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中醫博士臧運華

    每逢立秋,很多人都會搶著“貼秋膘”。可“貼秋膘”並不等於大魚大肉、胡吃海塞,而是要因人而補。這些人不宜貼秋膘貼秋膘有講究,並非人人適合。比如,體質偏實熱、溼熱、痰溼重的人群,就不適宜貼秋膘。實熱體質的人,代謝旺盛,產生的熱量多,經常會臉色潮紅、口乾舌燥。溼熱體質的人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痰溼體質總體特徵為痰溼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溼表現為主要特徵。這三類人,如果盲目貼秋膘,上述症狀會越來越嚴重。此外,心腦血管疾病、痛風、胰腺炎、超重肥胖者也不能盲目貼秋膘。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短時間集中吃高油高脂、肥甘厚味的食物更危險,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秋季痛風發病率很高,所以,痛風患者不能盲目貼秋膘。而胰腺炎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高脂飲食攝入,因此,胰腺炎患者也不適宜貼秋膘。

    四類人群,先調理,再進補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在貼秋膘的時候需要先調理,再進補,這樣才能讓秋膘貼到實處。比如,脾虛患者,進補前可以適度吃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像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胃火旺盛者,進補前適度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老年人和兒童,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因此,進補前可以適量吃些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特殊人群,可以選擇性貼秋膘貼秋膘吃什麼,不同體質人群的進補原則也不盡相同。有虛勞咳嗽、痰中帶血、婦女白帶過多、老人身體虛弱、消瘦、食慾不佳等身體狀況的人,建議常吃銀耳;有肺陰虛所致的潮熱、盜汗、乾咳少痰、咳血等症狀者,建議吃點燕窩,可養陰潤燥,益氣補中;陰液不足所致的腸燥便秘者,以及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頭髮早白、腰膝痠軟者,建議多吃芝麻;消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消瘦、咽乾顴赤、咳嗽不止以及婦科諸症者,可多食烏雞進補;津液不足諸症,脾胃陰虧或氣虛所致的胃脘疼痛者,可以多食蜂蜜。

  • 2 # 純鈞LHGR

    貼秋膘本來就是立秋之後一段時間內的事。

    不過,不是開玩笑,有些人去年甚至可能前年貼的秋膘,現在還老老實實在身上呢。

    立秋之後,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是從醫學角度來講,貼秋膘並非是要吃肉、吃油膩的東西等等,只要適當增加攝食量,就是貼了秋膘了。

    貼秋膘,還需看個人的具體情況。絕大多數人並不需要刻意貼秋膘,畢竟有很多人已經營養過剩了。

    或者應該這樣理解,貼秋膘,應該,但貼的不是“膘”,而是高質量的蛋白質。

    日常飲食中的蛋白質,屬於“半完全蛋白質”,這類蛋白質的特點是各種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數量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比例也不適當。它們可以維持生命,但不能促進生長髮育。例如,小麥中的麥膠蛋白便是半完全蛋白質,含賴氨酸很少。

    而要“貼”的,是“完全蛋白質”。這類蛋白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彼此比例適當,並且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維護人體健康。現代人雖說吃得好,但體質未必好,夏秋轉換,很多人容易生病或是有其他亞健康的不適狀態,適量補充高質量的蛋白質,對於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更何況,蛋白質水解後的物質是可以幫助人體瘦身減肥的,有利於水分的代謝,所以溼熱體質、痰溼體質者,包括有志減肥的人尤其是容易水腫的人,在這季節轉換的當口,都應該補充一些。

    另外,蛋白質的分子質量是比較大的,所以可以維持較長的飽腹感,可以幫助控制飲食和食物的攝入量,還可以抑制住脂肪的生成,且自身還不會轉換成脂肪,只會被代謝掉,這也是對健康有利的。

    飲食上可以多吃魚,魚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保證每天攝入新鮮蔬菜、水果,尤其是梨、馬蹄、白蘿蔔、百合、蓮子等。

    當然,雖然補充蛋白質是需要的,也不可以過度。夏天溫度高、溼度大,易引起腸胃不適,因此有“暑溼困脾”之說,若是吃太多食物,哪怕全部是完全蛋白質,也容易使消化系統紊亂。

    貼膘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的熱量過低,“秋膘”就徹底不肯離開人,而變成“秋胖”了。

