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韓光君

    狄仁傑被現在的影視劇改變成了東方的“福爾摩斯”,但是實際上他只是唐朝一位基礎的政治家而已。

    狄仁傑是如何成為偵探一哥的?

    《神探狄仁傑》電視劇給大家印象深刻,因此打擊都以為他在歷史上是一名斷案的“神探”。

    其實不然,正史《唐書》中記載,其為大理寺丞一年間,處理案件一萬多件,且無一爭訟,這平均一天40多件的效率加上準確性,確實挺厲害的。

    其實大理寺丞只是相當於現在最高法院下的分管副院長,主要職責是:正刑之輕重。他上面還有大理寺卿,還有少卿和寺正。大理寺臣分管中央一級各地方司法案件的複審,唐代有6位大理寺丞,每位大理寺丞複核完畢的案件,要會同其他5位大理寺丞一通簽字畫押,才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人如有不同意見,寫明,寶大理正稽核。

    其實這1萬件案件是狄仁傑和5位同事一起,對於上報案件,量刑是否合適進行判斷、複合,根本不是斷案,斷案是地方官的事兒,所以神探完全是空穴來風。

    但是野史也許就抓住了《唐書》的這一記載,進行了斷章取義。《狄公案》、《綠牡丹》、《武則天四大奇案》等民間小說戲曲進行了演義。而最著名的當屬荷蘭人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使得狄仁傑的神探美名,遠洋四海。

    高佩羅是荷蘭外交官,對中國的琴棋書畫等藝術十分痴迷,他師從古琴大師葉詩夢,所著《琴道》一書是古代琴學研究領域的權威之作。

    1943年他人荷蘭駐重慶使館秘書,他的夫人是前清重臣張之洞的外孫女水世芳在此期間,他讀到清初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那個時候歐洲流行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的《福爾模式偵探全集》,他對將狄仁傑的故事運用這種創作手法進行了改變和創作,最終寫成了《大唐狄公案》,不但火了自己,而且使得狄仁傑成了中國的偵探一哥。

    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

    那個時候的科舉考試,分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科重點考試儒家經典,而進士科考詩賦和政論,難度上進士科高於明經科。

    狄仁傑出生在太原的一個庶族官僚家庭,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後透過明經科博得出身而入仕途。後來收到工部尚書閻立本的賞識,狄仁傑沒有文才卻又幹才,他在地方任多地刺史,體恤民情,施政有方,深得民眾之心。

    狄仁傑和武則天幾乎算是同齡人,他比武則天小几歲,他第一次拜相是61歲,宰相的權利是武則天提拔,初期受酷吏陷害,被貶彭澤,後來契丹入侵,武則天又重新任用狄仁傑,女皇對他的信任也越來越高。

    狄仁傑在政治上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心裡一直是堅持著還政於李唐的思想報復。武則天在位期間確實也勵精圖治,但是給她當宰相的9個流放,殺了15個,在當時敢於逆鱗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

    後人說狄仁傑敢於直諫,改變了武則天傳位於武周的想法,其實武則天心裡也知道,如果真的傳位於武姓,是什麼樣的後果。而狄仁傑可能正是洞悉了女皇的心思,所以狄仁傑的進諫堅定了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的決心。

    狄仁傑還推薦了姚崇和宋璟等一大批廉潔、精明能幹的官員,並得到武則天的重用,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作了人才儲備。

    在大唐星光耀眼的名相中,狄仁傑絕對位列其中,因為他處在武周還政於李唐的關鍵之時。他早於武則天5年去世,他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周時代,他做了一個臣子、一個儒家該做的一切,而且盡心盡責,既沒有辜負武則天的信任,也沒有背叛李家王朝。

