開頭都充滿了“硝煙”味兒。戰國的開始有兩個訊號,一個是田氏代齊,一個是三家分晉。

    我們先說說田氏代齊,田成子是齊國的一個大臣,後來他的威望達到了巔峰!他覺得自己很厲害,於是就做了一件過癮的事:他把一位齊國國君殺掉。他的後代就把姜氏齊國的最後一個國君齊康公流放到了海上,自己當了老大。公元前379年,姜姓絕祀,姜姓齊國完全被田氏齊國取代,從此姜氏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

    再說說三家分晉,晉國有一堆大夫(不是看病的大夫哦!大夫是一種官職),他們互相打架,最後剩下了韓康子、魏桓子和趙襄子。他們的兒子最終瓜分了晉國,成為了魏文侯、韓哀侯和趙敬侯,建立了韓、趙、魏三個國家。

    不管是田氏代齊還是三家分晉,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扛把子——周天子太low了,管不住手底下的小弟,看著他們私下造反稱王稱帝,綱紀大亂,這也就預示了周朝末日快來臨了!

  • 3 # 小怪軟體管家

    田姓代齊發生在戰國初年,而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時期,這兩件事情發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國家,發生的故事自然不會相同!

    我們先來說一下三家分晉:晉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甚至幾度成為霸主,但經過了漫長的春秋爭霸之後,各個國家當中的王室貴族因為立功受賞而變的權利越來越大,再加上週朝分封制的原因,使得這些權力過大的大臣們對晉國君主沒有了敬畏感!

    到了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掌握在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的手中,這幾大家族互相攻伐,最後只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智家便想借助晉出公的力量來削弱其他三家的力量,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經過一些變故之後,趙韓魏三家反而聯合了起來,一起攻打智家,還導致晉出公淪落到病死途中的悲慘下場!

    晉國沒有了國君,於是趙韓魏三家便向當時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要求把他們三個人封為諸侯,周天子不承認也沒有用,因為晉國已經讓他們瓜分了,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從此之後,晉國便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湮滅了!

    下面說一下田氏代齊:我們都知道齊國的王室姓呂(也是姜姓),而田氏也是齊國當時的大臣,而田氏擅長收買人心,不僅給公族大臣好處,糊弄他們團團轉,而且還用國家的糧食,卻以自己田姓的名義給百姓分糧食,使得百姓人心只知道田氏好,而不知道齊王!後來田姓在齊國內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擅自改換君主,直到齊康公去世,齊國王氏斷絕了,田氏便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這就是田氏篡齊了!

    表面上看起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僅僅只是齊國換了個君王,晉國被一分為三,變成了三個國家,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仔細想一想,“三家分晉”至少還有自保的名義,還有周天子的分封,而且不是,甚至不敢一個姓氏獨吞,而田姓篡齊確是公然的篡國了,自此之後,周王室的地位便更加低下了,周王室不能主持公道,只能被動地看著,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周王室也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呢?

  • 4 # 歷史百家爭鳴

    齊國和晉國在當時的情況很相似,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分封制。

    西周時期採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所謂的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

    諸侯國同樣也有分封權,諸侯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這種體制,其實就要看天子或者諸侯的英明與否,因為土地和人民是分封下去的,也就是卿大夫手裡也有土地和人民的,只是多少的問題,一旦天子或者諸侯昏庸,就容易造成大權旁落。

    先說晉國,晉國的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如果不出意外,晉國的大權應該如齊國一樣落入智家的手中,但是智家在最後昏招迭出,智家的家主智伯在面對韓、趙、魏三級的時候居高臨下,索求無度,先後向韓、趙、魏三家索要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了,於是智伯逼迫韓、魏兩家討伐趙家,這就是著名的晉陽之戰。

    趙襄子一度被三家逼得彈盡糧絕,不過關鍵時刻趙襄子的丞相張孟談發揮了巨大作用,說服了韓、魏兩家,於是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掉了智家,並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成為晉國最大的三個家族,最後韓趙魏還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成為諸侯,晉國不復存在。

    而齊國的情況跟晉國類似,齊國的田氏是陳國的後代,因為國內的鬥爭逃到了齊國,但是齊國還是齊桓公在位,於是齊桓公收留了田氏,他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從此田氏世襲該官位,一直默默的壯大力量。

    田氏到了田桓子作為家主的時候,齊國的權力被田氏、鮑氏、欒氏、高氏、慶氏把控,其中慶氏是齊國王族的後代,田氏先聯合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齊國當國的慶氏,然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

    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得出,其實田氏非常的聰明,他在兼併的過程中,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消滅最強的對手,於是慶氏、欒氏、高氏先後被滅,而對於倖存的鮑氏並沒有急著下手,而是著手收拾民心。

    田恆子的孫子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田氏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掌握了民心,而在朝堂上則也掌握了權力,取代呂氏齊國是早晚的事情。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田氏和智氏不同,智氏的問題在於得以忘形,四面樹敵,其實當時的韓趙魏還沒有弱到任由智氏拿捏的地步,是智氏逼得韓趙魏三家無路可走了。

