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韓光君

    唐朝之所以有安史之亂,不是唐玄宗的政治把戲的高明或者拙劣,也不是安祿山的品行陰險或者是磊落。根本原因恰恰是造就盛唐的那個東西:城傍制。

    城傍制

    城傍實際是一種兵牧合一的制度,就是將征服的草原部落建立藩鎮安置在邊境的草場附近,他們只需繳納很少的賦稅,也是大唐的子民,但是戰時承擔軍事徵調的義務。

    他們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任然是遊牧民族色彩,但是在軍事組織和部落內的人際關係,則出於唐帝國的軍事需求,被組織化了。

    為什麼出現城傍?

    唐朝前期國力和財力均不如隋,但是軍事力量卻比較突出。軍事力量,簡單講就是我們提供多少物資、錢,然後這些能招募和訓練多少高質量計程車兵。

    漢族進行軍事徵調的成本高,士兵訓練成本高,但是軍事組織上更成熟,各部隊的協同作戰的軍事指揮能力更高。

    遊牧民族進行軍事徵調的成本極低,但是在軍事組織的效率低,協同作戰的能力低。

    因此唐朝初期,經濟上不能支撐邊境面臨的巨大軍事壓力,於是城傍和唐帝國編輯軍事體系一結合,取胡漢之長,避胡漢之短,用成熟的軍事組織和軍事指揮能力,來統御質優價廉的城傍兵,這也是造就盛唐的最重要的軍事支柱。

    城傍,安史之亂源頭

    這些城傍兵對於唐帝國的忠誠度其實要打個問號?安史之亂,這些唐帝國最倚重的優質兵源,從族群文化和組織結構上,不能被中央集權體質控制,自然而然到後期成了中央集權的腫瘤。

    城傍,造就了唐朝100多年的輝煌璀璨,也賠上了200年的蕭索,這就是城傍的反噬。這個反噬歷經安史之亂、唐末混戰、五代更迭,最終將胡兵一半物理蕭解,一半透過長期胡漢雜居,同化,才最終融為一體去除了這個毒瘤。

    因此,唐朝之所以會有安史之亂並不是某些個人的原因導致,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這種胡漢融合過程中的一個必然。只有當胡漢不在區分的時候,那麼走向統一也成了必然。

    安史之亂根由在於城傍制。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胡將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奸相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掀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的序幕。

    那麼,這起叛亂爆發的導火索到底是什麼呢?

    除了唐朝以節度使統領軍隊,駐守邊疆,後來逐漸推廣成為制度,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不僅擁有長期受自己控制的軍隊,還兼管當地的民政、財賦,很快發展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地方節度使能夠“擁兵自重”,而安祿山身兼多地節度使,權勢滔天,更加上慾壑難填,這是安祿山反叛的底氣所在。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國忠和安祿山的人人矛盾造成的。楊國忠和安祿山處處針鋒相對,在後期,此二人多次政治交鋒,互有得失……楊國忠為了打壓安祿山,把哥舒翰任命為河西節度使,想以此來牽制安祿山。安祿山對此覺得不能再等了,否則是坐以待斃,於是安祿山一怒之下,做出了狗急跳牆之舉——造反。

    當時由於李唐所謂盛世多年,上下早忘了居安思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無戰力,武器腐朽,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自然也就不堪一擊。結果,不到數月,安祿山的叛軍就佔據了大唐的半壁江山,隨後,安祿山在東都洛陽黃袍加身,稱雄武皇帝,國號燕。

    而這時後知後覺的唐玄宗醒悟過來,於是調動官軍平叛,雙方進入膠著狀態。安祿山曾一度打起了退堂鼓,但好在在部下的勸說下,還是重振精神,採取直搗黃龍的政策,一路向西進發,目標直指京城長安。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軍一路過關斬將,衝進了長安城內。

