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嬴政

    道光蕭條是一個新名詞,是20世紀末被提出來的,我們知道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導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鴉片貿易,中國以林則徐為首的有識之士主張禁止鴉片貿易,但是英國商人為了從中國攫取鉅額利潤堅決要進行鴉片貿易。林則徐堅決禁菸,英帝國主義悍然進攻清朝軍隊,鴉片戰爭就此開戰。

    其實,鴉片貿易由來已久,並不是到了1840年才有的。道光皇帝登基之時就已經有鴉片貿易了,參與貿易的不但有英華人還有中國的官僚和商人。他們內外勾結共同獲利,但是卻毀掉了華人的健康,耗盡了中國的白銀。

    由於鴉片貿易造成大量的勞動力淪為菸民,喪失勞動能力,導致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農村的經濟遭到嚴重打擊。但是,農民還要上繳皇糧國稅。農民上稅是繳納白銀,道光登基前清朝政府規定,1兩白銀兌換1000個銅錢。

    由於白銀大量的流失,造成銅錢的比值下降。銅錢貶值嚴重,到了1834年1兩白銀可以兌換2200多個銅錢。一方面是由於抽大煙造成農村的大量勞動力喪失勞動能力,進而造成農村經濟的大幅度倒退,另一方面銅錢大幅度貶值,但是農民還要繳糧納稅,就進一步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的財政收入下降,為了自己的烏紗,各地官員想盡一切辦法盤剝百姓,所得仍然很少。但是老百姓已經不堪重負了,於是各地民變蜂起,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主要有川楚白蓮教起義等,這些起義打出的旗號多是“抗稅”。

    這說明老百姓的負擔十分沉重,這些起義雖然都被清政府鎮壓下去了,但是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也消耗了清政府相當大的國力,使本不強盛的國力更加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為後來的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埋下鋪墊。

    說道光蕭條是一場經濟危機不如說是一場政治危機,這其實主要還是道光皇帝對鴉片貿易的禁止不力造成的,如果當初他登基即位以後就能雷厲風行的進行禁菸運動,對鴉片貿易實施毀滅性打擊,不一定會引發鴉片戰爭,可能會透過禁止鴉片貿易來堵塞白銀外流的渠道。

    如果能保證白銀不外流,那麼經濟的發展還是有前途的。如果能堵住鴉片進入中國的渠道,那麼就不會造成大量的農民因為吸食鴉片而喪失勞動力,中國的農村經濟就不會大步倒退,農民的負擔不會過於沉重。

    事實上在林則徐之前也進行過一些禁菸,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朝廷認識不足,措施手段不夠強硬,走過場,做樣子,所以鴉片貿易不但沒有禁止反而越演越烈。從道光初期的每年一萬箱鴉片輸入中國,發展到後來的每年兩萬箱甚至更多,這進一步把中國的白銀抽走,造成清朝國庫空虛,沒有可充餉之銀。

    而且更嚴重的是,沒有可當兵之民了。後來鴉片戰爭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清朝軍隊不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是一副病容,抽大煙抽的,不但器不如人、技不如人,而且人也不如人。大煙鬼上戰場再好的裝備再好的技戰術都沒用,敵人不用打,等著你犯煙癮的時候一鼓聚殲。

    所以,從表面上看道光蕭條是經濟危機,實際上是統治階級昏庸無能,麻木不仁的政治危機,不過首先體現在了經濟生活領域而已。

  • 2 # 國史館

    “道光蕭條”的確是一場經濟危機,它發生在1820年左右,由於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國經濟史專家吳承明教授將之命名為“道光蕭條”。

    不同於今天我們熟悉的經濟危機,“道光蕭條”由於發生的時候無人關注,事後當政者對其採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待到危機深重又過多誤判,治標不治本,最終演化成災難性的後果,中國歷史在半個多世紀裡持續受它影響。

    所以,“道光蕭條”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沒有之一。它是導致鴉片戰爭的經濟上的原因,也是日後太平天國運動的淵藪。

    最早記錄“道光蕭條”的人是龔自珍。他在嘉慶末年時指出,“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支日月,奚暇問年歲!”

    吳承明認為,道光蕭條的特徵主要是,市場蕭條,銀貴錢賤,物價下跌,交易停滯,商民皆困。當時的銀錢比價從1:1000升到1:2200,等於是提高了一倍還多。而米價下跌,跌幅達25%。

    清朝實行雙本位貨幣制,即銀子和制錢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但這兩種貨幣有著很大區別,而且,用途也大不同。

    銀子就是貴金屬白銀。中國的明清時喜歡把白銀鑄成元寶形狀,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但是不方便攜帶,因為它形狀不規則,不能很整齊地收納,再加上它的規格很大,不方便分割,所以銀子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法使用。

    但官府則只使用銀子,不使用制錢。這是因為銀子成分單一,不易造假。而且,方便大額結算。所以,政府在收稅、給官員發放俸祿時,都使用銀子。

    民間的大額結算也用銀子。銀子在人民心中是財富的象徵,也是財產貯存、贈與和轉移的主要媒介。清朝中晚期時,相同比值的銀子與制錢,在重量上相差20倍。

    制錢又叫銅錢,是用銅和鉛的合金鑄造而成。明朝政府鑄造銅錢比較隨意,因此制錢的信譽不高,成色不統一。崇禎時的制錢由於摻雜大量的沙鉛,脆弱不堪,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

    清朝的制錢一般叫做通寶,外圓內方,中間的孔洞可以穿上線繩,方便攜帶。制錢鑄造時一般採用銅六鉛四的比例,比明朝時官府的信譽有了很大提高。

    但由於銅錢鑄造技術上沒有什麼門檻,銅的開採和取得也不難,所以明清私鑄錢的風氣屢禁不絕,市面上官鑄錢和私鑄錢實際上同時在流通。

    銅錢主要在生鬥小民中使用,因為方便日常生活。許多窮人一輩子沒摸過銀子,連成色好的制錢都少見。當然,達官貴人平日也用制錢,日常生活的瑣碎誰也免不了。

    但清朝官府結算時只認銀子,不使用銅錢。尤其是小民納稅時,要把制錢兌換成銀子再去繳稅。官府雖然規定了銀錢比價是1:1000,但這個比價是不斷變動的,前文提到1:2200,那就等於稅收提高了一倍還多。