  • 3 # 中國數字科技館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對古人們來說更是一個調養身心、補精益氣的標誌性節點。“貼秋膘”則是中國北方普遍存在的一個說法,古時民間流行在立秋時用懸秤給人稱重,將秤得的體重數與立夏時的體重進行對比,以此來檢驗人到底是胖了還是瘦了,如果你的體重減輕了,那麼恭喜你,你收穫了“苦夏”。苦夏是指在進入夏季後由於氣溫升高,出現胃口下降,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並伴有身體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

    在古代,人變瘦了並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人們認為在夏天掉下去的肉需要在秋天“補回來”,飲食則是最好的大補方法,由此,“貼秋膘”的習俗也就自然形成了。傳統概念裡,貼秋膘首選吃肉,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所以貼秋膘不只是吃肉,還包括各種麵食,如烙餅、餃子、包子等。

    進入現代社會後,雖還留有“貼秋膘”這一說法,但許多人早已不進行實踐了,畢竟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遠遠高於古代,人們也不需要從事過多的重體力勞動,所以身體本身不會有太多的“虧欠”,也就無所謂要“補回來”了,沒有誰願意自己把自己吃胖。況且“苦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根本不存在(比如學姐我,一年四季牙口都好得出奇,恨不得還有苦春、苦秋和苦冬來掉掉體重……),貼秋膘就更沒有必要了。

    雖然貼秋膘的習慣已被大多數人摒棄,秋季進補這一理念依然被很多人推崇。那麼,為什麼秋季要補?補什麼?怎麼補?其實都有規律可循。

    1.補水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教授於康認為,秋季首先應該補的其實是水。

    進入秋季後,環境中的溼度降低,天乾物燥,早晚溫差大,人體水分的消耗量,特別是隱性水分的消耗量增加。因此平時要注意多飲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在內,每日攝入量應達到2000毫升,以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

    2.補維生素和礦物質

    除了補水,我們還需要在秋季多多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物質廣泛存在於各類蔬菜水果中,於康建議:“在秋季,每日應攝入蔬菜(生重)500克及水果(生重)400克左右。”雖然維生素和礦物質在人體中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它們卻是調節身體氣血執行的關鍵物質,一旦缺乏致脾胃升降功能紊亂,血脈凝滯,痰瘀集聚,會導致代謝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的發生。

    3.補蛋白

    古時人們貼秋膘時選擇吃肉,其實也是為了補充蛋白質,供給營養以滿足身體的需求,但一不留神把脂肪也補了進來。現代社會,我們依然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要選擇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每天吃豆類(豆腐及其製品)應達到100克左右。如果“肉食動物們”實在嘴饞,那麼魚蝦類是首選項,其次為去皮的禽類,最後才是紅肉類。

    另外,秋季天氣乾燥,容易產生“秋燥”的症狀,因此肥膩的肉類、油炸食品不宜多吃,以免引起“上火”和消化不良,燒烤一族也要適當控制一下自己啦。

    傳統的養生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許多“養生秘籍”都和節氣、季節緊密相關,比如說春季要多吃韭菜以增加體內的陽氣、夏季應多喝牛奶滋陰去火、秋季應多食甘潤果蔬緩解秋燥、冬季應多食羊肉以藏熱量等等。但不論是物質水平還是生活方式,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都有著千差萬別,許多養生的方法也許在古時是適用的,但到了現代社會,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甚至有可能在效果上南轅北轍。以“貼秋膘”為例,古時人們物質匱乏,肉類、脂肪等在平日生活中的攝入量少,加之農田勞作消耗量大,許多人的BMI值很可能是低於正常值的,這種情況下人們在秋季食用肉類、碳水化合物等食材是為了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使身體更健康,無可厚非。而當今社會,三高、肥胖等健康問題已日益凸顯,人們不僅沒有營養不良,甚至很多人處於“營養過剩”的狀態,這類人群就沒有“補”的必要了,“膘”已然超標,還談何“貼秋膘”呢?補的不應該是“膘”,而是運動。

    因此,不論是貼秋膘或是其他的養生方法,都需要根據自己實際的健康和營養狀況來判斷其適用性,不盲從不跟風。只要我們的日常膳食合理搭配,運動方式積極健康,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這本身就是最好的養生了,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跳繩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