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靖難”,“靖”即“平定”,“難”表示禍亂,“靖難”代表“平定禍亂”。

    公元1399年既建文元年,在建文帝不斷削藩壓力下,燕王朱棣在謀士姚廣孝的策劃下,自北平起兵造反,號稱清君側,指建文帝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需要剷除,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開始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以成功告終。

    中國古代社會很講究師出有名,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理”字,這樣可以獲得更多人認可,朱棣稱自己的造反為靖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只是為了師出有名,表示自己是為國為民,在道德上佔據了制高點,所以稱之為“靖難”。

  • 2 # 歷史有知社

    從中央集權與國家穩定的角度上來看,建文帝削藩固然沒有錯。但是,從封建宗法與傳統道義的角度上來看,靖難之役乃是錯在朝廷。靖難即靖除國難之意,如果要問燕王朱棣有沒有謀反之心、想不想當皇帝?那麼,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謀反之心、想當皇帝並不能算是罪行。

    古時候,就有副對聯,上聯是: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貧家無孝子;而下聯是: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古今無完人。即便是販夫走卒乃至是衣不蔽體的乞丐,也會臆想一下當皇帝的感受,更何況是與皇位本來就有一定繼承名分的宗室親王。只要燕王朱棣無謀反之實,就不能假定以謀反之罪。

    儘管靖難之役也能算是燕王朱棣先動的手,但從本質上來說,是完全遭到了朝廷的逼迫。在燕王朱棣舉兵之前,建文朝廷已經廢了周、齊、湘、代、岷等五位藩王,而廢藩是違背明朝祖制的。

    我們都知道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但從財產分配的角度上來看,分封制的實質並非是嫡長子繼承全部財產,而是一直遵循兄弟析產製。按封建宗法,天子的嫡長子為天子,其他兒子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為諸侯,其他兒子為大夫;大夫的嫡長子為大夫,其他兒子為士。諸侯的封地稱為“國”,而大夫的封邑稱為“家”,“家”實際上也是“國中之國”,“國家”一詞即由此而來。天子只是擁有整個天下的名分,而對其他藩王的封地與財產實際上並沒有處置的權利。

    隨意廢黜藩王,實質上就是大宗欺壓小宗。漢文帝時期,淮南王劉長因遭到流放而絕食身亡,淮南國被除。當時就有民間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漢文帝聽聞之後,就感嘆道:天下人以為我是為了貪淮南國的土地嗎?也可以說為了堵天下人之口,漢文帝又將城陽王劉喜徙封到淮南故地。

    即便這些藩王有不法、不德的行為,但按封建宗法來說,只要這些藩王不是舉兵對抗朝廷,朝廷也不能隨意廢藩。如果藩王的確有不法、不德的行為,而將藩王廢黜,而藩國也應該由其同宗子弟繼承。周夷王時期,齊哀公因遭到紀侯的讒言而被烹殺,而齊國則由其異母弟異母弟齊胡公繼承國君之位。

    周夷王烹殺齊哀公,可以說並不超越王權。但如果周夷王趁機將齊國收為己有,那顯然是違背道義的。

    因而,歷史上的吳起、商鞅、晁錯等遭受貴族、藩王們痛恨並不是無理由的,這些人實則就是幫助大宗欺壓小宗。放在今天,就相當於企業大股東利用職業經理人打壓、排擠小股東。

    無論是漢朝的七國之亂還是滿清時期的三藩之亂,如果論事理之曲折,顯然都是曲在朝廷。這也是為何當吳楚七國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旗幟時,漢景帝立馬將晁錯腰斬棄市的原因。朝廷在道義上本來就有過錯,而並非吳王劉濞天生反骨。吳王劉濞年輕的時候不反,兒子被漢景帝拿棋盤砸死的時候不反,非要到了晚年都快折騰不動了才反?在情理上都講不通。

    那麼多諸侯、藩王都在反你,卻把“叛亂“的罪責推給劉濞,那顯然是不公道。滿清時期的三藩之亂,也是一樣,三藩雖然都是漢奸、而不值得同情,但滿清撤藩卻顯然是背信棄義、過河拆橋。

    靖難之役更是如此,那些藩王都是朱元璋分封的,建文帝是沒有權利隨便廢藩的。實際上建文帝是有更緩和、穩妥的措施,這便是“徙藩”之策。

    建文初年,卓敬秘密上疏,稱“燕王才智超群,有雄才大略,跟太祖朱元璋很相像。其封地又地勢險要,兵馬精銳,是金朝與元朝建都的地方。不如把他改封到南昌地區,萬一情況有變,也比較容易控制。”

    但是,建文帝卻沒有采納卓敬的“徙藩”之策,而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的“削藩”之策。而在朱棣奪得天下後,卓敬被拘捕,朱棣就責備卓敬為何建議建文帝改封自己,而離間皇家骨肉親情。卓敬厲聲答道:可惜了建文帝沒有采納我的建議。

    朱棣很生氣,還是憐惜卓敬的才能,而不捨得殺死。結果,姚廣孝與卓敬有仇,進言道:倘若卓敬的建議被建文帝採納,您又怎麼能當得了皇上?於是,朱棣才殺掉卓敬,並誅殺了卓敬的三族。

    從中也可以看出,燕王朱棣並非一定會反,如果是”徙藩”,燕王朱棣還是會被迫接受的。徙藩比削藩政策要柔和得多,也便於各藩王接受,還可以瓦解各藩的聯合,同時又不違背朱元璋“建藩”的祖制,建文帝也一樣能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頗具諷刺的是卓敬的徙藩政策起先是針對燕王朱棣而起的,而建文帝沒有采用,結果卻被朱棣採用了。燕王朱棣當上皇帝之後不久,就先將被封在邊塞的有實力的藩王一個一個地改封到內地,然後再一個一個地解除各藩王的兵權,這才漸漸地消除了明初各藩王對中央朝廷的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歷史上,出現過哪些奇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