    然而,天寶年間駐紮在范陽的安祿山卻領三個藩鎮之兵大舉對唐王朝進行攻擊,一時間叛軍所向披靡,唐朝東西二京洛陽和長安先後被安祿山佔領,唐朝也在這次動亂中由盛轉衰,一蹶不振。

    可是後來在佔領了長安之後,安祿山的燕軍就開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財富,所以未對逃往巴蜀的唐玄宗進行追擊,從而讓唐朝重新集結兵力。加之安祿山本人因為身患重病,其子還對於誰接班爭得死去活來。所以浩蕩一時的安祿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頹勢。按理說在這個時候安史之亂就應該歇菜了,可是在安祿山死後,又花了七年,才將叛亂徹底撲滅,這又是為何?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卻有想法了。原來安祿山當了皇帝后,開始寵幸段夫人,在愛屋及烏的原則下,還,打算立段生的兒子安慶恩做太子 。這讓安慶緒感到了危機,為此,他決定先下手為強,主動出擊,除掉老爹,取而代之,自己上位。

    安慶緒為此找到了一個好的槍手——李豬兒。李豬兒是安祿山的貼身服侍,跟了他數十年,一直忠心耿耿。然而,安祿山當了皇帝后,變得飄飄然起來。安祿山本身就胖,再加上長時間用五石散,目失明,膚腐爛,性暴躁。魯迅曾在文中提過五石散:“服用金丹,肌膚易破。所以晉人的畫像,見他們衣服廣大,以為他們必定很舒暢,很瀟灑,本來他們很苦楚,因肌膚易破,衣服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蝨。”

    喜怒無常的他對李豬兒經常打罵。長此一往,李豬兒也受不了了。安慶緒見狀,馬上用重金把李豬兒收賣過來。兩人一番密謀後,李豬兒開始尋找機會亮劍了。

    這天夜裡,安慶緒安排停當,他負責把守門外,李豬兒在為安祿山更衣時,抽出早已藏好的刀刺進了了安祿山的腹中,安祿山掙扎了幾下便魂歸西天了。門外了哨的安慶緒見大事已成,衝進來找了個毛氈,慌忙捲上安祿山的屍首,就地掩藏在床下。

    因為安祿山的突然死亡,浩蕩一時的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頹勢。按理說在這個時候安史之亂就應該歇菜了,然而,令人納悶的是,在安祿山死後,其勢力還存在了七年才滅亡,這又是為何?

    首先,唐王朝內部一直在進行“內鬥”。安祿山的燕軍攻入長安時,唐玄宗帶著自己心愛的楊貴妃往四川跑路,而身為太子的李亨則去了甘肅,並且在靈武繼位,當了皇帝,遙尊老爹唐玄宗為太上皇。後來唐玄宗回來後,一直被兒子軟禁起來,度過了悲慘的晚年。因為唐朝內部在進行權力鬥爭,也就分散了平亂的精力。同志加上唐朝東西二京洛陽和長安先後被安祿山佔領,唐朝也在這次動亂中由盛轉衰,一蹶不振,因此,對安祿山的叛軍打擊也就變“緩”了。

    其次,唐軍在平叛的過程中沒有做好統一的指揮排程。唐肅宗因為個人上位不正,因此對於權力看得很是謹慎。為了防止一家獨大,唐肅宗就派了十個藩鎮的節度使一起去討伐,結果軍中又不設大哥大,結果導致十鎮聯軍亂成一團粥。

    而安祿山的叛軍之所以也不乘勝追擊,原因是內訌。弒殺安祿山後,其子安慶緒做了大燕的皇帝,然而隨後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取而代之成了大燕的“大哥大”,後來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了,因此,安祿山的燕軍在攻克“二都”後,沒有對對逃往巴蜀的唐玄宗進行強有力的追擊,從而讓唐朝重新集結兵力。