  • 2 # 趣古今

    近幾年來一部神探狄仁傑的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讓這位中國唐代的古人確確實實的火了一把。劇中可以說是把古人狄仁傑的事蹟演繹的的神乎其神 狄仁傑,歷史上確有其人,是中國古代武則天時代的一個官吏。他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與父親都是當時的朝廷官員,狄仁傑從小也是非常聰明好學,在他二十多歲時就透過科舉考試出任了地方官吏。後來由於他性格剛正不阿,遭到了一些當時一些官員的排擠與誣告。 狄仁傑在被誣告獲的清白以後,得到了上司的重用,經過幾年努力後被任命為大理丞,主管全國的案件偵破工作。在他出任大理丞期間審理全國案件多達幾萬起,可謂是嘔心瀝血,更為神奇的是他審判的案件竟沒有一人時候不服喊冤。由於他的公正執法,這些事情給當時的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就把狄仁傑的神探形象一直流傳下來了,直到今天。

  • 3 # 風物西安

    他是“東方福爾摩斯”,武則天對他言聽計從,死後多次被追封

    沒錯,這個人就是唐代、武周的政治家,神探狄仁傑!

    狄仁傑是科班出身,早年透過全國公務員考試進入體制(考中明經科),做過地方官、中央國家機關的部門負責人(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一直做到總理之職(即宰相),以才華出眾、性格耿直和不畏權貴著稱。這也是他成功的關鍵因素。

    狄仁傑仕途坎坷,但是最終被武則天重用,得以善終,這在歷代名臣中很少見的。很多名臣生前風光,但死後往往被算舊賬。武則天非常信重他,國家大事及皇帝家事往往要聽他的意見。她常常不叫狄仁傑的名字,而是稱他為“國老”,甚至免去他的叩拜之禮,平時還叮囑大臣不要用小事兒煩狄仁傑。

    從這可以看出,皇帝跟他已經不是簡單的領導和下屬關係,也超越了大姐與小弟的關係,而是一種非常敬重、倚重的對待。

    據說狄仁傑病故後,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 狄仁傑曾從宰相被降級為小吏,後又被二次提拔重用,憑的不是拍馬溜鬚,而是他的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按說武則天對他如此器重,他理應於公於私都替武則天考慮,甚至為後者打好小算盤。但是狄仁傑這個人很有原則,公私分明,連武則天也不例外。

    武則天后期想廢掉太子李顯,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子。她雖然也算一代明君,但難免犯糊塗,這件事要是成了,對國家和她自己都沒好處。狄仁傑就極力反對。

    武則天不客氣地說:“這是我的家事,你不用管!”狄仁傑沉著分辯:“這天下都是你們家的,你的家事和國事就是一碼事兒,我作為宰相咋能不管呢?”最終,狄仁傑說服了武則天,使唐朝的安定繁榮得以延續。狄仁傑在任期間,審理了很多案子,業務能力非常強。據記載,他初任大理寺丞時,一年處理了涉及1.7萬人的積壓案件,沒有一例冤案,此舉讓他聲名遠揚,成為朝野爭相傳頌的神探。

    後來在民間經手很多離奇案件,一些故事成為很多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素材。 其實被稱為“東方福爾摩斯”是很不公正的。

    中國的英雄人物往往會吃這樣的“啞巴虧”。福爾摩斯的故事比狄仁傑斷案要晚幾百年,況且福爾摩斯是個虛構的文學形象,狄仁傑則是貨真價實的。 狄仁傑的故事能流傳到現在,產生這麼強烈的影響,得感謝兩個人。

    一個是《狄公案》的作者清代的吳趼人(存疑)。吳趼人對流傳民間的狄公斷案故事做了整理和潤色,就像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這些故事有比較好的民間基礎。現在的相聲小品電影也多從網上扒段子,非常討巧,卻難成佳作。

    《狄公案》的故事很離奇,但是寫得不夠驚心動魄,另外這部小說是借狄仁傑反對武則天的,把武則天說得十分不堪。筆者認為,裡面特別出彩的人物是那個偷情殺夫的蕩婦,這個人心理素質特別好,無論面對情夫、鄰里、捕快還是狄仁傑,都能理直氣壯自圓其說,把自己說得很無辜,搞得別人很無趣,反偵察能力非常強!

