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半釋半道半俗人
不符合。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廢除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1402年)為洪武三十五年,直到明神宗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為顯示其皇位的正統和對建文皇帝的輕蔑,且朱棣系建文皇帝叔父,所以朱棣應該是對其直呼其名的。
-
3 # 元二使安西
《大明風華》裡,朱棣、朱瞻基都稱呼建文帝為建文,並無不妥,可以這麼叫。
一、以年號代指某位皇帝,少見但並非沒有
無論翻開哪本史書,我們都會發現,史官大多以廟號來稱呼某位皇帝,比如太祖是朱元璋,成祖(太宗)是朱棣,仁宗是朱高熾,但用年號稱呼皇帝,史書中沒有這麼隨便,民間卻是樂此不彼。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被許多人稱為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也有被人叫作宣德皇帝,連明成祖朱棣,也是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帝,這都是他們的年號。
由此可見,以年號代指某位皇帝,更像是一種非官方稱呼,給蓋棺定論的皇帝們,在廟號之外再加了個別稱。
不過,因為許多皇帝並不只有一個年號,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有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僅用年號代指,就有點不方便了。到底是叫他開元好?還是天寶棒呢?
不過,這種年號太多的糾結,擱在建文帝身上,就完全沒必要,朱允文在位期間,只有建文一個年號,而他從皇位上被掀下來之後,駙馬都尉梅殷給他弄了個廟號神宗,但他連祖廟都進不去,當然也沒人會以神宗稱呼他。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想對朱允文直呼其名,又想稱呼他這麼個人(過期皇帝),當然建文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說建文,大家都知道說的就是朱允文。
二、朱棣並不承認建文年號,但不影響他私下稱呼
歷史上,朱棣並不承認建文年號,而是將建文年間改回洪武紀年,比如建文四年,就是洪武三十五年之類。
但不承認建文年號,並不影響劇中朱棣對建文的稱呼,劇裡的基調就是:朱棣知道自己是造反,心內有愧疚,有壓力,但不敢後悔。
《大明風華》是一部用現代手法演繹的歷史小說,雖然大事件上不跑偏,但細枝末結的處理,更貼近現代人的心理。
比如朱棣一家人接地氣的相處方式,朱家五子既有權謀、又有溫情的鬥爭手段,說到底,這部劇想要表達皇家爭權的無奈,也傳遞出仁義禮智信的美好期許,即使是做事做絕的朱棣,他也不是天生的心理變態,內心世界也是知道悔悟和愧疚的。
劇中,朱棣的矛盾和反覆,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一個糾結的老皇帝身上,出現"王八蛋"等稱呼也絲毫不違和,那麼喊幾句"建文",又有什麼問題?
歷史並不是刻板平面的印象,只有注入現代氣息的歷史劇,才能勾起人們瞭解那段歷史,並願意為之思考、延展。
Sunny底下無鮮事,歷史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看破輪迴的怪圈,於世事中更加通透。
-
4 # 彼岸長安
這個是符合歷史的,建文是明惠宗朱允炆的年號,年號就是用來紀年和人民群眾稱呼的,朱高熾朱瞻基稱呼建文也是合理的。
-
5 # 夏雨風
影視是演義般,不比苛求。大家要大度,一笑了之。當然,希望在拍攝前仔細一點。拍好了,也不容易,相信導演編攝的,無不會以自己的產品甚至自己深愛的"孩子"一樣用心。
當前作品很多,演員要出人頭地,看似簡單,實者艱難。不僅要演技好丶拍攝好,而且要吸引眼球的廣告和運氣,運氣好時一炮就紅。
-
6 # HELLO秋日傳奇
據《明實錄》記載,明成祖曾對身邊人說:“朕於宮中遍尋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時,並寶璽皆毀矣,朕深慟之”,這是朱棣稱呼朱允文為“建文”的鐵證。
回覆列表
追《大明風華》已有幾天,發現的第一個槽點是,朱棣竟然聘請洋人訓練中國火銃隊,其實這純粹是將幾百年後的事情,提前到明朝初期,縱橫很有底氣的說,論火器水平,明朝初期的中國並不會輸於洋人,壓根不可能在洋人的指導下才能建立火銃隊!
縱橫目前看到第五集,看到朱棣和朱瞻基開口閉口“建文”,實在讓人受不了,尤其是朱棣目前大概說了兩次“建文,這個小王八蛋”。
為什麼我感覺建文帝的棺材板是要壓不住了!
