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國逐夢

    劉備始終不能一統三國,這不是因為某個人的問題,而是綜合國力上,蜀國天人不足。

    首先,龐統是在戰場上中流矢而亡,落鳳坡只是羅貫中在小說中的藝術加工,換了諸葛亮死在落鳳坡,劉備可能還走不到那麼遠,龐統擅長的是出謀劃策,長於軍略,而諸葛亮對蜀國的最大貢獻,是在治政方面,因為諸葛亮的存在,劉備基本不用操心後勤、糧草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由諸葛亮妥善的辦理了,劉備只需要考慮如何在戰爭中取勝即可。若是換了龐統,大概就做不到這些,劉備要分心,能不能奪取漢中稱王都不一定。

    也或許把龐統換成諸葛亮,因為運氣好躲過流矢不死也未可知,但即便是二人同在,劉備也不可能統一三國。這是先天條件決定的,非人力可逆轉。

    一是人口不足。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以來,巴蜀地區雖成為天府之國,但益州畢竟地處西南一隅,而中國傳統的經濟、政治中心在黃河流域,相比中原地區,益州的人太少。封建時代,人口就是實力的象徵,益州人口不足,換句話說就是生產力不發達,劉備自然無法統一天下。

    二是交通不便。“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益州地形封閉,交通不便,不利於大軍出行,一旦無法第一時間打通出川道路,再之後就只能拼綜合國力,顯然,以劉備的實力,不足以做到這些,所以無法大軍出川,自然不能統一三國。

    三是敵對勢力的影響。東和孫吳是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基本方略,但隨著劉備實力的增強,雙方之間的矛盾逐漸增強,若是二人同在,將會使東吳更加忌憚,或許都不用等關羽北伐,就和曹操勾連謀奪荊州了。

    所以,內憂外患之下,劉備不可能統一三國。

  • 2 # 洛小伊呀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出自水鏡先生司馬徽的經典預言,在一眾喜歡三國曆史的讀者當中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而這句話之所以流傳度甚廣,相信與諸葛亮跟龐統自身出眾的實力是分不開的。但不幸的是,號稱鳳雛的龐統早早就隕落在了落鳳坡,而臥龍諸葛亮後期組織的多次北伐,也都栽在了司馬懿的手裡。那如果當時率眾北伐的人換做龐統,情況會發生改變嗎?

    我們都知道,在打仗的時候,穩紮穩打雖然相對穩妥,但是在遇上實力相差無幾的對手時,雙方往往都會因為打不開局面而陷入僵局,因此,"出奇制勝"所帶來的收益就相當明顯了。而被人稱作"鳳雛"的龐統最擅長的就是“奇”。那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當年在落鳳坡的是諸葛亮,龐統得以倖免,他能鬥得過司馬懿嗎?

    首先來看看諸葛亮,其實比起軍事上的才能,諸葛亮更像是一個政治高手,雖然他在管理軍隊方面也很出色,但是在領導作戰方面,他更多的只是穩紮穩打。而且他雖然多謀,但並不擅斷,在一些關鍵決策上往往會偏保守一點,失去了戰略主動性。因此,在劉備去世之前的幾場戰鬥中,我們都沒有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因為此時的他更多的是為作戰提供後勤保障。

    反觀司馬懿,在曹丕時期的他雖然前期慘遭棄用,但是後來掌握了軍政大權之後的他也並未顯示出自己“驚人”的軍事實力,反而主要體現出的是他的政治才能。雖然他在後來跟諸葛亮的幾次對抗中也未落下風,但是隻守不攻,好像沒辦法說明什麼……(更何況攻了一次出去還差點把小命都交代了。)

    而龐統這個人,不僅處理政務能力強,而且會根據領導的心思制定計劃,這一點與曹操陣營中的郭嘉極其相似,況且在使用謀略上,龐統也會比諸葛亮更大膽一些。

    首先,劉備進入西川就是龐統所制定的計劃,而劉備也正是按照這個策略,才從劉璋手中奪取了益州。因此龐統遇難與否,蜀漢的建立都是板上釘釘的事。

    再者,龐統與諸葛亮在荊州問題上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在諸葛亮的戰略設想中,荊州依舊是那個“北據漢、沔,利盡南海”的戰略要地,因此才派關羽前去鎮守,最終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的慘劇。

    而到了龐統這兒,他卻說“荊州荒殘”,已經難以據此形成鼎足之勢,因此他肯定會勸說劉備將荊州歸還給孫權,一能保證自己與東吳政權的聯盟更加穩定,二能讓自己全心全意的在西川之地發展蜀漢大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樣還能保全關羽、張飛這兩員大將。

