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認為惡更好
2
回覆列表
  • 1 # 朵朵佬爺

    關健是這個“初”字,是剛生來的那一刻,還是上學之前?古人講話,不確切,讓後人瞎爭。其實,人剛生下來那一刻,性是無,性是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一般到一歲左右,性是惡的,一切以個人為中心。之後,又開始善起來。

  • 2 # 觀山悟

    人性的善惡是一個道德行為的評判標準,評判的標準不同,結論不同。善惡是行為,不是本性,它因不在人的本性內討論,因為人一出生就有他維持生存的本性,是必須的,你能說他是善是惡嗎?故人之初性無善惡,後行善是善,後行惡即惡,善惡就在一念間,是隨著後天思想環境和認知標準可以相互轉變的。

  • 3 # 心智玩家

    人類之所以會發出「性本善、性本惡」的疑問,是因為在人的生命體驗中,是能感知到別人以及自己的天性中,存在和「善」與「惡」。

    於是,人就會疑惑「人之初,性本善or性本惡」。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擺脫我們對自己基於感覺經驗的認識。

    感覺經驗告訴我們,我們能感覺到的我們就是我們的全部。

    這句話有錯嗎?

    放在現代科學歷程的角度來看,是對的。但是,放到更大的科學程序來看,這種觀點是錯的。

    完整的人是這樣的

    完整的人,是由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體重疊而成的。上圖左邊甲骨文「人」字表示我們能感覺到的肉體,右邊甲骨文「身」字表示我們感覺不到的人體,這個人體才是真正的我們。

    人體是重疊的,人的意識也有兩個,一個是肉體上的意識,還有一個是身體上的意識。

    肉體上的意識,主要負責肉體的生存,以及肉體的舒適感,也許大家自己看明白了,人類天性中的「惡」都來自於這個肉體上的意識。

    所以,對於人來說,人之初,善、惡共存。

    一般情況是,當生存受到挑戰的時候,或者肉體感到不適的時候,人的惡性就佔主導作為。而肉體沒有生存危機,也覺得挺舒服的時候,善就會佔據主導地位。個人是如此,整個社會也是如此。

  • 4 # 東華禪寺

    “根器”二字是佛教用語,它指的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素質、修養、行為與心態,也就是境界。有些人先天就好吃懶做,甚至喜歡吃喝嫖賭,不負責任,這就不能說是根器,而叫惡習。

    並非先天帶來的就叫根器,一個人滿身惡習,怎麼能說他有根器呢?佛教裡說的“根器”是指一個人善的、美的、好的、積極的、Sunny的一面,比如有的人生來就具有奉獻精神、責任感、包容心和很好的道德修養,我們稱這類人為大根器。

    有的人生來就自私自利,喜歡佔便宜,嫉賢妒能,自己的事情都不願意做,讓父母、別人替他做,這些叫做惡習。這種人你就不要指望他能奉獻,有責任心。這樣的人都是從三惡道裡來的,怎麼配用“根器”一詞呢?

    把“根器”這個詞用在這種人身上是對它的褻瀆。有一種人稍微笨一點,但他很用心學習,很努力,很積極向上,心態很好,很Sunny,你說了他馬上就接受,就努力去做,不會排斥。這種人雖然根器差一點,但人品好,這就是中根器。

    雖然他不明白真理,但他尊重真理。比如你說這是好東西,這是真理,這是學佛,他馬上就信,就去學,就去做。還有一種人你跟他說學佛好,他會指著你的鼻子笑話你說:“都二十一世紀了,你怎麼還在搞這些迷信呀!”

    二十一世紀又怎麼樣?公元前五世紀這些都是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他們玩的東西,難道他們是迷信之人?如果我們的人文文化回到公元前五世紀,再加上現代的科技文化,不敢想象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現在整個世界在追求科技文化的同時,也在恢復人文文化和靈性文化,所以社會正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大根器的人能發現問題,處理問題。中根器的人發現不了問題,當然也不能說他能處理問題。你必須告訴他問題所在,癥結所在,問題的嚴重性,再把方法告訴他,他才能明白,才會接受,才會去處理或者避免。

    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上根器的人知道修行沒有捷徑,只有老老實實地去做。他聞到了法,遇事時會很坦然、心平氣和地去面對,想辦法去改變。不像有一種人,遇到事情後首先想的是怎麼為自己開脫辯護。