    所以,道光朝的經濟中,控制銀價很重要,銀價低,百姓生活會好一些,反之就會很糟糕。

    可中國當時幾乎一兩銀子也不產,全部都要進口。更蹊蹺的是,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進口國。據統計,1700-1820年的120年裡,全世界80%的白銀流入中國。不僅如此,還有歐洲通行的西班牙銀元,在1721-1800年的80年裡,有1.7億西班牙銀元流入中國。

    (道光朝的銀元寶)

    為什麼白銀會流入中國?傳統的解釋是歐洲對中國商品的大量需求,而中國則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對歐洲商品沒有需求,為了彌補貿易逆差,所以歐洲人用白銀結算。

    (西班牙銀元,佛頭銀)

    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白銀流入中國的原因不是貿易逆差。

    當時的貿易商都是全球化的,他們經營的商品也不是今天這樣以單一品種和單向度物流為主,而是在歐洲、美洲和非洲之間不間斷地迴圈進行,亞洲和中國只是他們的中轉站之一。因此他們對於貿易逆差的感受與今天完全不同,也不會因為貿易逆差而有什麼困擾。

    因此,白銀的大規模流入,根本原因是中國的雙本位貨幣制度。

    當時中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除了銀子和制錢,還有銀票、黃金等。與今天的影視劇給人的印象不同,銀票在道光朝之前是不太通行的。這是因為當時的銀票都是錢莊、票號和大的商家發出的類似於儲蓄憑證的票據,它的信用範圍很有限,只能在該商家的分號之間使用,而19世紀初中國的商家一般都沒有分號。胡雪巖的阜康錢莊分號遍及全國,要等到半個多世紀以後的光緒年間才實現。

    (同治年間的銀票,這是贗品)

    另一方面,依據格雷欣法則,貴重的貨幣肯定會陸續退出流通,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所以不產銀的中國,銀貴錢賤是一種常態,也必然導致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而這種需求使得中國的白銀比價大大高於歐洲,同樣數量的白銀在中國不僅能夠購買到更多的商品,還能換取更多的黃金,這就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間,吸引了歐洲無數商人帶著白銀來中國交易。

    當時白銀流入中國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透過日本的長崎港中轉,另一條是透過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馬尼拉中轉。

    (西班牙銀元)

    日本在豐臣秀吉時代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但卻對中國和荷蘭開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能夠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利。

    當時日本也出產白銀,也是主要輸往中國。豐臣秀吉指定全日本只開放一個口岸,那就是長崎港。長崎港距離中國很近,中國明清大部分時間都實行海禁,官方打擊海外貿易,因此造成了以浙江商人和海盜為主的大規模海上走私活動,私商們從溗泗列島去長崎比去北京都方便,他們成為中日貿易和中荷轉口貿易的主力,乾隆朝的白銀輸入,他們功不可沒。

    大量的白銀流入造就了中國經濟的繁榮。根據經濟史家的觀察,中國明清之際有兩個繁榮時期,都是由於白銀的大量流入導致的。一是明朝隆慶至萬曆時期,另一個就是清朝的乾隆時期。

    (今日的長崎港)

    那個時候,全世界90%的白銀都壟斷在西班牙手裡。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玻利維亞波託西山發現了全世界最大的銀礦,從而變成全世界最有錢的國家,也成為整個歐洲貨幣的供給者。從十六世紀起,西班牙銀元風行世界三百多年。

    西班牙對白銀的壟斷,中國實際上是最大的受益者。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不產白銀,卻把白銀作為法定貨幣近四個世紀的原因。對比一下西班牙從發現波託西山銀礦到失去南美殖民地的歷史,不難發現,與中國明清兩代使用白銀的歷史是基本一致的。

    中國對白銀的輸入,到乾隆朝時達到了頂峰。這也使乾隆朝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有的時期。當然,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人均富裕程度遠不及宋朝,乾隆朝的富有體現在絕對值上。

    (玻利維亞,今日的波託西山銀礦)

    但到道光朝時急轉直下,呈斷崖式下跌。

    據著名的經濟史權威安格斯·麥迪森教授統計,1700年時,中國的GDP與整個歐洲相當,而在1700-1820的一百多年時間裡,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於歐洲,但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裡,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的份額大大下降,併成為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唯一一個GDP下降的地區。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許多學者認為這是由於中國的氣候和水災。1823年和1833年,兩江地區連續發生水災,所謂“癸未大水”。而橫掃全世界的路易十四小冰河期也繼續在中國肆虐。

    但那只是加重了蕭條的程度,而不是根本原因。道光蕭條最根本的原因是,1800年前後,全世界白銀供應量大大減少,中國的白銀流入幾乎枯竭。這與白銀的產量密切相關,尤其是1790-1799年,以及1820-1829年兩個時間段,世界白銀的產量大幅下降。

    這兩個重要的時間段裡,發生了什麼?

    (拿破崙攻佔西班牙)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不久以後拿破崙趁亂上臺,實行激進的擴張政策,橫掃歐洲,造成整個歐洲的戰亂,市場需求萎縮,除了民生必需品,以前歐洲對中國茶葉、絲綢和貴重陶瓷等奢侈品的需求基本上沒有了。對中國商品需求減少或消失,意味著中國的白銀輸入也大大減少了。

    1808年發生了更為嚴重的事,拿破崙趁西班牙卡洛斯四世的白痴和昏聵侵入西班牙,滅了西班牙這個國家,任命自己的弟弟到西班牙當國王。

    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激烈反抗,西班牙當時是歐洲最大的國家,各省都爆發了人民起義,拿破崙雖然滅了西班牙,但也使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

    但西班牙是亂了無疑。西班牙一亂,它在美洲的殖民地揭竿而起,趁勢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先是墨西哥,繼而整個南美,西班牙在美洲經營三百多年的殖民地蕩然無存了。

    在動盪中,銀礦業大受影響,全世界範圍內白銀緊缺,歐洲各國紛紛開始發行國債,或研究使用紙幣代替金屬貨幣。而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又嚴重依賴白銀進口的中國卻還茫然不知,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事態擴大。

    (英國東印度公司)

    日本早在此前幾十年就禁止白銀出口,而中國的鄰國越南這時緊急叫停白銀的開採,並且嚴防白銀流出。

    對中國來說,當時全世界的白銀緊缺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從1808年開始,由白銀的淨流入國轉為淨流出國。至1856年,在近半個世紀裡,中國白銀外流相當於3.68億銀元,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在全世界白銀緊缺中,大英帝國首當其衝。因為英國當時要拼命維持大三角貿易,對白銀供應減少格外敏感。當時為了換取東印度公司手裡的銀元,英國國王甚至將產自英倫本土的棉花賣給全世界最大的棉花供應商、遠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

