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妖沒惡意

    清末的恥辱,根子上是因為清初透過大屠殺,剃髮易服事件,把有骨氣的漢人都殺了,而且透過300年的奴化統治,漢人已經麻木了,後期滿族戰鬥力就是渣渣,又靠曾國藩等漢人練兵,武裝都依靠漢人,自己還依舊作威作福,所以才有那麼多恥辱!說白了,清朝最開始是奴隸社會,用蠻力征服了文明程度更高的明朝,把中國又變成了半封建半奴隸制社會!清末國防弱,被欺負,就是理所應當了!總之,一句話,一切怪滿清統治者們!閉關鎖國,還盲目自大!

  • 2 # 青年史學家

    這樣的想法和認識肯定是站不住腳的,實際上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分裂民族的做法。近代中國的落後是全面的落後,軍事力量的衰落只是表象之一,小編理解很多人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看到八旗軍和綠營部隊在近代中國的衰頹。但是小編想要反問的是清代經制軍(八旗和綠營)戰鬥力的下降乃至到後期成為無用的擺設,原因都在於漢化嗎?很明顯不是的。

    清軍戰鬥力的下降是很早就開始的事情,並不是近代突然下降的。滿清的八旗鐵騎曾經威震中國,以人數上的劣勢橫掃了大順,南明和大西政權,最終在漢族叛軍的協助下統一中國。清朝政權在全國鞏固之後,八旗部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負責拱衛京師,即八旗禁旅;另一部分負責在各地駐防,是為駐防八旗,但是很快,八旗的戰鬥力就迅速下降,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康熙帝就不得不主要依賴綠營的部隊了,到後來的西北用兵,綠營更是成為主力部隊。那麼八旗部隊為什麼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面,戰鬥力就迅速下降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八旗部隊不務正業,整天忙於圈地,搶奪人口、奴隸,有些還有模有樣的學起漢族地主紳士們提籠架鳥,喝花酒。而清廷也沒有出臺更為嚴格的軍事制度,因而八旗部隊的戰鬥力一直堪憂。因而如果說清朝前期清軍戰鬥力的下降與漢化有關是站得住腳的。

    近代以降,內憂外患時時困擾著清王朝,不僅八旗,綠營部隊也不行了。軍備廢弛,戰鬥力極速下降。也正是漢人組織的新式武裝團練才使得清王朝得以延續數十年。先後組織過團練的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江中源等人,而這些人都是漢人,他們採用新的訓練方式,使用新的軍事編制和武器裝備,並且強調精神上的動員,因而戰鬥力相較於清王朝的經制軍得以大大增強。誕生了如湘軍、淮軍、楚軍等一批著名的武裝,成為清王朝後期軍事力量的中流砥柱。因而說近代的清王朝軍隊戰鬥力的下降是由於漢人造成的是不符合實際的。

    而此後清軍一次次的戰敗,一次次的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原因並不在於漢人,而在於整個清王朝體制的沒落,清王朝的腐朽的體制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清王朝的統治集團中又缺乏有實權的前瞻性人物,因而失敗是必然的,進而清王朝的滅亡也是必然的,縱使清末新政時期清王朝訓練了一批實力較強的新軍,也不能挽回清王朝滅亡的命運。

  • 3 # 鋒楓2016

    清八旗戰力下降,在清康熙帝就顯現。在平三藩時,八旗幾乎無法抵抗不了吳三桂的攻擊,不到短短一個月,江南半壁幾平淪陷。康熙帝不得不起用漢將漢兵,綠營兵馬,不斷分化瓦解三藩各勢力才將其平定。到乾隆帝時,連綠營兵也開始腐化墮落,所以平定白蓮教之亂,太平天國之亂及捻軍之亂,又不得不倚靠團練出身的湘軍。到清末甲午之戰,湘軍,淮軍幾乎全軍覆滅,又不得不倚靠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來鎮壓革命黨的起義,直到清王朝滅亡! 其實縱觀清朝一朝,各色軍隊的崛起與衰敗,其實都和利益有關。大清入關前,戰爭的目的就是以掠奪人牲,大清上至皇帝貝勒,下至普通士兵都能獲利。每當有戰爭,萬民爭相相慶,個個都希望透過戰爭得到牲畜,奴隸。大清入關後,滿人做了皇帝,整個滿族得到了土地,過上了奢侈安宜的生活。戰爭也就再也給不了八旗更大的利益。他們也就不希望打仗,而世代享受這種生活。 每當戰爭暴發,他們也就不會以命相拼了。每當戰事暴發,清朝皇帝不得不倚靠新的軍事力量來贏取戰爭。比如大量地封賞,縱兵搶掠,封官,封候甚至封王來籠掠漢軍統領。 但清朝無論軍隊制度,戰法,武器一直都沒有任何 創新發展。到清末不僅和西方列強,就是和前朝大明相比也處於落後地位。 八旗在整個滿清一朝都處於主要地位。其戰力下降,與其尚失鬥志,也沾染了漢人的各種劣跡有關,比如黃,賭,毒,鬥雞,鬥鳥等。但說是漢人拉低清軍的戰鬥力也是無稽之談!

