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縱橫書法

    這個關鍵是要看“好”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僅從臨的像的目的來說,臨摹的越像當然是越好。

    如果是從書法學習的角度來說,臨摹的像不像,或者說有多少比例像,其實是不太重要的,或者說它的重要性不是放在首位的。放在首位的應該是從蘭亭序裡去找到王羲之的用筆規律,結構特點,空間佈局及審美理想。從這些角度出發,其實我們在臨帖時是不可能完全臨像的,只要找到了上述這些東西,臨摹的像不像已經不怎麼重要。

    如果還能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審美取向,營造自己的書法風格,那就更好了。

  • 2 # 天其書法

    我們學習東西採用的很多的一個方法就是模仿,拿出一個經典的作品當範例,去模仿和學習它,你能把它模仿的像,說明你看懂了裡面的我技法,並且能把它表現出來。

    書法裡的臨帖其實就是一種模仿,用古代的經典的書法作品當範本,去模仿和學習,如果能夠寫像,最起碼證明你可以看懂這幅作品,並且能把這幅作品在技法層面表現出來。

    所以說,初學書法,臨帖一定要寫像。

    寫像證明了你的觀察能力和用筆能力,如果連模仿都模仿不像,更不要說創作了。

    當然,這個“像”是相對的,由於工具、書寫狀態的不同,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像,但是要儘可能的接近原帖,越像越好。

    對於臨帖要寫像,唐代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裡說: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

    初學書法,臨帖要寫像,從古至今已經形成一種共識。

    當然,寫“不像”也是一個階段

    採用這樣方法的書法愛好者一般水平很好了,早已經過了初學階段,他們以前是可以寫像的,只是現在的追求不一樣了。

    臨帖從以前的“無我”進入現在的“有我”階段,不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透過臨帖,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性情。

    這個從啟功先生和清代書法家王鐸的墨跡可以看出,他們的臨帖都不是很像。

    總之,臨帖的像與不像要根據個人情況,對於初學者,是一定要寫像的。

  • 3 # 花萼朵朵

    我從來不認為臨摹書法,是臨摹越像越好。如果要是一模一樣的話,拍照片好了,影印好了,一模一樣,但是沒有意義。

    學書法,學的是神韻,透過臨摹,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精髓、氣韻和神采。

    每個人會有自己本身的氣質和修養,有個人對生活、對藝術的體會。各個不同,寫出來的書法才有意境,才有趣味。

    1000個人臨摹王羲之,臨摹出1000種不同的蘭亭序,那中國偉大的書法藝術才會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

  • 4 # 神韻軒書法

    現代書法名家孫曉雲說過:"臨摹好比是一塊敲門磚,臨習到什麼水平,相對個人的書法創作便到什麼水平″。

    創作時所需的技法,只有透過臨摹碑帖,才能領悟學到手,當然首先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要越像才越好。

    此帖筆法豐富,如寫撇時,簡化了楷書的藏頭護尾,書寫時直截了當,在收筆處挑出一個附鉤,還有直撇出鋒的,直撇藏鋒的,蘭葉撇,弧撇,平撇,豎撇等。

    還應注意臨習時撇的角度有多種,如果畫一個座標系來分析,有從五度到九十度之間的都有。

    捺畫有的變為長點,有的變成長三角形,有的變成燕尾捺,有的變成其它筆形。

    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寫《蘭亭集序》用毫以全鋒三分之一為度,這樣筆毫彈性適中,才寫出精細筆畫,運轉自如。

    趙孟頫臨寫王羲之《蘭亭集序》遒勁秀逸。(見下圖。)

    董其昌臨寫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淡遠之美。(見下圖。)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5 # 布丁筆翰世界

    當然不可否認,如果有能力臨摹的越像肯定是越好,說明你基本掌握了王羲之的筆法。就像蓋房子打好基礎了以後主體就穩了,這樣再學習其他古代碑帖也就得心應手。臨帖初期要精臨,忌範臨。

    在掌握一種碑帖後,再逐步學習其他碑帖。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其實最終的目的是在掌握古人法則的情況下,有自己的影子在裡面是最好的。

  • 6 # 太行線上

    當然不是,首先要多看多思考而後再動手臨摹,學習是筆法和神韻,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寫的一模一樣,沒有任何人能寫的一模一樣!

  • 7 # 一葉小舟82704

    所謂臨帖,首先要形似,就是要臨的像。像個七八分足亦,因為不可能達到十分像。同一書作,同一個人再寫一遍,也不盡相同。書聖在醉酒之下,寫完蘭亭集序後,又寫過多次,均不滿意,才畄下第一幅大作。二要神似,也就是要根據帖的整個內容,所反映的情志而臨寫。入帖是手段,出帖才是目的。師古而不拘泥於古是正道,但這非一日之功。要有鐵桿磨成針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否就是老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