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中體聯合賽事

    自從1974年,秦始皇陵被發現以來,這裡不僅成為世界十大古墓之一,還成為了中國4A級旅遊景區。但是我們看見的只是這個陵墓的冰山一角,40多年來,無人敢去開掘這座墳墓。

    在始皇帝即位的第二年,這一年,始皇帝就開始秘密籌劃建設自己的陵墓了,前後總共修建39年,在中國歷史上屬於工程最大,設計規劃最嚴密的陵墓。可以說這樣的建墓技術不比現代的科學技術差多少,如果要開掘秦始皇陵,必需要戰勝四點困難,不然不管你帶有多少高科技裝備,一旦進了秦始皇陵必是死路一條。

    中國專家勘測後發現,秦始地宮陵呈豎穴形,地宮底部間隔地上至少有35米,相當於15層樓的高度,這樣下來怎麼垂直進去勘測成為了最大的難題,要是牆面都是石頭水泥還好,要是四周都是黃土的話,很難保證不會有坍塌的風險。

    據勘測發現,秦始皇陵的地宮總面積有41600平方米,相當於6個世界球場那麼大。這樣龐大的帝陵,如果因為開掘地宮而不小心造成地表損壞的話,那麼得不償失。

    其次就是挖掘地宮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即使現在具有開掘皇陵的技術保證,但是地宮的總面積真的太大了,這得挖到什麼時候吶?

    最後就是挖掘出來的歷史文物該怎麼保證完好。這是有前車之鑑的,1974年開掘兵馬俑的時候,剛出土的兵馬俑是五顏六色的,可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先進的儲存技能,當兵馬俑接觸到空氣,顏色逐漸退去,而現在的科技根本沒辦法恢復。同理,地宮中的文物若是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好的儲存,那將會遭到多麼的丟失。所以現在來說,不開掘就是對秦始皇陵最大的維護。

    要想保護好這個偉大帝王的陵墓,我們必須提升挖掘技術,為將來的挖掘做好保障,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一睹秦始皇陵內部世界,希望中國考古人員繼續努力,真若將這個陵墓挖掘出來,那麼相比秦始皇陵會成為世界之首的陵墓。

    你才24歲,有生之年你肯定有機會的。現在只差挖掘技術的提升而已,現在科技發展那麼快,相信很快了~~

  • 2 # 乘風破浪6537

    除非大地震來一下(個人不希望如此),第一個發現的大哥,現在是大爺了,每天就在景區擺攤賣書,他的後人也是如此,你說國家還會讓你個人去考古?

  • 3 # 風月笑平生

    秦始皇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南依驪山,層巒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而在1974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位於秦始皇陵周邊的兵馬俑陪葬坑,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兵馬俑被考古學界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無比威嚴勇悍的兵馬俑在地下守衛著始皇帝黃泉中的天下。

    兵馬俑

    那麼為什麼不發掘秦始皇陵呢?其實從秦朝滅亡以後不止一個人打過這座恢宏壯麗的陵墓的主意。西楚霸王項羽、西漢末年的王莽、後趙的石勒、唐末的黃巢都曾經發重兵想要挖掘秦始皇陵,但是都一無所獲。到了新中國建立以後,也有不少歷史學者建議發掘秦始皇陵,但是幾項難題擺在學者們的眼前:

    一、無法找到陵墓的真正入口所在

    秦始皇陵佔地面積近八平方公里,在如此大的面積下找尋2000多年前的陵墓的墓室入口無異於大海撈針。之前打主意的那幾位帝王大多也都是因為這個而無功而返的。況且中國目前的考古發掘政策為保護搶救性發掘,只有在古墓遭受外力破壞其中文物有損壞風險時,才能進行搶救性發掘,所以大規模的發動人力物力發掘秦始皇陵顯然與政策相違背。

    二、陵墓中很可能存在汞蒸氣,使人無法進入。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水銀為劇毒性金屬,在常溫狀態下就可以揮發,人一旦吸入體內將有致命危險。而目前考古學者對秦始皇陵周圍土層進行常規勘探化驗時,發現土中的汞元素含量是正常土層中的幾百倍,這從側面反映出《史記》的記載很可能是真的。如果是真是如此,那麼秦始皇陵內部相當於一個巨型汞蒸氣毒室,秦始皇陵一旦開啟,巨量的汞蒸氣洩露,那麼以現在的技術手段,將無法保證參與發掘人員的生命安全,甚至秦始皇陵周邊城鎮人口的生命安全。