    總之,唐軍是捏著燕軍“內訌”這個軟柿子,前後經過了8年才結束了令人心驚的安史之亂。

  • 3 # 利劍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它的發生主要還是由於地方實力派的崛起,節度使制度使地方節度使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財政,軍事實力,在任何一個朝代的任何時期,只要地方在軍事上獨立性加大,就必然導致地方與中央衝突的發生,這是根本原因吧,直接原因還是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過度縱情聲樂,識人不明,重用了安祿山,史思明這些胡人,導致了這場兵亂。

  • 4 # 桃花石雜談

    安史之亂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盛衰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前是盛唐的巔峰,人口增長,經濟繁榮,而且還在派大軍征戰西域,與阿拉伯等勢力爭雄。但七年安史之亂,竟使唐朝損失了超過一半的人口,從戰前統計的5200萬人驟減至安史之亂後的1700萬人。《舊唐書·郭子儀傳》對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破壞有如下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以說安史之亂使唐朝幾乎變成了另一個國家,不僅為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打下伏筆。也對宋朝的孱弱和中國後世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影響。

    安史之亂的破壞程度空前絕後

    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是唐朝時期,外戰頻繁,開疆拓土的行動在開國之後幾乎一直沒有停止過。這一點邊塞詩的盛行就是最有力的佐證。唐朝時大規模的開疆拓土一方面將外敵距於國門之外,確保了內地的和平,但另一方面也使國家軍隊極其龐大。同時由於安史之亂前大量軍隊都是職業軍人,多年持續的作戰,對軍隊的封賞又難以跟上,導致軍隊的不滿持續累積。

    安史之亂席捲整個華北,將大唐盛世一掃而光

    第二是玄宗時期人口大量增加,但均田制卻被破壞,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流民人數大增,對官府的不滿也迅速累積。安史起事後,大量流民成為了推波助瀾的放大鏡,使叛亂迅速擴大。

    第三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原因,即宗教原因。安祿山本人有粟特血統,出身拜火教教士家庭,其母是拜火教高階神職人員。拜火教是發源於西亞地區的一種一神宗教,在中西亞地區曾擁有眾多信眾,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隨大量粟特移民傳入中原。

    安史之亂中的宗教因素使其殘酷性與瘋狂程度超出常人想像

    從安祿山出生時起,他的家庭就為他編織起了一個宗教傳說大網,用各種暗示其擁有神聖身份的傳說把他包裝成了一個活著的神。傳說安祿山出生時光照穹廬,野獸盡鳴,甚至安祿山的名字就是“光之子”的意思,也就是神子。安祿山成年後,還經常與信仰拜火教的粟特人一同舉行大規模宗教儀式,強化這些人對其的信仰。而這些人後來在安史之亂中正是其叛亂的核心力量。所以安史之亂,某種意義上也是由一個宗教領袖所發起的宗教叛亂,因此也具有宗教戰爭所獨有的狂熱性,導致其殘酷程度大大提升。

    以上幾種因素相互作用,使安史之亂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 5 # 飛翔的背影

    不邀自來

    唐朝作為漢人王朝的另一個高峰,在讀書的時候總是幻想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它會如何發展,但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唐朝由盛轉衰,每次讀到此處,心中總是不勝感慨。

    但細細想來,安史之亂的發生是各種因素導致的結果,有其發生的必然性。

    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唐朝統治者上層腐化,內部矛盾重重。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和胡人邊將爭權奪利,李林甫堵塞胡人邊將入朝為相的道路,楊國忠勒索邊將,排除異己,也造成了安祿山等胡人節度使的離心離德

    二、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統治者將內附的突厥、契丹、奚等胡人安置在河北等地,導致河北之地胡化嚴重,安祿山麾下的將領和官員十之八九均為漢人,但是他們也跟著安祿山造反,這就說明這些漢人胡化嚴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就在書中表達了這個觀點。

