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水共工

    歷史的事實是,一直到清朝中後期,東南亞的海盜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海盜集團,在蒸汽船出來之前,火器並不是海戰最重要的因素,呵呵。。。

  • 2 # 胖胖的單

    題主基本睜眼說瞎話,荷蘭拿出了所有遠東能動用的力量,大明方火力落後,但打法戰術優於荷蘭,大敗荷蘭,到明亡,荷蘭也不敢放肆。以明末之弱尚能戰而勝之,歐美軍隊沒宣傳的那麼神勇,遇到敢打敢拼指揮高明之亞洲軍隊,抱頭鼠串認輸服軟常見之事。

  • 3 # 石海釣沉

    1633年料羅灣之戰,明軍和荷蘭在武器上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首先是戰船 當時荷蘭使用的大帆船製造工藝上已經超出了明軍所使用的福船沙船,明軍戰船隻能搭載六七門火炮,而大帆船不僅身形高大,而且可以輕鬆搭載二十門以上的火炮。除了船外,荷蘭軍隊還大量配備了火槍手,火槍和火炮質量都比明軍佔有優勢。但是,儘管如此,明軍在戰略上仍佔盡了先機。

    首先,指揮官對荷蘭軍事優勢瞭若指掌,鄭芝龍此前甚至曾經按荷蘭大帆船原樣複製過一次中式大帆船,可惜在建的艦隊被荷蘭人偷襲所毀,但對荷蘭戰艦的優勢和弱點認識的很清楚。正面開戰,明軍戰船肯定不是荷蘭戰船的對手,但是,荷蘭船在近岸水域存在機動性弱,行動遲緩的弱點。此外,荷蘭由於人口少,兵員稀缺,所以過分仰仗遠端火力,對近戰準備很少。

    戰前,鄭芝龍特意故意放出煙霧彈,捏造各路官員要向荷蘭靠攏的假象,讓荷蘭人掉以輕心。而荷蘭人襲擊中國軍港、在中國沿海像在非洲殖民地那樣到處燒殺搶掠的行徑,也使得大明政權從上到下統一了對荷蘭的態度,那就是堅決打 不留情,在這種形式下整個福建的水師力量得到了高度整合,可以說 荷蘭的殘暴等於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1633年料羅灣戰役突然打響,蓄謀已久的明軍水師部隊按照事先部署向荷蘭艦隊發起猛攻,並採用火攻的方式發動自殺式衝鋒,在付出巨大人員傷亡後最終取得了擊沉俘虜荷蘭大帆船各一的戰績,其餘船隻不得不負傷遠遁。

    料羅灣之戰,是大航海運動以來西歐力量如日中天之際在海外擴張中唯一受到重創的一次戰役。素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在當時是風頭蓋過西班牙和英國的海上霸主,他們在北非在西非印度洋等地採用艦炮包打天下的一貫計倆在中國沿海終於翻了跟頭。

    史載,此戰俘虜荷蘭人上百人 取得首級幾十顆,但大部分死者都葬身海底或隨船運走了,因此直接損失當在至少三百人以上,傷者數量若以兩三倍計,荷蘭損失當在千人左右,這在當時全部兵力不足五千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而言堪稱重大損失,也因此可見此戰之後荷蘭人的遠遁確實是被打疼了。

  • 4 # 沒事就到處跑跑看看

    去過荷蘭國家博物館就會知道在當年海上馬車伕的輝煌不是吹的。不論是各類長槍短炮還是精湛的造船工藝,有序的倉位佈局,令人驚歎不已。曾為小小的荷蘭能征服那麼多殖民地困惑不解,在那裡,或許你能找到答案。

  • 5 # 春秋正義

    料羅灣海戰:

    1.雙方軍力對比:

    戰船方面(明>荷蘭):10:1,明朝50艘戎克船+100艘貨船;荷蘭8艘三桅帆船+50艘海盜帆船

    火炮方面(明<荷蘭):1:3,明朝以自制火銃為主,外加英中國產的火炮,停留在15世紀葡萄牙佛郎機炮的水平,最大射程不超過3裡;而荷蘭已全面採用革新工藝的加農炮,重達三千斤,最大射程可達10裡。

    兵力方面(明>荷蘭):3:1,明朝以鄭芝龍的江湖力量為主,外加明軍正規軍,包括陸地支援,軍力上萬;荷蘭軍隊1300人,外加海盜劉香的數千雜兵,兵力差距在3倍以上。