    而田氏一直很低調,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後終於拿下了齊國的權力。

  • 5 # 歷史知道點

    無論田氏代齊還是三家分晉,其本質上都是掌握國家大權的臣下,對君主取而代之的顛覆。之所以一個表現出來的是三家分晉,另一個卻是田氏一家獨霸姜姓齊國,實在是由於國君大權旁落的情況不同。

    周代之時,各諸侯國秉承周之分封制,其宗室子弟在國內都會授有分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但晉國在晉侯緡時,被封於曲沃的武公所取代。晉武公去世後,其子晉獻公即位。獻公寵愛驪姬,遂發生驪姬之亂,諸公子為獻公逐殺,此後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

    晉文公稱霸時,作三軍設六卿,從此晉國的軍政大權一直為六卿所把持。六卿之間相互傾軋,爭奪晉國執政卿士之位。到晉成公時,執政晉國的趙盾又將各家異姓

    大夫代為公族,從此晉國公族多為異姓卿大夫所取代,晉君多次為大夫所廢立,但晉公室卻再無制約卿大夫的力量了。

    六卿之間經過一番番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後,最終由趙氏、韓氏、魏氏三家勝出。三家為了拉攏人心,都不同程度的實施了讓利於民的政策,各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基本上平衡,一時間誰也不可能再消滅誰了,在此格局之下三家握手言和,聯手瓜分了晉國。

    田桓子時,齊國有七大家族,分別是田、鮑、欒、國、慶、和兩個姓高的家族。當時齊國國政由國、高兩氏把持,這個時期,田桓子採取了討好公族的辦法,聯合鮑氏滅掉了欒氏和其中的一個高氏。又施惠於民,使得田氏漸漸強大起來,民心歸附。齊景公死後,田乞發動政變,滅高、國兩家,並自立為相。田乞去世後,其子田成子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至此齊國公族基本被田氏所消滅,之後田成子殺齊簡公另立齊平公,齊國的國君就成為了田氏的傀儡。齊國之內再無可以抗衡田氏的力量,田氏代齊的發生就無可避免了。

    綜上所述,無論田氏代齊還是三家分晉,都是異姓卿大夫掌權後對公室的取代。田氏代齊是由於田氏一家獨大,獨攬齊國大權,齊國之內再無其它家族可以與之抗衡。而三家分晉,則是三家在實力基本相當,誰也無法消滅誰的情況之下,達成的一種彼此相互承認的妥協。

  • 6 # 跪射俑

    首先,根據《史記》、《春秋》、《戰國策》等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671年,陳國出現內亂。在此背景下,陳公子完為避禍奔逃至齊國,至齊國後為齊國田氏之祖,(“陳”“田”本為一字)。由此,對於取代齊國姜氏的田氏,實際上是春秋時期陳國的後人。在陳完來到齊國後,受到了當時齊國君主齊桓公的任用。自此之後,陳氏,或者說是田氏在齊國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田無宇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當國的慶氏,取得齊國公族與華人的支援。

    由此,在春秋後期,雖然田氏成為齊國實力強大的卿大夫,但是,在齊國內部,還是存在高、國、鮑、晏等可以制衡田氏的卿大夫家族。一定程度上,春秋後期的齊國,和當時的晉國比較類似,因為分封制的存在,促使卿大夫擁有一定的封地,並在此基礎上集聚勢力。就晉國來說,各個卿大夫家族之間的激烈鬥爭,立下了智氏、韓氏、趙氏、魏氏這四大卿大夫。在晉陽之戰後,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晉國公室的疆域,從而推動了“三家分晉”的發生。而就齊國來說,田氏能夠一家獨大,也和一場戰爭有關。

    這場戰爭就是“艾陵之戰”,艾陵之戰是公元前484年吳國在艾陵地區打敗齊國軍隊的一次著名戰役。根據《左傳》的記載,“甲戎,戰於艾陵。展如敗高子、國子敗胥門巢。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首三千,以獻於公。”在艾陵之戰中,吳國大軍擊敗了齊國大軍,齊國不僅損失了十萬大軍,更導致高、國、鮑、晏等家族的實力大損。也即在艾陵之戰前,齊國內部還存在可以制衡田氏的力量。但是,在和吳國的艾陵之戰後,齊國田氏之外的卿大夫家族都受到了削弱。

    最後,在艾陵之戰後,公元前481年,田恆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齊國大權。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篡位過程中不會遇到較大的抵抗,田氏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自春秋時期開始,到戰國初期完成對齊國姜氏的取代,田氏可以說是處心積慮,歷經了數代人的努力。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周王室的權威幾乎是蕩然無存了。在此基礎上,田氏代齊後的齊國和魏國、趙國、南韓、秦國、燕國、楚國成為戰國七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語言文字相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