    同樣,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貿易也轉向以賺取白銀為目標了。

    英國東印度公司早在十七世紀就在斯里蘭卡種植鴉片成功,但一直沒有大規模生產。當全世界白銀緊缺時,為了能夠從中國賺取白銀,東印度公司從1800年開始嘗試與中國進行鴉片貿易,但一直很謹慎,沒有肆意擴大規模。恰逢此時英國自由貿易觀念開始萌芽,英國本土的個體商人則趁虛而入,形成了對中國鴉片貿易的主體。

    白銀緊缺的後果是中國百姓的困頓,陷入乾隆朝以來從未有過的個人危機。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趨勢加重,市場萎縮,通貨緊縮。雖然物價下降了,但沒有對商品的需求。

    而官府的各種稅費不降反增,許多過去富庶或說的過去的地方迅速陷入貧困,北方各省先出現糧食短缺,流民增加,餓死人現象開始出現,朝廷賦稅、錢糧徵收遇到困難,山東、河南等地區的財政收入甚至下降了三分之二。

    而皇帝卻搞不清楚什麼原因,只是一味催促地方官,讓他們拿出良心來,認真去徵糧。

    1823年和1833年兩江地區的兩次大水災進一步加重了這種情況。

    兩江糧食歉收不僅影響了北京的官員和綠營士兵的生活,更使得從清江浦到直隸的常平倉出現空虛,國家糧食平準制度失靈,無法救濟災民,為日後捻軍的崛起埋下了伏筆。同時,南方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民不聊生,太平天國運動應運而生。

    本文參考文獻

    李伯重《“道光蕭條”與“癸未大水”》《社會科學》2007,第6期

    吳承明《中國現代化:市場與社會》北京三聯,2001

    羅威廉(William T.Rowe)《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洪業:清朝開國史》新星出版社,2013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 3 # 棍哥觀史

    1820年,也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第六代君主道光皇帝上位之初,就經歷了清朝歷史上規模巨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那時候清朝治下民生凋敝,經濟出現了嚴重下滑,國家財政收不抵支已為常態,歷經道光、咸豐二朝都沒能解決,直至晚清時期枯木逢春的“同光中興”才有了扭轉的勢頭。因此次危機始於道光王朝,史稱“道光蕭條”。

    “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龔自珍

    “道光蕭條”的出現標誌著清王朝已經徹底地跟“康乾盛世”告別,由此開始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漫漫下坡路,糾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皆與鴉片影響人民消費有關。

    白銀外流、經濟凋敝“粵中鴉片煙滿地,雖乞兒亦啖之。”——《鴉片戰爭叢刊 》

    鴉片走私致使中國對外貿易赤字,經濟陷入困境 清朝自雍正七年開始禁菸,但是始終流於形式,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從乾隆晚年開始,鴉片開始在民間肆意蔓延。 剛開始的時候還只是富人抽;到嘉慶年間的時候,中產階級也開始沾染上這種惡習了;而發展至道光時期,一般的農民甚至乞丐也開始吸食大煙了。

    大量的鴉片如潮水般湧入清朝各省,致使中國本來對歐洲各國的貿易盈餘逐漸縮小,至道光十年時開始變為逆差。這樣一來白銀就會大量流往海外(清朝時期民間主要通行兩種貨幣:白銀、制錢,購買大宗商品主要用銀子),長此以往,白銀供給不足,物以稀為貴,難免不會出現“銀貴錢賤”的尷尬局面。

    “銀貴”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以銀兩計價的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致使這些商品的製造商的利潤直線下降;另一方面,銀子不斷減少導致原來白銀與制錢(銅板)固定1兩比1000文的比例難以為繼,一再攀升(據說在某些地方甚至達到了1兩銀子可以換2000文錢的地步),用制錢所換得的銀子少了,大宗商品的消費自然也會下降不少。這兩點都直接導致了清朝人民低下消費水平。沒有了消費的帶動,經濟又怎麼能繁榮得起來呢?

    荼毒國民、勞動力匱乏

    眾所周知,鴉片是一種依賴性強,極易吸食上癮的毒品,一個人一旦碰了鴉片,基本就成了廢人一個,面色枯黃、形銷骨立,行為舉止好似大病初癒,這樣的人哪裡還能做事?中國古代又是個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農民不幹農活、不做手工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消費就更加萎靡不振了。

    而且據1838年清朝官方統計,當時中國吸菸的人數應在4.、500萬人之間,如此龐大的一個數字可想而知會對消費造成多麼大的影響。 再者,吸毒者開銷極大,絕對不是一般人(包括一般地主)抽得起的,因此久吸鴉片的人概括起來那就是“富者變窮,窮者便男盜女娼”,這樣下去必然會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畢竟食煙者基數極大),給本就千瘡百孔的清王朝以沉重打擊。

    正是認識到了鴉片之巨,清朝才一直在禁菸的立場上態度異常堅定,即使後來因此爆發了“鴉片戰爭”,統治者也始終沒有改變對鴉片的禁令,這也恐怕是晚清幾位皇帝為後人所做為數不多的好事之一了吧!

  • 4 # 漩渦鳴人yy

    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場經濟危機,為什麼?因為它出現了一個現代金融體系才會有的一個名詞,通貨膨脹。

    以前人做買賣,實際上很困,難為什麼東西,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中間的損耗時間咱就不提,價錢也是跟著別人訂的,國家與國家不同,跨越國家之間交易,那得交關稅,如果說到了某個地區不使用這種錢幣了,那還得以物換物,所以有的時候你都搞不清楚你做買賣究竟是虧了還是賺了。

    在這個時候,中國有了一種自己特有的制度,銀本位,什麼意思?中國的錢的價值不是根據自己國庫內部擁有多少黃金來定的,而是根據自己國庫內部擁有多少白銀來定的,這1.1直持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政府財政拮据,美國就拉了大量的白銀過來,算是援助,講到這個1820年的這場道光,經濟危機,發現的人是龔自珍,沒錯,就是那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那人。他發現。原來只要1000枚銅錢就能換一兩銀子,現在要1900枚,甚至2000枚,什麼意思?也就是說物價平白無故增加了兩倍。

    這就很奇怪了。古代封建社會製造這些錢幣的任務是教在國家的頭上的,每年就算得上是黑到生產的也就那麼多,現在錢的價值突然貶值了,不是說錢值錢了,而是白銀值錢了,白銀為什麼值錢了就是因為白銀變少了,物以稀為貴,白銀的價值也就提升了。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這場經濟危機發生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當然,一定程度上來講,當時政府面臨著很多栽花,讓政府的財政開始拮据起來,白銀大量的搬出自己的國庫 用來緩解災情,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政府面臨災荒,國家開始出現通貨膨脹,這一點是說得通的,但是也沒有這麼離譜,畢竟整個中國並不是說只有這一次鬧過災荒,之前也鬧過很多,為什麼這一回來的愈加的猛烈?

