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成培訓

    1、 大量閱讀。孩子在教育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遠離名著,培養孩子閱讀經典名著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譬如,在小學階段可以讓孩子閱讀根據名著改編的連環畫,小學高年級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專門給少年兒童看的名著簡寫版。進入初中,就應該接觸原著。小亭子建議一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閱讀的課外書最低應該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業的人物傳記,來奠定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同時要注意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2、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中學畢業孩子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現代白話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麼,他的語文功底應該是不錯的。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麼,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引導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基礎,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造性的現代人。

    3.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日記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寫日記的好處大大超過了教育者的想象。培養孩子寫日記的習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內容也不拘格,什麼都可以寫,想象的,現實的,國內的,國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但一定不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哪怕一兩句也要寫上,寫得荒誕一點,不合常規也行,但必須要寫下去,目的是為了習慣的養成,終止了,就前功盡棄了。

    4、超越課堂,走進社會生活

    要孩子懂得: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語文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隻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導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去逛書店、旅遊、看展覽、做採訪、搞調查、看焦點訪談;討論下崗分流、西部開發、腐敗現象、庸俗文化……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裡,生活在多變的資訊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與恨,美與醜。

    5、寫好作文

  • 2 # 蘇州行知教育

    那是因為閱讀太少了。一項調查表明,59.2%的學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籍,甚至有6.2%的學生閱讀時間為零,只有12.3%的學生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比較多。那麼閱讀對孩子成績和考分有多重要呢?很多家長和孩子,對待是否閱讀、讀什麼書、如何讀書等問題時,常常會以是否能促進孩子的學習、是否能提高考試的分數這一標準來考量。於是,就會給閱讀刻上深深的功利色彩。

    1、中小學校教育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家有倆娃,我們做學生家長累計已超過十年。這些年下來,透過學校的家長會、孩子在學校的活動、孩子老師的要求,一點一滴地感覺到中小學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層面的進步,最突出的,就是對學生閱讀的強調。

    小兒四年級,學期家長會,校長不厭其煩地介紹學校如何建設圖書館、如何在每一層的樓道里建設圖書角,如何鼓勵孩子在學校把更多時間花在閱讀上。輪到班級老師講,除了各科課程的具體要求,關鍵詞還是閱讀。語文老師說:語文不是教課文,是引導孩子閱讀和做人。數學老師說:閱讀重要啊,關係到孩子的理解力,你不會閱讀,連題都讀不懂,哪裡說得上做不做得對?

    大兒初一,派位進了一所連年中考成績超好的學校,原以為學校會更重視考試和分數,不想開學第一次家長會,五個多小時,從校長到任課老師,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講閱讀。講語文會有更多的閱讀材料,也會有更多來自生活和日常閱讀的常識性問題;講歷史會給更多的閱讀材料,光是課本知識,根本不足以應對內容越來越廣泛的試題;講英語閱讀,講孩子各種各樣“行萬里路”式的課外活動。總而言之一句話,功夫在課堂上,也在廣博的課外自主閱讀、體驗中。

    外甥高二,在老家縣城,每年假期也會關注一些他的功課,今年暑假和他一起,把各科期末試卷逐個過了一遍,發現不但語文、英語,就是歷史、地理試卷,也有相當驚人的比例,是提供一段閱讀材料,然後讓學生做理解、分析、判斷。比如歷史給一段沒讀過的古文,然後要求解釋這段文字反映的是某朝代的某種經濟現象。這樣的題目,如果孩子的閱讀基礎不夠好、閱讀能力不強,確確實實是連題都讀不懂的。

    2、孩子的閱讀需要家庭內的培養

    閱讀的重要性,在我們家,並不是透過學校教育的不斷強調才懂的,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我們幾乎是從孩子出生開始,一直堅持了十幾年,兩個孩子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兩排書架、數千種藏書,而且對於自己上網買書已經駕輕就熟。

    我們不是特別焦慮的家長,不上課外班輔導班,不學奧數,孩子沒參加過任何擇校考試,在學校選的課外興趣班也都是孩子自己選的、純興趣的。要說在孩子教育上做了什麼重要的事,唯一一件,就是培養孩子閱讀了。

