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nchanted39

    1. 相對於學生,老師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更多的知識儲備。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老師在上面講的效率是最高的。

    2. 如果你上學時有試過學生在上面講的,你會發現除了個別優秀的人,其他基本一踏糊塗。

  • 2 # 轉身歸山去

    首先,教育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老師臺上講黑板上寫學生坐下面聽的模式是傳統教育模式之一,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言傳身教,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集體意識,團隊意識,模擬社會生活,擴大孩子社交範圍,培養師生情、同學情。所以這種模式有其必要性!

    雖然網際網路教育模式新興,但它優缺點都是非常明顯的,孩童自制力不夠,不適合,只能適合成人。

  • 3 # 良師益友68822917

    電腦網路遠端教學影片模式,將會代表時代的價值意義,重點節省人為,更付合共享資源,輻射面更廣,減少對班主任老師的權威強勢,更有利於學生個性心理發育,自願,自學,自強,自主思考主題。更具有創造性

  • 4 # 解毒名畫

    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也並不完全是這樣。課堂中,我們都熟悉的是“課堂提問環節”,所以,“互動教學”也是一種啟發式教學。筆者中學的時候,老師就已經開始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即讓學生作小老師,給其餘的學生分析瞭解某個知識。

    雖然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但是大體上,還是呈現的如題主所言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形式,可是其實質已完全不同。也不必對這種教學太過悲觀,老師們也在嘗試著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在改革創新教育的同時,還得有所依託,所以題主所言的這種模式不可能完全消失,或許有一天會變成一種教學輔助模式。

    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道路上,我們任重道遠。

  • 5 # 耳聞八方

    看到這個問題時,馬上可以感覺到提問者很反對這種模式。我不反對新的模式,可是為何師講生聽的模式一定要消失呢?想想下面的問題,答案就不言自明。現在很多人自由戀愛結婚,可是傳統的相親為何沒消失?在自駕出行方式大行其道的今天,為何有的人還是選擇步行、騎單車或搭公共汽車等方式?現代的教學模式的存在,並不能說明傳統的模式就一無是處。只要高考存在,傳統的模式一定不會消失,因為對學生而言,省時高效;因為它對老師而言,目標易達;因為它對家長而言,最為經濟。

  • 6 # LSO131

    華人的共性就是懶惰,這懶惰是由於家庭中父母包辦一切造成的,這些孩子絕大多數沒有獨立自立的品質,依賴性很強。所以學校老師只有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模式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消失,學校方面正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效果很不明顯。目前中國教育還停留在培養學生記憶的層面,只要記憶力強,把老師講的記住了,成績基本不賴。所以老師講學生聽一定還會存在下去。

  • 7 # 教育與心理領域

    現在很多網路線上學習的,翻轉課堂的新形式,如果他們優於傳統課堂,現在早就沒有傳統的講授式課堂了。現在面對新科技的挑戰還存在,必然有其優勢在裡面,聽人忽悠這形式過時就人云亦云不能有講授式的課堂這是沒辨別力。

  • 8 # 好人一生平安131716

    為什麼要消失?這種模式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這是自古以來最高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教學,肯定是老師講,學生聽啊,老師要傳授知識,肯定要講,不講怎麼教?學生學,肯定要聽,不聽怎麼懂?本質上講,現代的教育,改變的不是模式,而是手段,以前寫黑板,現在展示PPT而已。別信專家的什麼什麼模式,好多是好看而不實用的。

  • 9 # 叨叨老師

    沒有被邀請,我也想回答,為啥要消失呢?現在中小學大多數知識還是間接知識,而且越往上邏輯性越強,越需要運用講授法。現代教學法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模式,但是還是有老師參與的,完全讓學生自己探究的模式不適合現在這種大規模普及教育,一個班裡少則三十多人,多則五六十人,自己探究豈不亂了?而且對於小學生來說,各種新模式只適合少數課,大多數的基礎知識其實並不適合新模式的!

  • 10 # 學習論

    現代意義的教育起源於德國。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佈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德國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培育忠誠且易於管理的人民和大批產業工人。學生在學校裡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在內的權威。正如費希特所說:“如果你想影響一個人,要做的不僅僅是與他談話;你必須去改變他,讓他按你的意願去思考和行動”。標準化的班級授課製為灌輸知識,培養大規模的產業工人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學生按年齡或其他標準編成班組,每一班組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根據固定的授課時間和授課順序,根據教學目的和任務,對全班學生進行連續上課的教學制度。它最早由誇美紐斯提出,後經赫爾巴特發展,蘇聯的教育家凱洛夫最終完善了這一理論。中國最早使用班級授課制是1862年。

    存在即合理。班級授課制歷經將近200年,雖然暴露出很多弊端,但基本沒有變化,一句話概括:它符合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時代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對人才的需求好像沒發生根本性變化:整個社會的執行需要大批的初級工作者和複雜工作從事者;當然還需要研究型人才,但是佔比很小。看一下現在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比例,我們就會發現這一結論的合理性:社會需求和教育是符合的。現代教育培養出的絕大部分是工作者,而研究型人才、科學家只有一少部分,佔比極小。