    說起來這一次財政危機的源頭並不是國內,而是國外,國外發生了兩件事情,首先第一點,原本中國的白銀是要透過進口的,而且當時英國在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等消耗,唔需要花費大量的白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所以這個時候中國是賺取大量白銀,此時中國的白銀價值是降低的,國外從哪裡拿過來這麼多錢,就是從那些人民幣,尤其是南美洲那地方一米厚的純銀的銀層,再加上四米多厚的混合銀城,整個南美洲被當時的西班牙和其他的殖民者挖出來,多少真金白銀已經數不清了,這真心白銀一部分適用於自己國家內部收藏,另一部分就是用來交易,比如說西班牙銀幣。

    這好巧不巧的是1820年有一個人,大家還記不記得拿破崙,破輪是在19世紀活躍在歐洲的一個政治家,軍事家,造成歐洲亂的一團糟的,也是這位仁兄,這也就造成了西班牙即便是有心情交易,也沒那個條件,畢竟自己國家還面臨其他國家的威脅,所以流入中國的白銀減少了。

    恰巧在這個時候,英華人發現,如果長此以往和中國交易,可能白銀會白白的流入中國,所以他們開啟了另外想貿易專案,鴉片貿易,也就是毒品。

    毒品貿易有多麼賺錢,英國有一位壓片的湯飯,回到自己本國以後,花了1億多英鎊買了一座小島。這個1億多的英鎊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鴉片貿易上面獲得豐厚的利潤,大量的白銀開始湧入英國,中國手裡面能夠空騰出來的白銀變少了,白銀的價格提高了,那通貨膨脹隨之也單身。

    所以這也促成了另外一件事情,也就是林則徐虎門銷煙,因為清政府調查來調查去,他沒有察覺到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她把這個原因歸結於鴉片,這個原因也是對的,因為是兩大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命令林則徐前去虎門銷煙,挽回國家府庫內部的白銀損失。

  • 5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大中午的吃撐了,肚圓,睡不著,爬起來蹲椅子上刷題,轉手就刷到了題主的問題。道光蕭條?就衝著這四個字,俺老梁也得上手掰扯掰扯。

    說正題之前嘮叨兩句

    話說滿清入住中原,咱大華夏民間還是有點底子的,就這點底子,讓那十全老人樂樂呵呵的走完了一輩子,臨了說當個啥也不管事的太上皇,也就嘴上說說的事,到死那權利都沒有放下一分。

    其實打乾隆這十全老人的後期滿清就開始走了下坡路了,嘉慶好歹有個和珅這新手大禮包撐了幾年,轉手倒騰到了道光的手裡的時候,那就不是啥下坡路,整個就是一斷崖的存在。

    您瞅那道光的畫像,乾巴巴的瘦。

    道光前邊以及他的後邊,那個皇帝不是圓潤,獨獨就他瘦的不可思議。其實也從這側面能感覺到這道光朝,經濟真不咋的!您要說他是經濟危機,他還真是,那麼從那個方面咱能感覺得到呢?

    從各個方面感覺道光的蕭條

    在道光的手裡,那滿清的財政已經到了收不抵支的狀態,要不道光這輩子咋就扣扣索索的呢,歷史上唯一一個補丁皇帝。

    這是國家層面上,那麼民間呢?這民間最表象的就是,銀子貴的離譜,那制錢賤的都不可思議。

    那麼有多離譜呢?銀子和制錢的兌換比例官方認可是1:1000,可在民間已經達到了1:2200這翻了一倍都不止。

    啥意思呢?咱打個比方大傢伙聽聽。

    您比如說一兩銀子咱開頭的時候,能買一個饅頭,到了銀子變貴的時候,一兩銀子就能買倆個半的饅頭。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不明白:“這不是好事嗎?錢還是那錢,買的東西變多了!”

    拉倒吧您那!您要明白一點,滿清地頭上,那愛新覺羅家的人家向民間收取的稅收是用銀子結算的,而民間小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是用制錢結算的。

    好吧,這直接導致開頭您交一個饅頭這今年的稅錢就齊活了,到了道光這頭,您得交兩個半的饅頭才能過關。而看滿清政府這頭,實際收入還沒有長,您說奇怪不!

    這直接導致以前還能填飽肚子的家庭,現在就直接的餓死。

    再有那個時候撐起咱大華夏經濟的是手工業,而那手工業購買原料要使用銀子,而出售東西的時候收到的卻是制錢。

    開頭同樣一批商品開頭能收入兩個半的饅頭的制錢,換成銀子這就是二兩半的銀子,用這些個銀子在購買原料你就可以擴大再生產。可道光的時候,同樣一批商品收入兩個半的饅頭的制錢,齊活,只能換一兩銀子,得,您這購買的原料可就縮水了一半都不止,您還擴大再生產?拉倒吧,您還是趕快關門歇業吧,再幹下去這的賠死!

    有人說:“你不懂漲價啊?”

    漲價?俺就呵呵呵了,你漲了價準備賣給誰?這有人買嗎?傻了吧!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賣原材料為嘛要用銀子,咱用制錢不就得了,這不就不存在這事了嗎?”

    您這是想多了吧,購買原材料這屬於大宗商品,您購買大宗商品他的量就大,您這是準備抗幾筐或者幾十筐制錢去購買?所以當時在大華夏的地界,都預設大宗商品的購買都是銀子。

    回頭您出售,這都是手工作坊,批發?對的都是散戶,這幫人有的人一輩子都不見得能摸一兩銀子,您讓他掏銀子購買,想多了吧!