    第三,倘若龐統還活著,劉備絕對不會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當時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主要是因為身邊沒有一位得力的謀臣,而諸葛亮是全力反對劉備南下攻吳的,這才使得劉備負氣出徵。而龐統雖然心直口快,但他是一位相當會洞悉別人心理的人,倘若他還在,一定會跟著劉備一起出徵,相信以他的才華,被火燒連營這樣的低階失誤是斷然不會出現的。

    最後,在伐魏的這件事上,龐統或許會比諸葛亮做的更好。如果從戰術謀略層面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這三個人做一個比較,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真正的戰術決策上,他們三人的性格則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諸葛亮行事穩健,喜歡穩紮穩打,不喜歡冒險,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未能成行。

    司馬懿風格詭詐,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死守,而且性情陰狠,往往秉承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宗旨,所以司馬懿在打仗的時候經常採取防禦戰來拖延時間,然後用魏國強大的後勤實力讓對手無奈退兵。

    至於龐統,他敢於冒險,但冒險就意味著可能會失敗,這也是他會在落鳳坡戰死的原因。但如果龐統參加北伐,先不說夷陵之戰獲勝之後的蜀國會不會實力大增,就算是在諸葛亮當時的境地之下,敢於冒險的龐統會有極大的可能性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這就有可能使得蜀漢一舉拿下長安,控制隴右及關中平原,為下一步伐魏奠定基礎。

    所以,如果當年在落鳳坡的是諸葛亮,而龐統得以倖免的話,蜀漢將會在這位軍事奇才的指揮下,取得比諸葛亮六出祁山更大的成效,而在與司馬懿的對抗中,用奇策致勝的龐統也會比穩健的諸葛亮多出不少的勝算!

  • 3 # 軍迷張津睿

    關於龐統和諸葛亮的能力,我們透過一系列歷史事件來觀察。

    諸葛亮的歷史功績我們都知道,在這裡不必贅述,我們重點說說龐統。

    龐統初到劉備麾下時,不被賞識,被派去耒陽縣令,結果在任上不理政務,被免官。

    後來魯肅給劉備寫了一封信,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意思是讓龐統當縣令,是大材小用了。

    於是劉備把龐統叫來,交流之後大喜過望,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相當於劉備的秘書長,後來幾年, 龐統又升職為軍師中郎將,和諸葛亮同職。

    龐統真正體現才能,是說服劉備入蜀取益州這件事情上。

    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劉璋派法正到達荊州,和劉備商議,準備請求劉備派兵入蜀,共同抗拒漢中的張魯。

    法正對劉璋早有不軌之心,對劉備獻計說,藉著這次合作的由頭,趁勢佔領益州,豈不是大好的機會。

    劉備一聽之後舉棋不定。這時龐統獻計謀說:如今荊州經歷戰亂,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況且荊州之地,北有曹操,東有孫權,並非穩守之地。而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此為根基,可成就大業。

    劉備說了一番話,意思是我和曹操是不一樣的人,曹操狡詐,我仁厚。我是靠著仁厚和信義成了現在的大網紅的,聞名於天下。如果奪取益州,劉璋和我同宗,我去幫忙,卻趁勢佔了人家的地盤,這不是失信於天下麼,這是要人設崩塌的啊!

    龐統眼珠一轉,又想出一個理由,說:現在天下大亂,凡事宜隨機應變,劉璋闇弱,你這種有德之人若不取而代之,被別人佔了先機,黎民百姓反倒要受苦了。你取了益州,打下大半個天下,給劉璋再封一塊地就行了。

    劉備一想也對,就答應了。

    劉備不愧是一代梟雄,不會被仁義二字束縛,而是仁義加實用主義。這好比嫩嫩的白菜,不被劉備這種廚神烹飪成高階料理,難道要被張魯、曹操等人佔了先機,這不是等於好白菜讓豬拱了嗎?

    由此可看,龐統的才能在於戰略指導,而不是實操,如果他實操厲害,那麼當耒陽縣令的時候就幹順手了,至於一天斷百案,那都是坊間傳說,野史記載,沒有正史實據的。

    話說劉備準備好兵馬,進入益州,在涪城和劉璋相見。這時龐統又出了一個主意,讓劉備在宴席上生擒劉璋,這樣蜀中無主,自然垂手可得。

    劉備馬上就拒絕了。為何?因為擒劉璋容易,贏得人心難啊。天下人都知道劉備仁義,蜀中的吃瓜群眾也在圍觀,看你劉備是不是有傳說中那麼仁義。人家劉璋好心來迎接你,給你帶來了錢糧兵馬,你倒好,直接把人家抓起來,這哪是仁義大網紅啊,整個一個大反派。