    三、唐朝的邊疆政策。唐玄宗時期十分注重軍功,為了適應千變萬化的邊地形勢,設立節度使,初期玄宗皇帝勤政,且賦予節度使的權利僅限於軍隊指揮權,但玄宗後期,皇帝怠政,將錢糧和下級官員任免之權也交給了節度使

    此外,由於邊地戰事頻繁,邊地軍隊數量大且多為能征善戰的老卒悍將,而內地防線空虛,軍兵疲敝,安祿山正是看到了這種“外實內虛”的軍事形勢,才敢發動叛亂的。

    四,唐朝統治者沒有對經濟、土地制度做出相應的改變。安史之亂前唐朝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富足,但隱藏在這些繁華下面的是土地兼併、流民日多。唐初建立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已瀕臨崩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沒有土地的農民成為流民,為安祿山提供了兵員

  • 6 # 有書博物館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對唐朝政治、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唐朝由繁盛迅速轉向衰落。然而安史之亂究竟起因是什麼,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府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唐朝以府兵制建立軍隊(這是一種很古老的兵制,從西魏開始就逐漸興起,到隋朝開始完善),這種兵制要求士兵在作戰時,自己準備武器以及馬匹,依靠戰功獲取賞賜。

    但到了唐朝中期,由於國內土地兼併嚴重,使得士兵在作戰後無法獲得足夠的賞賜,這就直接導致了士兵武器裝備不能及時進行裝配,從而導致國內士兵戰鬥力直線下降,間接導致胡人民族產生了反叛的野心。

    2、李隆基重用胡人將領

    李隆基以前的皇帝除了李治以外,其他的皇帝都是透過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的(包括他自己)。

    因此李隆基在繼位之後,開始透過打壓漢族將領,重用胡人將領來控制朝局。所以李隆基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胡人將領,比如高仙芝(高句麗人)、哥舒翰(突厥人)、阿史那·社爾(突厥人)、安祿山(營州雜胡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等等。

    這些胡人擔任節度使,手握重兵,在唐王朝國內強大的時候能夠相安無事,但是一旦唐王朝中央政權開始衰落的時候,胡人將領為了本族的利益,開始自立,甚至會出現叛亂的情況。

    3、藩鎮制度的弊端顯現

    在唐朝,國家治理地方採用藩鎮制度。其一開始的目的是透過在重要節點設立設定都督府,駐守軍隊來保證國家的安全。

    到了李隆基時期,開始擴大藩鎮節度使的權利,使其能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在這種情況之下,藩鎮制度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藩鎮內部,軍權和財政權都集中在都督府的手裡,所以當中央政權衰落的時候,藩鎮首領很有可能會形成事實上的割據。歷史上安祿山就身兼范陽、 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這就使得他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和野心來形成割據,繼而發動叛亂。

    4、朝廷任用奸臣

    李隆基時期,唐朝中央出了一個大奸臣,就是李林甫。李林甫專權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而且李林甫與安祿山一直都是政治仇敵,安祿山最後起兵造反,李林甫恐怕要承擔一大部分的責任。

    唐朝的安史之亂,主要是李隆基晚年昏庸,朝廷內部傾軋嚴重,導致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減弱所造成的,李隆基重任安祿山,也是發生叛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 7 # 中孚鑑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玄宗末期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反叛唐朝的戰爭。安史之亂長達近八年之久,讓大唐朝遭受到很大的損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開始。

    那安史之亂是如何引起的呢?