    這結果直接導致,農民交不起稅,讓地主給吞併了,成了啥也沒有的無產者。您回頭再租用地主的土地種糧食,得,地主為了不讓自己受損失,玩命得給你抬租,這要是碰到有風有雨的年份,就是人會瘦點,但不至於餓死。可遇到了天災,全得餓死。

    這農民沒有了,手工業生產者急劇減少,你滿清到哪裡收稅去?這就進入了惡性迴圈,他道光不窮都沒有道理。

    銀子哪去了

    說道這裡,就會有人問:“那銀子哪裡去了,咱大華夏開啟始使用銀子作為貨幣,都是世界各地的銀子往咱大華夏流,這都多少年了,這麼多銀子,咋就銀子貴了,不是說物以稀才為貴嗎?銀子多了還貴?”

    銀子多?誰告訴你的?咱說明末之前是您說的這個理,全地球的銀子都往咱大華夏地頭上流,咱大華夏地頭上有的是錢。

    您要非和俺說明末沒有錢?俺就告訴你一聲,大明老朱家沒有錢,但民間那錢嘩啦嘩啦的有,都讓士大夫藏自家地窖裡,不在市面上流通,造成了一個缺錢的假象,您要是把這些個士大夫老爺們抄了家,大明老朱家立馬就活了,這也是為嘛朱元璋這麼恨當官的原因。

    到了改朝換代了,那些個士大夫們把自己個地窖開啟開始花錢,得,市面上又有了錢流通,這就看起來滿清開頭的時候,打了那麼多仗似乎不缺錢的樣子,道理就在這裡。

    那麼到了道光手裡邊的時候,這銀子難道又被這些個士大夫給整到地窖裡去了?

    那到沒有,是被那幫大鼻子給賺走了,導致白銀外流,在咱大華夏的地頭上銀子少了,所以物以稀為貴,這銀子的價格就上去了。

    那麼白銀為什麼會外流呢?

    過去啊,咱用土捏的那陶瓷,蟲子吐的那絲整的那布換老外的銀子,這基本上就是無本的買賣,畢竟原料是可以無限迴圈的不是。

    可到了道光時候,人家大鼻子已經完成可工業革命,人家廉價的布條廉價的罐子多的是,跑你地頭上販賣。

    這一倒騰,得,銀子又回到了人家的手上。這也就是大鼻子洋鬼子為嘛一整那條約,就要滿清開放口岸,這就是為了讓自家的商品能順順利利的進入到你地頭,用這些個商品換你的銀子。

    在這個過程中,大鼻子洋鬼子還是覺得這來錢來的太慢了,這不用鴉片開始換錢。

    開頭的時候,這鴉片只是在滿人的堆裡流行,畢竟這幫人吃飽了啥事不用幹不是。這整上一口,那叫個飄啊!這飄的飄的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給這鴉片整了好聽的名字——福壽膏,還有空琢磨一整套吸食鴉片的用具,這也沒誰了,這一時之間這行為就成了上層那圈裡的標誌。

    得,這就慢慢的擴大到了中產者,接著是整個大華夏,連乞丐都沒有放過。您就說吧,這銀子不往外流都說不過去。整到最後當兵的都拿那鴉片當軍餉,這也沒誰了!

    這也是為什麼道光老是吼吼著禁菸禁菸,原因就在這裡。

    這越是往後,這種現象就越嚴重,加上後來的各種賠款,這是從民間把最後一點銀子往外扣,扣出來送給大鼻子洋鬼子的行為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拉倒吧,人家還有同治中興呢?你咋忘了?”

    沒忘,你信,俺可不信,那也就是迴光返照而已,這要是說下去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兩千字他也打不住,有機會咱在聊!

    好了,現在大傢伙就應該明白這道光何值是蕭條啊!

  • 6 # 歷來現實

    道光蕭條絕對算得上是一場經濟危機。什麼是道光蕭條呢?

    中國在19世紀上葉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最先發現這一現象的是龔自珍,沒錯,就是那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他在嘉慶末年(約1820年)就已明白指出:

    “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因為此衰退始於道光時期,因此吳承明稱之為“道光蕭條”。

    道光帝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嘉慶十八年被封為智親王。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駕崩,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道光。鑄行“道光通寶”,錢制沿前朝。

    但道光年間,因鴉片的非法輸入日漸嚴重,白銀外流加大,日復一日,銀價上漲,而銅錢制度是清朝幣制的核心內容。

    清政府以銀權錢,明確規定了“每錢一千,值銀一兩”,且“永為定例”。由於白銀外流導致的銀價上漲,1000銅錢兌白銀一兩的情況難以維持。

    銀貴錢賤,各省鑄錢局開始不斷減重,整個國家如同陷入通貨膨脹一般,銅錢的價值不斷縮減,百姓的生活日益艱苦。

    這樣一場巨大的災難是怎麼樣造成的呢?

    要知道康熙死後清朝國庫只有七百多萬兩白銀,虧空十分的嚴重,康熙的盛世其實是一個衰敗的盛世。

    雖說雍正年間將國庫重新填滿,但乾隆皇帝二十年間敗光了六千萬兩,可憐嘉慶辛苦一生也才留下兩千七百萬兩。

    所謂康乾盛世只不過是揮霍國庫中的銀兩造成的假象,而可悲的道光皇帝,克承父志,崇儉去奢,頗知物力艱難,生平最不捨得用錢,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傳說他套褲穿破,在膝蓋上補了兩塊,而不肯縫製新的。一度創造了三千三百萬兩的佳績,頗有恢復元氣的指望。

    但是怎奈道光雖有光復之心,上天不愛成人之美啊,有道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古中國各個王朝覆滅時期,往往都處於氣候變遷期。

    古中國以農業為主,而農業對氣候變遷非常敏感。因為氣候變冷,降雨量降低,會導致農業產量下降,農民起義頻繁,而道光年間便不幸的遭遇了氣候變遷,1815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全球變冷,於是清朝的糧食價格迎來一個小高峰,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對農業的影響近乎60年,而恰恰就是這期間這被稱為“道光蕭條”。

    加之洋人甚至不惜用鴉片來加快中國白銀外流的程序,當時的中國,物價飛漲,連小一點的地主都吃不飽飯,銅錢與銀兩的兌換比例越來越離譜,而國家納稅卻以銀兩結算,這意味著農戶相當於要繳納遠高於本應上交的稅款,商戶也大多難以支撐,市面上銅錢劇增,而其中夾雜著大量的私鑄銅錢。

