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初設計

    曹操如果稱帝,三國均勢是無法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講到的核心思想就是西取成都三足鼎立!但是熟不知曹操和孫權也是心裡清楚當時局面三足鼎立是最為穩定的!

    因為劉備奪取西川的時候中原還有很多厲害的地方勢力,曹操也不敢那麼快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前有袁術之例擺在那裡!

    但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曹操如果赤壁之戰勝利了,之後他會不會稱帝,我想這是必然的!

  • 2 # 真書門

    用歷史來編撰文學是充滿色彩的。

    用文學來訴說歷史永遠是模糊的。

    就用文學的筆觸來侃侃:

    說那曹操不稱帝,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你看,曹操小名阿瞞,大人起的名,瞞什麼?

    曹操本姓漢姓夏侯,他自姓曹,其意若何?

    生性多疑,從不信人,寧負天下人,什麼人才能做到這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去的地方不少,為何在兵盛之時,露出悲秋之頹意?酒後吐真言,以殺人掩其言失。以兵敗成其真意爾。

    黃袍,紅袍不見得都是真袍。以謀後世矣。

    以上是推測,不能全真其是。

    中國人並不排外,本身就是多民族的融合體,但往往來的都是災害,真義者少有爾。

  • 3 # 愛尚文史

    說實話!!曹操想做皇帝,他比誰都想做皇帝;如果他能夠登基,哪裡還輪的上他兒子;

    漢庭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自從有了這個皇帝之後,曹操在挾天子令諸侯的同時,也收穫了不少的麻煩;老百姓不知道皇帝是曹操的傀儡,他們認可的,不是曹操,而是“漢獻帝”劉協;曹操如果貿然登基,操作不好的話,很容易背上“國賊”之名,到時候天下百姓一邊倒,悔之晚矣;

    當初的曹操,之所以迎接天子,是為了迅速壯大自己,一則“挾天子令諸侯”,使各路諸侯受自己支配,這些諸侯至少表面上要聽“天子”的指揮;二則利用天子之名,招攬天下賢才,收穫天下人心;擁有天子,是曹操能夠迅速壯大的最主要原因;早期的天子,對曹操來說,簡直就是寶貝,可以說沒有天子,曹操的事業不會進展得如此順利;

    到了後來,曹操發現,他手中的天子作用越來越小,不但如此!反而還有些燙手了;民心向著天子不說,就連跟隨自己奮戰多年的老部下,也有不少向著天子的人,這些都成了他登基的阻力;但是!他想做皇帝啊!自己打拼多年,為的就是統一天下,登基帝位啊!要不然自己奮鬥多年有什麼意義,豈不成了為他“劉協”打江山了;所以曹操就準備試探一下,先封自己為“魏公”,不登基稱帝,先享受天子的待遇;如果沒有人站出來反對,那麼!他就順勢把“獻帝”擠下去,如果有人反對時,就證明時機還不成熟;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站出來反對他的,竟然是他最信任的左右臂膀“荀彧”;當然!他也清楚,反對他的人肯定不止荀彧一個,當初奔著天子大名來投靠他的,大有人在;如果此時稱帝的話,肯定會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把事情鬧得太大,他無法向天下百姓交代,很容易背上“國賊”之名;這樣一來,豈不是讓天下人心都倒向了劉備;

    所以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曹丕不同,曹丕登基時,那批漢庭老臣幾乎都死光了;

  • 4 # 孤寡老人講歷史

    我想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名分問題,曹操一直是以漢臣自居,也是以這個名義才聚齊眾多的文臣武將,如果篡位自立怕人心散了,特別是文人士大夫們最講究個天命所歸或者知恩圖報什麼的,曹操是漢朝皇帝提拔的,反漢名不正言不順,曹丕就沒有這個思想包袱。

    其次,國家還沒統一,孫、劉還在外面鬧騰,曹操要是篡漢自立不是給藉口人家光明正大的分裂嘛,雖然事實上已經分裂了,真連名分上都分裂了,那曹操宣揚的興復漢室不就成了空話。不見曹丕剛一篡位,劉備就迫不及待的稱帝。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用人的標準導致反對力量太龐大,曹操搞的是“唯才是舉”,什麼人都敢用,敢重用,但這個在當時是觸動了士族的利益,士族就是依靠人才優勢把持著權力和財富,如果曹操做了皇帝,權力更大更強後把他用人的標準往全天下一鋪開,那士族怎麼辦?所以才有荀彧寧死也要反對曹操代漢,荀家就是最大計程車族。而曹丕代漢前是和士族達成了妥協,廢棄了曹操的那一套,讓士族搞出了新的用人標準“九品中正制”,這才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成功代漢。

