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個小豆子

    孩子跟著大人要麼就是沒有安全感才跟著大人,要麼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如果是沒安全感那你就好好告訴孩子你會時刻保護著孩子,他會在安全區域。

    要是不知道做什麼就找孩子喜歡的事情讓他去做。

  • 2 # 樸雅讀繪本

    親子之間的安全依戀關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孩子建立起內心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能夠保證孩子未來有勇氣去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我們總是說希望孩子獨立、勇敢、自信、不畏艱難等等,這些良好的品質其實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或者說能夠刻意培養的。事實上,這些的根源都源自於內心的強大,而這份強大,就是父母所給予的,更確切的說,是來自於人生早期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

    有心理學家埃摩森和史卡夫指出,判斷一個寶寶是否和某人產生了依戀關係的標準,就是當寶寶和這個人分離時,他會產生反抗行為,比如強烈的哭鬧。有很多人認為,我的孩子很粘人,每次分離都大哭不止,這是不是說明她的安全感不足啊?有些媽媽甚至因此而產生自責。但實際上,寶寶和母親分離時的哭鬧,正是安全依戀的表現。而與此相反,有些孩子面對媽媽離開時,不哭不鬧,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可能是由於和母親沒有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埃摩森和史卡夫在研究中發現,嬰兒和自己的照料者形成依戀關係要經歷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出生到6周,這段時間嬰兒處於非社會性階段,也就是說新生兒其實對於成年人給她的照顧並沒有明顯的感覺,也談不上和某個人產生依戀。大概到6周左右,嬰兒開始對人的臉產生偏好,這就是最初的社會化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6周到6、7個月,被稱為未分化的依戀階段,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寶寶對成年人的依戀並沒有針對性,儘管寶寶更容易被家裡的人逗樂,但其實這一階段的寶寶屬於誰哄都能開心的。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7-9個月,這個時候大家都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寶寶認生了,見到陌生人就會哇哇大哭,這恰恰說明,寶寶已經建立起了最初的真正的依戀,這一階段被稱為分化的依戀。

    這裡有一個心理學名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那就是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6-8個月,也就是分化的依戀階段,在14-18個月達到頂峰,之後會逐漸下降。但是請注意,分離焦慮並不會完全消除,研究顯示學齡兒童甚至青少年,當必須與自己愛的人長時間分離時,都可能表現出分離焦慮,甚至抑鬱,請注意這都是正常的。

    第四個階段叫做多重依戀階段,發生在9-18個月期間。心理學家發現,嬰兒的依戀,最初都是指向一個人的,通常就是母親,而在其後的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們開始對家庭中的其他人產生依戀關係,有的寶寶甚至能有5個或更多的依戀物件。在這一階段,如果寶寶能夠與父親和母親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那麼這個寶寶的社會反應性會明顯好於只和父母一方是安全依戀的寶寶。所以我們不斷的強調,父親加入育兒的重要性,父親對孩子的付出,不僅有利於家庭關係和夫妻感情,更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好處。各種研究表明,與父母雙方都是安全依戀的孩子,更少表現出焦慮和社會性退縮,也就是說面臨人生挑戰時,能夠更好的適應,那些與父親關係良好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更少有行為問題和犯罪問題。

    改變現狀的策略

    接納孩子的情緒、改善親子關係和滿足內心需求。走到哪裡孩子都要跟著,如果粘人的現狀,只能慢慢來。只有內心的安全,才有孩子的獨立。

  • 3 # 圖喲1

    孩子過於黏膩家長,我自己有如下幾個想法,希望會對題主有一些幫助。

    首先,孩子安全感低。這個情況一般發生在家長需要上班,孩子的分離焦慮期沒有有效度過,導致孩子心理一直對爸媽的步伐甚為敏感,怕自己眼光到不了的地方家長會再次離開自己,所以容易形成對家長亦步亦趨的習慣。

    其次,孩子生長環境。無論孩子屬於老人帶大,還是爸媽帶大,如果出現過小時候過多呆在家裡,撫養人帶孩子接觸外界環境較小,容易養成孩子內向,見人害怕的性格,跟家長出門時,喜歡黏在爸媽的身後。

    然後,家長操之過急的教育。很多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後,自己能有個人時間,認為孩子應該懂事,應該懂得給彼此空間,所以有的時候會對孩子的黏膩表現出很多的不耐煩,或者責罵,希望孩子能有改觀,不過,情況卻是每況愈下,孩子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反而有點愈演愈烈的趨勢。

    情況可能說的並不全面,不過還是建議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還是親和的教育為好,一定要傳達給孩子家長一直在他身邊,無論是短暫的離開還是怎樣,爸媽都是愛孩子,並且永遠都不會離開他。

  • 4 # 浪蕩的野鬼

    那得看孩子處在什麼年齡,如果三歲以內,那不奇怪,特別是寶媽自己帶的娃。如果三歲以上,那可能孩子是有些缺乏安全感的,要給她足夠的安全感,慢慢引導他獨立!

