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前1那些事兒

    那時,正統儒家講的是名正言順,皇帝的位置才能做得穩。

    李淵是他父親,李世民早已控制了李淵,所以根本不需要殺李淵,李淵配合,則大家體面些,不配合,也可以軟禁起來。若是再多一個弒父的罪名,那李世民的臉面也可以不要了。

  • 2 # 品茶聽禪

    當然想過。不僅想過,肯定還會有預案。

    連兄弟都殺了,還能顧忌殺父?

    這個時候就是逆我者亡!

    李淵是個聰明人,這個時候當然不會逆天行事了。

  • 3 # 大獅

    這個問題也許只有李世民自己清楚,他心中想的什麼我們哪裡知道,最多是咱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一下。

    筆者認為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並沒有殺李淵的打算。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知道自己無法阻攔秦王登基大寶的決心,事已至此,再難過也沒有用,他很明智,選擇了退位。

    李世民名義上尊父親為太上皇,但實則李淵處於軟禁狀態,這個時候李世民沒有必要背上弒父的罵名。

    李淵也很識趣,當年隋文帝離奇死亡之事他記得很清楚,他不想成為第二個隋文帝,因此他不再過問任何朝中之事,也不見那些舊臣,只在自己的宮中每日靜坐,鬱鬱寡歡。

    也許是李世民覺得愧對父親,因為不惜財力物力為父親建造大明宮。不過大明宮還沒有建好,李淵就死了。為什麼李淵會死的這麼快,無非是抑鬱所致。

    自古帝王之家無父子,權利爭鬥使人沒有人性,雖然帝王富有四海,但是卻少了普通百姓家的人情味!

  • 4 # 史話常侃

    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但李世民的計劃是要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裡然後逼其退位,如果不讓位的話可能會遭毒手的。關鍵是李淵的態度還算配合,當尉遲恭一手持矛一手提著建成、元吉的首級來見李淵的那一啥那,皇帝是大驚失色、悲痛不已,但更多的是恐懼,世民既然能殺掉自己的親兄弟,殺父親也不是不可能的。李淵想到這裡知道事已至此,為時已晚。經過瞬間的思想鬥爭,皇帝只好接受事實,配合政變的最後安撫工作,下旨所有軍隊皆受秦王掌控。過了三天,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月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為大唐第二位皇帝。

  • 5 # 張睢陽齒

    “確認過眼神,皇位傳給了對的人”

    李世民沒有想過殺掉李淵,不是他心慈手軟,而是已經沒有必要。

    玄武門事變當天,李世民派心腹大將尉遲敬德披甲執槊進入皇宮,聲稱是要為李淵站崗,事實上已經軟禁了唐高祖,控制了皇宮守衛。

    三天後,唐高祖被迫下令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此後,李世民將自己親信全部安插在朝廷要職,徹底掌握了全國政權。兩個月後,李淵禪位,李世民即皇帝位,此後李淵再無威脅帝位可能,兩人一直相安無事。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大將李靖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押往長安。李淵聽聞頡利可汗被抓,長嘆說道:“漢高祖有白登之圍的恥辱,現在我兒子能剿滅突厥,皇位託付給他,我還愁什麼呢”。於是李淵與李世民在凌煙閣大宴群臣、諸王、公主,李淵親自彈琵琶,李世民下場跳舞,直到夜裡很晚才結束。玄武門事變五年後,父子之間的尷尬才有所緩解。

    又過了五年,即635年,唐高祖駕崩,史書並未記載唐太宗有何悲痛。可見當年父子反目、兄弟相殘,還是在二人心頭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創傷。

  • 6 # 星耀古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回顧下"玄武門之變",這次事變是秦王李世民一手策劃並發動的針對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斬首行動。整個事件分兩步進行,在玄武門由李世民親自帶隊埋伏外玄武門,等太子和齊王出現直接將兩人幹掉。而同步進行的是另一路人馬直接進入太極宮,控制皇帝李淵,逼迫李淵退位交出權力。當然太極宮的行動史書上是不可能記載的,這也為後人對於李世民囚禁慈父、篡改史書帶來詬病。

    兩路行動都非常成功,接下來就是李世民當上了太子,接下來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開創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貞觀之治"。

    至於說李世民登基後殺李淵的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在控制太極宮的過程中,如果李淵極力反抗,在那個時候是可能被殺的。而如今李世民的政治目地已經達到,政權已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在這個時候是絕對不會再殺李淵的。

  • 7 # 丫丫侃神劇

    玄武門前,李建成與李元吉被屠戮後,李世民帳前悍將——門神爺尉遲恭,披甲持劍、氣勢洶洶的出現在了李淵面前。看著尉遲恭帶血的甲衣、冰冷的眼神,政治嗅覺靈敏的李淵,早已看清形勢。李淵是聰明人,他知道李世民的兇殘。什麼都不說了,誰手裡有刀,誰說了算。真是虎子無犬父啊,李世民和李淵,這兩位成熟政治家的完美表現,不僅顧全了雙方面子,還穩定了當前局勢。

