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讀帖不評論
-
2 # 歷史有知社
李世民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聖君典範,然而李世民的身上卻有洗滌不去的政治汙點。這便是李世民本身並不是正式的皇位繼承人,而是透過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的。李世民雖即位不正,但由於政績斐然而擁有的“聖君”光環,以致很多人會認為李世民是至聖、至仁,乃至其發動玄武門之變也純粹是迫於無奈的自保之舉。
那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真的是迫於無奈?換而言之,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會做成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同樣的手段而屠殺掉李世民及其子女嗎?而從客觀上來分析,這種機率極低。李建成為李淵的嫡長子,且在肇建唐王朝的過程中所立之功勳與李世民相比也不遑多讓,這也是李建成太子之位不可撼動的根本原因所在。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不能相容,乃源於李世民久於戰事、長期掌軍而形成的龐大勢力集團,並攛掇李世民謀取太子之位,從而促使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劍拔弩張之態勢。
而如果李建成正常承繼了皇位,就確定了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君臣名分。而此時李世民勢力集團再欲求帝位就屬於叛逆而絕非兵變奪嫡那麼簡單,謀嫡失敗也就罪及己身,而叛逆是滅族之罪。對李世民黨羽來說,一則歸順新皇乃名正言順,二則叛逆乃是以小博大,成功機率極低,又是滅族之罪,不可能不慎重思量,如此,李世民集團的心就容易潰散而盡。對已登基稱帝的李建成來說,再收拾李世民黨羽起來可以說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只要李世民對李建成構成不了威脅,李建成也沒有理由要揹負殺弟的惡名。
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還要透過篡改實錄以為自己辯白。對於正當繼位的李建成來說,更沒必要留給臣民的口實,以成為一個德行有虧的皇帝,這在講究仁義孝道治國的儒家傳統裡,會成為極為惡劣的汙點,那麼其治理國家也將會是困難重重。在明朝的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已經打到長江北岸,建文帝還下旨給前線將領:“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也是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建成更有實力、更有機會以武力除掉李世民,而始終沒有動手的原因所在。
相反,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不但要將建成、元吉殺死,還要將建成、元吉的兒子們也一併屠戮得徹徹底底。燕王朱棣篡位之後,也是將朱標一系搞得或失蹤或禁錮,最終而斷絕了太子朱標一系。因為其不正當繼位,必須將更有繼承皇位名分的都除盡才能心安、才能做穩皇位。
中國在周王朝時期就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者雖然不是最完美、最公正的皇(王)位繼承製度。但其使得在皇(王)位繼承上有章可循,而最大限度上避免了同室操戈、兄弟相殘。雖然李建成當了皇帝之後,可能給不了李世民好臉色,而使李世民鬱郁悶悶,但很大可能會像三國時期的曹丕最終對待曹植那樣,雖不友善但也不至於真的做出殺弟之事。故而,將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行為,辯解為政治的殘酷而被迫無奈實在過於牽強。
-
3 # 張大磚頭
史書是成功者寫就的。李建成的幕僚早建議殺掉李世民,只不過他沒下手而已。他們兄弟間的殘殺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誰先下手而已。
-
4 # 千喜龍
因為李世民失去了和平奪權的可能性,導致玄武門之變的最終發生。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切奪儲策略中,最危險,也是最後一著,要不是到了絕境,李世民也不想走這一步。實際上,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李世民曾經和智囊團精心策劃了一次政治陷阱,幾乎用和平方式讓李建成垮臺,可最後功虧一簣,這就是楊文幹事件。
楊文幹事件的結局,讓李世民徹底放棄了利用政治手段謀取太子乃至皇位的打算,轉向採用武力奪權。
那麼,楊文幹事件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對李世民和唐朝初年政治格局影響如此之大?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淵帶著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去了長安北邊的仁智宮避暑,安排太子李建成居守長安,主持日常政務。