  • 5 # 河馬爸爸

    1.你要告訴他,和他說爸爸媽媽離開在邊上你不用擔心,有事情叫我們。爸爸媽媽會第一時間來。

    2.其實多說明孩子是能慢慢理解

    3.孩子粘著你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不用硬分開。也要慢慢改變。

  • 6 # 媽咪驛站

    孩子喜歡粘著大人這是小動物的本能,想想我們見過的小貓小狗,小雞小鴨是不是也總是跟在自己媽媽身邊呢?所以家長不用太過刻意的去糾正孩子粘人的行為。孩子粘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缺乏安全感

    我的寶寶在一歲的時候其實不是很黏我的,可是有一次我因為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不能帶她一起走,就把孩子暫時交給其他人幫我看管幾分鐘,誰知道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就那幾分鐘,幫助,照顧寶寶的人都受不了她這麼傷心,把孩子抱來找我,從此以後,我無論走到哪裡,寶寶都要找我抱,小推車也不坐了,就要抱。可見安全感對寶寶來說極其重要,千萬不要做任何讓寶寶缺乏安全感的事情,他們的記性在傷害他們感情的事情上特別的好。

    無聊,想要父母陪著玩

    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寶寶,這個寶寶一定是很無聊的,我的寶寶就是有時候能自己玩,但是當她把所有的玩具都玩了一遍以後,她就會來粘著我,要我抱,或者帶她出門看“稀奇”。所以寶媽可以沒事多帶寶寶出門玩,他交到朋友了,就會暫時“忘記”你的存在了。

    想知道父母都在做什麼

    動物世界裡小動物們為什麼緊跟著媽媽?因為它們需要從媽媽身上學習本領。同樣的,人類的寶寶也是非常好學的,他們跟著我們可以學習到他們覺得很有意思的語言或者肢體動作,他們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充滿了好奇,也對爸媽的物品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所以當你的孩子粘著你的時候,不妨當個小跟班,邊做事邊告訴他們你在做什麼,跟他們碎碎念,也有助於他們的語言系統發育!

    其實我覺得寶寶現在粘著你是好事,證明你照顧他照顧的比較多,所以他想時時刻刻都跟你在一起,想想人生短短几十年,而孩子們粘著我們的時間也就這麼幾年,等他們再大一點,上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了,他們就有自己的朋友圈了,也會對我們漸行漸遠,我們可能會特別想念他們小時候粘著我們的樣子吧。所以珍惜現在的時光,多給他們一點溫暖,抱抱他們,陪他們說說話,抓住這個培養親子感情的機會,我們陪他們小,他們陪我們老!

  • 7 # 三城一郭

    大人走到哪裡孩子就跟到哪裡,寸步不離,若不這樣,孩子就哭啼個不停,這讓大人很煩,什麼事也做不成。

    怎麼改善孩子的這種行為?

    不要強化孩子的行為,首先要讓孩子放鬆,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參與做一些事情,讓孩子感受到輕鬆和愉悅,沒有警備心裡,沒有恐慌,像是感覺到父母一下子離開他去了。其實,這樣,孩子多數是沒有安全感。父母不要動不動就吼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這樣孩子容易害怕,沒有安全感。主要是給孩子營造一種愛的氣氛,其實走到哪裡是可以讓孩子參與的,慢慢的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不會丟下他,他是安全的。大一點的孩子能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的不友善,通常,別人,親朋好友,鄰居等會逗孩子,取笑孩子,拿孩子說事,逼問孩子,等等這一切對於孩子來說是無法突破自己心理的,所以,作為父母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不要以大人的面子來傷害孩子。

  • 8 # 綿羊媽媽

    大人走到哪裡,孩子就跟到哪裡,寸步不離人,說明孩子沒有安全感。

    特別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喜歡粘著經常照看他的大人,就是想從大人那裡得到安全感。對於孩子粘人,父母如果表現出不耐煩、斥責、講道理,希望孩子懂事來達到讓孩子不粘人的目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於粘人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1.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無條件的接納和滿足他們。

