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史不言
只能說他生不逢時。竟然去走他父親的老路,試想一下。都可以對自己侄子下手來爭皇位的朱棣,怎麼可能對自己身後事沒有安排。再說他已經所選定了繼承人,怎麼也是有過人之處的。在加上朱棣怎麼可能沒想到這個酷似自己的兒子會在自己死後做什麼?
所以總結來說吧。就是他選擇的不是時候,而且他父親的皇位開路就已經不正了,讓很多大臣也怕這個酷似朱棣的兒子,起么蛾子,所以也是早有防備的,所以他註定不會成功。
-
3 # 歷史爆破手
確實有點背的因素,他老子朱棣曾經撫著他的背說:“世子多病,你要多努力”,話裡話外的意思是想把皇位傳給他。但是後來朱棣在大臣的勸諫下,以及太子有個好兒子,朱棣最終沒能兌現自己諾言。朱高煦最終的結局,是被自己侄子明宣宗活活用火烤死。
朱高煦何許人也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都是皇后所生。但是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卻不好,“性兇悍”、“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孫子都是不怎麼喜歡的,由此可見他的脾性了。他的舅舅認為他無賴,私下裡教訓了他一頓。可朱高煦卻是根本不聽,偷了舅舅一匹馬,直接回北京去了。就是這樣一個主,不好學習,行為無賴,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但他也並不一無是處,打仗還是非常勇敢的。在朱棣靖難期間,數次衝鋒陷陣,把陷入險境的朱棣給救出。
因為朱棣的大兒子身體肥胖,走路都要人駕著,朱棣常常擔心這個兒子會走在自己前面。再加上二兒子朱高煦作戰勇猛,這一點和朱棣非常像,所以朱棣才有了那番話,讓朱高煦加油!朱高煦把這句話聽心裡去了,恃驕橫行,做下了許多不法之事。
朱高煦爭儲過程朱高煦多戰功,世子多疾,再加上朱棣的話,朱高煦自然也想當太子。等到朱棣登上皇位,大臣們討論立誰為太子。軍中許多將領主張立朱高煦,軍中派系是朱高煦的主要支援力量,好幾次都差點成功了。但是文臣認為朱棣大兒子仁慈,而且有“好聖孫”(指明宣宗朱瞻基)。所以朱棣最終認為太子仁慈,並且是自己老爹朱元璋立大兒子為世子,朱高煦許多不法行為也傳到朱棣耳中,所以最終大兒子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
這時的朱高煦被分封到雲南,但是他缺卻堅決不去。後來又給朱棣請求設定天策衛,自比唐太宗,想要透過武力奪權。但詭異的是,朱棣竟然答應了。原先朱高煦嫌分封到雲南太遠,後來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但朱高煦依舊不去。朱棣對此生了疑心,讓他趕緊去自己的藩國,可他依舊抗命不遵。後來更是大膽,擅自使用超出他規格的物品。朱棣把他囚禁起來,要廢為庶人,明仁宗哭泣著求情,才得以倖免。後來明仁宗又多次用書信勸誡他,朱高煦不聽。
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朱棣和自己大兒子,也就是未來的接班人,已經開始聯手坑自己的二兒子了。如果朱高煦足夠聰明,此時應該收斂自己的行為,好好做一個藩王,可是他依舊不甘心。因為他看到自己父親,就是由藩王而做了皇帝,所以他也想比著葫蘆畫瓢。朱高煦還偷偷派人到北京打探情報,等待造反的機會。只是這種情況已經被他哥哥明仁宗知道,對待他比以前更好(也許心裡已經開始霍霍磨刀了,可惜朱高煦卻看不透)。