“建文”是朱允炆的年號,是可以隨便亂叫的嗎?在中國古代對皇帝的稱謂可是很重要的事情,說包括廟號、諡號、年號,說起來還是挺考究的。
一般來說,廟號和諡號都是皇帝死後蓋棺定論的東西,是大臣根據皇帝生一生的評價。
當然,這種稱呼也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諡號應該是最早出現的,《辭海》中對諡號的解釋是:“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諡,由朝廷賜予。”
我們通常說的周文王、齊宣王、楚莊王、趙武靈王這些稱號裡面的“文”“宣”“莊”“武靈”都是諡號,諡號一般也比較公允。
隨著廟號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諡號制度的泛濫(一個人諡號往往一大堆字),就以唐朝形成了一個分界線,因為唐朝之前的皇帝並非每一個都有廟號,通常稱唐朝之前的皇帝用諡號,比如劉徹,雖然有廟號,但是依然稱諡號為漢武帝劉徹。其他諸如光武帝劉秀、昭烈帝劉備、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楊戩、隋煬帝楊廣。
唐朝之後的皇帝,開始稱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
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生前不知道自己的廟號和諡號的,當然也有例外,曹操的孫子曹睿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因此在生前就接受了大臣給的“烈祖”,所以大概曹睿也是歷史上唯一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廟號的皇帝。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到明清時期又有了一個改變,一般稱明清時期的皇帝,雖然他們都有廟號,但是我們通常稱年號,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宗皇太極等幾人外,剩下的皇帝我們大都稱他們的年號,比如嘉靖帝、萬曆帝、天啟帝、崇禎帝、順治帝、康熙帝等等。包括朱棣,即使是朱元璋和朱棣,有時也稱為洪武帝、永樂帝。
年號最早是從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創立的,後來形成慣例,它不是一種稱謂,而是一種紀年方法,相當於現在的公元意思,因為沒有公元,所以稱呼時間都是,貞觀某年,開元某年。
為什麼明朝之前的皇帝不稱年號呢?那是因為明朝之前皇帝的年號不是唯一的,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有18個年號,完全隨皇帝心情。
從諡號到廟號再到年號的變化,主要還是後世史學者在行文的時候為了方便起見,當世的人,不可能這樣稱呼,諡號和廟號是皇帝本人不知,後人才知道,雖然年號伴隨皇帝登基就開始,但是那也是後世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當世的人是不會這樣說的。
比如明朝時期就不會以洪武來稱朱元璋,而朱棣執政時期更不會以建文來稱呼朱允炆。
朱棣壓根就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又怎麼會叫“建文”呢?實際上,朱棣壓根就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朱棣進南京後,乾的很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廢除建文帝的年號,將建文四年,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
朱元璋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的,加上建文四年,正好洪武三十五年,下一年就成為永樂元年。
因為“建文”是皇帝的“年號”,如果朱棣承認“建文”存在,那就是承認自己是篡位,真正的篡位者怎麼會認為自己是篡位呢?哪個精神病會說自己是精神病呢?
朱棣想要“合法”即位,必須否定朱允炆的“非法”即位,這中間又是怎樣一個邏輯呢?
朱允炆可以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皇帝,他是以朱元璋孫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這就很特別。
在中國古代是有著一套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的,也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是朱元璋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然而朱標卻早於朱元璋去世,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來說,如果嫡長子早殤而有子,則立其子,長子無子則由其嫡次子順序繼承。
也就是說嫡子的兒子是比嫡子的弟弟更具有繼承權的。
但是中國古代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正常情況下,太子去世,皇帝還是會從自己的其他兒子中挑選一個立太子,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雖然有夭折的,但是朱元璋卻並未考慮這些兒子的感受,將皇位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問題的關鍵是,朱允炆其實也並非朱標的嫡長子,只是普通嫡子,話說馬皇后也不是隻生了朱標一個兒子,還有其他嫡子,難道朱標的非嫡長子就一定比朱元璋的非嫡長子更具有優先性嗎?
即使是歷史的角度來解釋朱允炆即位的合法性也是存在爭議的,在中國幾百位皇帝的身上,都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朱元璋的這種安排,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也是為何朱允炆即位後就急於削藩,如果得位很正,又為何如此著急削掉他那些叔叔呢?
事實上,在朱標死後,朱元璋和大臣連續商討很長時間來決定皇位繼承人,可見,朱允炆在即位上本身就存在爭議,後來據說朱元璋參照了元朝某位孫子繼承爺爺皇位的先例,然後選擇了朱允炆,我感覺是沒有太大說服了的。
所以,朱棣造反,本身就有對朱允炆不服的感覺,關於朱允炆下落一直成謎,其實我倒是認為成謎是最好的下場,假如當時朱棣抓到朱允炆,如果殺了,那就是血親相殘,如果不殺,你以什麼禮儀來對待他?
只有不承認朱允炆當過皇帝,將其執政這四年,當作是洪武的延續,當這四年沒有發生過,而是朱元璋直接把皇位傳給了朱棣,這樣才能在法理上站得住腳。
在整個明朝時期,基本都不認可朱允炆的建文帝資格,一直到南明弘光政權,才給朱允炆恢復廟號,稱其為惠宗,清乾隆皇帝給上的諡號為恭閔惠皇帝,後世稱為建文帝。
說到這裡,大家還會認為朱棣會像《大明風華》中那樣,口口聲聲說“建文,這個小王八蛋”嗎?也就是朱允炆下落成謎,要不然早就按不住棺材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