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因文化
-
2 # 書卷風雅之郭志強
兵者乃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即使勝利,應當哀痛,這深切體現了老子老人家慈愛的心腸和厭戰情緒以及人道主義情懷!
-
3 # 李志勇LZY
老子道德經示意,
試給勝者下解釋:
取得勝利者應該遵守天道仁德;
活著不可一世死後別厚禮陪葬。
-
4 # 劉怯之
老子為何強調戰爭勝利的一方,要以喪禮處之。若想準確領會老子的思想,至少應通讀《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全文為: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這段話放在今天的語境下來理解,大概意思是這樣:
再好的武器裝備,都是非常不吉祥的東西,讓眾生萬物都很厭惡,有道者並不願意使用。
君子(尊道而行的國家領袖)日常以左為貴(左為陽,陽代表坦誠開放),用兵時則以右為貴(右為陰,陰代表奇計陰謀)。
因為戰爭實在不吉祥,並非君子喜歡的事,是迫不得已才會使用的手段。
戰事過程要崇尚無私慾不洩憤,獲勝不能自美,認為戰爭是美差之人都是喜歡殘殺的人,這些殘暴者,絕無可能得志於天下。
吉祥之事最好在左(陽),兇惡之事最好於右(陰)。因此副司令居左,總司令居右。參戰各方都應懷著辦喪事的態度來對待戰爭。
殺人太多的話,更要以哀傷、悲憫和涕泣來表達人道關懷,戰勝歸來最好用喪禮迎候(意即不不可歡慶勝利)。
這就是老子的理念,戰爭是不得已的事,獲得勝利也不值得慶賀,因為眾生同源,皆出於道(即宇宙時空)。何況人類的戰爭,就好比家庭成員的內鬥,誰死了都不是好事。所以大抵讀過老子的人,真正讀懂老子的人,無不佩服老子的眼界、胸懷及格局,都會發自內心拜老子為師。隨著對老子的解讀日漸客觀化、通俗化、平民化,老子對人類的影響,必將日益深遠。建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及早通讀一遍,早讀早受益。全文不過區區五千字,一個小時就能通讀一遍,每讀一遍,懂或不懂其實並不不重要,因為讀著讀著,正氣會充沛於身,能量會鼓舞於心,不明白的事,逐漸會想明白;想不通的事,漸漸順暢通達,人會變得越來越通透,越來越豁達。
-
5 # 陽明悟行學宮
有很多士兵,在經過長年累月的戰爭生涯之後,已經很難再重新迴歸正常生活,甚至患上了“戰場綜合症”這樣的疾病。因為戰場和生活,是兩種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大環境。
治國和用兵,其宗旨也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是要生產,一個是要毀滅;一個是要建設,一個是要破壞;一個是要養生保命,一個是要取人性命。所以二者使用的方法也完全不同,老子概括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以正治國”,正是以清靜臨天下,以無為之道治國。如此,則“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但用兵卻完全相反,多使詭詐之術,提倡令行禁止,推崇制敵取勝。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用兵作戰,講究的是千變萬化、出其不意,運用種種方法欺騙和打擊敵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戰,面對敵人時卻裝作軟弱無能;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成不準備打仗;要攻打近處的目標,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象;要攻打遠處的目標,卻裝作要在近處攻擊。
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衝動發怒,就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他,使其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他,搞得他疲勞不堪;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讓他分裂。
可以看出,用兵作戰的宗旨,是運用各種智巧手段打擊和瓦解敵人。兵法本身就是為鬥爭、為傷害他人而生的一門藝術。
《戰國策》記載:鄭同北上見趙王,談到兵法的時候,趙王說:“我不喜歡兵法。”鄭同聽了這話頓時拍手仰天大笑。
他說:“兵法本來就是天下最狡詐的人喜歡的東西,我原來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歡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遊說過魏昭王,昭王也說不喜歡,我就說:‘大王的行為能比得上許由嗎?許由並沒有被世俗的名利牽累,所以不接受堯的禪讓。可是現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遺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靈魂不受侵擾嗎?’”