太子李建成並非第一次主持朝政,已經有豐富經驗,趁李淵不在長安,他全面掌控大局的時候,他常常夾帶私貨,瞞著李淵,想方設法加強東宮力量。這一次,他派手下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給長安西北方向的慶州運送鎧甲,當時的慶州都督正是楊文幹。
楊文幹曾經是東宮的宿衛,太子的心腹,他到任慶州都督後,已經多次秘密給東宮運送過壯士(政治可靠,武力高強是必備條件),然而李建成這個舉動,早就被李世民的眼線調查的一清二楚,這一次,李世民和他的智囊團精心設計了一個計劃。
爾朱煥和橋公山送完鎧甲,回長安途中突然稱有大事稟報,沒有回到長安,直接去了仁智宮,他們向李淵告發說:太子指示楊文幹裡應外合,準備謀反。由於爾朱煥和橋公山都是東宮方面的人物,所以李淵對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湊巧又從寧州來了一個叫做杜鳳舉的人,來到仁智宮告發太子,內容是一樣的:勾結楊文幹起兵造反。
李淵到底老辣,他採取了“擒賊先擒王”的策略,派人去請太子來仁智宮。太子畢竟在李淵身邊有眼線,他得到訊息之後很恐慌,和他的東宮團隊分析之後,認為可能是給楊文幹送盔甲方面出了問題,找好了解釋的藉口後,太子李建成趕往仁智宮,面對李淵,“奮身自擲,幾至於絕”,然而李建成撞破腦袋幾乎自盡的表現,沒有讓李淵完全相信,李淵把李建成暫時軟禁了起來。
李淵控制住了太子,就派司農卿宇文穎趕往慶州,招楊文幹上山對質,李淵認為既然太子已經被控制,楊文幹就沒有不服從召喚的可能,可是沒想到的是,宇文穎到慶州後“以情告之,文幹遂舉兵反”。
宇文穎到底說了什麼,已經是千古之謎了,然而楊文幹卻被忽悠的起兵造反,形勢頓時對太子非常不利。
李淵首先安排靈州都督楊師道去鎮壓,接著又讓李世民前往鎮壓。李世民說道;“一個小小的楊文幹竟然敢這麼猖狂,一個普通將軍就能把他收拾了,何必派我去”。李淵卻很嚴肅的告訴李世民:“事情沒這麼簡單,楊文乾的事情牽連到太子,恐怕太子集團的力量群起響應。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
這簡直相當於政治許諾了。李淵又繼續說了下去:“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可以看出,李淵此時認為李建成沉不住氣,迫切想奪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只有廢掉李建成,立李世民為太子,二子相爭總算是有個結果了。
然而,就在李世民出兵鎮壓楊文乾的時候,仁智宮內的李淵卻忽然放棄了之前的承諾,他不但釋放了太子,還讓太子重新回到長安擔任留守。
為什麼李淵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因為透過他的調查,發現太子是被冤枉的,而且秦王府的人參與了整個事件,並且找到了這個人——秦王府參軍杜淹。
杜淹此人,心術不正,然而卻是李世民手裡一個奇兵,他擅長陰謀詭計。至於李淵如何發現此事,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當時東宮集團,包括被太子收買的妃嬪,齊王李元吉,以及封德彝等人都對李淵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這也是李淵態度轉變的一個原因。
更可能的原因則是,橋公山和爾朱煥方面可能被逼供出了緣由,否則杜淹怎麼會被牽扯進來。而宇文穎在被抓住之後,曾被押到李淵面前,李淵問他:“朕因為楊文幹反叛,所以遣卿家去,你怎麼就與他一起謀反了呢?”,宇文穎無言以對,被誅殺。
楊文幹事件發生後,最終結果是,東宮的王珪和韋挺,秦王府的杜淹同時被流放邊州。而太子依然當他的太子,李世民依然是秦王,李淵對李世民的許諾就像過眼雲煙。
有意思的是,李淵處罰杜淹,李世民並沒有去為杜淹辯白,而是在杜淹臨行之前,給杜淹送去了三百兩黃金,這個行為細節,充分說明了李世民不但知道杜淹的策劃,而且自己才是楊文幹事件的主謀。
然而,李淵和李建成並沒有真正取得勝利,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楊文幹事件是李世民和平奪權的最後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機會,錯過了這次機會,李世民就只能依靠武力了。
經過李世民及秦王府親信們兩年多的策劃和佈局,終於,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那一天,玄武門之變爆發了。
-
5 # 生活文化牆
我認為為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是一場有預謀的戰爭,首先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一個陣營,同時李建成也是嫡長子。在當時李建成的威望也是很高的,收下也有很多強兵猛將例如魏徵,大家應該知道魏徵吧,還有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這幾位都是李建成的猛將,李建成唐高祖李淵長子。公元617年,李建成助李淵太原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在唐朝建立後,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曾率軍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東。這都說明李建成並不是一個愚蠢之人。