    銅錢的通貨膨脹就此愈演愈烈,而經濟危機也隨機席捲而來。

    總結而言,造就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其一氣候變遷致使於當時中國的農業社會遭受重創;其二外國通商碼頭致使大量白銀外流,使得廣大人民手中的銅錢貶值嚴重。最後,氣候變遷無法避免,但是白銀外流很多原因就得歸咎於當時的統治階級了,或是有心無力,或是放任自流。

  • 7 # 歷史寶藏

    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興衰都是正常的,如果一直如日中天,還真是有問題了。正如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過一個朝代在什麼時候衰,卻是比較有意思的話題。

    嘉道之時,大清王朝確實是走向了“衰”的歷史。

    龔自珍曾經很直接地描述這個轉變:

    “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

    造成這個轉折的原因是很複雜的。

    除了人事方面的問題,今天來說一下自然方面的一個突變。

    公元1815年4月5日,也是大清嘉慶二十年,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一聲驚天巨響撼動了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松巴哇火山島。一座名為坦博拉的火山,復甦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火山不斷猛烈爆發,原來高4100多米的高山,山頂被削去大半,現在僅剩不足三千米了。當地5萬多居民,在熾熱的岩漿,從天而降的火山灰和充滿硫磺味的刺激性氣體中,很快死去。最終,據估計還有7萬到8萬人死於火山爆發引起的饑荒和疾病,僅印度尼西亞就有近9萬人死亡。歷史上還沒有任何其他相同量級的火山爆發造成過如此大的災難。

    然而這座火山爆發的影響,才剛剛拉開帷幕。

    除了數百萬噸的火山灰,火山爆發的衝擊力將5500萬噸二氧化硫氣體送至22英里外的高空,進入平流層。這些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的極細含硫顆粒,在平流層中懸浮數年,隨風繞地球自由飄浮。1815 年冬至1816年,這個肉眼幾乎看不 見的火山灰薄層覆蓋了整個地球上空,將太Sunny反射回去,使氣溫降低,對天氣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讓1816年,全球範圍內出現大降溫,甚至發生夏天飄雪的奇怪現象。

    大清王朝當然也不例外,歷史工作者已經注意到,嘉慶末年,甚至到道光時期,歷史氣候經歷了一個變冷的過程,並且伴隨著降雨的變化,給大清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澇災害,黃河決口,降雨的增加,沖刷了地表的肥力,造成一種號稱“暗荒”的現象,農作物減產。

    在農業佔絕對支柱的傳統時期,減產就意味著貧困,所以說嘉道中衰,這個詞中,衰的具體表現,就是這樣產生的。

  • 8 # 玄坤文史

    “道光蕭條”並不能算是一場經濟危機,用“經濟衰退”來解釋更為合適,經濟危機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產能過剩,物價上漲,而道光蕭條並非由於這個原因產生的,所以這並不是一場經濟危機。

    那麼”道光蕭條“指的是什麼呢?

    這是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發生在中國的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結束了清朝18世紀乾隆一朝以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也是清朝經濟走向衰敗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出現在道光一朝,所以也被稱為“道光蕭條”。

    但是事實上,清朝出現經濟衰退是在乾隆晚期,但是正如火車要剎車,也會繼續前行一段距離一樣,嘉慶執政初期,清朝的國庫就已經十分空虛了,但是和珅被查後又給這種虛假的繁榮延命了幾年,而到了嘉慶晚期,清朝國勢已衰,民變四起,問題也就接踵而至了。

    嘉慶皇帝

    最早發現“道光蕭條”現象的是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這年是1820年,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交替的一年,他發現清朝的很多地區,出現了十分嚴重的經濟衰退現象。他是這樣描述這次經濟衰退的。

    “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

    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富人沒有更富,反而更窮,窮人甚至養活不了自己,再這樣人民窮困潦倒的背景之下,就會時不時發生民變,進而導致社會動盪,而清朝統治者卻想要透過道德說教,精神奴化來感化國民,顯然這是行不通的。清朝思想家龔自珍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道光蕭條”呢?

    今天很多人把“道光蕭條”的原因歸結到了天氣因素,比如道光三年和道光十三年的兩次大水災,這樣的災害自然是會對經濟生產造成影響,比如農作物被破壞,物價上漲等問題,也需要時間來進行恢復,但是不至於影響長達數十年之久。

    “道光蕭條”的原因,不只是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有關。在道光年間,出現了一個問題銀貴銅賤,每兩銀子從過去兌換一千文錢,增長到了兩千多文錢,翻了接近一倍的價,而糧食,布匹的價格卻在下跌,這就導致了百姓的收入銳減,在江南的一些布匹商人甚至瀕臨破產,消費停滯,白銀購買力的下降也是導致“道光蕭條”出現的一個原因。

    道光皇帝

    另外在封建王朝時期,出現這種嚴重的經濟衰退現象,統治者是脫不了干係的,嘉慶皇帝登基之初,白蓮教鬧得正凶,雖然最後也成功平定了,但是執政卻變得小心謹慎,唯恐引發更大的社會動盪。

    到了道光一朝這種現象更加嚴重,道光皇帝從嘉慶皇帝手上平穩的接過了政權,但是他是個循規蹈矩的皇帝,謹小慎微甚至到了有些膽小的程度,在處理政務上低效拖延,雖然想要整頓吏治,重塑朝綱,卻顯得力不從心,鮮有作為,只能約束自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清朝的各類社會弊端積重難返,也是導致了“道光蕭條”的一個原因。

    道光通寶

    結語

    道光蕭條並不算是一場經濟危機,因為這並不符合經濟危機的表現,這是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現象,除了有自然災害的影響外,“道光蕭條”還收到消費停滯,貨幣購買力下降,統治者執政無力,社會腐敗等因素的影響。

  • 9 # 溫讀

    任何一個王朝有興起也會有衰落,這是透過千百年的歷史而得出的證明。天下勢力分久必合合久比分,哪怕是創造出兩大盛世時期的清王朝也是如此。道光年間華夏經濟開始“蕭條”,中國經濟、科技等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徹底地落後於世界。其實“道光蕭條”與其說是一場經濟危機,不如說是它的出現是一場經濟的嚴重衰退;因為伴隨經濟危機出現必然條件是產能上的過剩和物價上的上漲。雖說道光年間經濟的確是極為不景氣,但是導致它形成這個局面的並不是這個原因;所以嚴格意義來說“道光蕭條”並不是一場國家經濟的危機。