    首先,唐玄宗李隆基早期時,的確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終開創盛世局面,讓唐朝的國力達到鼎盛。而後李隆基就一直做的是太平天子。

    然而時間久了,在加上後來李隆基年齡也越來越大,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雄心壯志,只想貪圖享樂。

    他覺得那時候天下太平,國力強盛,是不會發生什麼大事的,因此李隆基一直沒有作準備,也一直很大意,過度的放心和自信。

    其次,安祿山是手握重兵的節度使,他內心是野心勃勃的,但李隆基對他卻非常相信,對安祿山過度的放心和信任。

    這就給野心勃勃的安祿山條件。

    最後,當時李隆基因為寵愛楊貴妃,就愛屋及烏,對楊家之人也加重封賞,特別是楊國忠,被封為相國。

    然而楊國忠又和安祿山不和,就出現在了將相不和的局面,但李隆基對他們兩雙都信任,所以一直也沒有重視他們之間的不和。

    最終安祿山看準時間,起兵反唐,因為安祿山反叛的突然,又兵力強大,因此開始的時候,安祿山勢如破竹。但是當有人向李隆基說安祿山反叛時,那時李隆基還不信,認為是有人誣陷安祿山。

    直到後來李隆基知道安祿山真反叛,才做出防範措施,沒多久李隆基又出走蜀地,但在去蜀地的路上,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做了幾十年皇帝的李隆基也漸漸地退出了大唐權利中心。

  • 8 # MOXI十戒物化

    唐玄宗的年號是開元,也就是開元盛世,唐玄宗執政前期比較好,唐朝進去了最鼎盛時期,但是晚年的唐玄宗任人唯親,他竟然讓安祿山成為三個省的節度使,而且,唐朝的中央兵力很少,只有不到十萬,而地方節度使加在一起有好幾十萬,所以,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很容易的就帶兵攻破了長安(因為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的所以叫安史之亂),後來,安祿山被他兒子派人殺死。757年,安史之亂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轉衰,有過了一百多年黃巢起義,但黃巢起義被朱溫鎮壓下去了,後來朱溫被封為節度使,最後朱溫在906年滅掉唐朝。

  • 9 # 煮酒論古史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這次叛亂之後唐朝就開始走向衰落了。

    因發動叛亂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故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結束,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由三代皇帝平定。雖然,叛亂被平定了,但是大唐也再沒有中興了,從此進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而叛亂爆發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後期,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不理朝政,寵幸楊貴妃,從而給了安祿山叛亂的機會。奸相李林甫建議玄宗用胡人鎮守邊界。因此身為胡人的安祿山取得權力,而安祿山也因為擁有三大兵鎮獨掌十八萬多的兵力生出叛唐之心。

    安史之亂的原因有很多,它是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的反映,主要是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

  • 10 # 冀城晨光

    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開元天寶年間,政治腐敗,邊將驕悍,中央集權嚴重削弱,藩鎮割據勢力相繼而起。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權臣楊國忠為名,於范陽(北京西南)起兵叛亂,迅即攻下洛陽。次年稱帝,國號燕,陷長安。同時派其部將史思明攻取河北十三郡地。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寧夏靈武)即位。

     

    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肅宗調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大將李光弼等,在回紇兵的支援下收復長安、洛陽,安慶緒逃歸鄴郡(安陽)。史思明降唐,被任為范陽節度使,封歸義王,不久復反,殺安慶緒,回范陽稱燕帝,並再度攻下洛陽。上元二年(761)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實力大減,屢為唐軍所敗。次年,唐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廣德元年(763年),史朝義窮蹙自殺,叛亂平定。前後歷時七年多,唐朝從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分析安史之亂的爆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下面重要幾點:

     

    首先,唐玄宗統治中期以後,曾經勵精圖治的唐玄宗深居宮中,花天酒地,寵信楊貴妃,重用奸佞李林甫和楊國忠等,政治腐朽不堪。

     

    其次,唐王朝的腐敗和虛弱。廣大地方節度使羽毛漸豐,實力日益增強後,企圖奪取中央最高統治權的鬥爭就很自然的產生了。

     

    再次,軍事方面,唐朝中央兵力少而弱,邊塞四周藩鎮割據,兵強馬壯。國家兵力分佈上“重外輕內”的消極影響此時終於表現出來了。

     

    最後,叛軍主帥的安祿山長期以來精心準備:用心腹蕃將代替漢族將軍帶兵、積極籌備戰馬、糧草等大量物資。這是安史之亂爆發的重要原因。

     