    劉璋把兵馬糧草撥給劉備,自己就回成都了,讓劉備去攻打張魯。

    劉備心想,老子是來取益州的,你讓老子去和張魯拼消耗,把我當槍使,老子要是真去了,我和二傻子有什麼區別?姑且在葭萌關磨洋工耗著吧。

    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已經在葭萌關屯駐一年,進兵也不是,退兵也不是,暗自煩惱。

    這時候龐統又獻計策,分為上中下三計:

    上計:挑選精兵良將,日夜兼程偷襲成都。此計初看不錯,其實和宴席擒劉璋沒啥區別,古代人打仗要師出有名,不能說一下子上來沒理由就把人家幹掉了,會被天下人恥笑,而且偷襲萬一失敗,更是成不了事還落個壞名聲。

    中計:假裝回荊州,把劉璋的兩個大將楊懷、高沛騙來,殺掉,吞併他倆的部隊,然後大張旗鼓進兵成都,對外宣傳我和劉璋合作不愉快,鬧翻了。史書記載,劉備軍對外宣稱是劉備和張魯打了一年,劉璋不給糧草也不給兵,把劉備往火坑裡推。怎麼樣,這個理由是不是一下子高大上起來了?大網紅的人設也能維持住了?

    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這等於說你劉備是個loser,折騰一年多空手而歸,雖有仁義,沒啥本事。

    劉備思來想去,選擇了中計。

    此後劉備率眾向成都進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佔了涪城(今天的綿陽)。劉備舉行慶功宴,喝到高興處,對龐統說,今天真是開心啊。龐統也是個直男,說:把討伐別國當成自己的快樂,不是仁者之兵。

    劉備酒喝的有點上頭,一聽龐統駁了自己的面子,大怒道:武王伐紂的時候,也是前歌後舞,難道他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太不中聽了,先離席下去休息吧。

    龐統二話不說直接離席走了。

    劉備大笑,兩人和好如初,繼續喝酒聊天。

    從以上可以看出,龐統屬於戰略、計謀型人才,但是在實際執行的能力,可能就稍差一些。

    拿下涪城後,在進攻雒城(今天的廣漢)時,龐統帶兵攻城,結果被箭射死,印證了龐統是計謀王者,實操青銅的論斷。

    現在我們回到問題上來,就是如果雒城掛的是諸葛亮,那麼龐統能否輔佐劉備統一天下?

    由正史《三國志》得知,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沒有《三國演義》裡面描寫的那麼突出,諸葛亮的才能更多體現在治理國家和後勤方面,軍事才能突出的是法正。

    如果諸葛亮掛了,劉備取了益州,而關羽失了荊州,那麼劉備的整個局面,就變成了由原來的進取型,成了守成型。因為益州這個地方,別人打不進來,自己也攻不出去,那麼劉備的戰略方針,由爭奪天下為主,變成了治理益州,待兵精糧足之後,再伺機打出去。

    後來的結果我們也是知道的,劉備往東打,夷陵之戰失敗了,沒打出去。

    諸葛亮往北打,也沒打出去。

    所以,劉備奪取益州,失去荊州之後,後期國家的主要方向是以內部治理和軍事為主,像龐統這樣的戰略計謀型人才,用處有多大,我在這裡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

    歷史線只有一條,可以往其他方向假設,但是你無法驗證。

  • 4 # 漩渦170082535

    我覺得可能!臥龍昇天,鳳雛墜地。臥龍高高在上,看不到實際存在的問題,只知道爭權奪利,趙雲魏延李嚴這些非親信都得不到重用,啥也不讓劉禪幹,就算自己死了還得安排身後的丞相人選,這是忠臣該乾的事嗎?這跟曹操有區別?這分明是更高階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蜀國闇弱,偏要七出祁山伐魏,造成了蜀國的快速滅亡。而龐統是做過縣令的人,從底層做起,懂得民生。又多有智謀,是個十足的軍事家和陰謀家,可能比司馬懿還要厲害一些,是個更為實際的人,肯定會腳踏實地,慢慢的蠶食魏國的領土,而不是像袁紹和諸葛亮那樣急於決戰。最為重要的是,龐統肯定不會像諸葛亮那樣的斂權,不會消滅反對的聲音,也不會任人唯親,若是龐統掌權,那肯定是劉禪英明,魏延為大將,龐統為謀主,依靠蜀道之艱難,只有攻打魏國的份而不用擔心防禦,統一中原是早晚的事。

