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水弘毅xsy107

    荊關北派山水對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導言:自宗炳提出“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的繪製法則後,畫家們便在表現山之高,地之闊方面進行了種種的探索。入唐後山水畫已然成體,但受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及技法制約,在創作上總是力圖求大求全,即全景式展開。這雖然克服早期山水畫的“群峰之勢,若細飾櫛”,“列植之狀,若伸臂布指”幼稚現象,但在表現山之形態、體量、氣勢、意境上總還是失之單薄淺顯。尤其在表現山之崔嵬奇峭,沉邁雄渾上難以如意。

    一、荊浩是北派的山水畫得以確立的開創者對後世影響極大

    直到荊浩的出現,這位既精通用筆,又善運墨,且洞悉北方大山的特點,又秉性清正,不肯隨世,志道據德,依仁遊藝的畫家,才突破了難點,真正畫出了山之巍峨、水之活泛、氣之雄渾、象之博大。他的山水畫就有一種剛正的風骨,宏大的氣勢,這主要是由位置的巧妙經營和骨法用筆產生的 “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荊浩畫風的直接繼承者是關仝,有出藍之說,後起的山水大家李成、范寬均取法荊浩。畫史將關仝、李成、范寬三家山水定位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由此,北派的山水得以確立。

    二、北派山水畫特點介紹

    北派山水畫特點為:全景式山水,構圖幾乎都是豎向構圖。充分體現出山之巍峨、水之活泛、氣之雄渾、象之博大

    如荊浩的《匡廬圖》為全景式山水,整體氣勢雄偉奪人,細部刻畫又非常精到。

    圖中的各種或豎、或斜、或橫的點皴,將大山的雄強陽剛之氣演繹得淋漓盡致。當中挺立一峰,崢嶸崔鬼,秀拔欲動;兩側而下,群峰競立,如芙蓉初綻;山間有飛瀑如練,雲氣、屋宇、橋樑、林木,曲折掩映。全畫一派雄奇、壯美、幽深的氣象。北宋 關仝 《關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144.4×56.8釐米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范寬初學荊浩、李成,後感悟要超越前人必須面對真山真水。於是到終南山臥居,飽遊飫覽山水異景奇觀,並形之於筆墨,從而形成渾穆大氣、沉雄高古、筆墨峻厚的特點。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迎面聳立的大山頭被置於畫面的重要位置,頂天立地,造成一種撼人心魄的視覺效果,如一頭迎面撲來的雄獅。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給人一種動態的音樂感覺。馬隊鈴聲漸漸進入了畫面,與山澗潺潺溪水應和,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三、近代北派山水畫發展情況

    清末民初,在振興中國畫理念的影響下,以吳昌碩、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為代表的一大批畫家重振畫壇陽剛之氣,以金石入畫,北派山水開始飛速發展。

  • 2 # 竹林堡人

    五代延至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關仝師從於荊浩一脈相承,以山川氣勢為要領,更顯蒼茫宏偉。

    北宋時期北方山水畫,主要以李成,范寬,荊浩,董源為四大家山水畫派系,代表了北宋中國山水畫的主流。他們的不朽之作,對於中國後來的山水畫家們,起到極度的影響和經典範本的作用。

  • 3 # 儒釋道緣

    北宋的風氣尚北宗以荊,關等四家為代表,其氣勢宏大筆法細膩寫實,體現出在宋代讓文人盡情發揮,為中國的山水畫留下空前絕後藝術表現形式。在元代趙孟頫把兩派融會貫通其勢減了幾分意多了幾分,這主要是受政治的影響。

    雖然明代還有幾家根脈到清代己經不多了,到如今可謂鳳毛菱角,這也表現文人的風骨不存了。

  • 4 # 鴻鵠迎罡

    荊關是指五代十國時期河南籍的後梁著名畫家荊浩(850年——911年),以及陝西籍後梁著名畫家關仝(907年——960年),他們兩人都生活在北方,地域環境大致相同,在審美觀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荊浩常年隱居在太行山,以太行山的風姿作為山水畫創作素材,關仝生活在秦嶺附近,常常以大秦嶺作為創作素材,由於兩人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善於表現北方大山那種雄偉壯麗,巍峨蒼茫的特徵,因此,美術史家把他們列入“北方山水畫派”之列。

    荊關北派山水對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簡要敘述一下中國山水畫的形成,以及審美規範的形成。

    如果算上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繪畫,中國畫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上萬年曆史。在最初的中國畫裡,題材分得沒有那麼細緻,一幅畫裡,有人物形象,也有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還有山川河流,人物形象往往作為主題畫面而存在,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河流等物象,附屬於人物畫,作為人物畫的裝飾背景而存在。

    隨著人們審美修養的提升,對繪畫藝術的認識不斷加深,魏晉南北朝時期,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首先從人物附屬裡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花鳥畫,但在影響力上,還達不到人物畫的高度。

    到隋唐之際,誕生了諸如展子虔、吳道子等繪畫巨匠,他們在畫人物畫時,會刻意縮小人物在畫中的比例,逐漸放大高山流水在畫面中的比例,在他們的倡導下,山水畫逐漸擺脫人物畫的附庸,成為一門獨立的繪畫題材。

    到唐代中期,山水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比起人物畫和花鳥畫,地位還不夠高。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連年戰亂,老百姓顛沛流離,著名畫家荊浩、關仝就生活在這個時期,他們在身份上都是士大夫,卻無法實現修齊治平的文人理想,為了躲避戰亂,只能隱居到山裡,整天面對青山綠水,心中感慨萬千,就透過刻畫崇山峻嶺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和理想。

    荊關在刻畫高山時,通常給高山賦予某種英雄氣概,把它們看成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喜歡給大山營造雄偉壯麗的氣勢,以及頑強不屈的精神品質,時常會在山上畫出一株或幾株挺拔、堅韌的古松,以此來彰顯個人的高風亮節。

    可以看出,他們透過嫻熟的筆墨技巧,透過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修辭方式,把山水畫當做抒發個人情懷理想的工具,給後來“文人畫”的發展指明瞭一個方向,給山水畫技法的完善,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讓宋代山水畫大師董源、范寬、李成等,能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把山水畫推向成熟的高峰。

  • 5 # 夜色主義繪畫

    荊浩為北派山水畫之祖,即山水畫北方畫風的奠基人,也是將山水畫推至中國畫首位的一位關鍵性人物。他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之境,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迴環、大山堂堂的氣勢。荊浩的的山水畫多為全景式山水,特點非常明顯多畫幅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佈置雜植,溪泉彼岸,並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人物活動,使整幅畫面境界雄闊,景物逼真,構圖完整。這種正規化奠定了稍後由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推進的全景式山水畫格局,使山水畫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期。自荊浩之後水墨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中開始佔據主流地位。關仝的山水畫,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廢寢忘食。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在立意上超出了荊浩的格局,顯露了自己的獨特風貌被稱為關家山水。荊浩和關仝一起在形式上和技巧上發展了唐代水墨山水畫,創立了氣勢雄奇的北方山水畫派,畫史上稱為荊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原著,薛寶釵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品質,有哪些廣被詬病的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