而我認為在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起排擠李世民。李世民當時手裡有兵權,在迴歸面見唐高祖李淵額時候,李世民為此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一舉殺死了殺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對於李世民來講,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就沒有他當皇帝這一回事。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也就沒有貞觀之治,但不得不說玄武門之變也是一次血腥的流血政變,一場手足相殘的慘劇。
-
6 # 新歷史通
不管怎麼說,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所寫,在當時可以說是反方戰勝正方,政變之後,李世民成為了正方,不管歷史是被怎麼改寫,我們的都應該清楚一點,李世民有想當皇帝的理想,就算沒人逼他,他也會藉助其他方式對奪取皇權的
-
7 # 零玖貳零的小丸子
個人認為,玄武門之變肯定不是太宗皇帝被迫發動的。而是一場有預謀的政變。主要看下這幾方面:
一、兵變過程:
我們首先看一下,玄武門之變的簡單過程:政變當天,李世民率尉遲恭、獨孤彥雲、鄭仁泰等九將早早就埋伏在玄武門內。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進宮面聖,為了以防萬一,特地走玄武門,因為把手玄武門的是自己的心腹何常,只是二人沒想到何常已投靠到李世民麾下。二人到達玄武門前,大門緊閉,二人犯疑,掉頭準備回去。李世民從門裡騎著馬趕了出來,“殿下,休走”。李元吉轉身,拿箭準備射殺,但心慌,弓都拉不開,被李世民一箭射落下馬,身死;接著尉遲敬德領騎兵一起衝了出來。雙方混戰開始。李世民的馬受驚,跑到叢林中,被樹枝絆住,自己也被困住動彈不得。而李元吉正好離他很近。李元吉看到這個情況,立刻奔來,拿了李世民的弓,準備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危急之際,尉遲敬德飛馬趕到。李元吉砍力量懸殊,轉身逃跑,被尉遲敬德從後一箭,射到在地。隨後,割下李元傑的頭顱,還有李建成的人頭。兵變結束,從整個過程看,李世民是早有準備的,完全就謀劃好的。
二、李建成有無必要謀反
兵變之後,尉遲敬德豪情萬丈地來到李淵面前“陛下,太子、齊王叛亂,已被秦王殺死,特派微臣前來護駕。”李建成真的謀反麼?或者說,是否有必要?答案是無必要,主要有以下情況:
1.雖然太子和秦王矛盾由來與久,但李建成的儲君之位始終是穩固的。高祖李淵處於政治穩定的考量,不可能隨意廢立太子。實際上,李世民勢力強大,而李建成弱小時,李淵始終在打壓李世民,表現在討伐劉黑闥時,使用李建成而遲遲不用李世民。事後,李建成聲望提升,更有利於鞏固儲君之位。而這一切,是他老爹給他的。他沒必要謀反。
2.退一萬步說,就算李建成要消除威脅他儲君之位一切因素,那麼他要全力對付的也應該是秦王李世民及其組織,而不是他老爹李淵。在此期間,太子李建成多次違反規矩:像私運盔甲。但是高祖李淵還是對其信任,不然,也不會在自己去避暑時命太子監國,留守首都長安。
3.離奇的兵變方式,李建成為什麼等到老爹去行宮後,才讓部下(楊文幹)異地起兵,這時候發兵,無論是李建成從長安還是部下楊文幹從慶州發兵,一路上必須經過他老爹有效控制的地域。且不說能不能達到李淵的行宮,就算一切順利,能夠達到其老爹的行宮,李淵恐怕也早就揚長而去,順便部下一個天網讓其跳進去。這種不高明的謀反,身為太子並且還是開國元勳的李建成,政治智商不至於這麼低下。
三、太宗的反常舉動
1.貞觀三年(629),太宗下令設定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但在同年,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之後,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一個常設機構,不再具有修史職責而是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
2.太宗朝,李世民不止一次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並稱是“使得自修改耳”。在其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3.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史官們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李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成為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給人民造成皇位本屬於他的印象,為其皇位繼承找一個合理的“證據”。
所以玄武門政變,應該是秦王李世民一手策劃的結果。
-
8 # 小南史
玄武門之變,我覺得唐太宗李世民是有預謀的發動的一場政變,太子李建成真的是像史書上說的那樣無能麼?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掩蓋自己弒兄殺弟囚父而貶低太子李建成,
據史書記載太子李建成:曾隨李淵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建成被立為皇太子,協助李淵處理政事。並且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若是但看上面這段話誰敢說建成太子沒本事,誰敢說建成太子即位會不如李世民?