  • 5 # 說道231960427

    換個人,諸葛亮之能,能代替嗎?龐統有才,不是大才,和諸葛亮,是不能比的。如果換成龐統,那麼,可能不像諸葛亮樣,興兵打曹操,只會守成。可能連荊州都讓給東吳,也就沒有關公之死,守西蜀。那樣更好抗曹操,那麼大統一,可能推遲,整個小說走向不一樣。那麼守好西蜀,但是,對於邊疆,可能內亂,不會有七擒孟獲,可能直接殺了,那樣,邊疆不穩定,也會造成,反覆開戰,內耗,也拖誇民力,國力,也好不到那裡。

  • 6 # 陌上人君子世無雙

    顯然不能,無論是臥龍諸葛,還是鳳雛龐統都不能輔佐劉備一統三國。

    原因一:臥龍與鳳雛之才應該是不相上下,雖龐統在落鳳坡身死,在劉備身旁亦有臥龍輔佐,可最後只能天下三分,亦不能一統三國,最後諸葛亮鞠躬盡瘁而死,大業依舊未成,倘若換成龐統,亦是如此,那是三分天下,已成鼎力之勢,三方勢力已成犄角,依然穩固,當時之勢並非靠一己之力能成。

    原因二:曾有言,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而劉備二者皆得,亦不能一統天下,說明當時天下時勢所趨,並非個人一己之力能阻擋,這是歷史必然,歷史已經揭曉答案,劉備臥龍鳳雛皆得,亦不能一統天下,哪怕劉備託孤之後,是龐統還是諸葛亮,也不能一統三國。

    原因三:《三國演義》中將個人英雄色彩過於神話,讓讀者誤以為不去看待時代趨勢,只論個人英雄,人定勝天,以一人之力能定天下,有這個誤解。《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

    原因四:從三國情節上看,分析三國發展趨勢,從關羽失荊州,被東吳所殺,蜀國就開始走下坡路,而東吳,曹魏並未有太大損傷,劉備被陸遜大敗之後,蜀國元氣大傷,後劉備託孤,劉備去世,蜀國更加衰落,劉禪並未有其父劉備之才,劉備在世亦不能統一,何況當時東吳還有呂蒙魯肅等諸多名將謀士,曹魏有曹真司馬懿等人,乃至諸葛亮僅憑一己之力北伐七次都不能統一天下。

  • 7 # 諸葛騷豬

    不可能的事兒,原因很簡單,龐統的人格缺點太明顯了,其一自傲,其二“衷心”可疑。

    諸葛亮在電視劇中是個完美的軍師,無論是智謀還是勇氣,都堪稱完美。

    空城計至今膾炙人口,可顯其勇。

    七擒孟獲小兒亦知,可顯其胸襟。

    一生征戰,戰績赫赫,可顯奇謀。

    然而龐統,雖然和諸葛亮同分臥龍鳳雛之名,但是胸襟是在太小,自視清高,終究落了一個慘死落鳳坡的下場。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性。

    曹操佔據天時的同時,也有當年留下的深蘊的低涵。

    孫權佔據地利,易守難攻,所以一時可求得安穩。

    而蜀國,雖然有當初的五虎上將打下的天下,但是根基不穩,難再前進一步。

  • 8 # 柯十一

    路過

    遇到這種問題

    我學會了一種方式

    我的答案是,能!

    因為誰也不知道能不能!

  • 9 # 雙雙53233

    這個這問題問的非常幼稚,我以前曾回答過類似的問題,我再說一次,個人只能影響歷史,而無法改變歷史,改變歷史的只能是天下人。

    一、龐統號鳳雛,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與諸葛亮齊名,在歷史上龐統並不比諸葛亮高明什麼?或許還不及,真正讓諸葛亮,劉備佩服的是是子初和孝直,所以換成龐統來輔佐並不能有什麼實質性進展。

    二、劉備原本只是一個布衣,好意氣用事,待人寬厚,仁慈,為了成就大業忍辱負重屈尊學習,因為長時間受到軍事的教導,劉備自己長進了,但對軍師的意見也越來越大,如果龐統遇見劉備為了兄弟伐吳的事,他也勸不住劉備,蜀國照樣會元氣大傷,只能把傷害減到最低,這是劉備的性格,決定了他達到的高度。

    三、這一點最重要,那就是當時的魏國和吳國更加強大,曹操曹丕雄踞北方,孫權獨霸江東,都不是好惹的,龐統再厲害也只能圖作嘆息罷了,並不能輔佐劉備統一天下。

  • 10 # 吳春明

    不可能。誰是皇帝,那就一定走到頭,這個是文化的根據。雖然說歷史的文化底蘊很重要,但不可能永遠是這麼死搬教條。社會是在發展。人類也在進步。文化必須走在前面,要吸收世界的一切能量才能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皇帝的妃嬪真的只能待在皇宮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