    書中有些從細節出發的推理值得推崇,比《包公案》似乎好那麼一點點。但裡面充斥了太多狄仁傑誘供、騙供,以及刑訊逼供的情節,放到現在已經不合時宜。在清代以前這是很稀鬆平常的:“來呀,大刑伺候,看你不招!”先入為主,有罪推定,然後你自證清白去吧!

    另一位就是《大唐狄公案》的作者高羅佩,這位仁兄是荷蘭的一位外交官、漢學家,曾被派駐中國任職,精通十幾國語言文字,非常牛叉。現在流傳的狄仁傑斷案故事主要來自他,這個熟悉中國的外華人!

    《大唐狄公案》是一系列中短篇故事,一百多萬字,聽起來像不像《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本書是用英文寫的,後來才被譯為漢字。正因為作者是西方人,故事的邏輯性更強,線索非常清晰,再加上從外華人的眼光看中國,有一種獨特的視角,很適合現代人的思維習慣。

    難怪狄仁傑被安上“東方福爾摩斯”的頭銜。另外,狄仁傑不會武功,凡是會的皆為虛構。

  • 4 # 老孔談歷史

    歷史上的狄仁傑,雖然不是一個大神探,但也在大理寺任過職,他經歷了唐高宗到武則天三朝,在朝中地位也是德高望重的。

    狄仁傑是山西太原人,他經過大畫家閻立本的推薦,開始走上了仕途之路。狄仁傑做過大理寺寺丞,因為辦案公道,而且把大量沉積下來的案件給處理,受到了一致好評。這也是神探狄仁傑的來源,跟神探相比,狄仁傑的稱呼更應該加上名相兩字。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才正式成為丞相。之前因為被彈劾,所以流放過。但是他在地方上,政績出色還頗受百姓稱讚。

    狄仁傑的才能和他的品行,都非常受到武則天賞識。武則天時期重用酷吏,代表人物來俊臣就帶頭誣陷過狄仁傑謀反,但是武則天還是選擇站在狄仁傑這一邊。看過神探狄仁傑,都知道那一部裡面被誣陷的李楷固將軍。李楷固沒有謀反,但是朝中關於他契丹降將的身份,上書不要重用。只有狄仁傑力排眾議,保舉李楷固。復唐名臣張柬之,也是狄仁傑兩次舉薦,才被重用。

    狄仁傑一生,可謂宦海浮沉。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5 # 毛毛搞笑工廠

    狄仁傑是中國影視劇中的一個不可磨滅的神探形象,他的ip價值等同於日本的柯南,英國的波爾與夏洛克,多年來,他的形象也一直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出現。他每次出現都是一副聰明絕頂、武功蓋世、判案如神的神探形象,並且他還精通各個領域,似乎是一個全才兼天才,但是他在歷史中的真是模樣又是如何的呢?

    首先要說狄仁傑這個人物是的確存在的,也確實做過一些事情,但他的主要能力並不是推理與探案,而是馳騁官場,這與藝術形象下描繪的狄仁傑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神探是不會在意官場上的事情的。

    狄仁傑在世期間做過有過很多職位,比如法曹、侍御史、刺史、侍郎、在天授二年還做到了宰相一職,那麼也就是說狄仁傑的官場生涯其實是很精彩的,他並不是像影視劇中那樣不在乎官位,更不在乎當朝者,他的身邊也是會又前呼後擁的一眾人馬跟隨,而並不是指代幾個守衛。並且根據史料記載的,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他是一個會武功的人,所以也就是說,那些影視劇中給他的主角光環都是假的、虛構的,而他真正的政治才能卻一點也沒有提及。那麼他到底有過哪些政績呢?

