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河南Z先生

    椅始源於魏晉和隋朝,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現交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於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中國古典傢俱中,有:交椅、圈椅、太師椅、燈掛椅、官帽椅等等。

    交 椅

    交椅早在唐代就出現,後來在宋代得以流行開來,因為椅子腿呈交叉的形狀,因此得名“交椅”。

    圈椅

    圈椅,由交椅發展而來。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

    太師椅

    太師椅是古傢俱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原為官家之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放在皇宮、衙門內便帶官品職位的涵義,放在家庭中,也顯示出主人的地位。

    燈掛椅

    燈掛椅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中國椅式傢俱,五代時期已經出現。明代燈掛椅的造型整體感覺是挺拔向上,簡潔清秀,這是明代家居造型的特點,可以說是明代傢俱的代表作。

    官帽椅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式官帽椅兩種。古代冠帽式樣很多,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書中和舞臺上常見的。官帽椅當然不是可以掛帽子的椅子,那樣對古時候道貌岸然的官兒們來說就太有失體統,大礙官儀了,不尊儒法,妄為聖人門生。官帽椅的形制早在宋代就已經基本定型。很多朋友都知道宋代的“官帽”都是後高前低的形制,和從側面看官帽椅的樣子非常相似,故而得名。

    禪椅

    禪椅是一種比較大的椅子,因禪師可以盤腿坐在裡面修禪而得名。

    現代平椅

  • 2 # 一縷青藍

    中國古代最早是“席地而坐”的,席就是坐著用的東西,古代用毛草、樹葉、竹子、樹皮、獸皮等材料製成的“席”。所以大家在一起吃飯叫宴席。

    在《後漢書.五行志一》中說:“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境為之。”書中所說的“胡床”應該是現在小馬紮的前身。“胡床”不僅皇帝喜歡,京都的達官貴人也喜歡。這東西平民是用不起的。

    椅在唐代的書籍裡才有記載,畫裡也有展現。不過平椅在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裡有出現過,坐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皇帝之類的)

    到了唐代坐的形式多樣化,可以席地而坐,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坐在椅子上的,從下面仕女圖中就可以看到。有貴婦,有妃嬪等。

    宋代高型傢俱得到了極大發展,不僅是椅、凳等高型坐具,平椅也走進了一般家庭,皇帝或達官貴人的坐椅在裝飾上是精益求精,一般有錢人家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區域性裝飾,求其畫龍點睛的效果,較突出的就是喜歡在桌腿上著意用心,有馬蹄腿、彎腿、託泥下加龜腳以及各種形式的雕花腿子等等,所以,宋代的桌椅腿子變化最多。

    明代仇英《竹林品古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從畫中可以看出坐椅的形狀簡潔大方。

    從清代畫家吳球的《豳風圖》中可以看出坐椅也是很大的。這是富貴人家才有的場景。

  • 3 # 身懷絕技全靠演技

    生活在現代的人,真的是很幸福,現代的人除了睡覺是最常見的狀態,其餘最常見的狀態就是“坐”了,出門有車子坐,上班有椅子坐,這“坐”也排在古時的六藝之中,也就是坐姿禮儀。

    關於古代人們的坐姿是很有講究的,那現代的人,到哪都有地方坐,那這古代的人是怎樣坐呢?

    一、坐不安席

    古代的房屋的地面都是用 白灰鋪成的,雖然整潔美觀,但是隻有幾塊席子讓人坐,不過,這席子的質地都有所不同,普通人家的席子,就是一般常見的草蓆,富裕或者官宦人家的席子,就是比較珍貴的蒲席。

    蒲席還會以絹布飾邊,不過,不管是哪種質地的席子,都是要端正的擺放在合適的位置,不然是很不尊重的,在《論語鄉黨》裡,就有“席不正不坐”的說法。

    古代的“坐”概念很廣泛,“坐”、“踞”、“拜”、“跪”,最體面的一種坐姿就是,雙膝跪地,小腿平置於地,臀部坐在腳後跟上,這算是比較舒服的一種坐姿了。

    其中“跪坐”的姿勢很不舒服,時間久了會腿腳麻痛,更是令人難以忍受,以前就有大臣議事的時候,就是這種坐姿,上面的人在那說個不完,下面的人在那坐立不安,但是即使是這樣,也不敢亂坐。

