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例如有什麼理性的消費方法?
8
回覆列表
  • 1 # 孟可的思想空間

    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價效比是最重要的。商場經常會進行一些促銷與打折,做為消費者就要計算這些商品的價效比是否合算與合理。不能被商家的所謂贈送禮品與打折忽悠住。比如很多人因為商家贈送一個小盆而買了一箱牛奶。但是考慮過這箱牛奶,自己能否在保質期喝完嗎?這種牛奶的口味是否家中人喜歡?家中的盆是否很多?

    購買手機等家電產品都是如此,要計算這種打折後商品的成本,是否真的比同類產品便宜並且自己真正需要。

    還要分清打折促銷後面的商家目的。如果是商品滯銷的打折且自己需要,當然要馬上裝入購物籃。如果是商品滯銷而自己也不需要,那麼商家打折再便宜也堅決不買。

    所以買東西關鍵不在於是否價格優惠,而在於商品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還有要充分利用銀行卡上的購物優惠,各家銀行卡都有自己的辦卡促銷或消費優惠。比如有每月的送牛奶,有的在活動日優惠10%以上。活動其間或優惠幅度較大期間,主動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因此要多辦幾家銀行的卡。目前交通銀行的優惠活動是較多的。

    有的商場是可以砍價的 ,砍價的核心是要砍的兇狠。因為商家已經做好了你要砍價的準備,他們給出的價格早就有一部分是準備被砍的和虛高的。消費者要砍的離奇才行。有一次我去買一頂帽子,商家要價150元,我只給20元。於是商家就說我是開玩笑。我就轉身走了。走到門前,商家就喊我回來了,20元賣給我了。

    砍價就是要狠,要是不談攏,就轉身走人。你如實在相中轉一圈走後可以再回來繼續和商家砍價。

  • 2 # 布衣侯15

    之前,我們生活在傳統裡,現金購買,現金支付,自以為天經地義,同時,我們也默認了“貨幣是唯一資本”這個與技術和資金一同悄無聲息過來的西方利己經濟秩序。預設承受世界貨幣的壓迫剝削。

    直到數字支付出現,我們恍如一夢般的醒悟了,為什麼我們的物質發展如此迅猛,而我們人的種種危機卻越來越多呢?

    有一個真實的事例。辛巴威元,發行於1980年。當時辛巴威元對美元的匯率是1.41:1。辛巴威元高於美元。

    現在呢?辛巴威元再市場裡面論堆銷售。美元反客為主的佔領了辛巴威的流通市場。要知道,100美元的製造成本不足0.01美元。而這一張紙卻要換走價值與之對應100美元的物質。這是不持槍的搶劫,是更為直接,隱秘的殖民。

    似乎是跑題了?其實沒有,只是交代必須的背景環境。

    數字支付的出現,極大的制約了世界貨幣的剝削。當人民幣之上沒有美元的影子,美元就剝削不了我們。

    我們只需要按照現在的購買方式,透過產地+平臺+消費者的模式,同樣的購物。因為幾乎沒有中間環節費用,省下來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而是原來應該支付給中間環節的。沒有了中間環節,企業就可以獲得更大的主動性,再合理分配資金。

    根據我個人再銷售企業及與零售商的溝通證明。原來企業出廠成本是40%左右的銷售價格。那麼六成的資金就可以透過各種形式反饋給消費者。也會有足夠的資金做售後,以人為本的為人服務。

    因此,任何當下合法的,屬於產地+平臺+消費者的銷售模式都是我們獲得價值的具體實施。消費創造價值,花錢可以賺錢。錢會因此恢復結算工具狀態,為人服務。

  • 3 # SUFASHION

    說實話,天氣真的是越來越冷了,冷到都不願意出門去上班了,上班的那點勇氣全交給自己的外套是否保暖了。想想冬裝還是去年購置的,今年怎麼的也得給自己置辦一件好點的外套或者大衣吧,畢竟到年底也辛苦一年了。

    這時候,說幹就幹,拿起手機,刷起淘寶,光顧那些之前收藏的小店,以及好閨蜜安利的淘寶店主。一家一家的看過去,不一會一個小時過去了。算了先上班吧。

    而且你還不確定那件自己收藏的大衣和外套是否適合自己? 怎麼辦? 其實這樣的大把時間浪費在刷淘寶上確實有點可惜哦。因為你們重視這個機會成本。好的,我要放大招了。

    什麼叫機會成本: 通俗的說你投入在這裡的時間或者金錢,如果放在其他的地方取得的最大收益。所以想想看,如果你刷淘寶能省下多少錢來確定買到一件合適的大衣或者外套呢?

