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海洋帆胡洋書法
-
2 # 文如煙
《蘭亭序》是中國文學和書法上的“雙璧”,尤以“天下第一行書”之名聲聞天下,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1、王羲之召集蘭亭集會《蘭亭序》 是東晉穆帝永和 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 與 謝安、 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
隨後,大家請此次集會的召集人王羲之將各自所賦的詩作編成一集。為此,王羲之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
2、《蘭亭序》的 傳說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所收錄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蘭亭集序》自寫成之後,王羲之自己十分珍愛,決意將其傳之子孫。這裡也充分說明,《蘭亭序》確是王羲之所書。
在唐太宗這時,王羲之的七世玄孫當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堅決不肯把這個東西給人,後來他死了,在死前就把這個《蘭亭》給了他的徒弟辯才和尚。
唐太宗對於《蘭亭序》久仰大名,十分仰慕;多重嘗試想要獲取都未成功,眼看硬要不成就改為了智取。
於是,他派他的監察御史蕭翼扮成書生和辨才和尚接近,透過下棋,聊天等方式與辨才和尚套近乎;聊天中,他們聊到了王羲之的書法,不知道是辯才和尚為了顯擺,還是為了證實,辯才和尚忍不住就從屋樑上取下真跡給蕭翼看。
蕭翼一看,果真是真跡,就馬上把它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失去了真跡,非常難過,加上驚嚇過度,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而唐太宗呢,把真跡騙到了手,臨死的時候還要把它放在枕下陪葬。
到了五代十國時候,一個叫溫韜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開啟,只為尋找傳說中的真跡,可惜還是沒有找到。就這樣《蘭亭集序》在唐太宗去世之後為後人留下了無數謎題。
3、有關《蘭亭序》的爭議,《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但議論歸議論,事實就是事實。
據說,《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之作,所以酒醒之後,再次欣賞這幅《蘭亭序》時,被其飄逸也平和的筆法,自然天成的氣韻所感動,甚至激動地問身邊人說:這真的是我寫的嗎?由此再次證明:《蘭亭序》確是王羲之所書。
-
3 # 預備律師
這是個千古謎題。
這個問題對學者們有一意義,都書法學習的人意義不大。正如錢鍾書先生說的"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很好吃,何必非要認識下蛋的那隻雞呢?"
"蘭亭序"無論是否為王羲之所寫,它的書法藝術價值是毫無影響的。改變不了它"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我們就別糾結這個問題了。
-
4 # 乾坤堂主
上世紀高二適有蘭亭論辯,蘭亭真偽從宋代就有爭議,孰是孰非無法弄清。有個電視劇開場白很讓人震撼,說這個世界有多少事永遠會成謎一樣埋入地下,如果都能解開,這個世界不知道會進步到什麼境地!從字型筆意看王氏一脈習性多處可見,從結體姿媚看與右軍質樸風格不合,故本人認為非王所書!
-
5 # 臨池管窺
王氏行書《蘭亭序》原本眾說紛紜。它在唐以前尚無所聞,自李世民派蕭翼到僧辯才處購取所謂原本,隨後才引起注意,後又傳說葬入以陵。總之,後傳之墨本皆為鉤填本或臨寫本,以“神龍本”為最精,至於拓本則更為繁雜,不可究詰。
唐人何延之和宋人桑世昌都有專著考訂,元明以後更無定論。上世紀60年代,中國發生過一場有關《蘭亭序》真偽的論戰,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對學術界的影響極為深刻。如果從學術上研究問題,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資料,來論證《蘭亭》真偽及其藝術的成就,是完全應該的,可是,這場爭論並未能解決實質問題。說到底,《蘭亭》原本不是偽本,至今沒有充足的反證證據。
傳世的幾種廓填本,如所稱唐馮承素本、褚遂良本、虞世南本等,彼此對照,互有出入,然作為書法藝術本身,其藻麗多姿,頗開一代風氣之先。
-
6 # 使用者52599212893
提這個問題的人是弱智!按華人爭名奪利,”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死留名虎死留皮”的個性,就是沒命也不能沒名的心理,誰書法水平達到這麼高卻要偽託他人所寫,讓自己失去揚名立萬的機會?在中國文藝界,為什麼抄襲、剽竊、引用、借句層出不窮,為什麼宋之問不惜坑害自己的外甥?一切皆為了名!為了出名犧牲色相,淪喪情操,踐踏道德,拋棄人品的事還少嗎?誰會放棄讓自己在中國歷史上寫上閃光一筆的機會?沒有人會這樣做!因此蘭亭序絕對是王羲之所寫。
-
7 # 倚天劍寒
看《聖教序》和《興福寺碑》裡的集字,都有來自《蘭亭序》的字,所以唐朝是絕對承認《蘭亭序》是王羲之作品的。
大唐諸位名賢,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既然一摹再摹《蘭亭序》,說明他們都是承認《蘭亭》身份的。他們的學養和眼光絕不比現代學者差,對吧?