    “道光蕭條”指的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處於清朝道光帝統治下的中國,降臨了一場為期數十年的經濟大衰退。中國十八世紀出現的康乾盛世在此告終,華夏大地上的繁榮景象不復存在。可以說道光時期不僅是清朝王室衰微的開始,也是中國經濟走向衰敗的開端;所以後世學者才給這一時期取了這麼一個名稱。

    其實在清朝的道光帝當政之前,清王朝就已經埋下了致使經濟蕭條、國力衰落的禍根。而這個起源,它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乾隆盛世之時。乾隆帝統治中原的晚期,如同疾速行駛的火車也需要停車中轉;清朝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腐敗衰微的現象。只是當時在繁榮的遮掩下,這種現象還不明顯。本來到了嘉慶帝時期清朝衰退的弊端就會暴露無疑,但是因為嘉慶帝抄了和珅那幾乎可比清朝數年稅收的龐大家產,所以已變得非常空虛的國庫被填滿;這可謂是助清朝延續了幾年虛假的繁榮。

    可是它終究只是虛假營造出來的表面繁榮,內芯實際上已被腐朽落敗逐漸蠶食。因此,到了嘉慶帝統治的晚年時期,清朝強盛的國勢已被衰落取代。民間的百姓那是民不聊生,中原各地的民變已此起彼伏;各種社會問題接踵而至。當時興盛一時的反清勢力白蓮教就是起義勢力的代表。雖然最後被清朝成功鎮壓,但是這並不意味這結束。只要經濟以及社會民生等問題不解決,民間的動盪就不會消失;道光年間經濟的衰退就是被鎮壓積攢下的弊病一朝的爆發。

    當嘉慶帝把皇位交接給道光帝的初期,清朝的思想大家龔自珍發現了清朝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嚴重地衰退。在他描述的這場“蕭條”現象中,各省各地的富裕大戶變成了貧苦人家;本來貧苦的家庭則變成無衣無食的忍飢受凍落魄者。就連四民之首也要為生計奔走下賤,各省各地的大局可謂是岌岌可危。這場經濟的衰退之下,富人不再富有生活變得越發的貧窮,窮人連勉強的溫飽都沒有養活自己都成了困難。然而清朝朝廷對此卻無所作為,放任其自由發展。等到嚴重惡化之後,統治者甚至企圖以封建說教奴化百姓,只可惜社會民眾並不接受;各地區時不時有民變出現社會變得動盪起來。

    現如今很多人都把導致“道光蕭條”出現的原因歸為自然災害,因為當時天下出現了兩次很大的水患災難。雖然這些災害的確對社會的經濟造成了損害,但是這種損害頂多就是一時的;而不會像道光王朝那樣一直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畢竟農作物的絕收所帶來的物價上漲短時間可能難以恢復的,但等其恢復正常絕不會需要耗費數十年。

    由此可知,“道光蕭條”絕不做只是天災導致;道光年間出現的銀貴銅錢賤也是個極為重要的影響。最初每兩銀錢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是一比一千,可是因為銀錢的大量減少就由原來的一千銅錢變為了兩千。可是銀錢的兌換比例翻了一倍,布匹、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卻下跌了價格。這就導致了百姓的收入在減少,但是國家的稅收卻在增加;於是很多商家面臨破產市場交易出現停滯。要知道清朝的貨幣制度實行是雙本位制,也就是銀錢和制錢都在市場上流通。而這兩種貨幣的用途是不大一樣的,它們之間自然就會有所區別。

    明清時期朝廷喜歡使用由白銀做成的銀元寶做交易,可是它的重量以不規則的形狀很不方便人們攜帶,所以人們日常消費少會用到銀子。然而朝廷卻只使用銀錢,這自是因為銀用料單一,僅是以貴金屬白銀製作的它不易造假。不僅如此,銀錢還方便市場大額的交易;所以朝廷在給官員發放俸祿以及收稅等使用的都是銀錢。可以說它的作用是儲蓄、財富轉移的重要媒介。

    而制錢既銅錢則因為是銅和鋁製造,加之其製作工藝簡單民間私鑄行為氾濫。由於其輕便外圓內方且有孔洞方便攜帶,所以民間百姓在生活用品交易上用的都是銅製錢。然而清朝官府只認銀錢,這就使得百姓交納稅賦的時候要把銅錢兌成銀子交稅。因此,在道光王朝的經濟中銀錢的兌換比例低,百姓的生活才能過得好。反之,銀錢的兌換比例增加,百姓的生活會苦不堪言。可是明清的銀錢大部分都是從外國流入,中國本身是不產貴重的金屬銀;所以清朝對於白銀需要的數量很大;這就造成了銀貴而錢賤。當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時,中國的經濟就會非常的繁榮;若是白銀大量流出就會導致經濟嚴重衰退。在明清時期出現的兩大繁榮時期,就是白銀大量流入所致。這兩個時期就是明朝的隆慶和萬曆時期,以及清朝的乾隆時期。

    可是到了道光帝時期,世界的白銀流通量急劇減少;使得中國的白銀流入量幾乎枯竭。這是因為法國的大革命爆發,歐洲對中國茶葉、絲綢等奢侈品需求幾盡消失。世界動盪導致各國都嚴禁白銀外流,不產白銀的中國自然陷入了空前的危機。然而對於這場危機道光帝並未去尋找根本原因,反而是一味催促地方官員加稅納銀。致使國家糧食平準制度失靈,無法及時救濟受災的難民;為日後捻軍以及太平軍的起義埋下禍根。

  • 10 # 歷史咖啡

    “道光蕭條”是清代學者龔自珍最先提出的,他觀察到異常普遍的貧困化正在發生,引發種種社會危機。人們研究道光蕭條,有的專注貿易,有的專注氣候和農業,有的專注人口。相對來說,人口-資源的馬爾薩斯定律和農業的邊際產出遞減規律,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人口學家洪亮吉的觀察

    洪亮吉是乾隆五十五年的第二名進士,就是他率先觀察到乾嘉時期的人口增長與耕地供應出現了嚴重危機,他進一步以一個家庭為單位,闡述人口增長與資源之間的緊張關係,得出乾嘉時期的溫飽線大約是:耕地4畝/人/年,布匹5丈/人/年。當時的馬爾薩斯指標是:人口增長率/土地開墾增長率為20:5,應該是嚴重失衡了。他是有一定計算觀念的學者,其他文人筆記則生動記載了這種人地緊張關係造成的惡果,如《浦泖農諮》和《沈竹岑日記》,對江南社會的主佃矛盾多有記載。但這些不如龔自珍的一句話來的有力——“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問年歲!”