    其實李世民不是不敢殺李淵而是沒必要那麼做,他最大的威脅是太子李建成,經過周密的佈局,嚴謹的實施,天策府勢力在玄武門之變中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射殺李建成、李元吉之後,是尉遲恭穿著盔甲帶著武器,覲見李淵,向他彙報說太子李建成謀反已經伏法被誅。李淵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這陣勢一看就明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此時與李世民翻臉也於事無補,弄不好還得搭上自己的老命。

  • 8 # 唐風宋月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戮弟,然後派心腹尉遲敬德披甲仗劍入宮,要求李淵認清形勢,承認既成事實,立李世民為太子,下詔宣佈李建成李元吉謀反,讓太子府和齊王府的人放下武器投降。李淵很識相,答應了尉遲恭的條件,然後站在門外的李世民走了進來,含著李淵的乳頭嚎啕大哭,李淵說,幸虧你還活著,要不我就成了懷疑曾參殺人的曾母了。

    曾參是個孝子,街上有個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人了,鄰居跟曾母說,你兒子殺人了。曾母不信,又說,還不信,再說,曾母扔下縫紉機跑路了。因為她相信兒子殺人了。李淵意思說,自己開始也不信李世民造反,李建成說了第一次不信,說了第二次不信,第三次信了,差點把李世民殺了。

    其實李淵此話就是向李世民示好,兒啊,誤會,一切都是誤會,都是你大哥挑撥離間,老爸糊塗啊。沒過一個月,李淵就把皇位讓給了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李淵是個硬骨頭,打死不交權,不承認既成事實,宣佈李世民才是造反者,讓各地非秦王府勢力起兵勤王,那麼李世民能把他怎麼樣?不外三個結局。

    第一,殺了。這是下策。在古代以孝治天下,尊君愛國乃是做人本分,弒君弒父可謂人神共憤,但是皇權面前父子情算個屁呀,歷史上弒父之君多了去了,所以如果李淵拒不交權,李世民也只好出此下策。事實上在李世民的策劃中殺死李淵也是備選專案之一。尉遲恭披甲仗劍進殿就是明顯逼宮去的。為啥李世民不跟著一起進去,就是想知道李淵是否屈服。如果李淵不屈服,那麼情勢所迫,李世民也就只好讓尉遲恭殺了他。只不過日後尉遲恭會成為李世民的替罪羊被殺人滅口,成全李世民的忠孝之名。

    第二,軟禁。如果李淵不屈服,但是還不能一下殺掉,也就只好軟禁起來,李世民登基上位,宣稱李淵身體不適需要休息,再偽造一份禪位的詔書。總之主動權在李世民手裡,想怎麼著都行。過上一段時間,隨便給李淵下點藥把他毒死,宣稱病死了。到時候誰會管他死活啊。

    第三,架空。依然尊李淵為帝,但是朝政大權已經到了李世民手裡,李世民可以像曹操司馬懿諸葛亮蕭何還有篡隋之前的李淵一樣,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李淵無非一傀儡而已。當然這種局面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李淵就會不明不白的掛掉,李世民順利上位。所以李淵禪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 9 # 理工男讀歷史

    客觀的說,李世民肯定想過,但絕對是最後的一個選項,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實施。

    首先,在玄武門之變時,為了取得最後的成果,殺李淵是選項之一。

    殺了建成、元吉後,是尉遲恭一個人身披重甲、手持長矛走到李淵面前,逼迫李淵交出軍權。這時,史書上沒有記載李世民在做什麼,但可以肯定是在附近,準備指揮尉遲恭下一步的行動。等到局勢平穩了之後,李世民才出來和李淵見面,並請求李淵的原諒。在此之前,即使李淵死了,也可以推到尉遲恭身上。

    當時長安周圍有李淵數十萬大軍,玄武門外還有建成、元吉的數千精兵,皇宮守衛至少也有上萬人,李世民只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段內佔據了主動,形勢隨時可能逆轉,這種緊急時刻,容不得多想。如果李淵堅決不答應,李世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讓尉遲恭殺了李淵,奪了兵權,再把所有知情人、懷疑人都殺光,長安將血流成河;二是放棄行動,逃出長安,李淵如果另立太子,李世民就整軍父子交戰。

    而當時建成、元吉已經死了,李淵性命掌握在尉遲恭手中,李淵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是大機率事件,值得一賭。這應該是李世民第一次考慮殺李淵;