    三、出土文物很可能無法儲存,遭到損壞

    這方面中國其實已經有過前車之鑑的教訓了,長沙馬王堆漢墓在發掘過程中,曾經出土過新鮮的藕片、顏色豔麗的絲織品等,但是當它們被拿出墓室接觸到空氣後,很快的就氧化褪色,用手一碰就化為灰燼。甚至出土的兩句完整是溼屍,也遭受了一定的損壞。而秦始皇作為“千古第一帝”其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如果也遭受如此損失,相信無論是華人還是考古學者都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綜合以上種種原因,秦始皇陵現在無法發掘。不過其實也不用覺得可惜,作為我們華夏“千古一帝”,秦始皇無論是在歷史的長河裡,還是人們的心目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其在九泉之下繼續守護這片華夏大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又何必去打擾呢?

    秦始皇陵

  • 4 # 一隻鹿耳朵兒

    始皇即位之初,已擇定驪山地方,發遣人夫,穿壙起土。後來得了天下,又用犯罪徒人數十萬作工。只因驪山上有土無石,遂分派徒人,到渭北諸山採石運來。又因秦川北流擋住墓道,乃將水道填塞,移向東西流去。當時運石徒人勞苦怨恨,遂作歌道: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一唱,萬人相鉤!始皇命李斯監工,李斯報說:“現在發掘已到極深,鑿之不入,燒之不燃。用手叩之,其中空空,似乎其下有天?”始皇尚嫌太小,命再旁開三百步,然後住手。總計建造工程歷時十年,方始完竣。此墓高大可謂古今無兩。裡面竟是一座大宮殿,外面便成一座大山林。墳身計高五十八丈,周圍約有五里餘。穿地之深,直透過三重泉水。壙之四圍用銅鎔成牆壁,外塗以漆。壙中上備天文,也有日月星辰,皆用大明珠綴成;下備地理,也有江河湖海,以水銀為水,安設機器,使之周流不息;中間建築宮觀苑囿,備置奇珍古玩。並雕刻百官古像,排列兩旁。又用金銀為鳧雁,玉石這松拍。壙中所燃之燭,皆用人魚油為之。人錢殂狀似人,長尺餘,肉不中食,出東海中。取其油作燭,點之壙中,能經久不滅。二世見始皇墓中工程已十分完全,又命將始皇妃嬪及御幸宮人,凡未曾生子者,都令殉葬。應行殉葬之人,不計其數。到了葬日,始皇棺槨既下,便將殉葬諸人納入,外面重重封閉。又因壙中寶物甚多,恐將來被人發掘,令工匠於壙之四圍安置機關,排列管箭。人若行到近旁,機關一動,弩箭自能發射。開啟很多文物都會風化,無數民脂民膏陪葬一把老骨頭,不要打開了。打開了秦宮,會開啟人心無盡的慾望。

  • 5 # 少年郎說歷史

    不能挖,也不敢挖。技術絕對沒問題,但是都挖完了,又什麼意義?

    古人長已矣,時間的浪濤抹去了遠古的細節,卻未能摧毀千古第一帝的壯闊陵墓!

    秦始皇和其子民,在故去千年之後仍以他們雄渾的氣魄,影響著後世的中華兒女。那堪比美國曼哈頓面積的秦始皇陵,會向今天的我們傳遞著怎樣的資訊呢?