  • 5 # jcc861114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稱王之心人皆有之。誰都知道槍打出頭鳥的道理。袁術最先稱帝,成為眾矢之的。這是前期曹操不稱帝的原因。

    隨著曹操,劉備,孫權的勢力不斷壯大。三國鼎力之勢足漸形成。為了鞏固實力,為了安撫人心,曹操不能稱帝。如果稱帝必會引起劉、孫兩家不滿,甚至結盟討伐。曹操麾下有很多忠於漢室的文臣武將,如果稱帝他們會心寒。到時後內憂外患,好不容易開創的大好局面可能會毀於一旦。失人心者,失天下。

    經過數十年爭戰天下可定,雖然不是王,權利早已凌駕於王權之上。一個幾乎平定天下的“老皇帝”他想要的當然給後人名個好名聲。曹操這個人在人們心目中基本都是奸雄的形象,一生做了不少壞事,如果他在晚年稱了帝史書上必定會多給他一個稱呼“漢賊”。

  • 6 # 首創新視界

    曹操沒有一刻不想稱帝的。可是條件還不允許他稱帝。

    曹操一直不稱帝,可以說是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他看到了袁術的下場,他知道當下的政治形勢不允許取代,曹操是懂政治的,他知道封建士大夫和民眾的皇室情結有多麼可怕。他明白黃袍加身還需要等待。

    漢獻帝的社會名望依舊存在,而且在當時的曹魏政權中還有著很大的影響。曹操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漢獻帝,打著皇帝這面旗幟,可以受到民眾的擁戴,可以更好地獲得戰備物資。最關鍵的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去討伐各諸侯,佔盡了政治上的優勢,再加上曹操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曹操遠征烏桓,平定涼州,戰勝了北方各自為政的諸侯。使全國三分之二富庶地區得以統一。

    孫權上書稱臣時,勸曹操稱帝,曹操看完來信後罵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可以說曹操非常清楚孫權葫蘆裡沒賣什麼好藥。更是體現了曹操政治頭腦的清醒。而此時曹操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不願意背上“國賊”的額罵名,只能盡最大的可能給曹丕鋪路了。

  • 7 # 歷史小透明

    曹操至死也沒有稱帝,我覺得原因很多也很複雜,當時的曹操赤壁新敗,又丟了荊州,顯然那時的曹氏集團已經不復昔日盛況了,曹操是個極為聰明謹慎且又有長遠眼光的人,他知道在根基並不那麼穩固的情況下貿然稱帝,只會落得和袁術一樣的下場,況且那是南邊有孫劉聯盟,北邊有馬超,曹操可謂是腹背受敵,此時稱帝只會成為眾矢之的。曹操患有嚴重的頭風病,赤壁戰敗後,曹操就知道自己有生之年可能完不成帝業了。

    總是聽到這樣的聲音,說曹操始終心裡面還是念著漢室的,我相信只要細讀過《武帝記》都不會有這個疑惑,曹操連天子儀仗都用過,還說他不敢稱帝。自從他逼死荀彧之後,他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曹操對漢室的忠心其實也是分時期的,早期的曹操可以說是在那個亂世少見的漢室忠臣,為官清廉正直,執法嚴明。但是當他發現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無論自己怎樣上書,天子也是置之不理,朝廷大權仍然被宦官牢牢控制。他對於仕途對於朝廷的熱情一點點冷卻。

    後期的曹操不需要那個名義上的皇帝,因為天子就在他的手中,自曹操起義以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天下人盡皆知的事情,有時候養一個天子或許比自己做天子更有趣。

    最後,我想即便是身逢亂世,如果得遇明主,阿瞞是甘為人臣的。

  • 8 # 馬江沅

    凡事有利有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他在早期佔盡了大勢,每一項軍事行動,每一次政治任免,皆是師出有名。曹操早期因為出身的原因,名聲不太好,他的家境不但不能為他提供幫助,反而成了他的累贅,此時挾天子之令成了他能快速登頂的捷徑。此時,不論慕其名者,還是從漢之臣皆入其麾下,這也是其最終能打敗吳蜀的基礎。