    首先來說,審理案件並不是等同於探案,應該把審理案件的能力劃分到政治能力裡。正史上的狄仁傑,審理過許多的案子,絕大部分並未進行細緻的推理,而是根據呈上來的資料現作判斷,在他做大理寺丞的時候,他每都有大量的工作量,所以他也並不是神人,可以同時進行那麼多樁案子的細緻追查,但是巨大的工作量也是很讓人佩服的,據記載,狄仁傑一天最多可以審理四十多個案子,在他做大理寺丞的那段時間,他一共審理了一萬六千樁案子,就憑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出他的工作能力超出常人。

    歷史上的狄仁傑還很會當伯樂,他推薦過很多賢才給武則天,這其中就包括了張柬之,一個本來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小官,狄仁傑卻把他推薦給了武則天,並說他有宰相之能。他還舉薦過一個人,那就是他的兒子,他的這一做法讓許多當朝者都非常的震驚,因為古往今來,從來沒有過這樣一個人,選擇賢才會不避親的,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狄仁傑的胸襟寬廣,為人正直,這一點倒是與影視劇中的形象頗為相似。

    後人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的高,其中也有誇讚他不畏懼強權的,那是因為,狄仁傑用人做事從來都是依照著自己心裡的那副天地的規則與底線,這樣的人一定會得罪很多人,何況是在官場上,但狄仁傑深知卻不以為然,狄仁傑的剛正不阿也是他成為“神探”的重要原因。

    狄仁傑並不是一個神人,他是一個充滿著人性的光輝的偉大的人,影視劇中對他的誇大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擔得起所有榮譽。

  • 6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狄仁傑是個文才出眾的正人君子、他是念書出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狄仁傑、是經過考驗、而正實的、正人君子、比如說、狄仁傑、從進京趕考的時候就經受過很多、誘惑的考驗、他永遠的都保持著自己正人君子的表現、坐懷不亂、多大的誘惑也打動不了他、因此說、君子清心寡慾、狄仁傑確實的是做到了。

  • 7 #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好多人對狄仁傑的印象主要來自與《狄仁傑》系列電視劇和電影。電視劇中狄仁傑斷案如神、足智多謀、精通醫術算術和各種三教九流技藝,是個清正廉明、忠義無雙的完美人物,那歷史上的他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一、狄仁傑是中國的“福爾摩斯”

    狄仁傑斷案如神是真實存在的。狄仁傑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後被授為汴州判佐,後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在儀鳳年間,狄仁傑又升任大理寺寺丞,這些都是負責斷案判案的職位。還有,像在擔任寧州刺史、豫州刺史、復州刺史、彭澤縣令期間,他都有過斷案判案的經歷。尤其一提的是狄仁傑在大理寺(唐代的最高法院)任職寺丞期間,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人數達到了一萬七千多人,卻無一人喊冤申訴。就因為這一點,狄仁傑在當年的KPI考核中獲得了上司大理寺寺卿張文瓘和宰相劉仁軌的極力稱讚和肯定,後因功擢升任侍御史。

    但是,在歷史史料中,關於狄仁傑斷案的詳情記載其實並不多,我們對他主要的判案斷案的瞭解來自清代《狄公案》和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兩本小說的演化。狄仁傑雖然是個斷案天才,但他真正揚名天下、名垂青史靠的並不是斷案,而是他作為政治家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和品格。

    二、武則天的“曖昧”賢臣。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封地官侍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名副其實的當朝宰相。狄仁傑在任職宰相期間可以說是深受武則天器重的。狄仁傑被來俊臣誣告入獄,正是武則天幾番過問狄仁傑的情況,甚至還親自提審,最終在狄仁傑的辯訴下,饒了他一命,僅僅貶了官職而已。

    《新唐書》載:武承嗣屢請誅之,後曰:“命已行,不可返。”時同被誣者鳳閣侍郎任知古等七族悉得貸。御史霍獻可以首叩殿陛苦爭,欲必殺仁杰等,乃貶仁杰彭澤令,邑人為置生祠。

