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Fan757125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晚年三句話對後人影響特別大:

    一:時也,命也(時機決定命運)

    二:慎始,善終(選對了就要堅持下去)

    三:盡人事,聽天命(你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給老天爺) 。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做好一件事,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會很不一樣!

  • 2 # 古始之道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學而不厭,毀人不倦!

  • 3 # 一生有你28342

    是的,孔子是懦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孟之道的代表!孔孟之道,主要講仁義禮智信;用現在話說,就是仁義道德!孔子語言很多,比如:孔子的“術知生,焉知死”;對我還是有一定的啟發!也就是,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地活,活好自己;把活的事情搞明白,做好!不要考慮死的問題!孔子認為,活著的事情還弄不明白,為什麼去考慮死的問題!

  • 4 # 北山竹林

    謝網友邀,孔子先生的話只記得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用現在的話大概就是學過的知識能用於平時的實踐,是很快樂的;住得很遠的朋友來了,是一件很歡悅的事呵。

  • 5 # 文城觀點

    簡單翻譯,這一段話主要意思是:“要根據大道來立志,應依據道德節操而執守,該指歸於仁道而不違背,要能遊歷於六藝而適情。

    第一句話強調的是人生應有志於循大道而行,如此格局才會大,胸懷才後廣,追問的是形上之道,志向高遠,境界寬闊,追求的宏大的目標。比如,做生意不只是顧眼前利益,而且更關注未來的長遠利益,就像古人說的:“大商言道,小商言利。”

    第二句話強調的是人生要有底線,要立志高遠,還需有基本底線,要遵守基本的道德準則,人設沒了,便成不了大事,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沒有道德規範,很難追問宏大的問題,為人處世需有德性,德就是“得”,無德很難得到,行為依據德行是成功的基本條件。

    第三據是強調成功人士必須歸於仁道,僅有德行還不夠,還需有仁心,德行是根據約束而做出的,是尊禮不逾矩,而只有仁心才是自己修養成的,賺了很多錢,搞些裝飾門面的慈善活動換來名氣,這是不錯,但不是誠心在做慈善,不是發自內心的善的觀念,就不是仁,仁是內心的訴求,是自己內心的仁。真的有仁心,才有愛心,才能愛人,愛物,愛朋友,愛國家,愛世界,進而愛全天下,是仁的發揮。

    第四句將人生懂得文化、音樂、遊歷等方面的活動,才是豐富的,古人遊“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人生要熟悉“六藝”,熟悉各種文化藝術知識,才是豐富的,“遊於藝”是對“依於仁”的補充,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才能體驗豐富的人生,所以,要讀萬卷書,也要性萬里路。舞蹈、影劇、音樂、美術給人快樂的藝術享受,哲學、歷史、科學、經濟等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是應該知曉的。“遊於藝”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是要能遊歷於文化科學知識和各種藝術,人生在世,就要享受文化與藝術。

  • 6 # 悟思必得

    孔子是一個大學問家、也是一個智慧家,讀《論語》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智慧和道理,孔子的這句話使我很有感觸。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其意就是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穩,做事敏捷,說話謹慎,平時經常反省自己,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不斷改變自己的缺點。數千年過去了,我認為孔子講的這幾句話,在當下對國人仍然有一定啟迪意義的。

    商品經濟社會,使不少人眼裡只有了錢,為利而圖,為了賺錢而失去了道德,失去了誠信,雖說如今有不少人賺了錢,但卻失去最寶貴的東西,那便是德字。尤其是不少人有了錢後便開始吃喝玩樂,用於物質享受,房子要住寬大的;車子要開豪華的;穿衣服要穿名牌的;吃喝要講高檔的,生活總是趕時尚,如此,這種便形成了一股攀比之風,人們在物質享受上相互攀比,使不少人活得越來越累,越來越沒有幸福感和知足感,本來賺了錢,用於物質享受和消費無可厚非,但一味的盲目攀比,過分的追求物質生活既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精神缺失。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物質生活當然是第一需求,但作為現代人更離不開精神生活需求,只有注重精神生活,注重自身的修養人生才能行得遠,才過得更有意義。欣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無論社會怎樣發展,時代如何進步,一個人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過簡潔、簡單的生活方式;一個人要走得遠就必須加強自律,守住寂寞。其實,細細想想,簡潔的生活方式,自律精神與孔子說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和“就有道而正焉”是相同的道理。可見孔子的智慧超群。

    人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後,就要追求精神享受了,就要強化自律精神,做要見賢思齊,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燈紅酒綠誘惑多多,如果一個人寧住寂寞,沉迷於物質生活的享受中,就會走入歧途,就會貪圖安逸和享受,最終就會使人墮落,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時有所聞。

    現實告知我們,越是商品經濟社會,做人越是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因為前面的路總會有坎坷,總會有誘惑,做人就要善於學習,要勤於修身,不能只顧賺錢而學失了人生前進的方向,如此,錢賺得再多,也會失去健康的心態,失去人生生活的意義。正是如此,近些年來,在我國形成了一股學習《論語》熱,這是必然的,也是國人的選擇。

  • 7 # 山堅海闊

    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焉。孔子是言而有信的。這句話與事實結合看孔子的道德說了就做到豈不是小人了。看孔子的行為,孔子自己說的很少能做到,這才是君子。以此也可以理解為說一套做一套就是孔子主張。