    答案還是不確定的, 所以為了避免浪費時間,我們當然會在有限的選擇裡面,有限的預算,有限的時間裡面選擇出收益最大化的那件外套或者大衣。

    這時候,你就要看自己的預算,時間,多長時間來做出最好的選擇,來達到消費效用最大化。

    什麼叫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呢? 就是你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也就是說每投入一塊錢買的物品剛好等於你所要求的需要(心理需要以及實際功能需要).

    但是如果再繼續買下去這件同款式類似衣服呢? 抱歉,能夠達到你內心的期待值會降低的。也就是邊際收益會遞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你擁有的某樣東西已經不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期待和內心滿足了,當然這樣的東西可以是衣服,比如你櫃子裡同款式的衣服已經夠多了,你還繼續購入,就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欣喜了。 也就是說,對你來說,邊際效用是在遞減的。所以,要趕緊理理自己的購物清單,哪些是已經有的,只是你衝動地加入了購物清單而已哦。

    對於哪些是你內心真正渴望的衣服? 比如我現在就很想要一套瑜伽服啊,冬天真的太需要運動了,可不想到明年春天露肉的時節發現自己的小肚腩又漲成大肚腩了。而且這個渴望持續了蠻長一段時間了,瑜伽服其實也不貴的。這時候如果購入,在雙十二還有折扣,也就是說可以用相對少的錢,買到符合自己內心期望最大的產品了。所以要果斷購入了。這時候好像買什麼的決定都特別清晰了呢!

    奢侈品要不要購入?

    到年底了,各大博主都會推一些奢侈品包包什麼的? 對於女生來說,真的是包治百病哦。 真的是這樣麼? 在你剛畢業收入沒有多少的時候?年底會有點小獎金。這時候要想想,買這個包我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好看? 質量好? 還是說名牌效應讓自己有面子,回家過年臉上有光? 大牌對人有自信心上的正向暗示,而且相對平凡的,或者是山寨的,甚至會有反作用,讓你有自慚形穢的心理感受。 奢侈品在你的收入越高的時候,對這種東西的購入慾望也會提高(前提是你是一般普通正常女性) 。也就是說收入需求彈性較大。

  • 4 # 本心我願

    有什麼經濟學技巧可以用於日常購物?

    買東西購物,都希望是物超所值,價廉物美,在經濟學裡可以稱呼低吸,就是低價買入超值商品。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今年難以預料的疫情,

    很多廠家都在冬季加工出來了春裝和夏裝,但是門店生意冷清,只能降價銷售,以前是是五折,現在可能是三折。

    這個時候,就要大膽購買平時不捨得買或者很需要的必需品。

    因為疫情不可能年年有,

    但是廠家有了類似經驗,明年肯定不會加工這麼多產品了。

    這就是經濟學裡的高拋低吸。

    反正很多都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

    變通就是最好的辦法。

  • 5 # 白雨熙講述賺錢

    1、價格折扣

    (1)、花100元買130元商品

    (2)、10元改成9.9

    (3)、降價加打折:滿100減10元,再打9折

    2、佔便宜心理

    (1)、百分百中獎:把折扣換成獎品

    (2)、搖錢樹:搖出來的幸運,

    (3)、多買多送:變相折扣

    (4)、加量不加價

    (5)、組合銷售:讓客戶感覺佔足便宜

    3、情感促發:

    (1)、貨比三家:售前勸告貨比三家提高客戶信任度

    (2)、一點一點加量

    4、包裝促銷

    (1)、心心相印:花店、巧克力將愛情包裝

    (2)、現場效應:現場剪開衣服看材料

    5、名牌效應:比如買LV包、蘋果手機

    6、對比效應:服裝店兩邊牆陳列著品牌衣服和低質低價衣服,對比購買

    7、誇張效應:

    賣手錶的把表放在水裡,展示其質量好

    8、羊群效應:利用排隊引起人的好奇心

  • 6 # 一杯清茶勝過美酒無數

    每一門學科都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同樣如此,記得很久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就叫做圖解日常經濟學,講述的是一些用在生活中最淺顯的經濟學知識。

    裡邊有很多簡單有意思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在餐廳吃飯時AA制反會使人們花錢更多?

    為什麼餐廳都提供飲料免費續杯?

    有些設在景點的飯店,為什麼淡季依然不關門?

    為什麼你在購物時有時會多買一個?