    距今一百年前的1914年,有個法國探險家維克多·謝閣蘭曾經拍攝過一幅秦始皇陵的照片。那時的丘冢光禿禿的沒有種樹,很容易看出上面不但是平頂的,而且中間的腰部還清晰可見一道平直的稜線。

    無獨有偶,現代我們藉助飛行裝置在空中拍攝的鳥瞰照片上,更是一眼就能看出,秦始皇陵丘冢還是有四面坡狀和小平頂形狀的堆積,四角的稜線即便到了今天依舊還儲存得相當清晰。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陵園建築,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則,模仿都城的建制佈局。陵墓位於陵園中偏南處,在陵園的周圍環繞著三道圍牆,分內城和外城。內外兩重城牆都呈長方形,城牆的四面有門,門上有闕樓。陵園的北部為禮儀性的建築和陪葬墓,東側依次有兵馬俑坑、馬廄坑和陪葬區,西側有燒造磚瓦、加工陵材的地方以及修陵人的墓地。從這些殘留的遺蹟,足見這座帝陵的宏偉與壯觀。

    秦始皇陵雖壯觀,但是我們不能挖。其一是陵墓距今年代過於久遠,以我們當前的科學技術沒有辦法對其中文物進行妥善保護;其二是眾說紛紜的龍脈說,歷朝歷代的中原陰陽家都不敢碰這個地方。

  • 6 # 曾經是書生

    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司馬遷在史記當中記載,秦始皇陵的地宮當中有用黃金製成的飛禽走獸,而且還用水銀構築了江川大河,秦始皇的棺槨就在江川大河當中緩緩遊走巡視地宮。史書上曾經記載過兩次大規模,盜掘秦始皇陵的事蹟。其中之一就是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火燒阿房宮,並且挖掘了秦始皇的陵墓,據說使用了幾十輛大車,絡繹不絕地運送了好多天。第二次則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的時候,黃巢在長安稱帝,並且將秦始皇陵進行了盜掘。但是這兩次盜掘的事實受到了史學家以及考古學家的質疑。

    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不去挖掘秦始皇陵呢?首先由於秦始皇陵面積非常宏大,秦始皇陵如果要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發掘的話,或許幾十年上百年都無法發掘完,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另外秦始皇陵在修築的時候使用大量的水銀,經過考古人員的探測秦始皇陵周邊確實有非常明顯的汞含量升高的一個狀況。那麼如果我們貿然開啟秦始皇陵,其中的汞蒸氣對人有劇毒,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而且汞蒸氣的洩漏,或許對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的破壞。

  • 7 # 迷茫的職場小菜鳥

    1974年2月,一群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世界最大的地下王國展露在世人面前。至今40年過去了,關於秦始皇陵地宮何時開啟卻一直沒有答案。

    秦始皇陵地地宮為什麼不能挖? 神秘誘人的秦始皇陵地宮,一直令世人關注。不久前,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為開啟秦陵地宮算起了一筆經濟賬,他說;“如果開啟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人民幣。”這是好大的增長點。於是,又引發了一場“儘快發掘秦陵地宮”的大討論,經檢索,力主發掘秦陵地宮的理由有如下種種。

    一曰“資源浪費”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加發掘,只是黃土一堆,對旅遊資源也是一種巨大浪費。要開啟才有價值,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果永遠不開啟,等於沒有價值。

    二曰“激勵自豪”論,認為發掘秦陵可以吸引國民的目光,並帶動全民參與,凝聚民心,隨之激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與關注,同時還可以吸引世界優秀的專家和科研機構獻計獻策,對於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對於培養華人民對自身文化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大有好處.

    三曰“證實文獻”論,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對秦陵地宮有所記載,如說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使之流動灌輸;令工匠製作弩機弓箭,以防盜墓之賊,等等。開啟地宮,以證實《史記》記載的可信度和準確性。

    四曰“有效保護”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及早發掘,地宮裡的文物只會逐漸腐爛,因為地宮浸水是很常見的事,同時還有其他不測和不知因素的存在,讓其一直深埋地下又何談保護?惟有發掘,才能有效保護。

    五曰“階段發掘”論,認為對於開啟不開啟秦始皇陵,並非完全是技術問題,開啟後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誰能說清呢?惟有階段性地漸進式發掘秦陵,方可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研究所需要的保護技術,做到“有的放矢”。

    六曰“學習外國”論,認為外國有發掘帝陵的經驗,值得借鑑,有的還以埃及的金字塔的發掘為成功的典範,既弘揚了文明,又吸引了大量的旅遊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七曰“滿足民意”論,認為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如今民眾有十分強烈的動機和願望,不能不考慮這一民意。面對以上種種議論,考古界人士說,秦始皇陵墓是不是開啟?什麼時候開啟?不是由經濟學家,或是部分民眾的意願所決定的。考古,畢竟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考古發掘工作,也是非常複雜的工程。

    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研究員說:“在當前的環境下,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構成發掘秦始皇陵墓的藉口。以發掘帝王陵墓為切入點,以文物帶動旅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觀點,是一種幻想,是一種殺雞取卵的做法。此生也許看不到地宮的秘密,但仍願把一生獻給秦始皇陵的考古事業!”秦始皇陵,開啟不開啟,你是怎麼看的?