    你也許會說就這一條依據嗎?那麼我隨便再說幾條。1,孝的問題,孔子要求宰我守孝三年,自己怎麼做的,熱孝在身就去赴宴被陽貨趕了出來,自己在丁憂期間娶妻,丁憂之所以是二七個月我想很可能是孔子待的頭,自己可沒堅持三年。2,忠的問題,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衛國三年內亂,衛國君問孔子怎麼辦?子曰“軍旅之事謂之學也”跑了,就是說孔子的忠誠只要不打仗,做和平官吏才行。3,義的問題。子路在衛國被殺,同在衛國的子糕跑了回來,孔子讚揚子糕“明大義”。我沒有讀到孔子關於如何義的表述。但和我們俗人的理解都是有不一樣的。

    忠孝節義,孔子主張如何節的?書讀的少,不過肯定也是打折的去做。就是說孔子的所有主張不能損害自身利益,不拿生命堅守自己的原則是第一位的,那麼按邏輯推理下去不拿利益堅守自己的原則也是符合邏輯思維的。孔子嘴上的義,在利面前都可以打折。這或許就是中庸。孔子說了也做了,你要還不瞭解出賣你的時候別忘了,孔子真的有言在先。

  • 8 # 夏慶任135135

    謝邀:子路問孔子:當下何為要乎?孔子曰:悠悠萬事,唯此維大,克已復禮!當時局勢混亂,列國相爭。子路問孔子有何辦法解救。孔子說:當下成千上萬的紛繁之事,最要緊的事,各國都要剋制自已,恢復周室的禮義制度,世道才太平。顏回問孔子:學習何為要?孔子答曰:學而時習之!百聞無一遺。意思是,學習過的東西應經常複習,這樣學的東西才能牢記,不會遺忘。

  • 9 # 感照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0 # 好玩的國學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孔子是中國儒家哲學的開山鼻祖,他的儒家哲學,在漢代以後,成為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國家治理所遵循的重要原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對中國文化影響極為深遠。它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集體心理,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

    孔子的儒家哲學所創立的人與人之間的法則,人如何自立,如何立人,如何立足於社會,如何奉獻於國家的原則,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不管你相不相信儒家哲學,其實你的思維方式言談舉止中,都滲透著儒家文化的價值觀。

    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是仁,這個仁,儒家第二號人物孟子解釋說,仁者愛人。就是說無論你是國君還是普通人,我們都應該有一顆愛人的心。當然,儒家的愛人與墨家的兼愛是不同的,儒家認為我們的愛無法送達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只能從近到遠地去愛,也就是說,我們要愛自己的父母,這叫做孝;我們要愛兄弟姐妹,這叫做悌;我們要愛我們上級,這叫做忠等。

    儒家思想的第二個重要思想是禮。其實這個禮就是秩序的意思。孔子在談到社會治理的時候,講到說首先要正名,因為名不正言不順。這個名就是秩序,後世的荀子更加重視這個。因此,禮就是上下尊卑的秩序。所以孔子說,理想的政治應該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有秩序的社會才能是和諧的美好的社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儒家哲學的核心是人學,是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哲學。孔子在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時候,曾經用忠恕之道來概括。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最為重要的還是恕道: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弟子子貢去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或者說是一種原則,可以作為一生遵循的原則?

    孔子回答說,我們要做一個心胸寬大的人,能要寬容別人,不要做的太小氣太狹隘太自私,這叫做恕道。就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了人際關係的幾個原則:

    第一,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一件事情先看自己能否做到,要是自己能做到,那再要求別人去做。要是你自己都做不到不願做或者是自己強烈反對的,那麼就不要讓別人去做。

    第二,人要有自省和反求諸己的精神。自省和反求諸己的精神,是儒家大力提倡的人生精神。孔子和孟子都喜歡用射箭做例子,來闡明反求諸己的思想。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說,“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孔子孟子理想中的箭手總是從自己身上找理由,而我們往往會為失敗找一百個藉口,卻不肯承認自己有一個錯。就像是射箭,沒有射出滿意的成績,有人會說今天的風太大,也許還會說今天靶子歪。孔子和孟子告訴我們,不要為失敗找藉口,而要為成功找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孟子道德修養的核心精神是“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先想想,自己做的好不好,而不是睜大眼睛找別人的錯。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說:“我愛別人,被人卻不親近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愛別人;我管理別人,卻沒有管理好,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有管理智慧;我待人以禮,但別人卻不以禮待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恭敬程度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會歸服他。《詩經》上說:‘長久地配合天命,幸福就要自己去尋求。’”

    第三,要有換位思考的胸懷,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因為這個世界上,並非只有你一個人,你無法做到唯我獨尊。所以,你要學會尊重別人包容別人!

    那麼,既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它的反命題是否可以成立呢?也就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我們能不能己所欲而施於人呢?

  • 11 # 託福喔喔

    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實千夫指的就是孔孟之徒,孺子牛指大眾,人民。如今許多人甘做千夫也瞧不起孺子牛。這是為什麼?我還是我!你做你的千夫,我做我的"賤民",這就是傲骨,也是一種氣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2019年最艱難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