    這一點,是一個幼小孩子形成安全感的基礎。

    如果孩子在你正忙著的時候要抱抱或者很累的時候要抱抱,是很考驗父母的脾氣的,而孩子根本不知道他的這一行為會給你造成困擾,他只是單純地想要從你那裡獲得安全感。

    這時有智慧的父母會痛痛快快的抱起孩子,你會發現,做一番簡單的擁抱後,孩子情緒更穩定了,也更能接受父母的意見了,比如你告訴他:媽媽等會要洗碗,你自己玩一會玩具好嗎?他真的能安靜的玩玩具而不去打擾你。

    這是因為,一個簡單的擁抱會促進內咖肽釋放,引發愉悅感,身體接觸不僅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能促進他們身體更健康的發育。

    2.父母在對待孩子粘人這件事上要保持情緒穩定。

    這裡所說的情緒穩定,不不是說父母不會發脾氣,永遠慈祥,而是指對待孩子的態度,要保持一以貫之的堅持。

    比如,平時你跟孩子正常互動的時候,你的語氣、表情都很平和,如果當你需要做事的時候,孩子突然很粘人,你的語氣、表情就不自覺的緊張或不耐煩,這些在孩子看來,是對他們粘人行為的支援,他們很可能會用粘人這樣的行為來繼續探索你還會有什麼表現。

    3.孩子安全感的形成還需要孩子具有獨立經驗的支援。

    獨立經驗支援就是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要放手一些事情讓他自己做決定。

    有些父母憑藉自己的經驗給孩子做決定、不斷否認孩子的感受、行為,讓孩子對自己的感受都沒法相信,只能被迫選擇相信媽媽,所以,他會要一直粘著媽媽。

    總之,父母在對待孩子粘人的事情上,不要抗拒,也不要覺得是一種負擔,用正向的態度去和孩子接觸,在孩子需要親子聯結的時候儘量滿足他,保持情緒穩定,不急躁、不生氣,多給孩子肯定,對有些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慢慢的,孩子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他也就能漸漸不會粘著你了。

  • 9 # 肉肉鬧鬧的媽媽

    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概六個月),要去上班,跟孩子的第一次分離,我就跟孩子說:媽媽去上班了,天黑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每天如此,不上班的時候,自己出去也主動跟他們告別。孩子其實什麼都懂,他們知道媽媽走了還會回來,所以現在為止,孩子還沒有出現一直粘著我的狀況。我想一直粘著大人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大人陪伴孩子時間太少,孩子依戀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很珍惜和大人在一起的時間。我們大人就要儘可能多陪陪孩子;另一方面就是大人離開孩子的時候並沒有給孩子講清楚幹嗎去?什麼時候回來?孩子潛意識裡擔心被拋棄,大人就要有意識多和孩子溝通,建立他們的安全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10 # 大理高素質農民培訓

    好好領在身邊吧,畢竟很快就會長大離家!帶在身邊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大人的交際能力。千萬別煩他,這樣也能增進你和孩子的友情,在玩中學,學中玩,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11 # 樂玩益智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真正得到過愛的迴應的孩子,才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獨立應對外面的世界。我兒子一歲多的時候,也很黏人,上個廁所都要開著門跟他說話,孩子在6個月到3歲之間,出現黏人的狀況很正常,他需要媽媽在身邊隨時滿足他的需要,比如餓了,馬上會有奶喝,尿布溼了,有人給他換,想要玩兒,有人會陪他。這樣他在碰到危險的時候,可以隨時尋求幫助。

    如果小孩3歲前黏人,儘量滿足他,不要急著把他推開,此時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是出於心裡安全的需要。比如讓他跟人打招呼,他躲在你身後,說什麼也不肯開頭,那就不要逼他;比如讓他跟其他小朋友玩遊戲,他就是牢牢抱著你的大腿不撒手,那就給他一些時間放鬆,直到他願意加入。

    如果3歲後還黏人,絕對不要冷處理。有些媽媽覺得黏人的孩子不獨立,尤其是男孩子,會不會“娘娘腔”,於是不管你怎麼跟著我,我都不理睬。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能更加傷害孩子,他們的感受是:媽媽把我推得好遠,她不愛我了。為了找回媽媽的愛,他會表現得更加黏人,生怕被你拋棄了。

    如果你手頭正忙,就告訴他耐心等幾分鐘,忙完就來陪他。這樣的做法會讓他的測試得到肯定的答覆:媽媽還是愛我的。如果孩子能把原因說出來,說明他的安全感建立的很好,你該高興才對。所有黏人的孩子都不是莫名其妙、故意跟大人做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敏感油痘肌要怎麼修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