    古人因為忍受不了這樣的坐姿,在先秦時,就出現了像靠椅一樣的竹製“憑几”,上身撐在憑几上,就比以前的坐姿舒適多了,到了冬天,還會在憑几上鋪上毛製品。

    二、坐我東閣床

    秦朝初期,一種新的坐具,“床”出現了人們的視野,普遍出現在貴人家的堂廳,供家裡的長者坐,其他人還是坐在蒲席上,後來,有貴族們會在背後和旁邊,用絹設屏,很是奢華。

    古時的“床”都是用來坐的,和我們現在當作寢具的床,用途和樣式上大不相同,《木蘭詞》中就有“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但是這並不是歇息的意思,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也是在堂前床上作的。

    我們看過很多的古裝劇,大家都會看到皇帝的龍椅,正是坐具“床”演變而來的,龍椅可是很寬大的,兩側還有扶手,靠背更是雕刻蟠龍,不得不說古代帝王的莊重威嚴。

    三、椅子、交椅

    後來,隨著胡人進入中原之後,胡人沒有跪坐的習慣,再者就是北方的佛教,也不提倡跪坐,直到盛唐時期,才終於有了高傢俱與垂足,唐人也一改以前貴族乘車的習慣,改為騎馬。

    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不發生著

  • 4 # 寶貝國學愛朗讀

    【椅子的發展】

    古代椅子的發展,可以簡潔地用四個字來概括:從低到高。在早期的時候,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直至後來椅子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生活起居習慣。

    “椅子”這一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所謂“胡床”,並不是後來意義上的臥具“床”,而是一種形似馬紮的坐具。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又《後漢書·五行志一》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公元168-189年)。

    胡床因其形態特點又有“交床”和“繩床”之稱,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而且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傢俱品類中是等級較高的品種,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客才有資格享用。

    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唐代始有靠背。宋代陶谷《清異錄》雲:“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扈駕,欲息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坐’。”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有了靠背之後的胡床,更近於後代所稱的椅子。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中記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中可知,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也正是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開始被廣泛使用。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了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其中唯一以官職命名的“太師椅”,就是在宋朝的時候出現。

    明代是我國古典傢俱大繁榮的時期,直到現在,明式傢俱依然是最具特色的漢族傳統傢俱。明代中期,簡約、古樸的審美理念已越來越普及,人們推崇素雅、高古的傢俱風格。椅子也隨著傢俱製作整體水平的提高而愈益精良,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開始了這種時尚的追求,並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明式特徵”。同時,文人對傢俱設計的直接參與和間接指導,又進一步提高了椅子的製作水平及藝術內涵。如書畫家文徵明在椅背上題文刻字:“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煮苦茗啜之,弄筆窗間,隨大小作數十字,展所藏法帖筆跡畫卷縱觀之。”

    到了清代,椅子進一步發展。傢俱設計中高古、典雅、簡潔、明快的明式之風逐漸被重灌飾、輕功能的清式時尚所取代,椅子也開始進入了清式風格時期。同時,椅子使用的範圍迅速擴大,種類空前增多,內房有小姐椅,孩童有孩童椅,店堂有錢櫃椅,內急有馬桶椅,椅子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

    【擴充套件閱讀】

    我們所常見的古代的椅子多數都是以明清為主,椅子的種類很多,大概分為一下幾種:

    1、交椅

    交椅就是我在文章開頭中提到過的,它類似於現在的馬紮,是原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摺疊坐具,可以摺疊,便於攜帶。

    2、圈椅

    圈椅是因靠背與扶手相連成圈形而得名,是交椅的改良版,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圈椅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

    3、轎椅

    轎椅與圈椅的外形很相似,但腿足很短,使用時要加上盤底,穿上轎杆,抬起來行走用,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富貴人家出行時乘坐的椅具,前後各一人肩扛臺槓,主人端坐其上。