朱高煦造反失敗朱棣駕崩之後,明仁宗繼位。只是他的身體確實很有問題,繼位不到一年便掛了。接著便是明宣宗繼位,朱高煦一下子成了皇叔。這下子和當初朱棣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情形更加相似了。明宣宗朱瞻基此時在南京,需要到北京登基。朱高煦命人埋伏在朱瞻基要走過的路上。只是朱瞻基也是非常小心,從其他路上走過,讓朱高煦空等一場。朱瞻基登基後,對待這個叔叔更好,朱高煦比原來更放肆(朱瞻基也是非常腹黑,接過老爹的棒,開始陰這個叔叔了)。
明宣宗繼位當年8月,朱高煦起兵造反。派遣他舊日部下,到京城聯絡以前的心腹,被人逮到告訴明宣宗。朱瞻基並沒有馬上起兵,只是派了一個大臣前去撫慰。朱高煦空口出狂言:“永樂(朱棣)聽信讒言,削減我的護衛,把我遷到了這裡。仁宗想要用金銀財帛來拴住我,我怎麼能悶悶不樂地呆在這裡呢(我要造反當皇上)”。明宣宗把朱高煦的造反情狀公佈給大臣,並在大臣的建議下御駕親征。
本來朱高煦躊躇滿志,但一聽到自己侄子御駕親征,朱高煦就害怕了。等明宣宗到了朱高煦的封地,用火炮攻擊城牆的時候,朱高煦直接就不敢打了。讓人捎信給宣宗,和妻子訣別之後便馬上投降。他手下的將領勸他:“寧肯一戰,即使戰死也不能被對方擒住”。朱高煦不聽,從另外的小路到了明宣宗軍營。朱高煦造反失敗,連和自己侄子對陣都不敢。只能說朱高煦志大才疏,徒惹人笑。
朱高煦最終結局朱高煦到了明宣宗軍營後,“罪臣萬萬死,惟陛下命”。宣宗把他帶回京師,圈禁起來。如果到此打住,朱高煦還能留一條性命。但是他被圈禁之後,故態萌發。等到明宣宗去探望他的時候,他倨傲地坐在地上。還趁朱瞻基轉身的瞬間,伸出腳把明宣宗絆倒。朱瞻基這下子被惹火了,直接用幾百斤的銅缸把朱高煦蓋在下面。但朱高煦的力氣非常大,竟然能頂著銅缸跑。朱瞻基也是一個狠人,直接命人在銅缸周圍燒起紅炭,活活把這位皇叔烤死在銅缸中。他的幾個兒子,後面陸續也被處死。
綜上所述,朱高煦雖然自比唐太宗,還想著重複自己老爹朱棣的神奇之路。但是從他的種種行為來看,卻直接是取死之道,簡直就是一勇之夫。可惜他又遇到了腹黑的一群對手,直接把他陰死還讓他落一身罵名,成為了千古笑料。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朱高煦不是點背,而是智商根本不夠用。他一心造反,可朝廷大軍來到面前的時候,他甚至都不敢抵抗,直接投降。投降之後還不安分,竟然還要撩撥自己的皇帝侄子,這簡直就是嫌棄自己活得太長。所以,朱高煦的失敗,不是運氣的問題,而是智商、能力的問題!
參考史料:《明史》。
-
4 # 南集仙翁
其實朱高煦是一個悲劇,一出由其父朱棣親手炮製的悲劇!
朱高煦同太子朱高熾一樣皆為徐皇后所生,同父同母。靖難時兄弟倆各有功績,朱高熾在南軍壓境下奮力保住了北京,朱高煦更是燕軍進攻南軍的急先鋒!在古代立嫡立長的傳統觀念下,由朱高熾登基帝位是必然的,朱高煦也只能向哥哥稱臣而不敢有二心。可偏偏造化弄人,嫡長子朱高熾是一個身有殘疾的胖子,朱高煦又因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而使得朱棣又另立太子的打算,並且打算立為太子的那個人就是朱高煦!這給了朱高煦極大的鼓舞,鼓舞他去為了太子的位置去做一些事情,也促使朱高煦野心勃發。
朱高煦每天都在憧憬,可是美好的未來遲遲沒有到來,他懵了!父親對我的許諾怎麼還不兌現呢?