    實際上這兩種人都在用心,但他們的動機和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用心去處理它,後者是用心去躲避它。兩個人都不輕鬆,都在消耗自己的心力,但前者在消耗心力的同時成就了,後者在消耗的過程中墮落了。

    就像現在社會上有兩種把身體搞垮的人,一種是幹事業把身體搞垮了,一種是吃喝嫖賭把身體搞垮了。前一種人垮掉了身體,但功成名就了。後一種人垮掉的不僅是身體,更是精神,成了精神的乞丐、心靈的乞丐。

    本來大家都有佛性,為什麼在一些人身上體現出的都是惡習呢?既然我們學佛了,知道我們的內在既有佛性也有人性,為什麼不把我們的佛性發揮出來呢?如果不學佛,按傳統的說法,“食色性也”。

    學佛以後我們高了一個層次,尋找內在的佛性。雖然人性是自私貪婪的,只要我們能把佛性中的慈悲、博愛、忘我的精神發揮出來,我們就是佛。反之,讓人性發揮作用,我們就是凡夫俗子。一個人在逆境中更容易認識自己本性中的另一面,如果一直處在順境中,很難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凡是能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人,都經歷了無數次順逆境的磨鍊。

  • 5 # 明貞

    這個問題不對,因為善惡是人的造就,而不是人之本性。善惡是互動的,是人性失卻本真後的妄作。如果人人都無迷惑而充實滿足需要善惡嗎?所以聖經上說人在墮落後有了善惡分別。所以正確的教育是超越善惡的,讓人做正確的事走自己的路。

  • 6 # 法度之家

    這是人類文明的本源之道的不同理解所至,因為人的思想簡單,:所以用現代科學性的人為理解無為評說古代文明的純真之道。!這也體現了科學性模式的喪失人類本性的錯誤性。一個瘋子精神病智者牟。!!!

  • 7 # 遊雲濤

    人之初,無所謂善惡,只有生存的本能,我哭是因為我想要。大一點後學習和經驗也是本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方式了,慾望是前行的必然,慢慢也有了善惡之分。所謂善惡也無非只是人們透過一代代經驗而人為劃分的標準而已,惡即是高死亡率高回報之慾,善即是低迴報但活的久的經驗。比起所有其他本能,生存才是最核心的本能。勸人向善,只是勸人長命而已。

  • 8 # 思維老頭

    不要糾結人之初,性本惡,還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存在了善惡,如同道生一 一生二一樣,陽中有陰,陰中含陽一樣。無論修煉到了何種境界,惡一直存在,不會消失。在我們生活中,善惡一直此消彼長的進行著。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道力的2面性,由2面性又生多面性了。所以在我們思考問題時,要從多到2,由2到一,在行動事物時,要從1到二,由二到多

    往往這樣做的事,出錯很少,收穫很大

    很多人不明白,提升思維意識有什麼用啊,又賺不到錢,又孤獨。強者修煉內心時,是孤獨的,因為沒有人能幫你。如佛陀所講,點亮你自己的燈火,做自己的一盞燈,這時是孤獨的,但隨著意識思維的提升,以慈悲感恩來給予他人,你會發現,孤獨不在屬於你。人們都喜歡你,這時你還孤獨嗎?

    這時的你會收穫什麼呢

  • 9 # 太陽天然笨真

    何為惡?何為善?人本動物,生存是其生命的本能,自私自利就是惡?作為生物鏈,被其他生物魚肉,大公無私就是善?

    善惡不過是人類社會基於人性本惡的道德標準,如何人性本善,就不用用道德來綁架人性向善。

    善惡不過是基本不同立場,觀點,利益,角度的產物,不是一成不變的,你對他善可能對我就是惡,現在的善可能是未來的惡。

    人性本惡,因為向善而高尚,這是其他生物無法理解的,因為人有精神,意志,靈魂,宗教,使命…

    佛家說分別心。簡單說“分別心”就是我們對所見到的萬事萬物的第二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二念則是“分別心”。假如在你面前有一個碗,當我們第一眼見到這個碗的時候,我們會認出這是個碗,而不是床,然後在一剎那後我們的心中就會對這個碗做出評判,“這個碗口有點大,顏色有點深,我不喜歡它”——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念,也就是“分別心”。

    比如,你看到一個杯子,你的內心肯定先有一個聲音,這是一個杯子,你才會繼續觀察它。但當一隻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當改裝菜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菜油”。只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看到杯子,說“這是一隻杯子”。同樣,當我們心中裝滿成見、財富、權勢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熱衷擁有很多,卻往往難以真正的擁有自己知它、使用它;但是,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杯子呢?