千年以來,億眾崇拜師法,都幾乎沒有人懷疑《蘭亭序》的身世。即便無端出了一部分懷疑者,可是懷疑者和相信者的數量之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其機率,一萬人相信,一人懷疑,那我們當然應該相信這一萬人的眼光!
-
8 # 漢瓦書法
此乃考古之事,非某能為也,某乃一介書生,只論其翰墨之姿胸臆之舒,世人無不效之卻不能及爾,此絕世之作唯仰之不盡豈問何出乎?come on baby(來,來,來),勿再言他,隨某共品之。
-
9 # 良子3720
6蘭亭序到底美在哪裡?我沒看出來。我覺得就是君王的喜歡,後面跟了一幫捧臭腳的,如果有人能逐字逐句,一撇一捺的講出好來,目前還沒聽到!都是一些閃爍其辭的人云亦云奉承話!
-
10 # 聽雨堂藝術觀察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官至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博採眾長,精研體勢,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今天所謂的《蘭亭序》,一般指的是唐代五大摹本:一、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是馮乘素摹《蘭亭序》。二、最能體現蘭亭意韻的摹本是虞世南摹《蘭亭序》。三、最能體現蘭亭魂魄的摹本是褚遂良摹《蘭亭序》。四、最能體現蘭亭風骨的摹本是歐陽詢定武《蘭亭序》,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曆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五、《蘭亭序》黃絹本,褚遂良摹本,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唐人五大摹本”從不同層面表現了“天下第一行書”的神韻。
-
11 # 王效鈞
爭什麼爭?有意思嗎?華人就是有看熱鬧不怕事大的。既然困擾了書法界幾千年來,都沒有結論,在沒有新的確切證據之前,能爭出什麼結果呢?上世紀六十年代參與爭論的人,論學識、修養、見識、掌握的資料,哪個比我們差?他們都爭不出個所以然,我們就比他們強了?就能出個令人信服的結果?