    海戰不同於陸戰,火力配備和取得制海權是海戰成功的關鍵。雖然明軍人數多但無奈船小,遠不如鄭和時期的寶船,帆船主要約100多米,寬度約50多米;而荷蘭正直全球擴張時期,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他們正是憑藉長40米,載炮18門的三桅帆船縱橫全球,亦傷亦盜。

    因此在料羅灣海戰中,荷蘭軍隊以船高、火力強的優勢,當與明軍保持距離,發揮火炮殺傷。而明軍則可以小船快而靈,迅速接近,透過奪船、圍攻、火攻的方式,最大可能以多換一,畢竟荷蘭帆船造價高、精貴。

    2.海戰經過:

    1633年10月22日,荷蘭—劉香聯合艦隊來到金門海面,以荷蘭艦隊居中,劉香艦隊四散分佈展開。在之前的幾次試探中,這種陣法屢試不爽,既有殺傷,又搶掠頗多,但明軍比較吃虧,尤其鄭芝龍損失最大,於是鄭芝龍釋出江湖令,“燒掉荷蘭船得200兩賞銀,取得一個荷蘭人頭顱得50兩賞銀”,“參戰者每人給銀二兩,若戰事延長,額外增給五兩。每隻火船16人,若燒了荷蘭船,給銀二百兩(16人分),一個荷蘭人頭給銀五十兩”,可見鄭芝龍特別瞭解敵我雙方的優劣勢,並積極將自身優勢最大化。

    22日黎明,藉助夜色,明軍悄悄開到了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荷劉聯軍大多在睡夢中被明軍的攻擊號角驚醒,此時東風起,天助大明,鄭芝龍率部分兩路中間突破,重點進攻荷蘭艦隊,以50艘炮艦為掩護,為100艘裝滿硝油的小船爭取接近敵艦的時間。在荷蘭人的慘叫中,火船起,一出勝於火燒赤壁的火攻,為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海戰畫上句號。

    結果:明軍陣亡86人,重傷132人。另生擒荷蘭艦隊指揮官1名,軍官數名,船員118名,斬首20級,燒死溺死荷蘭人和中國海盜1000多名。此戰後,荷蘭人放棄了武力通商的想法,不得不退到臺灣,遵守明政府的規定進行貿易。

    而鄭芝龍也升至福建都督,由盜轉官,隨後將劉香及其他海盜勢力趕盡殺絕,東亞海面皆懸掛鄭家旗幟。只是區域性的勝利不足以為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帶來一絲寬慰,11年後,李自成破京師。13年後鄭芝龍降清,而他的兒子鄭成功,將在1661年徹底將荷蘭人驅逐出臺灣,為大明留得最後的火種。

  • 6 # 火器工坊

    差距不是特別大,但是在火力密度上的差距是真心大。

    料羅灣海戰之前,荷蘭東印度公司一共有20艘軍艦,屬於三桅帆船中的蓋倫船。其中“Middlelburch”、“Balam”、“Oudewater”、“Boucaspel”和“Warmondt”五艘屬於大型戰艦,也就是有三層側舷炮的戰艦,外加戰艦首部和尾部會有額外的4門火炮,這種大型軍艦的總載炮量大概在60-80門重型加農炮,在甲板上還會有數十門輕型火炮,這樣一艘蓋倫鉅艦上的輕重火炮數量就可以達到80-100+。

    不過看相關文獻,在此次戰鬥中,荷蘭的鉅艦並沒有參加作戰,參戰戰艦多是小型武裝軍商兩用戰艦,每艘船計程車兵運載量大概在10名左右,水手人數在40-60人。其中最後參加了料羅灣海戰的戰艦分別是“Couckebacker”、“Berdam”、“Wieringer”、“Zeeburch”、“Salm”、“Brou-nersheaven”、“Bleyswijck”、“Slooterdijck”八艘軍商兩用戰艦,根據“Berdam”作為參考,這些荷蘭戰艦兩側為單層側舷裝炮,艦首兩炮,艦尾4炮,重型加農炮的總炮數在26-30門炮,另外甲板上有8-10門火炮,總炮數在40門以下。

    根據明末的戰艦形制對比繪畫,這些武裝商船和明朝當時最大的兩桅大福船是差不多一般大的,有的型號要略大一些,按照大福船“9丈”的長度描述,武裝商船的長度大概在33米左右,甚至要更大一些。船員使用的都是重型火繩槍和輕型火繩槍,以及荷蘭長戟,士兵穿配胸甲和鋼製頭盔。