    大兒小學畢業,學校要求爸爸媽媽給孩子寫一封信,我們給他寫道:“爸爸媽媽欣喜地看到,你不但於學業上游刃有餘,更是成為了一個酷愛閱讀的人。閱讀雖是簡單的習慣,卻是人生的無價之寶,讓我們受益終生。它幫助我們感受真正的美,幫助我們認識並認同世界上那些高貴的價值,幫助我們豐富內心體驗和人生閱歷,它讓我們擁有堅實的內心和不易撼動的信念,支撐我們面對人生的喜樂艱辛,讓我們無論年紀多大,內心依然可以不斷成長。爸爸媽媽很高興你在兒童和少年時代,即開始擁有這樣寶貴的財富。”

    3、閱讀是孩子終身受益的禮物

    我們從沒給他講過閱讀在技術層面上對學校學習的幫助,是希望孩子們能真正領略閱讀之美,而不僅僅是為了學校學習而閱讀。但實際上,要和爸爸媽媽們分享閱讀對學校教育的幫助的話,還是可以列舉很多。

    愛閱讀的孩子更專注,這能幫助他在課堂上也投入同樣多的專注。

    愛閱讀的孩子知識面廣,更容易對課堂上的知識舉一反三。

    愛閱讀的孩子會思考,更容易在學習中發現課堂知識的有趣之處。

    愛閱讀的孩子想象力、綜合歸納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會更強,更容易吸納課堂知識。

    愛閱讀的孩子會主動學習,因為他們閱讀本身就是主動學習的活動。

    ……

    這些能力,可能一時無法體現在考試成績上,但未來一定會體現在考試成績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孩子能否培養出終生學習的興趣、孩子的人生理念、孩子一生髮展自己的能力、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上。

    4、在教育長跑中,閱讀賦予孩子持久耐力

    孩子的學校教育成績如何,主要取決於孩子的學習能力,而閱讀不僅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更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即便不那麼絕對地說“唯一”——途徑。那麼課外班呢?能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能力嗎?我以為不能。孩子上課外班,更多的還是“被教”,而不是主動學習,提前學學學校課程,反覆演練一些難題,對於用心的孩子,可能短期內能幫助提高學習成就,對不夠用心的孩子,甚至可能因為有課外輔導班可以依賴,而不再專注於課堂上老師的講解。

    閱讀終生有益,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獲得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積累。最好從孩子三歲,甚至更早就開始。小學中學十幾年下來,愛閱讀的孩子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定然遠超僅從教材和課堂所得。如果說孩子的中小學教育是一場長跑,閱讀習慣賦予孩子的,就是持久的耐力,效果可能不會在一兩個月的考試中立竿見影,卻一定會幫助孩子在這場長跑的後半程脫穎而出。

  • 3 # 100教育一對一輔導

    我之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其實現在家長應該越來越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了,因為從現在的考試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察越來越嚴格了,已經把閱讀能力作為重點考察專案了。

    但是現在家長往往就會忽略這一部分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味的重視學生的成績。

    很顯然現在的情況是,閱讀能力沒有提高的話,成績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現在真實的考試情況來看,這個真的不是危言聳聽了。

    那麼,該怎麼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首先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是: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應該在課堂上的,而是課業期間的一個自我提高,。老師可以教導一些方法,但是主要是靠孩子自己。

    這個時候家長就會起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我們是否已經給孩子營造了這樣一個閱讀氛圍?

    再者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說,孩子在書籍上的選擇就要是歷史,四大名著這些對於孩子來講晦澀難懂的書籍,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自由選擇,讓孩子對書產生興趣,才能夠後期做好引導。

    不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割裂開。

    讀完書後,沒有心得和想法是不是等於這本書白讀了,所以我的建議是,孩子讀完書之後要記筆記,記錄自己的心得,可多可少。時間久了,自然而然的孩子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說太多的方法,不如實際行動來的實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手遊忍者的平A怎麼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