其實朱棣並沒有忘記對朱高煦的許諾,他也的確喜歡自己這個勇武的兒子,認為他身上有著與自己相似的地方,他也在試圖幫助朱高煦上位,可是數千年的傳統思想他也左右不了,在傳統面前即使是皇帝也顯得太渺小了!文臣幾乎一律倒向了朱高熾,雖然有武將的支援,但是和平年代,武將的話語權是相當小的。
朱棣無法悖逆於傳統,朱高煦也只能眼紅太子的位置。然而作為一個有能力而且將自己比喻為李世民的人是絕不甘心爭儲失敗的!即使在朱高熾登基帝位後,朱高煦也沒有死心。
權力這種東西能使人著魔!朱高煦就像賭徒一樣把所有身家都押了上去,朱棣活著,他積極奔走,朱高熾登基,他仍不死心,但也絕不敢犯險!直到朱高熾死後,仍沒有搶到皇位的他才開始謀反!
據說朱高煦準備謀反時曾派人去京師聯絡過張玉的兒子張輔,張輔也曾主動請求帶兵平叛,但是朱瞻基拒絕了,他或許聽到探到了什麼,總之沒有答允張輔的請求。經過深思熟慮後,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
朱高煦瞭解自己的父親,也瞭解自己的大哥,所以在他們做皇帝時,他雖然跋扈但絕不會選擇造反,他太清楚父兄的實力和手段了,那樣等同於自取滅亡!但是朱高煦絕對不瞭解自己的侄子,至少是瞭解的不夠透徹。他認為自己的侄子剛做了皇帝,屁股都沒把皇位捂熱,是絕對不可能親征的,只要派其他人來,自己完全有把握將他們打敗,如果派來的是自己曾經的戰友,還有可能與他串通一氣,一起殺向京師。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有時候把自己的如意算盤強加於對手之上是會讓自己吃大虧的!當朱瞻基御駕親征訊息傳來時,朱高煦懵了,徹底的懵了!這大大出乎他意料之外!任何情況他都想到了,唯獨沒有想到皇帝會親征!他知道面對天子自己毫無勝算,於是就主動投降了。朱瞻基倒也厚道,沒有誅殺他,只是把他關了起來。
被關了一段時間後,朱瞻基想起了自己的叔叔,有一天去探望他,史書記載:朱高煦竟然腦殘到用腳絆了貴為天子的朱瞻基!這是自取其亡啊!朱瞻基大怒之下命人用銅鐘將朱高煦扣押起來,朱高煦像舉重運動員一樣,雙手舉著銅鐘四處亂逛。他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朱瞻基,於是命人將他壓在銅鐘下,燃起了一把火,碳烤了他的親叔叔!其實這段很可能是史官秉承了朱瞻基的意思做的虛假記錄。想象一下,當時的朱高煦已經是階下囚了,當時身為皇帝的朱瞻基對他來說過於強大了,能不殺自己都是大開天恩了,自己何苦去主動找死?如果真不怕死,當初面對朱瞻基的討伐,朱高煦怎麼可能會投降?朱高煦即使真的活夠了,完全可以用手撕打朱瞻基,用腳去踹朱瞻基,那怕用牙齒去咬也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幹嘛用腳去絆他呢?指望朱瞻基被他絆倒後摔死?皇帝身邊太監須臾不離左右,怎麼可能放任皇帝摔死。
所以朱高煦用腳絆朱瞻基肯定不是事實!事實是怎樣的呢?應該是朱瞻基仍然忌憚自己叔叔的影響力,又或者一些朱高煦的支持者當時為了營救朱高煦暗中做了一些動作,影響到了大局,所以朱瞻基為了使這些勢力死心,藉口殺死了朱高煦。但是朱瞻基又不想背上枉殺親叔叔的名聲,於是一手偽造了朱高煦的罪行。
其實真實的朱高煦還是極有才能的,智商也肯定是線上的,要不然朱棣麾下大將像朱能他們不可能那麼推崇他,朱棣也不會喜歡一個二愣子,還一度想把江山交付給他。但是朱高煦為人必定也很狂傲,這是每一個有能力的人的通病。並且長年累月在外作戰,習慣了軍旅生活不可避免的與武將更為親近,自古文武不兩立,這就招致了文臣集團更為堅定的站在太子一邊。天下太平後,治理國家的是文臣,他們也就擁有了話語權,文臣本來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所以他們會更加堅定的支援嫡長子朱高熾,絕不會支援朱高煦。如果朱高熾像朱標一樣死在朱棣前面,而朱棣死前局勢尚未明朗,或許朱高煦就有繼位的機會了。總結而言,朱高煦最終失敗不是他能力不行點背,而是局勢不允許,他逆勢而為只有失敗。
朱高煦最終能有如此悲慘的結局,朱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過於寵愛朱高煦也害了他,使朱高煦錯誤的認為他有繼承皇位的機會。等到機會越發渺茫之後,朱高煦早已騎虎難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