    再看明軍的情況,在廈門海戰之後,鄭芝龍充分認識到了西方加農炮的威力之大,因而在幾個月內,鄭芝龍便從英國商人和葡萄牙商人那裡購買了大量的紅夷大炮,裝配在戰艦上,不過由於中國的戎克船是由短板拼接而成,因此能承受的後坐力不大,所以無法將紅衣大炮裝備在側舷,否則整個船體會因為火炮齊發的巨大後坐力而解體。

    在明代《武備志》中記載,大福船的火力裝備為: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人員配備上為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

    其中武器先程序度上唯一可以和荷蘭人達到同一水平的紅夷大炮只有一門,不過根據荷蘭人對鄭氏集團的描述,鄭芝龍充分的認識到了明軍戰艦的這一個短板,所以他在戰艦上會提前裝備3到4門紅夷大炮,用炮車承載,當一炮射畢,迅速換下,將另一門推至炮首,這點在鄭成功圍攻臺灣赤嵌城的繪畫中也有所體現。由於主力火炮在艦首,因此明軍單個戰艦所承受的火力傷害就被大大的減小了。

    至於明軍的其他火炮,根本沒法和荷蘭的火炮相比,就是明軍之前最為看重千斤佛郎機,壓根都夠不到荷軍的戰艦。

    也是這種火力上的差距,決定了明軍對付荷軍只能採用保衛戰,不過即便如此,明軍還是會承受比荷軍大得多的損失。而自私的鄭芝龍為了儲存實力,把所有福建省不隸屬於自己的明軍中小型戰艦統統當做火船,然後點起漫天火海,把荷蘭熱和廣東海盜劉香的聯軍逼上了絕路,不過即便如此,荷軍的戰艦損失也只有兩艘,其餘全部逃出了包圍圈,這樣的差距,讓大明水師天下無敵的謊言不攻自破。

  • 7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57

    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也是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造成的,主觀原因,鄭家剛剛崛起只是海商海盜發家自己沒有整套造船修船培養航海人才的學校!也沒有自己的軍工廠給艦用武器配套!客觀原因是造船需要大木,然而東方整體缺適合造船的大木,比如同時期嘉靖時代皇極殿焚燬重建木材只能在雲貴大山和黃山地區採購大木,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福建整體山多水多樹多,然而福建亞熱帶樹木樹種並不最適合造船!歐洲造船大木多采自斯堪的納維亞地區 東歐地區 和俄羅斯地區的高緯度寒冷地帶,橡木最好! 對於軍工來說,明朝當時艦炮落後也是有主管原因和客觀原因的,主觀原因是明朝敵人多來自北方騎兵,艦炮重大非常不適合野戰,反倒是水平低易生產的虎蹲炮更適合野戰對付騎兵!到了明末為了建設寧錦防線,把遼西走廊要塞化,需要大量要塞炮(艦炮)所以才大規模仿造紅夷炮,迅速提高了中國的身管火炮水平!可以說中國當時底子並不差,差就差在需求牽引上了!還有客觀原因,中國的煤多但是含硫多 中國鐵礦品位也很低 所以製作炮管銃管很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兵器如刀劍大部分水平工藝底下的原因! 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巴斯克地區的鐵礦品位都很好 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僱傭兵 西班牙大方陣那麼厲害的物質原因!武器品質很好! 再者說中國也是缺銅國家! 用銅來鑄炮不亞於現在拿黃金造飛機! 種種吧,總體來說東亞地區很適合農業 對於剛開始的工業很不適應,無論是社會整體還是資源分佈!

  • 8 # 閉家鎖的紅楓

    許多人提到明鄭水師,腦海中皆出現這樣的畫面;一艘艘長4~50公尺,寬十幾公尺,重2000噸的三桅中式容克船航行於海上,三層砲甲板的數十門火砲對外國侵略者發出怒火,夷人灰飛煙滅,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從施琅《靖海紀事》〈飛報大捷疏〉中知道明鄭水師戰船有「砲船」、「鳥船」、「趕繒」、等;可知,鳥船是明鄭水師中最大的船(福船已經在明末消失了)。

    鳥船的噸位有多重呢?我們可帶入《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一書所提到的公式;

    排水量(石) = 龍骨長(尺) × 面闊(尺) × 艙深(尺) ÷ 4,鳥船長9丈、艙深1.2丈、寬

    3丈,最後可以求得鳥船的排水量約為540噸(1噸=15石)。

    鳥船的火力沒有記載,但我們可從施琅《靖海紀事》〈飛報大捷疏〉知道砲船的武裝為:

    「每賊炮船安紅衣大銅炮一位,重三、四千斤,在船頭兩邊安發熕二十餘門不等,鹿銃一二百門不等。…查所獲紅衣大銅炮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斤,炮子大者二十二、三斤,中者十七、八斤,次者十四、五斤。鉎(鐵)銕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餘斤,用炮子三十餘斤。」砲船已是明鄭水師中最強的船了,假如鳥船與砲船差不多大,那我便假設此等武力在鳥船中也是最高水平。

    這樣的噸位與火力有比外國侵略者強嗎?