    4、靠背椅

    沒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製作簡單,所以式樣不多。

    5、 明式四出頭官帽椅

    四出頭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樣之一,是一種搭腦和扶手都探出頭的椅式傢俱,其造型像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名,是傢俱檔次的象徵。

    6、躺椅

    躺椅是一種休閒椅,特點是後仰的靠背很長,人可以很舒適的仰坐在上面,看來古代的人就很懂得享受啊!而且有的可以摺疊,有的是腳踏部分是組合式的。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7、清式官帽椅

    清中期,官帽椅大量使用,做法也與明式官帽椅大不一樣,故為清式。明式則是略向後傾,背板多為曲線形,清式官帽椅的紋飾比明式更為華麗,工藝也更加精湛,但結構上沒有明式科學。

    8、清太師椅

    唯一一個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原為官家之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造型厚重莊嚴,成排陳設在廳堂之上,以顯示主人的地位。

  • 5 # 阿Wei視角

    古代平椅是什麼人坐的?

    所謂的平椅是指相對於皇帝坐的龍椅而言。 現今主流的觀點認為“椅子”是從古埃及發源的,大約4600年前,古埃及新國王時期出現了椅子。所以沒有 椅子 之前,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我國 原始社會更不用多說, 大家都是茹毛飲血,衣不遮體, 根本就沒有椅子這一說。上古人無論尊卑均跪坐於地上,一方面是因為兩漢以前國人不穿合襠褲,兩腿之間只纏一塊被稱為“褌(kūn)”的兜襠布,若是數人著此種下裳相對盤膝跌坐,那畫面就太“ 美 ”了,簡直不敢想象 。 到了兩漢時期,隨著長褲的逐漸流行,一種新的坐具“床”開始出現。“床”開始普遍出現在貴人家的堂上,供唯一最尊長者跪坐,而其他人則仍然坐在席上。

    五胡十六國的戰亂年代,入主中原的胡人普遍沒有跪坐的習慣,為順應垂足坐,高傢俱椅子在唐代開始流行起來。 椅子因供人依靠安坐,故而初始被稱為“倚子”,最早在敦煌西魏壁畫中作為菩薩的坐具出現。 唐時軍中流行西方傳來的“ 胡床 ”,因胡床可紮在馬上攜帶,故又名馬紮。唐軍作戰時,將領常坐在胡床上指揮戰鬥,這種派頭也被土匪學去,盜匪頭目常坐在胡床上指揮搶劫。 到了宋代,盜匪們將胡床交叉向前的腿部向後延伸,形成可以躺靠的背部,而這種改進的胡床,被世人稱為“交椅”,《水滸傳》中諸位頭領於聚義廳上所坐的交椅,頭把交椅也叫第一把交椅,是權力或者地位最高的象徵,中國從古至今就有根據身份地位排座次的傳統,典型代表就是水滸傳中的梁山108將在堂中開會時,就有排座次。

    需要注意的是,直至唐代“床”指的多是坐具。《說文》中所謂“安身之坐者”,與當今做為寢具的床在用途和樣式上大相徑庭。 唐代敦煌壁畫《維摩說法圖》中,維摩詰所坐即為典型的唐代大床; 古詩中木蘭歸家“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並不是“躺 ” 著歇息,而是 “ 坐”著;李白“床前明月光”描繪也正是“ 坐 ”在堂前床上仰望明月的場景。

    太師椅是古傢俱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 太師椅原為官家之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放在皇宮、衙門內便帶官品職位的涵義,放在家庭中,也顯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後,廣東傢俱生產蓬勃發展,原為官家之椅的太師椅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一種椅具,它的名字很形象,因其形狀酷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來。官帽椅線條優美,坐面寬闊,同時兼有裝飾功能和實用功能,這可能是當時因文人所需要的一種境界而設計的造型,多為文人及達官貴人所用。

    圈椅之名是因圓靠背狀如圓圈而來,宋人稱之為“栲栳樣”。“栲栳”為以柳條或竹篾編成的大圓筐,圈椅後背和扶手一順而下,不似官帽椅有梯級式高低之分,腋下一段臂膀也得以支撐,非常舒適。

    中國椅:坐的不止是椅子,更是文化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聖羅蘭氣墊幹皮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