  • 4 # 野叟雜談

    我真不知道你所謂有人指的是什麼樣的人?能有這樣看法的人,著實是朵奇葩!

    首先清末之所以屢戰屢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整個文明的衰落,當時的中國和西方列強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這就好比你讓秦始皇的大軍去應付希特勒的閃電戰,這不簡單是一個武器和軍士的戰鬥力的問題。一個是農業文明,一個是工業文明。怎麼可能會有一絲一毫的勝算呢?這與什麼民族沒有絲毫的關係。

    再來說具體的戰鬥力的問題,清朝入關之初,八旗兵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悍的。清軍入關之後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奪取了整個天下。雖說這個過程中有吳三桂等人的幫忙,卻也不得不說,八旗兵是清朝奪取江山的主力軍。但是,清軍入關之後,八旗子弟很快就腐化墮落了。他們在進入中原以後,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在東北白山黑水之上,不幾年的功夫,這群八旗子弟就成了紈絝子弟的代名詞。更何況,清軍入關後給旗人以特權,他們可以什麼都不幹而從政府那裡領取一份糧餉,號稱鐵桿莊稼。在這種情況之下,滿人怎麼可能還有進去之心呢?提籠架鳥,鬥蟋蟀,玩蛐蛐,逛窯子,成了他們的日常工作。這樣的一群人,怎麼可能還有戰鬥力可言呢?

    等到吳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亂鬧起來的時候,才幾十年的時間,我們看到的八旗兵已經不再是當年入關時期的八旗兵了。清朝平定吳三桂,主要依靠的是漢族兵丁。這些漢族兵丁被稱為綠營兵,因為他們的旗幟是綠色的。不僅部隊主力是漢族人,就連平定吳三桂時期的將領也都是漢族人。漢族人成立維持滿清政權延續的主要力量。此後,平定白蓮教的過程中,就連綠營兵也逐漸失去戰鬥力,朝廷不得不依靠各地的鄉勇。那些領著空餉的旗人,根本就不堪一擊了。

    清朝末年,無論是對內作戰,還是對外作戰,少有旗人的身影。從小我們在歷史課堂之上聽到的就是關天培、陳化成、曾國藩、左宗棠。這個時候的旗人,除了少數權貴集團死死地把控著政權之外,其他人的歷史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歷史是不容假設的,但是我們想象一下,假如有時空穿梭機,讓多爾袞帶著他的八旗兵到清朝末年去挽救他子孫的頹勢,其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這就好比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去和一個高中生打架,十歲孩子的勇敢與否基本上可以不用考慮在內的。

  • 5 # tigerslc

    正好說反了,清末時八旗子弟的戰鬥力就是渣,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北洋幾乎全部是漢人。但清朝時期的漢人是不怎麼有國家的概念的,大部分普通中國漢族百姓都會把外國的侵略當成又一次改朝換代,反正現在皇帝也不是漢人,再換一個又如何?幹嘛要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這種情況下,在清末滿洲八旗糜爛無戰力的情況下,仍然有曾國藩,李鴻章,鄧世昌等漢族將領願意為國捐軀,已經足夠讓清廷感激涕零了。所以小編說清末漢人拉低了清朝的戰鬥力,實在奇怪。這都聽哪位磚家說的?

  • 6 # 新知傳習閣

    如果說漢人拉低了清軍的戰鬥力的話,那就取消漢人軍隊就可以了,每戰都讓清朝和蒙古軍隊去打就行了。

    說這種話的人,不是天真就是腦殘。

    下邊我們來看漢人軍隊是如何代替清軍的。

    在明末清初,由於滿族人只有20萬人左右,軍隊也就5萬左右。這樣的兵力根本無法佔領中國,於是 把一部分東北漢人編進軍隊,稱漢八旗。

    由於漢八旗的漢人,大多來自關內,對關內的地形熟悉,在很大程度上說,漢軍八旗是促成清朝征服中原的關鍵性角色。他們在征服中國南方時,戰鬥力遠遠勝過滿清的騎兵。在不適合騎兵發揮的山地水澤之地,漢軍八旗才是清軍滅亡明朝的主力。

    不知道看了以上事實,說上邊觀點的人還有什麼想法?