    答案是否定的,七省號是一艘由鹿特丹出廠的荷蘭戰艦,1664年動工,1665年下水,它長46公尺、寬12公尺、吃水4.7公尺,排水量為2000噸。它下層火砲甲板為 12門36磅砲與16門24磅砲,上層火砲甲板有14門18磅砲與12門12磅砲,船首、後甲板與船尾樓為 26門6磅砲。他一次側舷齊射(不算首尾砲)共可打出總當量為606磅重的實心彈,相比之下鳥船的側舷只能打出總當量為70.5~94磅重的實心彈,高下立見。那七省號在荷蘭是怎樣的船呢?它這樣的船在第二次英荷海戰開戰前,荷蘭人造了50多艘,是荷蘭人的一級主力艦。

    這樣的船留在荷蘭本土忙著跟英華人打海戰不能來,那明鄭水師到底碰上怎樣的船呢?

    在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荷船Perdam號上有船員70人(含士兵10人)、Zeeburch號是60人(含士兵15人)、Coukercken號50人(含士兵6人) 、Wieringen號50人(含士兵10人)。Wieringen號是條1627年出廠的Yacht船,120噸;Coukercken號也是Yacht船,100噸,而Brounersheaven號為200噸,都不是啥了不起的大船。荷蘭艦隊最大的船是Middelburch號,上面有船員125人外加士兵251名,550噸,但因為太大會擱淺,所以沒參加料羅灣海戰。

    在1661年的鄭成功平臺之役中,擁有20門火砲的斯‧格拉佛蘭號、赫克託號與馬利亞號與明鄭的30艘鳥船激戰,最後赫克託號號自爆沉沒,斯‧格拉佛蘭號與馬利亞號逃離。

    那問題來了,斯‧格拉佛蘭號在東印度公司到底是多大的船呢?我們有另一條記錄可看「最大的船有人員九十到一百人,配備36、37、或40門炮,比較小的船有人員六十到七十人,配備28、24、或20門炮」。由此可知,斯‧格拉佛蘭號在VOC只是中等商船的程度,從VOC資料庫中可知,東印度公司在遠東大部份的船排水量只介於200噸~400噸之間。

  • 9 # AUTUYG

    明朝海軍火炮與西班牙葡萄牙的艦船火炮差距還是很大,但是是在明朝中後期,不是前期,

    差距主要在與後坐力復位裝置,

    中式火炮當時沒有後坐力自動復位機構,打一炮要調整好半天,基本沒法連發發射,

    西班牙佛朗機火炮,有一個滑車,可以自動回位,因此可以快速連續發射。

    明朝早期火炮有優勢,中後期,滑車炮座被髮明後,西方火炮佔盡優勢。

  • 10 # 君山話史

    明朝海軍的火器與荷蘭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並不大。下面我就說說料羅灣海戰時,明、荷的武力對比,以及明朝海軍為什麼能戰勝荷蘭戰艦。

    第一,史料關於荷蘭戰船火力之描述

    晚明有兩篇重要的文獻,分別是陳學伊的《諭西夷記》與李光縉的《卻西番記》,在這兩篇文章中,對中國與荷蘭在武器上的差距有清晰的表述。

    《諭西夷記》寫道:“(夷)舟長二十餘丈、高數丈許,板厚二尺有咫,內施錫片。舟旁各列大銃三十餘,銃中鐵彈四五具,重三四十斤,舟遇之立粉。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沒,沒可行數里。諸凡器械巧詐非諸夷可比,即稱強如佛郎機者,且斂手避,殆未易以中國長技敵也。”在荷蘭人到來之前,葡萄牙人的堅船利炮已令華人大開眼界,可是與荷蘭戰船裝備相比,葡萄牙人已經落後了。

    《卻西番記》中也有類似的紀載:“舟長二十餘丈、高數丈,雙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錮之。四桅,桅三接,以布為帆,……中橫一杆,桅上有鬥,斗大容四、五十人,繫繩若梯,上下其間,或瞭遠,或有急擲矢石。舟前用大木作照水,後用柁。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沒,沒可行數里。左右兩檣列銃,銃大十數圍,皆銅鑄;中具鐵彈丸,重數十斤,船遇之立粉。它器械精利,非諸夷比。”

