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英國的漢諾威王朝曾經有在分裂的德國境內的漢諾威,英國是為什麼把這片領土捨棄了?
17
回覆列表
  • 1 # 聯合防務

    說到英國與漢諾威的關係,那就是個複雜的話題了。準確地說,不是英國放棄了漢諾威的領地,而是漢諾威王國已經不存在了,同時漢諾威王室的成員也被剝奪了英國的爵位。

    眾所周知,英國的漢諾威王朝起源是因為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直系繼承人安妮女王1714年駕崩後無嗣,為避免英國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英國國會通過了《1701王位繼承法》,規定:若1689年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而亡後,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即斯圖亞特家族女性後裔的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亞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

    但索菲亞在安妮女王駕崩之前數週去世,這樣一來,蘇菲亞的兒子、時任漢諾威選帝侯喬治就成為英國王位的繼承者,也因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被稱為喬治一世。此後一直到英王喬治三世時代,英國國王一直都兼任漢諾威選帝侯。

    喬治三世統治時期恰逢拿破崙戰爭,漢諾威選帝侯國在1803年被法軍佔領。1814年,拿破崙第一次退位後,為了表彰英國在反法聯盟中的貢獻,也為了增強英國在德意志地區的發言權,列強決定將漢諾威選帝侯國提升為漢諾威王國,並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從這一年開始,英國國王就兼任漢諾威國王。

    但到了1837年威廉四世駕崩以後,王位繼承出現了問題。由於威廉四世沒有合法的子女,按照英國的法律,其第一順位繼承人是四弟肯特公爵之女維多利亞公主。但漢諾威王國奉行的繼承法中卻規定女性沒有繼承權,因此,漢諾威王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是威廉四世的五弟坎伯蘭公爵。於是,1837年,維多利亞公主繼承英國王位,成為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世;而坎伯蘭公爵則繼承漢諾威王國王位,成為漢諾威國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也就是說,從這一年開始,英國王位和漢諾威王位分離了。從優先順序上說,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是漢諾威國王兼任坎伯蘭公爵,從這個意義上看,從1837年開始,漢諾威就不能說是英國或者英國王室的領地。準確的說,從這一年開始,英國的坎伯蘭地區是漢諾威國王的領地。

    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1866年,普魯士在一統德意志的過程中,突然派兵佔領漢諾威王國,並改編為普魯士的一個行省,漢諾威王國滅亡。時任漢諾威國王格奧爾格五世全家流亡奧地利。普奧戰爭後,普奧於8月20日簽署了布拉格條約,條約規定普魯士兼併漢諾威王國,9月20日普魯士正式兼併漢諾威。準確地說,到這個時候,漢諾威這個地方已經跟英國沒有任何關係了,人家已經變成了普魯士的一個省而已。

    然而格奧爾格五世不肯接受事實,仍然處處宣稱自己是漢諾威國王兼坎伯蘭公爵,算是漢諾威和英國還能拉上關係。儘管德國是不認他這個君主地位的,但好歹英國還是認。到了他的兒子恩斯特·奧古斯特二世的時候,又和德國王室部分和解,為其子恩斯特·奧古斯特三世拿到了布倫瑞克公爵的爵位。但為此付出代價也是慘痛的:恩斯特·奧古斯特二世處處以德國貴族自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積極支援德國,這可得罪了他的表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1919年3月28日,英王喬治五世因漢諾威王室的親戚,不願放棄德國國籍,並涉嫌幫助德皇,對付英國,而動用1917削除爵位法,廢除坎伯蘭公爵的稱號。從此以後,漢諾威與英國再無關係。

  • 2 # Acalanatha

    因為普魯士已經將漢諾威吞併了,而且因為漢諾威王國實行薩利克法,女性不能繼承王位,所以漢諾威國王和英國已經不再是共主邦聯了。但是英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普魯士當時是英國的盟國,幫助英國未讀法國。

  • 3 # 歷史有知社

    1714年,英國安妮女王死後無嗣,由於英國王位的前五十多順位繼承人都是天主教徒。故而,英國議會最終選中了德意志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路德維希(其母為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為英國國王,是為喬治一世,由此開創了英國曆史上的漢諾威王朝(1714年--1901年)。

    喬治一世入主英國之後,英國與漢諾威就形成了共主聯邦。在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為了提升英國在德意志事務中的話語權,漢諾威選帝侯國被提升為王國。直到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繼位(1837年--1901年),由於德意志地區禁止女性的繼承王位(《撒利法典》),漢諾威王位才由維多利亞的叔叔坎伯蘭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繼承。至此,英國與漢諾威才結束了共主聯邦的歷史。

    但是,在英國與漢諾威結束共主聯邦還不到三十年。漢諾威王國就被普魯士吞併,而淪為普魯士王國的一個省。普魯士吞併漢諾威之時,正處於英國曆史上最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而作為當時世界上的頭號霸主,英國為何沒能阻止普魯士吞併漢諾威呢?

    首先,英國雖是當時世界上的頭號霸主,但君權卻早已衰落,君主的利益並不能主導國家的戰略方向。

    自光榮革命(1688年)之後,英國議會頒佈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1689年),奠定了英國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自此,英國的國家權力就漸漸由國王轉移到了議會。故而,此時的英國王室雖源於漢諾威,但早已不能像英法百年戰爭(戰爭起源也是因爭奪法國王位)時期那樣,為了英國王室的利益,而讓英國捲入到對普魯士的戰爭之中。

    而英國早已從英法百年戰爭中吸取了教訓(英國與法國互啃了一百多年,卻盡喪Continental領地,該事件對英國的國家戰略與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其徹底放棄了經營Continental的想法,轉而全力經營海外,由此才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為英國王室利益,而與普魯士交戰,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與國家戰略方向。

    再則,英國雖是當時世界的頭號霸主,但陸上力量卻是短板,與普魯士交戰並不具有絕對優勢。

    英國的強大,就在於其海軍力量,其陸上力量卻一直是短板。而普魯士卻是Continental最善戰的國家,且又擊敗了奧地利。英國如果沒有其他Continental強國的支援,而與普魯士交戰,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勝算。

    第三,德意志民族盼望統一,英國也很難逆勢而為。

    19世紀後期,德意志民族越來越希望國家能夠統一。尤其是在北德地區,普魯士的影響力很大,很多邦國的百姓,都已把統一德國的期望寄託在普魯士身上。雖然,德意志各邦國的君主,並不願意放棄權力與利益。但是,隨著德意志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民主意識的覺醒,德意志地區的底層力量日益強大。而底層力量是希望德國統一的,這在普法戰爭中就得到了體現。雖然,南德諸侯對普魯士很是厭惡。但當普法戰爭打響,南德地區的百姓踴躍參軍,支援普魯士對法國交戰。

    英國如果為漢諾威而與普魯士交戰,實際上也很難漢諾威的有力支援,反而會促發德意志民族的愛國熱情。在德意志民族都盼望德國統一之時,尤其是在普魯士影響力很大的北德地區。英國也很難逆勢而為,阻止普魯士吞併掉漢諾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土豆時到底要不要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