    洪亮吉《治平篇》:……治平至百餘年,可謂久矣。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試以一家計之:……或曰:“高、曾之時,隙地未盡闢,閒廛未盡居也。然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戶口則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餘也。又況有兼併之家,一人據百人之屋,一戶佔百戶之田,何怪乎遭風雨霜露飢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Maddison)運用購買力平價法的測算,1700-1820年間,中國GDP在全球所佔比重從23.1%提高到32.4%,年均增速0.85%;此後100年間,中國經濟不僅增速放緩,而且比重下滑,到1900年時只剩11%。顯然,1820年是個由繁榮到蕭條的轉折點。這年及其以後的30年間,正是道光帝統治時期。這是來自經濟史資料的研究,當能證明道光時期確實發生了大蕭條。

    蕭條的原因

    蕭條的原因並不是單方面的,人地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會爆發,那就是勞動生產率遲遲不能得到提升。按照經濟學的一般規律,農業上存在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一定的技術約束下,你投入一塊土地的人力越多,增量產出就越少;如果人力不斷增加,直到過了拐點,那麼就必然有一些人的收入是減少的,不再有任何的增長。而宏觀上的淨增長的定義,是義大利統計學家帕累託給出的,那就是:在不減少任何一個人的收益的同時,至少讓一個人的收益得到增加。

    很顯然,道光時期沒有實現淨增長,在各種條件約束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氣候變化、貿易週期、農技水平等),應該是人口的持續增長導致了增量收益下降。這可以從各方面得到解釋,一是浮游人口更多了,許多人不得不脫離農業生產,否則只會更加貧困;二是通脹率增加了,因為人口增加帶來的總需求增大,而供應能力基本不變;三是物價推動總成本上升,作坊製造業和工商業也隨之凋敝。

    這種情況始於1820年道光元年,實際卻是乾嘉時期累積下來的後果。按照美國學者全漢昇和王業鍵測算的資料,1761-1850年全華人口竟然增長了117%,已經翻倍了。根據歷史學家何炳棣的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華人口由1.5億增加到3.13億,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已高達4.3億。但是勞動生產率能夠翻倍嗎?如果趕上了工業革命,翻幾倍都可以,但問題是並沒有開放。

    到了道光後期,學者汪士鐸已經持絕對人口過剩論了,他已經清晰觀察到了人口猛增之下的邊際收益遞減,比喻為“百農治一畝”、“千人治一店”。隨之又認為要調劑人口,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和具有反人類思想的人。可惜的是,以中國之大,竟然沒有人認識到:解決這個困境的唯一辦法是接軌工業革命,迅速提升勞動生產率。

    汪士鐸《汪悔翁乙丙日記》:……人多之害,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闢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種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盡以助食,草木幾無子遺,猶不足養,人事之權殫矣……官不足以官之,地不足以養之,……驅人歸農無田可耕,驅人歸業無技須人,皆言人多,安能增益?蓋一畝不過一農,一店不過數人,今欲以百農治一畝、千人治一店,如何其能?”

  • 11 # 無根樹花正孤

    那個時期是19世紀中晚期,囂張了幾千年的中華帝國開始走向下坡路,在清政府這個糊塗的外族人手中加快了這個速度。康熙,乾隆,雍正這三個皇帝用盡了最後的氣力使得盛世再次重現,可是衰敗就是衰敗了,只不過此刻的東西方還沒有碰頭,所以盡都看不出來,直到道光時期,清帝國才出現了那種廣泛的危機,那麼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得中國國門洞開。

    很多人的觀點是清朝是從鴉片戰爭之後開始走下坡路,一步步衰敗的,其實不然,早在道光皇帝即位以來,整個天下就已經民不聊生了,很多老百姓失去了活路,不得不一次次的起義造反,銀子的價Grand SantaFe來越貴,而從明朝開始實行的一條鞭法又使得普通民眾不得不把手中的銅錢換成白花花的銀子。本來傳統中國的老百姓一直就是以使用銅錢為主,用銀子來交稅雖然說方便了國家,可其實是苦了老百姓,在日差銀子價格穩定的情況下面還好,可是一旦銀子價格飛昇的話就會使得百姓多交許多稅,道光年間的銀銅兌換比例就是從1比1000升高到了1比2000,統治者雖說沒有提高稅收,可是貨幣的不穩定性已經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了,這也是後世許多國家為什麼要保持貨幣穩定的原因了。

    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使得貧民無地可耕。

    土地兼併一直是中國所有封建王朝的心病,前期開國的時候還好,因為土地分配的比較均勻,誰也鬧不出什麼毛病出來,可是一旦碰到什麼天災人禍的話,老百姓就會拋妻棄子,賣掉土地,最後成為無業遊民,然後成為國家動盪的根源,這就是封建帝國的致命毒素。 往往封建帝國發展到中後期,國家的絕大部分土地就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中,這使得社會上面充斥著流民,有些人被迫去當短工,有些人被迫去當僱傭農,但無論是從事任何一個職業,他們無疑都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之上跌落了一個階層,受到的壓迫也是空前的,這就是道光年間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在道光皇帝死了之後則爆發成為了太平天國起義。

    華人口在和平時期的迅速增長造成了人滿為患的危機從而引發經濟動盪。

    康乾隆盛世其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引進了番薯和土豆,玉米這些高產作物,得以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從而被後世史學家稱為華人口的大爆發階段,但是仔細想想人多了就一定好嗎?華人口在明朝乃至明朝以前一直是穩定在2000萬到5000萬左右,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突破了一億人口,但是也引發了許多危機,就像崇禎年間怎麼也消滅不完的流民,動輒十幾萬。一直讓朝廷頭疼。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也是如此,外來高產作物雖然說養活了幾億華人,但是陳舊的封建社會卻沒有那麼多就業崗位讓這些無業遊民安居下來,這也是社會不穩定因素,那個時候的社會發展生產力使得人口與價值總和不匹配,因而引發了整個社會的不安與貧困。

    其實用後世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待一百多年前的道光時期,那就是一場封建時代的經濟危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光有何出色之處讓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他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