    叛亂爆發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楊國忠激化矛盾。

     

    根本原因唐玄宗統治後期則由於玄宗心態的變化造成了社會各方面矛盾激化,釀成安史之亂的爆發。

     

    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卻使強盛的大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唐玄宗,也為他後期的腐朽統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安史之亂爆發對社會的影響: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中晚唐,社會狀況一落千丈,宦官當道、黨爭愈演愈烈,朝廷上下不得安穩,國家內外困擾重重。經濟、政治、文化的衰落,唐朝由盛而衰。後來由於地方割據勢力的不斷髮展,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 11 # 喬江寶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十一月,由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叛亂戰爭,是由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激化而導致的,由此而引發藩鎮割據勢力削弱中央王朝統治權力的長期的爭鬥,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因禍亂者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主,史稱“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墜入了動亂的深淵。

    安祿安出生在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市),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巫師,因父親去世後母親改嫁突厥人安延偃,便隨安姓,改名為祿山。這傢伙年輕時身材魁捂壯碩,膚色白皙,因經通六種藩語,就在邊境集貿市場做個翻澤和中介,掙個介紹費什麼的。後來看也發不了財,又改做販羊,可能是胡人的天性使然,這傢伙亦販亦盜,被人發現抓住押送到官府治罪。時任幽州節度使張守事珪本就討厭胡人,打算將他亂棍打死,結果這傢伙機靈扯著嗓子喊;大人不是一直想消滅奚人和契丹人嗎?我可以替您效命。"結果這一嗓子還真管用,張守珪見他精通胡語,又有膽識便放了他,留下自己手下聽命。

    改變其命運的是安祿山是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奉命討伐奚人和契丹,卻因輕敵而破打敗,損兵折將。張守珪不忍誅殺,將他押往長安,推給朝庭審叛,要說這傢伙走狗屎運呢,人生轉機就此開始。先是宰相張九齡審問安祿山,張九齡透過與安祿山的接觸,發現此人決非善類,於是稟告唐玄宗:“祿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誅之,冀絕後患"。唐玄宗沒同意,僅免去其官位,以戴罪之身回軍效命。後來安祿山發現了仕途商機,一邊拼命打仗蒐括錢財,一邊賄賂朝庭派來的每一個使臣。古語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以至於每個人都說他好話。唐玄宗信任有加,升職加薪。

    安祿山因體形肥胖,腹部下垂到膝蓋部。在一次與唐玄宗的交談中,玄宗指著他的肚子問:“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爾?”安祿山不加思索地回答:“更無餘物,唯有赤心耳。"意思是:沒有別的東西,只有一顆忠心。這馬屁拍的唐玄宗心花怒放,卻沒有人表示質疑。其實,做為胡人後代天生腦後反骨,安祿山早有不臣之心,只是為了迷惑朝中大臣與唐玄宗,而自己多爭取時間做好充足準備。他心思狡詐到居然認楊貴妃為母后,楊玉環要比他小上一大截呢,每次入朝他都先拜揚貴妃,後拜皇帝。他怎麼解釋的呢?他說按他們的習俗是先拜母親,後拜父親的。這種鬼話唐玄宗居然相信了,可見太平日子久了,人就變的玩物喪志,免疫力低下了。