“魏昭王說:‘那是當然的。’我又說,現在如果有人帶著隨侯之珠,持丘出產的美玉,揣著萬金之財,一個人獨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沒有孟賁那樣的威武、荊慶那樣的果斷,身邊也沒有強弓利箭來防禦,那麼不超過一個晚上,就會被人害死的。”
“現在有強大貪婪的國家進逼大王的邊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曉之以理、動之以義,它們都不會聽從。在這種情況下,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禦裝備,又將用什麼去抵禦它們呢?大王您如果不講求用兵的策略,那麼鄰國的野心就會得逞了。”趙王說:“寡人請求你多加指教。”
所以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明知道大軍過處,赤地千里,打起仗來對雙方百姓都沒有好處;明知道戰爭帶來的是傷害,那為什麼還要打仗?因為不得已,因為要保護自己,因為要守衛家園。
所以君子行兵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達到作戰的目的就可以停止了,而不要好戰、好殺人、好以武力逞強、好以軍事取勝。
戰爭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要去喜歡它,不要去讚美推崇它,更不要去依賴它,“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軍士鬥志旺盛,手執利器則無往而不勝;但如果百姓都像士兵一樣手執利器,鬥志旺盛,國家就會混亂。領導者個人意志貫徹得越徹底,軍隊就越發令行禁止;但如果國家也這樣去治理,往往就容易發生大的禍患。
用兵崇尚智巧,以智作戰則百戰百勝;但百姓之間詭詐欺騙的智巧越多,群體中各種不可思議的奸邪之事就會層出不窮。軍令繁多而精細,則軍紀嚴明;但國家的禁忌、約束越多,百姓就越貧苦,盜賊就會越多。
因此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也”,又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以此來表明作戰與民生之間的差別。正因為治國與治軍的宗旨完全相反,所以當軍閥頭子當政,用管理軍隊的方法來治理百姓時,往往就會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
戰國時,秦國使用嚴峻的律法來治理國家,富國強兵而橫掃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但如此強大的秦王朝卻僅存十多年,二世而滅。
西漢賈宜在《過秦論》中總結道:“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朝為什麼這麼快就滅亡,正是因為沒有重視“攻守之勢異也”。秦國統一天下之前,是為了攻取天下,所以治國以征戰為目的,一切為戰爭服務,實施“軍事管制”更能保證效率與秩序。而統一天下之後,則是為了守牧天下,攻守之勢已經發生轉換,就需要轉換治國方式,以民生為要務,“以正治國”了。
而我們現在,卻又恰好反過來,推崇戰場上的“弱肉強食”,發揚“狼性文化”,人與人之間相互敵對攻伐,不信任關係越來越緊張,競爭態勢越來越激烈。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什麼會被大家預設為叢林?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6 # 山澗一清泉
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為之。總的看,對於戰爭,老子是反對的。天道貴生不貴殺,戰爭必然是要殺人的,這不符合天道,故而不僅是戰勝,只要是戰爭老子皆認為應以喪禮處之(言以喪禮處之)!
雖然老子反對戰爭,但他從不放棄戰爭,道德經一書中老子多次談及兵事。總的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諸子百家在治國上各有不同:儒家主張用仁義禮,為無為而為,認為正確的就去做;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法家主張用法;道家認為應該“無為而治”,戰爭雖然不是各家治國的首選,但都把戰爭當成阻止戰爭的手段,以戰止戰是治國不可或缺的!
附註《道德經》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7 # 國學林海強
道德經是宇宙人生真理的示現,是指導人們依道而為的寶典。萬物作而弗始,打破了時間的限制,直接切入當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直接天地人依道而生,共生共存,自然無我而道,不分你我而共為一體。
無中生有,真空妙有,一樣表達,一個真理。凡人有分別、見差別,見道開悟,無分別,見平等。分別差別的最高處,在世間顯示為戰爭。見道開悟不處戰爭,但以無分別和見平等的角度又不避戰爭,對戰爭也有勸導和教化。
道德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作為有道者的老子當然不處兵,但是面對利益衝突、慾望膨脹,世間人也一定會用兵進行平衡的。當然老子也是知道,戰爭相對來說,一方是正義的,一方是非正義的。所以他剛開始是勸大家,現在是勸君子這一方。告訴君子這一方,兵者非君子之器,是不得已而用的,要適可而止。老子是最懂人心態,從剛開始不得已進入戰爭,到因戰爭而放大人的心性,會形成錯識的判斷。
因悟道的老子是菩薩心腸,觀照到眾生的相互殘殺,而對因戰而亡的眾生心生慈悲:“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這既是悲憫之心,也是勸告,人們啊,要醒悟了,都是一體的自己啊。
一場戰爭,殺紅了眼,喪失了本性,勝為王,敗為寇。為戰勝而歡呼雀躍,慶祝狂歡之時,老子還是不忘補上一句:“戰勝以喪禮處之。”勝了誰呀?勝了自己呀。同一個天地,同體的化身呀。即使是戰勝也是喪事,舉行喪禮進行反省吧!