書法,搞那麼複雜幹什麼?依我說,只要喜歡就行,管它是誰寫的呢。古代的甲骨金文、眾多的隸書碑刻,甚至龍門刻字,都留下作者了嗎?沒有吧?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依舊當成學習的範本,臨摹不斷?很簡單,喜歡唄,管它誰寫的呢。這就是學習書法最大的理由。正如《蘭亭序》,是不是王羲之寫的不重要,關鍵是喜不喜歡。
假如有一天,真的有證據表明,《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難道我們就要高呼:我們被騙了!然後放棄行書千年的傳承,甚至再踏上億萬只腳,讓它永世不得翻身嗎?假如證明是王羲之的,我們就要山呼萬歲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慶賀嗎?真的不能想象。
書法,首先講究的是修身養性,而我們現在恰恰就違背了這個基本,看看我們現在的書法界,整天亂哄哄的。有這麼多精神,練練字多好。很長時間了,我一直想寫篇文章,關於書法之爭,但一直不願下筆,心煩,特不想提這些。
練幾個字吧,我想靜靜。
-
12 # 萬氏制筆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一般指的是唐代五大摹本:一、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是馮乘素摹《蘭亭序》。二、最能體現蘭亭意韻的摹本是虞世南摹《蘭亭序》。三、最能體現蘭亭魂魄的摹本是褚遂良摹《蘭亭序》。四、最能體現蘭亭風骨的摹本是歐陽詢定武《蘭亭序》,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曆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五、《蘭亭序》黃絹本,褚遂良摹本,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唐人五大摹本”從不同層面表現了“天下第一行書”的神韻。
-
13 # 王羲那個之
蘭亭序確為王羲之所書。
雖在歷代都有人懷疑其真偽,甚至幾十年前還因特殊原因出現蘭亭論辯,但蘭亭序為王羲之所書基本上被認為是事實。原因粗略如下:
一,文章透露的資訊。這麼好的文章,首先可以確定出隋之前自文人之手。裡面又有曲觴流水這樣的遊戲,抒發的生死情感也的確符合那個時代特徵。
二,書寫水平高。《蘭亭序》在當今被基本認定不宜初學,學王羲之大多先學《聖教序》。宋代姜夔參此帖一生,晚年還新有所悟,足見其高深。如此高書寫水平的人,就能從少有的幾個名字中刷掉絕大多數人。
三,王羲之後人視之如和氏璧。智永為王羲之七世孫,將此帖傳於寺內辨才。後李世民靠蕭yi用計謀賺取,成為書法史上有名的故事。不久辨才因沒保管好《蘭亭序》鬱鬱而終。他們年代距王羲之近,如此堅信蘭亭序為王羲之書,又如此重視,非王羲之所書可能性不大。
四,他書佐證。今天我們知道永和九年的那次踏青賞春,那個遊戲,包括其中參與者除王羲之,還有孫綽,當時才幾歲的王獻之共四十二人,這些《蘭亭序》文外事,我們能清楚知道,是有書文記載佐證的。
五,太多,不細敘了。
-
14 # 書法影響力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不過我列舉二條線索供大家參考,然後大家自己去分析辨別。
1.蘭亭序為紙本墨跡,遠在東漢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造紙術,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張更加普及,但是並沒有替代。到了東晉末期,紙張正式替代簡而成為書寫工具。所以從材質上看,符合時代特徵。
2.虞龢的《論書表》中曾記載,東晉時期有兩位叫張翼和康昕的人,模仿“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到“幾可亂真”的程度。據說張翼曾經模仿王羲之筆跡上書,而王羲之竟然很久才發覺,不僅感嘆,此人書法可以亂真。從以上描述中可以窺見一些猜測的線索,蘭亭序會不會是張翼根據王羲之筆跡的模仿呢?而真正的蘭亭序是否被王羲之藏匿而不見於世呢?就連王羲之自己都知道自蘭亭集會後再也未能寫出蘭亭序式的經典作品了。而當時見過蘭亭序的人至少也有四十幾人,肯定都為王羲之的書法傾倒,互相口口相傳蘭亭的神妙也不足為奇。張翼作為書法家肯定也想一睹蘭亭風采,也許是在其他人的描述之下的揣摩創作也未可知。
當然以上純屬個人假想。內行們可以拿蘭亭序與王羲之其他作品做比較,對比風格及筆法,看能否有新的收穫。我言盡於此了。
-
15 # 觀海于濤
王羲之 , 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
《蘭亭序》為王羲之所寫,也是王氏傳家之寶,並代代相傳,直至王羲之七世後代智永出家為僧,將其帶入寺中才傳到弟子辯子和尚,現世所傳的《蘭亭序》都並非是真跡,相傳唐太宗得到真跡後有拓十本並賜近臣,真跡隨太唐駕崩後入昭陵陪葬,後世發展所傳之版本也品類眾多,有石木刻本、或為臨摹、或為臨本。
著名的拓本為唐代馮承素鉤摹本,唐太宗在世時命馮承素所鉤摹,為後人公認為最好的摹本,馮承素摹紙本蘭亭序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
16 # 快意詩畫
蘭亭書法美冠天下,到底是誰寫的書法界一直有爭議。
但是主流還是認為是王羲之手書,反對意見則認為王羲之書法如聖教序,快雪帖,與蘭亭序風格有較大出入,字形也有明顯區別。
的確,蘭亭序與王羲之其它摹刻拓本的俊朗,秀挺相比更為豐滿飄逸,它怎麼胖了些呢?