    班級授課制正是符合了大時代背景

    按年齡或學習水平劃分班級,統一進度、大規模地向全體學生進行授課。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位教師的教學能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使全體學生共同前進。

    它以“學科”劃分知識領域、以“課”為教學活動單元,能保證學習活動循序漸進,並使學生獲得系統的專業知識,分門別類,便於培養針對各行各業的人才。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整個課堂塑造了教師權威。這實際上是工作中的上司、家庭中的父母權威的延伸。這實際上是工作、生活中井然有序的保證。固定的班級人數和統一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進度並加強教學管理,從而贏得教學的高速度,提高培養人才的效率。

    時代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變化絕對、靜止相對。在19世紀,高水平的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不如思想上服從指揮、行動上掌握基本技能那麼重要。但在200多年後的今天,創造力和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卻極為突出。

    基於此,我們也應該反思班級授課制的侷限

    課時的劃分,擠壓了學生討論與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創造力難以形成。把每一“課”規定在固定的單位時間內進行,這單位時間稱為“課時”,都是統一的和固定的。課堂時間基本上是“滿堂灌”,即使採取合作學習也基本上是教師主導,回家還有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時間基本是沒有的。

    劃分班級,統一進度授課,導致學生分化嚴重,大部分學生被貼標籤淘汰。學生有的接受快,但這種孩子思維深度一般較淺;有的孩子接受慢,但他們對知識會深入思考。統一進度授課很明顯對接受快的孩子有利。那麼接受慢的就會掉隊,被貼上“差生”標籤。但這種孩子給他足夠時間往往會提出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學科劃分,思維侷限。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知識是相互關聯的。這種聯絡不僅在學科內,而且更在學科間。學科劃分就人為的把學生框在一個個小框框中,狹隘、侷限。

  • 11 # 在路邊觀望

    難道還讓老師在下面講,學生在上面聽嗎?傳道授業解惑,就應該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目前有許多教學模式,提倡學生參與探究,也有許多這樣的老師搞過各種各樣的以學生探究為主的公開課。但是,我告訴大家,這些公開課都是在表演節目,老師是導演兼主演,學生分主角配角,教案就是劇本,觀摩的老師就是觀眾。有一回我們學校代表全地區搞這樣一個公開課,講課教師準備教案,我幫助做課件,找全校最好的班級學生,安排他們怎樣準備上課發言的材料,每個學生的發言要控制在幾分鐘內,哪個橋段學生要提問題…………講完課開會,授課老師要談一下感受,主要是講這種授課方式有什麼好處——當然,都是胡說了,老師說時心裡不知得樂成啥樣呢,還有觀摩的老師傻得乎地提了不少問題。公開課一結束,回到教學的正軌,還得把講過的公開課再以正常方式——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再講一遍,不然沒幾個學生能靠那堂公開課把課聽明白。那些所謂的教育專家,提出的那些個所謂”新理論“純屬閉門造車,想一出是一出。不過,人家是專家,新理論一出,學校這邊就得趕緊應個景,講幾次公開課,寫幾篇論文,然後就說我們實現素質教育了——拿這唬弄鬼,鬼都不信。在應試教育下,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聽完在老師的指導下訓練,是最佳的教學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最嚴謹,也最高效。課堂不需要熱鬧,而是需要思考。

  • 12 # 穿夾克的白兔子

    題主問的應該是教學組織形式方面的問題吧,我就從這個方面來回答一下。

    依據指導思想的不同,各種教學方法可以歸併為兩大類,注入式和啟發式。

    注入式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從主觀出發,把學生看成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無視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教師在教學中僅僅起了一個現成資訊的載負者和傳遞者的作用,而學生僅僅起著記憶器的作用。

    啟發式則是指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採取各種有效的形式去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指導他們自己去學習的方法。

    而衡量一種教學方法是注入式還是啟發式,關鍵是看教師能否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單從形式上加以判斷。

    哪怕是啟發式教學方法,老師也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

    歷史上曾出現過由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

    道爾頓制,由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建立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運用這種方法時,教師不再講授,只為學生指定自學參考書、佈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完成作業後,向老師彙報學習情況和接受考查。其優點是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才能,缺點是不利於系統知識的掌握。

    設計教學法,由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創,後來由他的學生克伯屈加以改進並大力推廣。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興趣,自行組成以生活問題為中心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學生在自己設計和負責的單元活動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其主要缺陷是忽略系統知識,影響教學質量,而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困難很多,難以落實。

    綜上所述,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雖然能風行一時,但未能長久,沒有大面積地推廣使用,原因在於這些改革走過了頭,摒棄了班級授課制的優點,甚至從根本上取消了班級授課制。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班級授課制仍將是中國中小學採用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

    這也提醒了各種教育專家和改革者們,對於班級授課制的改革,不應簡單地否定,應該貫徹先立後破和制度生成的漸進原則,在不取消班級組織的前提下做必要的改進,而不宜採取激進的態度和虛無主義的方式。