    從兩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荷蘭戰船堅固而精巧,船板很厚,中間夾有金屬片,外面也用金屬固定,這在當時幾乎是難以摧毀的。夷船不僅自身防護力很強,更厲害的是它的攻擊力,如《諭西夷記》所記,在船的左右兩檣各有三十門大炮,共計有六十門炮,而且都是重炮,炮彈有數十斤重,足以把一艘普通船隻擊得粉碎。

    第二,明朝海軍在招撫鄭芝龍後,縮小與荷蘭的武器差距

    在第一次明荷戰爭爆發時(1622年),明朝海軍基本上無法戰勝荷蘭的夾板船。這場戰爭打了三年,明海軍只焚燬一艘荷蘭戰船,而且是偷襲才得手的。此時明海軍的裝備與荷蘭戰船相比,差距十分大。

    1628年,明政府招撫著名海盜鄭芝龍,海軍裝備得到飛躍式發展。我們來看看史料文獻對鄭芝龍武裝的記錄:“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堅緻,入水不沒,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銃炮一發,數十里當之立碎。”其船器皆制自外番,也就是說,鄭芝龍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洋貨,比起荷蘭戰船,並不落下風。在鄭芝龍縱橫臺灣時,多次打敗荷蘭的海上武裝。

    然而,在料羅灣海戰之前,荷蘭艦隊突襲中左所(廈門),幾乎一舉摧毀鄭芝龍的最精銳的艦隊。

    1633年,荷蘭在福建沿海已經佈署了二十艘左右的船隻,聯合劉香的海盜軍,發動對明帝國的進,史稱第二次明荷戰爭。

    荷蘭艦隊首先突襲鄭芝龍艦隊所在地廈門,當時鄭芝龍正好前去廣東會晤兩廣總督熊文燦,商討打擊海盜劉香的作戰方案,因而整個艦隊群龍無首。此役鄭芝龍最精銳的艦隊幾乎報銷了,據荷蘭《東印度事務報告》,荷蘭艦隊共擊沉二十五到三十艘大型戰船,這些船上配備的大炮分別有十六門、二十門、三十六門之多。從這裡可以看到,鄭芝龍艦隊的大戰船,火炮數量雖然不及荷蘭夾板船,卻也是不可小覷。

    第三,明海軍是如何贏得料羅灣之戰

    料羅灣海戰,是明海軍與荷蘭艦隊的大決戰。雙方的兵力是這樣的:明海軍出動140-150艘船,其中大船約五十艘;荷蘭與海盜軍約有60艘船,其中荷蘭夾板船,即大型戰艦9艘,海盜船約50艘。

    這場海戰,明海軍摧毀荷蘭大型戰艦三艘,俘獲一艘,俘虜荷夷84人,繳獲大炮六門,小炮兩門,烏銃(槍支)十三門,劍十把,火藥六筒以及其它多種物品。明海軍方面,陣亡八十六人,重傷一百三十八人。

    很多人可能會想象,荷蘭戰船是被火炮擊沉的,其實不然。荷蘭戰船,主要是被火船焚燬的。在《臺灣外記》中,鄭芝龍對這種戰法有如下表述:“夾板堅牢難破,須用火攻,方得取勝。汝可選帶慣水者五、六十人,小漁船七、八隻,將大竹鋸筒,每人腰間帶兩個,船中麻棕灌油,並硝磺引火之物,船頭以鐵鏈帶釘。他船高炮遠,漁船小而撐快,直衝到彼船邊,將斧釘住發火,人跳下水,浮漾走回。”當時的船隻都為木製,最忌火燒,而且火焰又極易引爆船上的火藥桶,故而這個戰術是相當有效的。

    除了火船之外,槍炮也是起到重要作用。福建巡撫鄒維璉事後所寫的《奉剿紅夷報捷疏》中有“銃彈如雨”、“銃彈交鋒”、“大銃火器齊發”這樣的記錄。在對付荷蘭小艇上,火器還是很管用的,譬如哨官許輝率三艘船“直衝夷船,我船藥桶火箭噴筒齊發,夷船(指小艇)登時焚燬三隻”。

    第三種戰術是犁沉戰術,即衝撞戰術。譬如《報捷疏》所記,哨官方榮“犁沉夷尖船一隻”,“犁沉賊船二隻”;陳璣“犁沉夷尖尾船二隻”等等,在對付荷蘭小艇(荷蘭戰艦上一般配備六七條小艇)上很有效。