跑題了,回到正題,我為什麼會說玄武門之變是唐太宗李世民有預謀的政變呢?我們來看看李世民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這條道路的。
公元618年5月,隋恭帝楊侑禪位與唐王李淵,李淵即帝位,改國號為唐,改元武德,從而開創唐王朝。李淵建立唐朝之後,為了消滅各方割據勢力,曾先後進行了六次意義重大的戰役,其中有四次戰役是由李世民指揮的,可以這麼說,整個唐初疆域,李世民基本上是打下了一半還要多。
洛陽之戰後,李世民因戰功太高,導致李淵封無可封,不可能把太子李建成廢除換李世民吧,最後創造了一個“天策上將”的職位,這個職位權利之大,僅次於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凌駕於所有親王和百官之上,終唐一朝,也就只有李世民獲得過天策上將的職位。
最為要命的是,天策上將職位具有開府建牙的權利,自置官署,建立自己的班底,這種權利原本只有身為東宮太子才有的權利,如果僅僅是這個樣子,其實還說的過去,後面李淵不知道發什麼神經,竟然給了李世民一個東宮都沒有的權利,那就是鑄錢,武德四年,李淵改革錢幣,發行新錢“開元通寶”,李世民獲得三個"鑄錢爐",身為東宮太子的李建成卻只能靠政府撥款才能維持運作。
在獲得了這麼大的權利後,手底下肯定是有一班跟著自己的,大家試想一下,太子李建成有自己的班底,身為秦王的李世民也有自己的班底,如果太子李建成即位之後,秦王一系肯定會招到打壓,這個是一定的,每個集團的人都需要從龍之功來確立自己以後的權利地位。秦王李世民的手下肯定也是這麼想的,所以肯定會時不時在秦王李世民面前進行勸進。
秦王李世民已經站的這麼高了,權利這東西會上癮的,他會捨棄這觸手可及的權利之巔?更何況,到了這種時候,只有二種選擇:要麼向前一步,君臨天下。要麼被太子李建成踩在腳下,跌落地獄,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最後大家都知道了,秦王李世民提前謀劃了,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成就無上功業,當然了,也留下了一生的汙點,因為畢竟帝位是靠弒兄殺弟囚父獲得的。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為爭奪太子之位的必然產物,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即便,不是玄武門政變,也可能會是其它方式。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皇位之爭,沒有誰是主動者和被動者,他們都是主動者。只不過在四海未靖之時,他們的重心在平定天下上,未暇顧及這個問題,或者說,他們的爭鬥沒有表面化。當天平定後,太子之位的爭奪開始升級。為什麼能演變成這個樣子,還得從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者之間對這個位子的態度和行事做風談起。
一,李淵的想法,及其做法。
李淵是大唐的開國皇帝。按皇室選太子的正常做法,選嫡長子,李建成當仁不讓無可爭議。可問題是,李世民雖不是長子,但功勞太大了。可以說,大唐的江山基本上就是李世民打下的。
李淵面對李世民的不世功勳,毫無良策。該賞的,該封的,應該給的,不應該給,都給了。李淵已經無法再給與李世民什麼了,再給就是大唐江山了。如果沒有李建成,或者,李建成犯了什麼致命的錯。李淵早就會廢了他的太子之位。問題是,李建成理政的口碑還不錯。
千不該萬不該,李淵為了安慰李世民說了,讓李世民當太子的話。可當李世民這裡喜氣洋洋時,李淵卻又失言了。
後來,李淵又挖空心思封了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這個前無古人的職位。又把李世民的胃口吊了起來。
當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白熱化時,李淵又想讓李世民去洛陽當王爺,隱隱有把大唐一分為二的意思。
其實,李淵的一系列做法是想把這一碗水端平。實際情況卻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二,李建成的想法,及其作法。
李建成是嫡長子,太子的位置非他莫屬。實質上,李建成也是這樣想的。而且,他在這個位置上的所作所為,也真的無可挑剔。問題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李世民的光環太耀眼了。當李建成感受到威脅時,李世民己經成一座無法撼動的山了。於是,李建成開始行動了。
一方面,他為了彌補軍功的不足。在劉黑闥第二次進功大唐時,李建成請纓成功,帶著他的魏徵兵不血刃的平定了這次叛亂。
另一方面,他劍走偏鋒,化大力氣結交後宮的妃子們,給李淵吹枕頭風。也收到奇效。
同時,下三流的法子也層出不窮。一次李淵讓他們隨同打獵,李建成送給李世民一匹駿馬。當李世民興高采烈地騎上去後,卻差點被摔死。原來,這是一匹Mustang。