    等等

    大千世界是十分奇妙的,其實我們身邊每天都會遇到很多這種看似很平常的問題,但是往往我們卻對其熟視無睹,如果能靜下來,仔細的想一想,很多小問題,其實是包含著很多經濟學常識的。

    其實當你搞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後,你自然就會知道商家是如何來賺取利益的,你的消費也就相對的來說要理性一些了。

    在現實生活中,不管大事還是小事,都與經濟有著密切的關係,經濟學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之中,小問題中有大學問,學會用經濟學的頭腦來思考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問題,你將會有新的發現。

    甚至很多別的領域的問題也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比如舉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現代社會男女初婚的年齡會越來越延後了?

    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說,就是當一種行為因為情況的變化而使得成本增加啊,收益減少,這是人們就會在利益的權衡下改變這種行為。

  • 7 # 財經一熱點

    經濟,英文稱Economy,本義是節約的意思,日常購物中,經濟無處不在。現在舉幾個常用的省錢例子,看大家平時使用沒有。

    第一個,信用卡,或者花唄的免息期還款。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和出發點是時間成本,通俗點說可以理解為利息,現在付錢,和一個月後付錢,付出的貨幣的價值是不一樣的。信用卡通常有50天左右的免息期,比如你消費1萬元,用信用卡刷,然後在還款日自動還款,即使存餘額寶,利息高的時候1天還有1塊錢,50天也有50塊,更別說其它利息更高的理財方式。

    第二個,會員優惠和積分政策。對於經常購物的一些地方,很多人會辦理會員,不但有優惠,而且消費的積分可以兌換小禮品。在這裡,重點推薦一些付費會員,全國範圍內的比如天貓會員店,國際範圍內的比如亞馬遜的Prime會員,價格不高,但是如果經常購買的話很快就把會員費賺回來了。

    第三個,臨期產品與降價促銷。這個在超市體現的最為明顯,很多人不注意,平常時間打折銷售的多是臨近過期的產品,要注意識別。售貨員也更傾向於把新鮮日期的產品放置於貨架後排。

  • 8 # 財卜

    1.為什麼酒吧喝水要錢,小吃卻不要錢呢? 因為喝水的話,會減少對酒的消費。而小吃會讓你口渴,從而增加對酒的消費。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2.為什麼星巴克展示蛋糕的區域裡會放昂貴的二十幾塊一小瓶的礦泉水(實際上在網上幾塊錢就能買到)呢? 因為這高價礦泉水本來也不是用來售賣的, 是為了襯托三四十塊錢一杯的咖啡的便宜,增加咖啡的銷量。我們覺得便宜,只是因為商家想讓我們覺得它便宜。

    3.在肯德基點單的時候,明明在APP裡找出電子券就可以省幾塊錢,為什麼商家不直接給單品降價呢? 這就是價格歧視。 對價格敏感的人,願意特地下載APP,願意在美團上找優惠券給商家掃碼。 所以適當讓利,可以吸引很多人來消費; 設定一些門檻,那些嫌麻煩的人還是願意付原來的價錢。對於商家來說,這是最優解。商家永遠都不會是傻子。我們薅到的羊毛,都是商家想讓我們薅的。

    5.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聘請月嫂、保姆、鐘點工來做那些對他們來說是低時間價值的事情。因為,時間也有機會成本。

    6.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根據過去的決策產生的投資,這筆錢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我選擇了去看了《千與千尋》,看了20分鐘,覺得並不喜歡。這時候直接離場,我損失的是沉沒成本——票錢。 如果心疼票錢不願意走,堅持看完,票錢也無法挽回,還另外虧損了2個小時的時間價值。不管是購物還是生活,都要注意及時止損。

    7.一分錢一分貨。一塊錢可能只有三分貨。買東西不要只看價格。

    8.為什麼機票訂的越晚越貴呢? 那些早早有出行計劃的人,會提前訂機票。打折的機票可以吸引普通顧客。而商務人士出差具有不確定性,常常是當天訂機票。又因為是公費出差,所以不介意價格。這時候航空公司就不會打折出售。變動性非常小的情況下,提前訂機票至少能省下幾百塊錢。

    9.在2017年的福布斯全球模特收入排行榜上,前七名都是女模特?為什麼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呢?因為關注時尚的都是女性,願意女模特代言的品牌的,也都是女性。 對於商家來說,說服十個女人來買我的產品,都不一定能說服一個男人下單。女性的消費力永遠大於男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文科生和理科生穿越回古代,你們說誰會混的更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