-
8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道德經》“戰勝,以喪禮處之”出自第三十一章,其意思是:打仗勝利了,也要按照兇喪的禮儀來處理。那麼,為什麼《道德經》提倡“戰勝,以喪禮處之”呢?這是因為按照老子的觀點,戰爭是不得已的事,勝利如果不符合正義的話,也不是好事。這種勝利者的快樂是以殺人為代價;以殺人為代價者,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所以按照當時軍隊用兵的喪禮,打仗時殺人多,要以悲痛的心情參加;打仗勝利了,也要按照兇喪的禮儀來處理。這就是為什麼《道德經》提倡“戰勝,以喪禮處之”的原因。
嚴正宣告:
-
9 # 雲賬本長亮
《老子》講的是邏輯,從無到有到無。戰爭只是一個單一的毀滅方向。古代戰爭用兵器,一戰沒開始前用槍炮坦克,兵器附帶;二戰開始用坦克飛機戰艦還有原子彈,原子彈結束二戰,槍炮坦克附帶;下次戰爭直接原子彈,新型武器不用出現,人類,動物全部滅絕。
-
10 # 幾道軒養生酒
非提倡而是說明現象,是指即使戰勝一方,勝利了也是以喪禮處之,所以,戰爭最後沒有無倫勝負結果都是殘酷的!所以,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
-
11 # 0金靈0
戰爭是因為利益紛爭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戰爭可以暫時平息社會的矛盾,但是戰爭也是人的本性的一種表現,是本性惡還是本性善我想這裡可以不用做結論了。雖然戰爭暫時平息了社會的矛盾,但是戰爭是殘酷的,血腥的,要屎很多人的。所以戰爭的實質是人類在通往本源的大道上漸行漸遠……儘管戰爭如此諸多不好,它又同時存在於天道迴圈的大環境裡,是天道慈悲的一種無緣表現。有智慧的人透過戰爭可以解讀人性可以參悟出天道諸多的慈悲,可以跑在人類通往本源大道上超前的位置。就如一本無字天書,有的人讀懂了,有的人繼續迷茫著。所以即使戰勝了,通透的人看見屎傷會傷感同情,看到更多迷惘的人也會傷感同情,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有戰爭這件事存在才是善的。
-
12 # 山堅海闊
勝不驕,能做到的有幾個?勝利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再次戰勝對手的一些條件,甚至說對手的失敗中得到了成長。這些都是未來失敗的因素,因此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是非常重要的。
-
13 # 寶樹光茂
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強調自己的這一觀點,是以期待人們對於戰爭的重視,更是對於那些戰爭狂人提出的嚴重警告,不能為滿足自己之私慾妄而發動戰爭,更不能把殺人當作快樂之事。
雖知有戰爭就會有流血犧牲,可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使戰勝了也是慘勝,不要因為取得勝利就揚揚得意。因為人們討厭戰爭,視戰爭實為人間大凶事,凶事只能以喪禮處之。
以喪禮處之,老子的這種戰爭觀是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的仁政之道,端正用兵思想用兵需審慎,即便發動戰爭,也要“恬淡為上″。對於現在的人們仍然有啟發的意義。
-
14 # 聖道傳承
老子說:“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可見老子對戰爭是非常厭惡的,那麼即便是打了勝仗也不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在《道德經》中提出“戰勝以喪禮處之”的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是以人的生命為代價的,而道家理念始終是以道為綱,教導執政者親民、愛民,以民為本。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以戰止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何樂而不為?既然是不得已而為之,那麼戰勝了又有什麼可高興的呢?這裡以喪禮處之,其實並不是真正要舉行喪禮這樣的儀式來應對打了勝帳這個事情,而是要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勝利,以戰爭雙方將士的生命換取的勝利其實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說到底生命的逝去對勝方和敗方都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不是嗎?
-
15 # 尚作華
此篇,開篇就陳述了兵者不祥之器!
然後有表達了人世間,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從一開始,老子就把兵戈勝敗的性質已經定了,無論勝敗都是不吉祥的事,即使勝了,無論彼此都會有生命的代價!不僅是老子那個年代,今天也一樣,應該重死輕生,一場戰爭無論勝負,都是由將士的生命代價換來的,人正常死亡還應該有對死者尊重的葬禮呢!何況是為國捐軀的將士,站勝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安撫亡魂,給將士的家人一個交代,凶事尚右,上將軍發喪出殯的時候是居右的!吉凶的禮儀不能混淆,生前與死後在禮儀上有所區別,所以吉尚左,兇尚右!
也就是以告慰亡魂及其家眷,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合乎人道的!戰勝了不顧亡魂及其家眷的哀痛,就慶功歡天喜地,在人情事故上是說不通的!這一點古今雖異,但其情其理與禮同!
-
16 # 離道太久
為何解放軍要救助俘虜於此。老子的三寶之一慈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回覆列表
因為戰爭就會有人傷亡,無論是勝利方,還選失敗方都有大量計程車兵犧牲。而每個士兵都有父母,天下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每一個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都心如刀割。所以老子提倡戰勝以喪禮處之。這也是老子(李耳)跟他失散多年的兒子李宗相見時,李宗已經是大將軍,李宗打勝仗後在軍營擺慶功宴。他父親老子(李耳)看到後,跟李宗說的道理。後來李宗領悟了父親的教誨,把慶功宴改為喪禮。失敗方得知後,深受感動,主動來出休戰和平。推薦大家多看《道德經》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陳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