    天寶後期,安祿山身兼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並受封上柱國、開國公、東平郡王等爵位榮寵備至。在唐玄宗的嬌寵下,安祿山大權在握,兵強馬壯,開始蠢蠢欲動。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對外宣稱奉天子密詔,討伐奸臣揚國忠,匡扶社稷。隨後帶領自己所部及同羅、奚人、契丹人組成的二十幾萬大軍煙塵敝日的大舉南下,殺奔長安。唐玄宗急召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應對,封常清召募了幾萬新兵,部置了三道防線,可是他沒想到的是,他招募的這些新兵既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也缺乏臨陣之戰場經驗,面對氣勢洶洶,久經殺場的叛軍,尤如羊入虎口一般,一戰即潰。叛軍所過之地,大肆燒殺淫掠,民眾苦不堪言。官兵經過一系列潰敗,丟失大片土地,可在這個關鍵時刻,唐玄宗又聽信揚國忠的鬼話,說高仙芝和封常清畏敵怯戰,動搖軍心,還剋扣軍餉,唐玄宗大怒,不由分辨將二將斬于軍中。又替安祿山踢去了一塊絆腳石。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元月,安祿山在洛陽登基稱帝,國號大燕,設立文武百官,與唐朝分道揚鑣。此刻,最傷心的人莫過於唐玄宗吧,沒想到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人,自己最信任的人,卻要將自己和自己的王朝逼上絕路。六月十三日清晨,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及家族、太子、宰相等人,在禁軍和宦官的護衛下偷偷出城,拋下了繁華的大唐基業和臣民,向西逃竄。數日後,燕軍進入長安,曾經的太平盛世,繁華似錦,瞬時淪入人間地域。

    公元757年,安祿山長子安慶緒聯合中書待郎嚴莊殺死了安祿山,安慶緒登位。叛將史思明看不起平庸無能的安慶緒,決定投降朝庭,唐肅宗李享大喜,而大將李光弼卻要李享幹掉史思明,他認為史思明的投降只是權宜之計。果然,史思明於次年再次舉兵反叛,並打敗由郭子儀、李光弼領導的幾十萬唐軍,回頭又殺掉安慶緒,自立為大燕皇帝,年號順天,改范陽為燕京。史思明的下場同安祿山幾乎相同,他喜歡幼子史朝清,恰逢長子史朝義屢次被唐軍打敗,史思明不滿,曾對手下說:這小子怯懦無能,不能成就大事,哪天把他砍了。史朝義嚇的半死,於是也走安慶緒的路子,找人把老爹做了。史朝義又坐上了老爹的位置,可是自己能力平庸,不能服眾,那邦老將並不聽從他的號令,各自為政。史朝義幾乎成為光桿司令。在回唐聯軍的持續攻擊下,史朝義接連失敗,走投無路之下在樹林中自縊身亡。聯軍砍下他的首級向唐代宗李豫請功。至此,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造成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中央與地方軍閥權力失衡而引起。唐初中央政權有三條行政上的潛規則:一是不得長久連任,二是不得遙領遠地,三是不得兼任其他藩鎮。其目的就是把軍權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權的手裡。可是到了天寶時期,唐玄宗可能是豬油上腦打破了這一規律,結果導致一些人集行政、財賦、軍權於一身,慾望無限膨脹,不出反心才怪,至此終結了繁華似錦的大唐,從此走向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互相攻伐的動盪歲月。

  • 12 # 94310417小云

    大唐帝國由盛轉哀發生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由於唐玄宗老眼昏花僅將三鎮節度使的大權委任於安祿山,那你可是大唐盡一半的生力軍,經過幾年的培植勢力,安祿山任命了約千餘名親信為將,他和史思明患通一器,發動了這一禍國殃民的大亂,大唐帝國的文臣武將們,以郭子儀為大元帥,以李光弼為主,歷時八年之久終於平定了這一叛亂,同時了過於各藩鎮座大,以形成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藩鎮據勢力,尾大不掉分化了中央集權制度,隨然一度的中興剿滅,但以成遼原之勢,不可阻擋。加上唐僖宗時黃巢起義亦天下紛爭大亂,皇帝仍須藉助各方方方力平叛至t亂,但二面派朱溫投降了唐王朝,被委重任,經幾年的發展成了一股為禍大唐的反動勢力,先毒死少帝,立了新君,成為一個位高權重極負野心的掘墓人,最終取而代之結束了大唐帝國,二百八十九年的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快要死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呢?又在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