5 # 看不見的角落
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是歷史上非常特殊的親王,他和明仁宗朱高熾一樣都是朱棣皇后徐氏所嫡出。從法統上來説,他也是名正言順的天潢貴胄。
他的一生卻頗有傳奇色彩,先是在永樂年間與兄長朱高熾爭儲失敗被朱棣貶斥,後來在他兄長駕崩,侄兒即位後,朱高煦又做起皇帝夢,起兵謀反不成被殺。但是他的滅亡並不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是因為他自身的原因。
首先,皇族內部對於皇位的爭奪十分激烈。在朱高熾、朱高煦兄弟之間的爭鬥更是十分膠著。朱高煦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咎由自取,將一把好牌打爛,失分太多。朱高煦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父親永樂皇帝的寵愛。朱棣出身行伍,朱高煦也勇武過人,這兩父子在興趣上也非常投契。而長子朱高熾性格仁厚柔弱,身體又不好甚至還有一些腳部殘疾。史書記載朱棣甚至在私下裡對朱高煦說:“你哥哥身體不好,你還有機會,要努力。”從中可見朱棣對於這位次子的愛憐。但是,長子朱高熾也不是平庸之輩。
靖難期間,朱高熾善撫士卒,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保住了北平。朱棣繼位後,朱高熾沒有任何失德的地方,朱棣一番試探下來都沒有抓住太子的把柄。反而是朱高煦在靖難時期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永樂二年朱高煦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並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衛,行事更加放縱。他自負勇武,又常跟隨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多次不法行為造成朱高煦在官員全體當中的風評也很差,即使他擁有朱棣的疼愛。可是朱棣面對一個並無過錯的長子和一個多行不法的次子,作為一代明君,在他的心中其實早已有所打算。
此外,歷史上宮廷政變不乏先例,唐代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功奪取皇位,但是他的兒子李承乾、李佑謀反卻全部成功遭到了鎮壓。謀反這種事畢竟是有逆人倫,可一不可再。李世民自己就是透過政變登基,深諳此中關鍵,又怎麼會讓類似事情重演?一樣的道理,朱棣透過靖難之役上位,滿朝文武都是朱棣一手扶植的公卿,朱棣又沒有過大規模的屠殺功臣。可以說當時的中央軍隊兵精將勇,軍力充沛。朱高煦妄想在侄子朱瞻基時期重現靖難之役,一沒有名正言順的藉口,二沒有馳騁沙場的軍力,三沒有能夠抵禦中央的大將。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並非是他時運不濟,只是欲海難填。
文:經典守望者
回覆列表
在朱棣的幾個兒子中,漢王朱高煦最受其青睞。朱棣認為朱高煦跟自己最相似,身體矯健、善於騎射,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而世子朱高熾不但比較肥胖、腿腳還有些殘疾。比較肥胖、腿腳略有殘疾,在今人看來也許不算什麼,但在古人看來,卻是極為嚴重。
古人認為身體有殘疾的兒子,是不能夠繼嗣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其老年,還娶了孔子之母,就是因為孔子的異母哥哥孟皮是跛足,不能夠承繼家族。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因為自己是跛足而總擔心李世民會把自己廢掉,最終走上了逼宮之路。
因而,朱棣對朱高熾一直不那麼滿意,一度考慮立朱高煦為世子。但最終因遭到大臣們的反對,以及朱高煦的任性妄為而作罷。那麼,既然朱高煦雄武似朱棣,卻為何無法成功複製靖難之役,而從侄子的手中奪得皇位呢?