    隨著曹操勢力不斷壯大,天子獻帝慢慢就成了他的累贅。再加上一些曹操麾下士族由於曹操的一些取才政策,其利益收到威脅,也不斷的向獻帝聯絡。而且之前也說過曹操集團不乏劉家的擁護者,只要獻帝還在還有子嗣,那他們就會一直是劉家的擁護者。而那時的曹操集團還未對吳蜀形成碾壓之勢,還需要這些劉姓擁護者的勢力,那時稱帝是萬萬不能的。

    曹操死後,曹丕上位就不一樣了。曹姓自己的勢力也已成根基,已經不是必須倚靠劉姓勢力,而獻帝也已死,也無子嗣,劉家天下傳承斷絕,那時能投至曹操集團的也都認為劉備名不正言不順,此時,對他們而言,漢家天下已徹底亡國。再加上一些新興勢力推動,畢竟只有曹丕稱帝,他們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此時曹丕稱帝就自然而然了。

  • 9 # 楓林城主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曆史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一直是“兩極分化”,我們應該正式曹操的歷史功績,不能一味吹捧或者貶低。

    《三國志》第一篇傳記就是曹操的傳記——《武帝紀》,曹操被尊稱為魏武帝。(當然,這是曹操的後人和西晉王朝官方的稱呼,劉備和不少人都稱他為“逆賊”。)

    (漢獻帝是曹操的傀儡,雖然有過反抗,但是始終未能掙脫牢籠。)

    其實曹操生前,並沒有稱帝的,只是獲得了“魏王”的稱號,離皇帝的寶座還差一步之遙了。為什麼曹操到死都不稱帝呢?

    1、曹操一生經歷太多,年輕的時候曾經見過有人謀廢漢靈帝,之後看見董卓、袁術等人都動了稱帝的念頭,卻沒有好下場。曹操覺得貿然稱帝不是件好事。

    2、曹操曾經在東漢朝廷內部為官多年,多少對漢朝皇室有些感情。注意,曹操的祖父輩也是侍奉過漢朝皇帝的,曹操從小算是“世受皇恩”。

    3、劉備和孫權還不臣服,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孫權會有更好的理由和自己對立,甚至曹操先稱帝,另外二人也跟著稱帝了。大家就平起平坐了。似乎稱帝對曹操來說也沒討到什麼便宜。

    4、曹操一直對外宣稱“效忠漢室”,到頭來自己打嘴巴,不太好吧?

    5、曹操年事已高,確實不想博虛名了,寧可把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子。

    (曹操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敵人,雖未一統天下,但是已經佔據了當時最富庶的地區)

    總之,曹操不稱帝,絲毫不影響他對漢獻帝的控制。

  • 10 # 溫哥華iu

    曹操至死不稱帝首先我認為曹操是個實用主義者,認為反正大權在握,稱不稱帝只是個名分。我認為最主要的曹操還是不想揹負篡漢的名聲,他還是想安安分分做自己的漢臣,再說曹操的初衷也是匡扶漢室。

  • 11 # 拙言說

    弊大於利

    首先要明確一點,曹操是一個崇尚節儉,不圖奢華享樂的人。

    所以,他即使要篡位稱帝,也不是為了“皇帝”能帶給他物質上的享受,而是為了權利更加集中,以便實現自己的抱負。

    晚年的曹操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公元217年,六十三歲的魏王已經走到了權力的頂峰,再進一步稱帝,又能得到什麼好處,是稱帝之後劉備、孫權就會望風而降?還是世家大族會死心效忠於他?

    沒有實際的好處,反而會激起世家大族反對的力量,

    同時讓劉備、孫權更得人心。

    從現實的利益上考慮,曹操不會做這種決定。

    更何況,誰又能說墓誌銘所刻——“漢故徵西將軍曹侯”

    不是曹操的初心呢?

    屠龍少年,懷揣寶刀,捨生取義刺殺董卓。

    那時候的他,應該只願做一個為大漢王朝蕩平叛亂、開疆拓土的徵西將軍吧

    歲月蹉跎,世事難料。

    曾經滿懷壯志的少年,亦變成了惡龍。

    幸好,不曾忘記初心,

    沒有墜入深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透過瑜伽來穩定骨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