    看看,武承嗣等人極力勸說武則天要殺死狄仁傑,可武則天呢?不準!不得不說啊,武則天對狄仁傑是真夠意思!縱觀整個武周朝,有這種待遇的僅僅狄公一人而已。

    當然,武則天之所以對狄仁傑這麼信任,最主要的原因就算狄仁傑高超的政治情商和出色的治國理政能力。舉個小例子:《新唐書》載:武后謂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譖卿者,欲知之乎?”謝曰:“陛下以為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譖者乃不願知。”

    這樣的回答是出乎武則天意料的,竟然還有這樣寬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宰相肚裡能撐船所言不虛啊!於是,後嘆其長者。(《新唐書·狄仁傑傳》)

    可以說,武則天對狄仁傑是很敬佩的。而狄仁傑正是憑藉這種過人的政治智慧,成為了當時政壇的不倒翁。

    兩人的關係與李世民和魏徵的關係很相近。武則天與狄仁傑更像是一對知己。所以,在久視元年(700年)武則天得到狄仁傑病故的訊息之後,哭訴道:“朝堂空也!”狄仁傑一死,武則天廢朝三日,從此,高山流水再無人懂。

    三、武周天下的治世能臣。

    狄仁傑在任職汴州參軍的時候,遇到了伯樂大畫家閻立本(時任黜陟使),閻大畫家稱讚他為:仲尼稱觀過知仁, 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滄海遺珠的評價不可謂不高。

    而事實也證明,閻立本不愧是個大畫家,眼光賊準!狄仁傑兩度拜相,為武周統治立下了卓越功勳,朝野無不欽服、百姓無不感恩!狄仁傑的威望甚至大到了影響鄰國的地步。契丹攻陷冀州,大肆劫掠,武則天不得已起復被貶的狄仁傑,狄仁傑到任之後,什麼結果呢?《新唐書》載:虜聞,亦引去,民愛仰之,復為立祠。既然狄仁傑到了,那我就不跟你們鬧了,撤!狄公威武啊!

    狄仁傑的軍事才能時其次的,他最主要的還是政治治國才能,為官幾十年,清正廉明,忠心耿耿,做事圓滑卻講究原則,不僅智商高而且情商還高。敢於勸諫,卻不盲目勸諫,像武則天后期的一些不關乎朝政的風流韻事,狄仁傑從來不過問,但是政治上的問題,狄仁傑從來不讓步,直言勸諫的治世能臣是狄仁傑為官最真實的寫照。

    四、興復李唐的卓越功臣。

    武則天與李家,周朝與李唐,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狄仁傑毫無疑問,他是忠於武則天的。但是,他更忠於李唐!首先體現在,武則天的繼承人上面,狄仁傑對於恢復李唐統治是立了大功的。《新唐書》記載了狄仁傑對武則天的這麼一段話:“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可以看出,狄仁傑的心還是在李唐這邊的。忠於武則天,只是因為武則天有做皇帝的能力,她當皇帝對天下是有利的。但是天下必須還要回歸到李唐手中。忠於李唐和忠於武則天並不矛盾。狄仁傑完美地把這樣的問題解決了,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敏感性以及對李唐的一片忠心。

    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

    狄仁傑成功幫助李唐後人李顯保住了太子之位,避免了武三思掌權,保證了李唐社稷。而且除了在太子位之爭上,狄仁傑立了大功,在處理武則天的身後事方面,狄仁傑也作出了出色的謀劃。狄仁傑本來沒有打算反武則天,只是在等武則天逝世以後,能夠再復李唐神器。

    但是,武三思等武氏宗室和二張的專權跋扈,引起了狄仁傑的警覺,狄公不得已才備下了政變方案。而且,不僅走政變路線的基本戰略是狄仁傑授意的,就連直接逼迫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那五位主要大臣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都是狄仁傑直接舉薦提拔的。

    所以,呂溫在《狄梁公立廬陵王傳贊(並序)》中提到:後代昧者,頗歸功於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直接肯定了狄仁傑的復唐大功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阿富汗那麼小,卻沒有大國能征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