三,李世民的想法,及其作法。
按照皇室確立太子的制度,李世民是無緣太子之位的。除非,作為太子的李建成死了,或者被廢了。
作為次子的李世民,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在大唐平定天下的道路上灑滿了李世民的汗水和血水。
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一個個梟雄都倒在了李世民的腳下。隨著他們倒下的身影,李世民那個不安份的心也開始騷動起來。
於是,太子偷運兵甲,私調軍隊,被揭露了出來。楊文幹兵變也直接指向太子。這一切雖沒有直接證據說明是李世民指使的,但稍一分析就可以看出幕後的推手非他莫屬。其目的,就是搬倒太子。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個當事人,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李淵看似是平息事件的作法,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李建成,李世民卻是互有攻防。
回覆列表
玄武門之變並不像歷史書所介紹的那個樣子,經過參考多方史事以及檔案,發現玄武門之變實際上內藏玄機。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樣子,李世民比想象當中更加複雜。
一,正史的觀點。
公元626年的一個正常的清晨,長安城內一切正常,太子李建成個四皇子李元吉策馬走向玄武門,突然發現空氣有些安靜,一群烏鴉振翅飛起,兩人察覺情況不對,突然二皇子李世民現身大喊:建成、元吉為何不去上朝?!兩人掉轉馬頭要逃走,曇花一瞬之間,李世民隨即反手開弓,射殺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也被部下射死。兄弟相殘,同室操戈,何其殘忍!
隨後,唐高祖李淵聽聞訊息震怒,但不知道為何,他竟然拿李世民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還被架空,成為有名無實的太上皇。
大部分的主流觀點認為,李世民雄才大略,在滅隋建唐的過程中,顯露出非凡的才能,風頭一度蓋過了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怕自己的權位受到威脅,便聯合李元吉謀殺李世民,因此,太宗皇帝完全是合理的自衛,是迫不得已的行為。
但是,後世對此疑雲頗多。他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人怎麼能夠勵精圖治、造就貞觀之治?
二,歷史的真相
玄武門之變實際上是李世民發動的一場宮廷政變。
李建成本來就是嫡長子,立為太子符合古代的禮儀制度。而且,他也為大唐立下了很多汗馬功勞,生前又無做啥失德之事,繼任皇帝也無可厚非。其實李建成本無除掉李世民的想法,因為他只要保持目前這個樣子,就可以順利繼承大統,根本無需多做謀害兄弟的陰謀。
而李世民則不一樣,他要透過正常的途徑登上帝位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來,不符合法制,二來,李世民雖然有功,但是人家建成也不賴。而且,李建成幫助李淵處理內政井井有條,非常有能力。所以,李世民只有透過非正常的手段才有機會做皇帝。最後他終於做出了殺兄、戮弟、逼父的行為。
但這還不止。整個事變看起來更像是一局早就布好的棋。殺建成只是李世民整個策劃裡的第一步而已,接下來第二步就是架空唐高祖,等到李淵的影響力消失以後,最後一步是乾脆直接奪得皇位。這就是經過精密策劃的“三步走”謀略。
之所以要多第二步,不從第一步直接跳到第三步,相信李世民也是怕落下逼父篡位的惡名。所以多了一步這樣的緩衝期。
三,有何佐證?
從史書角度來講,現在我們看到的史書自然都是來自於當時朝廷的編修,自然是站在當權者的立場來說話。唐朝初期,歷史官統一由國家任命,負責編修本朝歷史,另外還有宰相負責監督。當時編撰這個事件的史官名字叫做許敬宗。這個許敬宗有個壞習慣,就是經常喜歡按照自己的喜好、憎惡反覆修改唐實錄。
另外,也有史料記載,唐太宗有好幾次特意要求審讀唐實錄,過問史書的編寫。雖然不知道他有沒有影響到史官,但是頻繁過問編寫,很大的可能是他強行要求許敬宗按照自己的意見進行修改。所以,本身我們現在看到的唐實錄裡記載的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性非常值得懷疑。
後來,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他一方面也懷疑唐實錄的真實性,另外一方面卻不得不參照唐實錄進行編撰,而之後的史書受到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的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