    李世民即位後,為了穩固權力,殺掉李淵也是選項之一。

    李世民即位後,對李淵舊臣基本上都沒有重用,但新人上舊人下的過程也充滿兇險,一旦有人打著為李淵爭位置或者有另立新君的想法,李世民也將很是被動。這時,如果李淵配合,主動體現出無意權力的想法,好多風險將會消弭在萌芽狀態;而李淵如果不在了,有些人沒了藉口,一些隱患也會消除。另外,李淵雖然當了太上皇,但未必沒有一些後手,萬一發動沒準會很麻煩。

    因此,李淵活著肯定是比死了好,至少不用擔上一個弒父的惡名。但如果李淵不配合,李世民為了自己的位置,那就只能去死了。這應該是李世民第二次考慮是否殺李淵。

    李淵也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本來是個很愛出遊、打獵的人,在太上皇九年期間,基本上不離開自己的寢宮。一心享受,不斷造小人,差不多有近10個孩子是當太上皇之後生的,那時李淵已經是年過六十的老人了,還有如此旺盛的生育力,不得不佩服。

    而李世民即位初期就連續取得數次大勝,尤其是活擒了西突厥頡利可汗,讓李世民的位置穩如泰山,逐漸已經沒有殺掉李淵的必要性了。這時李淵的火氣也逐漸消退,在馬周等人的勸諫下,父子之間的關係逐漸緩和,李淵死前應該沒有什麼遺憾。

    傳說中還有李淵詛咒李世民的兒子也會兄弟相殘,如果是真的,我個人對李淵未免會輕看一些,這絕對不像個爺們兒的想法。

    總之,李淵死活不取決於李世民,而是李淵自己。而李淵的兩次選擇都使自己活了下去,大唐開國皇帝可不是一般人。

  • 10 # 奶粉的搬運工

    首先,在玄武門之變時,為了取得最後的成果,殺李淵是選項之一。殺了建成、元吉後,是尉遲恭一個人身披重甲、手持長矛走到李淵面前,逼迫李淵交出軍權。這時,史書上沒有記載李世民在做什麼,但可以肯定是在附近,準備指揮尉遲恭下一步的行動。等到局勢平穩了之後,李世民才出來和李淵見面,並請求李淵的原諒。在此之前,即使李淵死了,也可以推到尉遲恭身上。

    當時長安周圍有李淵數十萬大軍,玄武門外還有建成、元吉的數千精兵,皇宮守衛至少也有上萬人,李世民只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段內佔據了主動,形勢隨時可能逆轉,這種緊急時刻,容不得多想。如果李淵堅決不答應,李世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讓尉遲恭殺了李淵,奪了兵權,再把所有知情人、懷疑人都殺光,長安將血流成河;二是放棄行動,逃出長安,李淵如果另立太子,李世民就整軍父子交戰。

    而當時建成、元吉已經死了,李淵性命掌握在尉遲恭手中,李淵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是大機率事件,值得一賭。

    李世民沒有想過殺掉李淵,不是他心慈手軟,而是已經沒有必要。

    玄武門事變當天,李世民派心腹大將尉遲敬德披甲執槊進入皇宮,聲稱是要為李淵站崗,事實上已經軟禁了唐高祖,控制了皇宮守衛。

    三天後,唐高祖被迫下令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此後,李世民將自己親信全部安插在朝廷要職,徹底掌握了全國政權。兩個月後,李淵禪位,李世民即皇帝位,此後李淵再無威脅帝位可能,兩人一直相安無事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大將李靖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押往長安。李淵聽聞頡利可汗被抓,長嘆說道:“漢高祖有白登之圍的恥辱,現在我兒子能剿滅突厥,皇位託付給他,我還愁什麼呢”。於是李淵與李世民在凌煙閣大宴群臣、諸王、公主,李淵親自彈琵琶,李世民下場跳舞,直到夜裡很晚才結束。玄武門事變五年後,父子之間的尷尬才有所緩解。

    又過了五年,即635年,唐高祖駕崩,史書並未記載唐太宗有何悲痛。可見當年父子反目、兄弟相殘,還是在二人心頭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創傷。

  • 11 # 我們不Low

    這個問題,只有李世民本人才能給出準確的回答了。

    個人認為,李世民不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中華的孝道文化,就不允許李世民有這樣的想法,一方面是因為父子關係,另一方面則是政治需要。

    本身李世民就是隨著李淵南征北戰,就情感而言就不應該會有這種想法,也有人說帝王無情,但在玄武門之後,唐朝就已經是在李世民的統治之下了,弒父是完全沒必要的。

    當時,唐朝建立不久,中央集權還不完善,如果李世民背上弒父的汙點,相信唐朝的統治也會被危機,因為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本身就有得位不正的嫌疑,一但背上這個汙點,相信會有不少具有實權的陰謀家以其德行有虧的名義反對他。

    綜上所述,我認為李世民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為什麼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