唐太宗最喜右軍法書,得蘭亭愛不釋手,稱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菲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還正••••••。
命馮承素雙鉤出現今認為最接近真跡的蘭亭序。也有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的臨摹本傳世。
本人以為,馮承素奉命雙鉤蘭亭序,馮承素書法水平肯定在當時也是一等一的高手,才可能入得了太宗皇帝的法眼,奉旨行事。雙鉤填摹蘭亭應該是先描點畫兩側,鉤其輪廓,再填實空心,最能保持原作風貌。
在下一直認為蘭亭序的雙鉤相當於而今影印的效果,但是雙鉤時沿點畫兩側外沿鉤勒時必至字形較原字大一圈,唐時審美習慣以肥為美,很可能馮承素在雙鉤蘭亭時進行了再加工,使蘭亭更加丰韻起來,成就了現如今美奐美倫,玲瓏剔透的天下第一行。
不難想象,蘭亭序如果減減肥,瘦一圈下來,與聖教序,快雪帖,或羲之其它書跡非常吻合。以此推斷,蘭亭序必是王羲之所寫。
相信馮承素雙鉤蘭亭序比王羲之真跡更有神韻,畢竟為兩位大師通力協同之傑作,是真正的天下第一行書。
本人也喜毛筆字,請斧正。
-
17 # 千千千里馬
《敬史君碑》區域性放大。注意“為”字的寫法。不是魏碑而是王羲之體系的寫法。
只有南京的高二適先生說,《蘭亭序》應該是真的。然後把羊欣《論古來能書之人》中的基本精神背了一遍。說,東晉時代應該有《蘭亭序》這樣的書法。
那麼,東晉的羊欣說了什麼,值得高二適先生背一揹他的書呢?
羊欣說:神人傳蔡邕,蔡邕傳文姬,文姬傳鍾繇,鍾繇傳衛夫人,衛夫人傳王羲之。
這就是說,王羲之的書法來自於衛夫人,衛夫人的書法來自於鍾繇,鍾繇的書法來自於蔡文姬,蔡文姬的書法來自於蔡邕,那麼蔡邕的書法呢,那就不知道誰傳給他的了。
《敬史君碑》首頁。如果按照中國書法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說,羊欣的這個說法,也基本是正確的,現在的考古和歷史記載也基本能夠證明。
可惜,就是沒有充分的證據。比如,為什麼沒有一件王羲之的真跡流傳下來?
請看,《敬史君碑》中的“亦”字的寫法,不就是《蘭亭序》中的“亦”字嗎?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天大的誤解,那就是,王羲之時代,其實還是一個隸書的時代,王羲之的書法也是少數人的書寫方法而已。
請看,三個唐代的《蘭亭序》臨摹,差別還是很大的。注意“得”字的寫法。但是,羊欣的那一段話,就把中國書法史的完整歷史給抹殺了。
中國歷史上書法史,由於並沒有具體的連續真實的記載,所以,也就把王羲之時代是一個隸書的時代給忘記了。
所以,郭沫若根據考古發展,得出一個結論:天下的晉代都是隸書的天下!