  • 13 # 勵志人生3328

    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最古老的教學模式,最多人評價的教學模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幾十年不倒。近幾年教學改革翻天覆地,改革創新,由學生的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由老師先教學生後學改為先學後教,由老師為主體變成學生為主體,集體上課變馬學生分組討論,教室四周都掛上黑板,一節課老師講解不超過10分鐘,還出現了兩個教師同上一節課的奇葩等等等。看起來新穎、獨特、吸人眼球,一翻折騰後,倡導者賺了一大筆,又回到了幾十年前。

    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花樣,只有最直接最暴力授課方式,適當的加以課堂的互動,在教學改革的風口浪尖仍然不倒,就必有其不倒的理由。所謂的填鴨式,我們知道目前來說填出來的才是最肥的鴨子,才是最受歡迎的鴨子,我們去看看法國的鵝肝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就知道了。也就是說現在只有填出來的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不管你是怎麼教出來的,只要考好了、考上了才是最好的,家長最能接受的。

    我們前幾年也做過幾年這樣的改革,看起來很有用處的新教法為什麼會敗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呢?一個是高效課堂看起來課堂上高效,但背後所花的精力遠遠大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二是所謂高效課堂體現的不高效是課堂容量太小,由學生自主討論要組織、要展示、要點評一節課什麼都還沒完成就完了。目前的考試方式是非常的成熟了,不是簡單的考書本知識,必須基於教材還要高於教材,採用學生自主的形式,一些細節、拓展、遷移根本不可能實現。

    可以這樣說,只要我們現有的選拔人才的機制不變,那麼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就不可能會消失,既使現代網路科技的發達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衝擊,也不可能消失。

  • 14 # 大河向北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教育的要素恆古至今,萬變不離其宗!

    老師傳授經驗和知識給學生,學生如果要把知識學到手,必須得積極開動腦筋專注的聽、努力的思考,將知識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系統,然後才可以藉此舉一反三,舉一反十,舉一反百。

    好老師模板——

    ➤從來不照本宣科,課本的內容已經倒背如流,上課期間連翻都不用翻,更不用隨身攜帶什麼大本小本的備課筆記。

    ➤老師上課會將課本上的知識融為一體,關鍵部位明確,重點難點突出,輔以生動的事例 ,順帶不經意間帶出人生的哲理或故事,讓人回味。

    ➤聽這種老師的課,滿堂談笑風生 ,聽課者思路異常清晰流暢,在群體高昂的情緒帶動下,無時不刻都將你的注意力緊緊拉住,想開小差都不行!

    ➤上這種老師的課,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傳的是真正的“道”,然後才是授業和解惑。

    那簡直就是如沐春風的感覺啊!——我懷念我的高中數學老師——一位慢吞吞的斯文老頭,每次上課都先花五分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然後才開始精彩絕倫的講課。我最記得他的一句話是:“要高考啦,大家要多幫家裡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如飯後洗洗碗啦……”

    ▲所以不管你用什麼現代的、多媒體的、多變的、新穎的高科技形式。都不過是想透過一些新手段,形象生動地把知識點闡述清楚,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拉住。

    可惜高中數學老師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世了,謹以這篇文章向他老人家在天之靈致敬!

    每當想起,總有淡淡的感懷,永生不忘!

  • 15 # 高效化學

    每個老師都知道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在教學中為什麼很難做到呢?因為教學設計特別難。嚴格說來就是不符合老師的教學習慣。所以關鍵在於教學設計。你們知道什麼是“魚漁雙修”的教學設計嗎?

  • 16 # 花非花葉非葉3315

    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提問者根本沒有給學生講過課!很多創新的教學模式都是從不給學生上課的磚家發明的(或者偶爾有作秀課)。上次聽魏書生老師演講很有感觸!魏老師一直強調自已沒有新東西,教學方法從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現在就沒有什麼新東西。當今教育屆最大的毒瘤就是創新!

  • 17 # 柴堆中的鋼棍

    為什麼要消失,我們國家每過五年就要課改一次,現在老師上公開課,鑼鼓喧天,吹拉彈唱,好不熱鬧,作秀成分太大,其實我們日常教學還是原先的樣子,傳統模式就不提問了嗎,就不讓學生自主了嗎?完全是作政績的需要,還教學與安靜,傳統的未必就不好

  • 18 # 伊濱讀書人

    在大學不都是這樣講嗎?在高階的論壇不都是這樣嗎?百家講壇不也是這樣嘛?

    講授法沒有問題。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獨特的長處。關鍵看運用的人運用的熟練程度和藝術水平,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當前的課改過於否定傳統教學方式,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些時候是瞎折騰。

  • 19 # 一樽白水ty

    這是獲取間接經驗的最好方式,在中國這種高考要分數的大環境中,這種授課方式效率最高,同時還有學生多,一線教師少,社會價值分配不均,等等因素的制約,這種授課方式依然存在,另外,從古至今,都是這種方式,估計很難消失。

  • 20 # 旭日升天99

    不聽怎麼學?!不聽都會的,還用學嗎?既然是不知才學,那麼一般正常的學那就應該要聽,除非不能聽那就另當別論。萬變還是不要離其宗。教育不聽講是不可能的。不聽講要老師幹嘛?吃飽了撐著?設老師玩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講衛生的人,你覺得給他看什麼電影能起到勸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