  • 8 # 大理小哥生活日記

    秦始皇陵,是秦朝第一位皇帝贏政之陵墓。秦始皇做為中國歷史到第一位稱帝之人,他在位期間修建了萬里長城和秦皇陵,他統一六國第一次實行了中國一統,建立郡縣制度,統一文字和錢幣,秦始皇可以千古一帝。新中國建立後,郭沫若曾提出挖秦始皇陵後,中央不同意後來改挖了明朝萬曆陵墓,由於科技無法保護陵墓文物造成大量損失,後來中央決定不在挖掘帝王陵,所以秦始皇陵是不會輕意被挖掘的

  • 9 # 小梁說歷史2019

    “秦始皇帝陵的保護與發掘”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考古科學大工程,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對於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只是對於秦始皇陵寢地宮的發掘,一直沒有進行。因為在這個方面,我們是有血的教訓,例如對明定陵的發掘,由於當時缺乏必要的科學技術手段,導致出土後的文物破壞現象嚴重,所以才有了以周總理為首的黨中央明確了一個考古政策,“以搶救性發掘為主,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這一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一、秦始皇陵的簡介:

    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他的陵寢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僅以出土的陵寢冰山一角的“兵馬俑坑”就震驚了世界,號稱 “世界第八大奇蹟”。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

    秦始皇陵南面背山 ,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二、新中國成立後對秦始皇陵的保護工作

    1965年,時任社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向周總理報告請示開挖秦始皇陵寢,周總理綜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最終否決了郭沫若的建議。周總理說:“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這也為以後中央政府對於帝王陵寢挖掘考古工作定下了一個基調,“以搶救性發掘為主,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這一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三、兵馬俑的發現:

    1974年0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此後,我們國家對秦始皇陵的保護和各項研究工作逐步展開。

    1979年10月0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2009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負責秦始皇陵遺址的總體規劃、長遠建設、考古發掘、科研業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兵馬俑博物館”只是秦始皇陵寢考古工作的冰山一角,之後還有大量的工作我們國家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四、秦始皇陵的文物發掘工作一直在進行中

    1998年發掘K9801陪葬坑,它位於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封土約200米,平面為長方形。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展示了古時候先進的製作工藝。

    新中國成立後,對於秦始皇陵寢的考古發掘工作一直在進行中,但對於秦始皇地宮的發掘,一直處於只研究不開挖的狀態。如何解決文物出土後保護的問題,這在世界上都是一個難題!在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以前,國家是不會同意去開挖秦始皇陵寢地宮的。所以喜歡考古的小夥伴們,還要耐心等待一下哦!

  • 10 # 司馬小絹

    第一種不能夠挖掘的原因,是技術不行。

    因為秦始皇陵深埋於地下!各種文物保護完好,如果挖掘出來了,暫時還沒有這樣的技術去保護它,所以不會挖掘。

    第二種不能挖掘的原因,即使有足夠的技術保護這些出土文物也不會挖掘。

    為什麼說有了這些保護技術也不會對秦始皇主墓挖掘呢?因為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埋葬最深,內部結構最奧妙,傳說最神秘的陵墓,這是留給後世不可複製的寶藏和驕傲,只有保護,國家也不會也不原許去挖掘的。

    第三種原因是可以挖掘的。

    第三種又是什麼原因可以挖掘了呢?我說的第三種原因就是科技進步到能把死掉幾千年還沒有腐爛的屍體讓他復活,到這個時候是可以把秦始皇從陵墓中挖掘出來,把他復活,讓他談一談歷史,這也是秦始皇為什麼把自己埋這麼深,讓自己屍體不腐爛的真正想法,他也是想等到人類科技進步到能把死人醫活的時候,把他挖掘出來醫活!讓他接著當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患者如何應對血壓的季節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