    一般而言,當一個陌生人來到一個熟人構建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熟人在最初的開始,對那個陌生人只有三種看法:好人、壞人、留待觀察看看是不是一路人。若喜歡,你可以重新改變自己的定位,其實只是一個決定而已。

    所謂的野史、正史,只是角度不同把了。只是,有的人堅信好的就是真相,有的人堅信壞的就是真相。保持獨立思考,不否定,不盲從;足夠的資訊量會讓你透徹的。 你永遠無法改變別人對某件事的切入角度,但是你可以把自己提升到一個高度,相容更多的視野;然後,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

    但凡人說話,都帶有主觀色彩或者某個目的,無論主觀色彩是左還是右,無論目的是好還是壞,都會有色彩和目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所有話,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目的;再透過你的心,又會變成什麼?

    輪迴只是被釋迦摩尼發現了,而不是被其創造的一樣。善惡亦如。

    七竅開則混沌死。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你待著。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那裡;你愛不愛我,我都在那裡;你要不要我,我也在那裡。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世界,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自己;人生,對於不懂它的人來說,不是恩賜,而是懲罰,如今,你活在恩賜中?還是懲罰中?讓情緒經過你,讓時間路過你。一個人重要的,不是聽從內心的聲音,而首要的是學會分辨內心的聲音。因為你內心的聲音,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給你的。你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你的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你的一生就猶如浮萍。變化莫測,但是身不由己。分辨善惡的最好方法,就是接收更多角度的觀念,然後細細品味。

    很多人張口要多少金錢,要多少地位;但事實上仔細一分析,其實或許他要的是尊嚴?咪咪?愛情?虛榮?所以,很多人的內心深處渴望的是尊嚴;他卻在追逐金錢,最後,他成了一個守財奴;你的顯意識可能被引導,然後紛亂;但是你的潛意識是從不例外的實現你賦予它的要求,並且變現;除非你追逐的是赤裸裸的金錢,那麼可以得到金錢;但是很多人其實追求的是一種金錢所帶來的感覺;最後,你奮鬥,可以得到那種感覺;但是顯意識會蛋疼,因為他已經狂亂了。比如愛情,你對對方說,我愛你,不知道為什麼;其實,你所愛的,你始終知道;可能是性福、可能是氣質、可能是她的飯菜;可囡囡往往以為愛就是被愛;男男往往以為愛就是XXOO;所以,幾家歡喜幾家愁。無理由的愛能發生,需要兩個無理由的人,並且超越了普世價值的束縛。

    婚姻是愛情的擼管機,愛情是婚姻的彼岸花。這就是感動後可能獻身,也是很多人間風波的根源。所以,囡囡一般愛著帥哥,失身給流氓,嫁給取款機。衝動的扭曲反應愛裡不見是非,愛裡不見強弱,愛裡只有情,情,沒有對錯;愛裡只見花飛,愛裡只見葉落,愛裡只有美,美,沒有善惡;寧願因情生災,寧願因美致禍,寧願情人說謊,可是我不說破。

    不經歷萬水千山,何為萬法歸一?哀莫大於心死,何來人間看這花花世界?何不枯坐終南山擼老一生?

    我們經商也好,悟道也好,追愛也好;那都不是讓你更蒼白,而是讓你更豐盛。

    因為惡,我們走向善,不入地獄,怎麼見天堂?到了天堂還分善惡嗎?

  • 10 # kidd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提出都是為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引用別人的話卻只說一半有什麼意思?多讀書對你有好處!

  • 11 # 普六茹4

    若你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請回答,既然性本善,人還要不要行善?行善的善,與本善的的善,哪個更善?本善之善若勝於行善之善,那行善豈不是越來越不善?本善之善若遜於行善之善,豈不是說本善之善不夠善?還有,人之初,性本善,那麼惡從哪裡來的?