    第四種戰術是第四種是接舷戰,便是兩船靠攏時短兵相接,這時冷兵器便用上派場了。比如《報捷疏》中提到的,捕盜葉富“奮勇先跳過船,戰斬夷夥數人,奪回夷王劍一口”;“哨官許輝等縱跳過船,生擒紅夷一名,殺死夷夥不計;鄭兵跳過夷船,殺死夷人甚多。”

    第四,荷蘭文獻對料羅灣海戰的記錄

    關於這次交戰,荷方也有一些記載。

    《熱蘭遮日記》記:“有三艘(中國船)同時鉤住快船Brouckerhaven號,其中一艘對他們自己人毫無考慮地立刻點火燃燒起來,像那些丟棄自己生命的人那樣瘋狂、激烈、荒誕、暴怒,對大炮、步槍與火焰都毫不畏懼,立刻把該快艇的船尾燃燒起來……快船Slooterdijck號被四艘他們最大的戎克船鉤住,被他們跳進船來,有兩次把那些華人打出船外,但最後還是被接著跳進來的人數眾多的華人所擊破,而被他們奪去了……我們率領Bredam號,Bleyswijck號,Zeeburch號,Wieringen號與 Salm號費盡力氣擺脫非常多的火船,向外逃去。”

    《東印度事務報告》是這樣記錄的:

    “普特斯曼長官率領快船Perdam、Zeeburch、Couckercken、de Salm、Wieringen、Brouwershaeven和Slotendijck與海盜劉香和李國助的40至50條帆船停泊在圍頭灣,下令對一支強大的中國船隊(至少有一百五十條巨大帆船)發起攻擊,但因寡不敵眾,華人和船毫無損傷,他們在第一次攻擊時嚎叫著爬上我們的幾艘快船,包圍奪取並燒燬快船Brouwershaeven,又搶走Slotendijck快船,並將上述快船上的約100名荷蘭人抓獲。”

    從荷方史料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沒有提及一點自己武器上的優勢,這是因為優勢並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麼大。而且在整個戰役中,荷蘭文獻稱“華人和船毫無損傷”,而中國史料的記錄是陣亡八十六人,可以說損失微乎其微,與荷方的說法並無不同。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料羅灣海戰時,明荷火器的差距並不是很大。

  • 11 # 品點歷史

    料羅灣海戰是明朝和荷蘭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也是有史以來東西方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戰。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而結束。

    其實,在料羅灣海戰之前,荷蘭艦隊就已經對鄭芝龍發動了一次突襲。當時鄭芝龍的艦隊停靠在廈門,鄭芝龍去廣東與兩廣總督熊文燦會面,商討打擊海盜劉香,荷蘭人得知了這個訊息,趁此機會,發動了襲擊。由於鄭芝龍這邊一時群龍無首,損失慘重,荷蘭艦隊共擊沉二十五到三十艘大型戰船,這些船上配備的大炮最多的有三十六門,幾乎是將鄭芝龍的精銳一舉摧毀。但是,此時鄭芝龍已經投靠了明朝,憑藉明朝的國力,鄭芝龍在短時間就恢復了元氣。

    荷蘭方面參戰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海盜劉香。荷蘭與海盜聯軍約有60艘船,其中荷蘭夾板船,即大型戰艦9艘,海盜船約50艘。明朝海軍方面,主要是被明朝招安的海盜鄭芝龍,出動了140-150艘船,其中大船約五十艘。可見,如果單論數量,明朝海軍的軍艦數量是荷蘭的兩倍之多,那麼,雙方艦艇的大小、火器裝備如何呢?

    據明朝時期的《諭西夷記》記載:

    “(夷)舟長二十餘丈、高數丈許,板厚二尺有咫,內施錫片。舟旁各列大銃三十餘,銃中鐵彈四五具,重三四十斤,舟遇之立粉。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沒,沒可行數里。諸凡器械巧詐非諸夷可比,即稱強如佛郎機者,且斂手避,殆未易以中國長技敵也。”

    荷蘭的戰艦長有二十多丈,高有數丈,船板有二尺多後,中間又夾有鐵板。船舷每邊裝有火炮30多門,每門火炮配有炮彈四五發,都是重炮,每發重約三四十斤,普通的船被擊中之後,當即粉碎。船隊裡還有黑人水手,水性極佳,可以在水中潛游數里。(荷蘭艦隊)的武器裝備遠勝於其他西洋國家,即使像佛郎機(明朝時對葡萄牙、西班牙的稱呼)那樣的強國,也得避其鋒芒,中國要想打贏也不是容易的事。

    明朝時期的另一本書籍《卻西番記》中也有類似的紀載:

    “舟長二十餘丈、高數丈,雙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錮之。四桅,桅三接,以布為帆,……中橫一杆,桅上有鬥,斗大容四、五十人,繫繩若梯,上下其間,或瞭遠,或有急擲矢石。舟前用大木作照水,後用柁。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沒,沒可行數里。左右兩檣列銃,銃大十數圍,皆銅鑄;中具鐵彈丸,重數十斤,船遇之立粉。它器械精利,非諸夷比。”

    這段話基本和上段記載差不多,主要是多了對荷蘭戰船桅杆以及望斗的描述,桅杆上設有望鬥,可以容下40-50人,用繩子結成梯子,人員可以上下攀爬,可以瞭望敵情,還可以在上面射擊、投石攻擊敵人。

    總之,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明朝對荷蘭戰艦評價還是非常高。事實上,在當時,也就是17世紀中期,荷蘭打敗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了海上霸主,荷蘭的戰船,基本上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水平。

    那麼,明朝這邊的戰船情況如何呢?

    胡宗憲就曾說過:“(西方)佛郎機炮橫行海上,他國無敵。”

    明朝巡撫南居益也說過: “夷舟堅銃大, 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

    明軍將領朱文達:“紅夷勇鷙絕倫, 戰器事事精工, 合閩舟師, 不足攖其鋒。”

    明朝學者沈德符記載明軍與荷蘭海戰:“青煙一縷 , 而官軍死者已無算。"

    明朝學者沈國元:“佛郎機炮一發十里, 當之無不立碎, 我雖有利刃, 勿可與敵, 雖有銳兵, 勿可與戰 。

    胡宗憲曾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一職,主要職責就是剿滅汪直、徐海等海島,以及平定倭患,安定東南。這還是16世紀中葉,比料羅灣海戰早了將近一百年,這時候的海上霸主是葡萄牙,西班牙。從這時候起,大明的戰艦就已經落後了,抵擋不住西方國家的大炮。後來,荷蘭崛起,打敗了西班牙,明朝的戰艦已經遠遠落後荷蘭了。早在1622年,明朝和荷蘭就爆發了第一場海戰,不過,當時明朝海軍以及落後荷蘭,基本上無法戰勝荷蘭的夾板船。這場戰爭打了三年,明海軍只焚燬一艘荷蘭戰船,而且是偷襲才得手的。

    直到招安鄭芝龍後,海上力量才得到增強。不過,鄭芝龍的海軍,其武器裝備也基本上是來自西方。

    “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堅緻,入水不沒,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銃炮一發,數十里當之立碎。”

    因此,在料羅灣海戰中,明朝海軍(主要是鄭芝龍部)與荷蘭海軍的熱兵器差距不大,基本在同一水平。但是鄭芝龍的戰船要比荷蘭的主力戰艦--夾板船要小,因此要稍微吃虧,不過好在數量上佔了優勢。

    那麼明海軍是怎麼贏的料羅灣海戰的呢?

    其實,鄭芝龍並沒有擺開真是,和荷蘭軍艦對轟,而是借鑑了三國裡火燒赤壁的故事,來了個火燒料羅灣。據《臺灣外記》中記載,鄭芝龍在戰前就已經制定了作戰計劃:

    “夾板堅牢難破,須用火攻,方得取勝。汝可選帶慣水者五、六十人,小漁船七、八隻,將大竹鋸筒,每人腰間帶兩個,船中麻棕灌油,並硝磺引火之物,船頭以鐵鏈帶釘。他船高炮遠,漁船小而撐快,直衝到彼船邊,將斧釘住發火,人跳下水,浮漾走回。”

    鄭芝龍利用了荷蘭戰船高大堅固、火力強勁,但是行動不靈活的特點,派人駕著小漁船靠近荷蘭戰船,漁船裡面塞滿了麻棕灌油等易燃之物,又用硫磺作為引火之物,將荷蘭戰船焚燬。但是所有的戰船都是木製的,而且船艙中有很多火藥桶,就像一個大炮仗一樣,一點就燃。

    此外,明朝海軍還使用了接舷戰,不跟荷蘭戰船拼火力,直接把船靠過去,士兵衝上甲板,短兵相接,殺死了很多荷蘭人。

    這場海戰的結果是,明海軍摧毀荷蘭大型戰艦三艘,俘獲一艘,俘虜荷蘭人84人,繳獲大炮六門,小炮兩門,烏銃(槍支)十三門,劍十把,火藥六筒以及其它多種物品。明海軍方面,陣亡86人,重傷130人,取得了勝利。