其一,朱高煦起兵造反師出無名。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那是因為建文帝削藩而起。從朱棣打出的旗幟口號(清君側,靖國難)來看,在當時看是完全站得住腳的。“削藩”是違背明朝祖制的,且根據《皇明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起兵也是有合法依據的。但是,朱高煦起兵造反卻找不到任何合法依據。
其二,朱高煦在威望上也與當時的朱棣不可同日而語。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其幾位兄長都已經去世。於宗室藩王來說,朱棣最為年長,其資歷與威望無人能比。當朝廷“削藩”,很多藩王都指望朱棣能夠出面。在削藩的情形之下,藩王們都已成為利害共同體,藩王們自然以朱棣馬首是瞻。而當朱棣兵臨南京城下,開啟南京城門(金川門)的,便有谷王朱橞(另一人為錦繡公子李景隆)。而朱高煦造反之時,其諸多叔叔仍尚在,即使朝廷有不當之處,也輪不到朱高煦出頭。
其三,朱高煦的兵力也極其有限,又沒有得到其他藩王強有力的支援。
朱棣起兵之時,其所處燕藩是北方重鎮,且就藩十多年,根基深厚。其後,朱棣又裹挾了其弟寧王朱權,而得到了大寧兵馬(史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而朱高煦因為多行不法,在永樂十四年曾被削去兩護衛,並於第二年被徙封到了樂安(今山東惠民縣)。朱高煦被徙封到了樂安,羽翼已經被剪除殆盡,且又非重鎮,並無壯大實力的空間。
其四,朱高煦平素多行不法,而不得人心。
靖難之役時,朱棣並無不法劣跡,使得建文帝君臣無法從朱棣下手,而只得從其他劣跡斑斑的藩王下手。以致,朱棣兵臨長江邊上,建文帝還下令諸將: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建文帝之所以不敢負殺叔之名,其最為主要的原因在於:事實上,朱棣並非過錯一方(起兵因削藩而起),也沒有顯著的不法劣跡。而殺掉或逼死沒有過錯、不法劣跡的叔叔,這在極其講究仁義道德的儒家看來,是不能忍受的汙點。
而朱高煦卻素來劣跡斑斑,多行不法之事,不但百姓對其痛恨,大臣們也不希望朱高煦當皇帝。
其五,明宣宗時期,朝廷有許多久經戰陣的優秀將領。
建文帝時期,朝廷兵馬雖多,但明初優秀的將領卻被朱元璋清洗殆盡,以致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無將可用。而明宣宗時期,朱棣留下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將領(久經靖難之役、北征蒙古的考驗)。
再則,明宣宗的父親朱高熾雖在位時間較為短暫,但畢竟還當了近一年皇帝。而建文帝的父親朱標卻並沒有正式當過皇帝,在宗法繼承上,等於說斷了一代。在中國的皇位傳承中,很講究這一點。通俗地講:我的皇位合法性來自於我的父親,而非我的爺爺。建文帝的父親朱標並沒有當皇帝,這就給了朱棣一定的爭奪名分(對朱元璋而言,太子既死,立孫與立子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