    若你說人之初,性本惡,那麼善從哪裡來的?如果是西方信上帝的教徒,那他會說善來自上帝,很圓滿的解釋。

    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你們去爭,我覺得人性是向善的。

  • 12 # 我是胖嬌

    人生下來的那一刻是中性的,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家庭和環境才影響了一個人的善惡。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三觀沒有被教育的很好,那麼在面對選擇和誘惑的時候,就很容易走入歧途。看那些冷血的殺人狂魔,殺完人之後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罪惡。那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面可能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那是錯的,可能在他們殺死一隻鳥,一隻貓的時候,沒有人懲罰他們,告誡他們,讓他們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他可能喜歡打架,可能喜歡掐小動物,但是這些行為可能在很小的他的眼中是中性的,就看大人把什麼樣的善惡植入他的腦海中,人生中。如果非要說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惡,那這種善惡其實來自於他身邊的人的善惡。

  • 13 # 不愛說話的楠雄君

    個人還是覺得本身人之初,性本惡。

    大家都覺得一個人從出生都是白紙一張,教善便善,教惡便惡。但是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沒有人會教他任何東西,那麼他先見識到的,我相信絕對是社會和人性的醜惡的一面。當然我也不否認社會確實存在善良和好人的存在,但是我相信始終還是惡的地方更多一點。

    人不是神仙,為什麼有人看破世俗紅塵的人敲著木魚,吃著粗茶淡飯便能度日。而更多的人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摸爬滾打就為了錢?錢不僅能保證生活的基礎,還能滿足一些自己的慾望。如若人之初,性本善,那這個社會就不會存在任何反社會行為以及盜竊搶劫。人受利益和慾望驅使,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自然會存在一些讓別人說三道四的地方。好心的人在出於正義感的情況下做的事情也一樣。一個陌生人,沒有任何神通,看見路邊河裡掉落兩個小孩,出於好心拼盡全力救下一個孩子,那另外一個孩子的家人會不傷心難過嗎?會不埋怨他為什麼不救自己的孩子嗎?再者就是現在社會的老人碰瓷,游泳池熊孩子碰到了女教師,你能說的出來性本善嗎?為什麼在場那麼多人沒有去阻止和好言相勸呢?那是因為根本沒有完美的答案,去插一腳指不定兩邊不認賬還被殃及,人都存在自私的心理

    。假設最開頭的那個孩子出門了,你認為幫他的人多,還是無視他的人多呢?

    我不是反社會和人性的言論 只是發表個人意見,我在生活中還是依舊有正能量和好心的行為,只是看多了太多的惡人才會持有現在的觀點。

  • 14 # 丶衛城丶

    謝邀,一直認為人性本惡,從未改變,人是一種內心活動非常繁多複雜的生物,與之相對的便是慾望。孩童時代很純真,是因為腦部尚未發育,很懵懂,一旦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便學會了索求,學會了爭取,學會了喜怒哀樂仇恩,就算是一個正直的人,他的內心也藏有一份邪惡,只是這類人學會了制約學會了隱藏罷了

  • 15 # Jimmy29232053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吧!我覺得人最開始是沒有善和惡的區分,很單純,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留有家長,老師,朋友來譜寫,沒有誰天生就是惡人,也沒有人天生就是大善人!善惡也是一念之間!

    而且每個人對善惡的界限不一樣!有人認為的惡也許被人並不認為是惡!沒有必要去了解什麼是惡什麼是善!所以善惡是相對的一個模糊的存在!其實我們只要“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可以了!

  • 16 # 潛水的鹹魚

    人之初,性本惡吧!以前在知乎上看過這個話題的、有一個短篇說一個北漂女孩早起去趕地鐵上班、買了個吃的(具體啥吃的忘了)等地鐵時邊上有對母子、男孩和媽媽說想吃女孩手裡東西、男孩媽媽望著女孩、女孩沒有給予迴應、男孩媽媽好像低估罵了女孩、女孩好像也沒只聲、後來地鐵來的時候男孩一把把女孩推了出去、這一切正被一個人覺得女孩好看盯著她看的一個男士看著、上去一把拉住了女孩、男孩媽媽看到急忙拉著男孩進入地鐵、(大致就這樣時間長了幾不太清楚了)所以我覺得人生下來都是假惡人、時候來的道德所約束才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吧(個人理解勿噴謝謝)

  • 17 # 歲月罪人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一念之差

    終成永恆

    不忘初心

    方得初衷

  • 18 # 手機使用者53667292427

    性善是孟子的理論,他不是再說性善還是性惡,而是說要著力培育人身上善良,樸素的良知,後人理解不到位,從性善,性惡來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臨床診斷病例與確診病例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