    清人入關後,成了統治集團,清人開始靠漢人供養。

    奢華的生活之下,清軍的戰鬥力下降的非常之快。

    到了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起義時,清軍的戰鬥力之差暴露的非常徹底。無奈大量起用漢人,組建團練,由地方武裝來鎮壓白蓮教起義,才最後成功。

    到了太平天國時,更是依靠漢人知識分子組建的湘軍淮軍楚軍,才收復失地,攻下天京,消滅了太平天國。

    之後,清政府為了強化國防,開始模仿西方,訓練新軍,最精銳的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八鎮新軍,全由漢人軍隊組成。

    滿軍八旗的倒退和落後程度,甚至腐敗,是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

    可以這樣說,在清朝前期,如果不是漢八旗,滿人根本難以打敗明朝,統治全國;清朝中後期,如果不是漢人軍隊的支援,清朝肯定撐不過200年。

    這難道就是清末的恥辱是因為漢人拉低了清軍的戰鬥力而造成的?

    甚至我可以反過來來說,是清朝統治集團的腐敗拉低了漢人軍隊的戰鬥力。

  • 7 # 深度工場

    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這些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但卻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個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第189-190頁)

    從2次鴉片戰爭來說,八旗軍的戰績和戰鬥意志確實遠遠超過了綠營兵。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投入最多兵力近7000人的鎮江戰役當中,英軍剛剛開炮,城外的數千綠營兵就全部潰散,只有1700名八旗軍一直在堅持戰鬥。

    在戰役當中,八旗軍怒罵那些逃跑的綠營兵"青州兵顧而罵曰:汝輩既不敢交鋒,亦不肯在後稍助兵勢耶?青州兵悉力死拒,死者十八九"。(來自《英人強賣鴉片記》)

    直到城牆被轟開,其副都統自殺為止,鎮江戰役英軍的傷亡為142人,超過了武器最先進、設防最完善、兵力最多的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吳淞諸戰役中英軍傷亡的總和。

    英國參戰軍人回憶“滿兵作了一次最頑強的抵抗,他們寸土必爭,因此每一個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如果敵人也配備我們的武器,那他們即使一點軍事都不懂,也能和我們打上幾個回合"。

    在鴉片戰爭當中,八旗軍是唯一敢與英軍進行白刃戰的,這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大沽口炮臺八旗軍與英軍白刃戰也可以看到,道光帝戰後對“子弟兵”大為感嘆,硃批曰:“不愧為朕之滿洲官兵,深堪憫惻!”

    但是,這並不說明漢人部隊不能打仗,而是綠營不能打仗,是綠營兵已經腐敗的無法作戰了。後來漢人組成的湘軍就具備超乎尋常的作戰能力。

  • 8 # 劉三解

    這個觀點很奇怪,倒是有點像清朝道光皇帝的觀點。

    我看《道光實錄》在鴉片戰爭期間的記錄,發現幾乎每道關於前線戰事的諭旨都有“抓漢奸”的說法,比較典型的有乍浦之戰。

    乍浦是清朝的八旗水師駐地,由於地形的限制,英軍的艦船不能直接炮擊城池,只能登陸。在陸戰中,漢人組成的浙東綠營確實是一觸即潰,八旗兵在城外依託寺廟頑強抵抗給予英軍不小的殺傷,還打死了一箇中校。

    事後統計,八旗駐防的傷亡率在20%多,但是另外一隻部隊,陝甘綠營也在城外拼命,損失慘重,這應該是漢人組成的部隊,當然軍官一看名字就是旗人。

    這次戰鬥,報到道光皇帝面前,卻成了漢奸趁著滿洲大兵頑強抵抗之機,扯旗放火,鬧得清軍大亂,被英軍奪城。

    甚至還指名道姓,說是當地招募的福建民壯就是這麼一群“漢奸”,但是事後皇帝命令抓捕卻沒找到人……

    整個鴉片戰爭,充斥著這種“漢奸誤國”的調調,駐守鎮江的八旗副都統海齡就在英軍來前,大殺城裡的“漢奸”,隨便指認漢人是漢奸。

    其實,哪兒有那麼多的“漢奸”?

    以鎮江城門外的綠營為例,英軍幾炮過來,就跑光了,留個鎮江城給八旗大爺們自己守衛。

    這是鴉片戰爭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滿蒙軍隊為主的抗擊,照樣也是戰敗,抓漢奸的調調也就淡了。

    至於說晚清的對外戰爭,中法戰爭,參戰的都是漢人,雲南一路,廣西一路,都是漢人軍隊,馮子材也沒有抬旗,他的萃軍也是招募的鄉人,劉永福更是太平軍餘部,肯定不是什麼旗人,他們打得怎麼樣,有目共睹。

    到了甲午戰爭中,旗人的黑龍江鎮邊軍,吉林靖邊軍,奉天盛字練軍,前者還能碰一碰再跑, 後者乾脆被稱為“鴨蛋兵”……

    到底誰拖後腿,誰拖誰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脊柱側彎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