郭沫若這樣說,就是為了否定《蘭亭序》的文章是真的,書法是真的。
這就是公元540年書寫的一個魏碑書法《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注意“河”字的寫法,也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寫法。為什麼這個碑證明證明《蘭亭序》是真的呢?因為在這個碑中,有不少字完全是王羲之體系的書法。你想想,如果沒有王羲之的書法,這個距離王羲之只有一百年左右書法,為什麼會有一些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寫法呢?《敬史君碑》區域性放大。注意“勝”字的寫法,完全是王羲之體系的寫法。在《敬史君碑》中,王羲之體系的字不少。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當時的書法家,他們的日常“行書”應該是一套王羲之書法體系。《蘭亭序》當然應該是真的。 -
18 # 無量堂主
我贊成智永假託王羲之名所書這一觀點。
從筆法看,《蘭亭序》與《真草千字文》完全一致。而王羲之所留下來的摹本刻本等等作品,一律與蘭亭筆法不同。一個書法家要擺脫一種成熟的書寫習慣或者審美方式,絕不是輕易的事情,何況這種大相徑庭的筆法。
-
19 # 不二齋
問題:蘭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所寫?
蘭亭序是王羲之所寫,這個在歷史上一直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馮承素的摹本可以說是下真跡一等,和真跡是很像的,歷代書法家以此為尊。
直到有一天,郭沫若在《文物》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認為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假的!
他認為《王謝墓誌》(如下圖)和王羲之是同一個時期,而王謝墓誌上是未成熟的楷書,由此得出王羲之那個時期根本不可能出現像《蘭亭序》這讓如此成熟的行書,認為它是偽作。
此語一出,可以說是震驚全國,當時的大部分人,只要讀過書的都練習過書法,也都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尊,延續了上千年,突然有人說是假的,其轟動程度不亞於當年知道地球是圓的。
但是郭沫若在文壇和政界的地位在那放著呢,沒有人敢去反對,很多學習者反而發文支援,只有南京的高二適先生髮生反對,在文化界引起了一次論辯,這就是著名的蘭亭論辯。
對於蘭亭序的懷疑也由此開始,後人多為附和著,並不知為什麼,其實那個年代發生這種事情也正常,郭沫若也忽略了文人書法的發展比民間書法快這一事實。
最終被主席叫停,成為一場鬧劇,也引起後人無限的猜疑。
-
20 # 千年蘭亭
《蘭亭序》其實並沒題目中說的那麼神秘,現在見到的神龍版,就是唐代馮承素所摹,至於真跡,早已不知去向,有人說是給唐太宗隨葬了。
李世民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他在世時收集的王羲之作品據說有1500餘件,但一件也沒流傳下來,有可能都隨葬了。
所以現在見到的所有王羲之作品,全部是後世摹本,沒有一件書聖真跡。
回覆列表
《蘭亭序》是王羲之所寫,千真萬確。
郭沫若的觀點是錯的;啟功是迫於無奈說了違心話;毛主席看清楚了,沒好意思當面戳穿,說了句,筆墨官司有比無好,態度已經表明了: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高二適是勇士,章士釗是大俠。
說《蘭亭序》是智永寫的,對不起,智永還沒有那個實力。
說《蘭亭序》是假的,想想李世民可是收藏過3600幅王羲之的字,那是好糊弄的主嗎?想想懷仁集《聖教序》的字型和蘭亭序有多像!有些就是《蘭亭序》裡的原字。
說《王興之墓誌》和《謝鯤墓誌》是隸書,所以王羲之就應該寫隸書嗎?錯!墓誌上的字要用正式的書體,後來也沒有人的墓誌用行草書寫的。
說《姨母帖》和《蘭亭序》風格不同,那是因為王羲之書風是有轉變的,史書記載,王獻之曾勸其父王羲之變換風格,由內擫筆法轉為外拓筆法,王羲之接受了。
說王羲之沒有真跡流傳,這和《聖教序》的誕生過程有關,集字要糟踐多少原作!和年代久遠也有關係。試問,誰的書法能有把握流傳1600多年呢?
綜上,《蘭亭序》是真的,確信無疑。能看到摹本就算賺到了,摹本也一千多年了,知足吧。古代從來沒人懷疑的事兒,時光荏苒,滄海桑田,今天的人,連老祖宗都不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