  • 12 # 沂藍書院趙月光

    1633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廈門金門島附近的料羅灣,大明的鄭芝龍艦隊150艘戰艦,與荷蘭、廣東海盜劉香聯合艦隊59艘戰艦,展開一場海戰。

    荷蘭艦隊戰敗。

    明朝戰艦大炮明顯落後於荷蘭艦隊。

    1、明朝中後期艦隊沒落

    明朝前期,鄭和下西洋,是明朝艦隊最鼎盛時期,號稱天下無敵,真的是天下無敵。

    但隨著明朝的保守化,大臣故意隱藏毀壞鄭和航海資料,再加上禁海政策,明朝的海軍自我消滅了。

    隨著倭寇盛行,明朝不斷加強海禁政策。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荷蘭船隻第一次到達明朝沿海。

    大明朝拒絕荷蘭等國的通商要求。

    明朝只有近海防禦的船隻,依靠招降的海盜頭子鄭芝龍,封正五品的五虎遊擊。

    2、料羅灣海戰經過

    戰前,因為荷蘭人輕敵,認為明朝的船隻不堪一擊,只派出了13艘戰艦,另外還有50艘左右的海盜船。

    荷蘭艦隊總指揮普特曼斯,旗艦密德堡號,11艘蓋倫船,1艘中國式帆船(戎克船)。

    實際參戰的只有9艘。

    海盜頭子是劉香,原來是鄭芝龍的部下,不願降明,投靠了荷蘭人。

    鄭芝龍知道自己硬碰硬不是荷蘭人的對手,決定趁東南風,來一個火燒料羅灣。

    鄭芝龍總共有150船隻,炮船隻有50艘,把100艘剩餘船隻全部變成火船。

    荷蘭艦隊居中,海盜船據外。

    鄭芝龍以30艘和20艘炮船夾擊荷蘭海軍,先以100艘火船以鋪天蓋地之勢撲入地陣。

    荷蘭人一時慌了手腳。

    荷蘭2艘戰艦被焚燬,2艘被擊沉,1艘被俘虜,其餘戰艦逃走。

    明軍俘虜120多人,斬首20級,燒死溺死荷蘭人和海盜1000人,劉香的海盜船全軍覆沒。

    鄭芝龍手下陣亡86名,重傷132名。

    鄭芝龍慘勝。

    (荷蘭蓋倫船)

    3、荷蘭人的戰艦與火炮

    當時,荷蘭人是歐洲最強大的艦隊建造者,以中小型蓋倫船為主,橫帆快速,船隻在數百噸以上,側舷裝備20-30門紅夷炮(明朝人稱荷蘭人為紅夷)。

    西班牙喜歡用千噸以上的大型蓋倫船,結果敗於靈活迅速的英國中小型蓋倫船。

    根據明代《武備志》,明朝最大的福船的火力:艦首備紅夷炮1門(六千斤)、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

    鄭芝龍的帆船,主要依靠艦首的1尊紅夷大炮。

    而荷蘭人蓋倫船,以側舷的20門大炮齊射為主。

    一艘蓋倫船的火力是鄭芝龍帆船的10倍左右。

    差距已相當大。

    所以,鄭芝龍不得不使用100艘火船對付荷蘭人。

  • 1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應該說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料羅灣海戰在中國古代是一次規劃比較大的海戰了,大明方面投入了150多艘戰艦,幾萬戰士,荷蘭人方面印 民總部差遣了最強大的武力,合計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艦,規劃不亞於鴉片戰爭,同樣是兵器落後於西方,可是結局卻迥然不同。 戰後中國完全驅除荷蘭人,而且荷蘭人還得需賠償戰爭損失,完全就是鴉片戰爭的反轉

    但是我們必須得承認,當時明朝的海軍其實就已經不如荷蘭海軍了

    雖然這次海戰大明勝利,但其實是慘勝,靠的是計謀和兵力優勢,因為當時荷蘭海軍主力戰艦不過7艘,但都是先進的三桅帆,轉向靈活且速度快,其裝備的10門加農炮射程可達5公里,遠超明朝海軍的寶船,並且炮的數量是寶船的5倍,射程是三倍有餘,只不過鄧芝龍用了火攻,所以才打敗了只有1500人的荷蘭混成艦隊

  • 14 # 天下登徒子

    洋人5艘武裝商船就全殲了明朝的海軍,最後還是靠海盜半夜跑人家船上放火,才把人家趕走,明朝連清朝最差的時候都不如。

  • 15 # fbs白水

    真有西方人吹的那麼牛叉,鴉片戰爭至少提前兩百年,風雨飄搖的大明都可以讓海上馬車伕老老實實納貢,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手邁銳寶17款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