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中的人情世故或政治考量要怎麼理解?
29
回覆列表
  • 1 # 至簡歷史

    這確實是個好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了消滅楚國,秦王嬴政幾乎是傾其所有,把秦國的大部分兵力都交到王翦手上。以秦王嬴政生性多疑的性格,他肯定擔心王翦會擁兵自重,甚至背叛自己。

    所以,如何消除秦王嬴政的疑慮便成為王翦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於是,王翦不斷向秦王嬴政請求賞賜田宅等。

    我的看法,王翦這樣做是想借請求賞賜田宅,變相向秦王嬴政傳達一個意思:

    我王某人胸無大志,替你帶兵出征,為你出生入死,只是想撈取功勞以獲取田宅等好處,以後可以當富家翁。

    這就像西漢時期,蕭何為了自保,消除漢高祖劉邦對自己的猜忌,故意貪汙受賄一樣,都是一種自汙的手法。

  • 2 # 一枚影視外行

    先說說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當然也有爭論!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他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的赫赫戰功。關於王剪摔六十萬大軍出征這個歷史事件,下面來大致說一下。

    當時,秦王嬴政要進攻楚國,楚國這個國家地域遼闊,且實力不一般,王翦認為打敗楚國必須要有六十萬人才能取勝,而當時王剪麾下的一員部將也就是李信(也很厲害)認為需要二十萬就可以了,而當時嬴政就認為李信年輕,王翦已老,可以一試,就否決了王剪的提議。

    後來我們也就知道李信戰敗,這也是秦王嬴政時期一場大敗仗,沒辦法,嬴政只能去請王翦,王翦認為咱也不能倚老賣老,就應允出征,而就在王翦出征之時,向秦王“索要”恩賜,據記載,答五次之多。

    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耳

    這個時候,很多不瞎就納悶了,你已經是躺躺秦國上將軍,掌握全國兵馬,三番五次索要土地,這是不是有點套臉皮厚了。王翦卻認為:秦王把六十萬將士盡交我手,只有多要財物,才能打消秦王懷疑自己擁兵自立的疑慮。最後,王翦戰勝楚國,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當然,這是王翦出於當時政治上的考慮。沒辦法,以當時六十萬的兵力,基本上王翦可以踏平任何一個國家,秦王懷疑也是正常。王翦的應對辦法完全出於自保以及為後來的作戰勝利奠定基礎,戰爭不僅僅是士兵和將軍的責任,還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體現,需要秦國後方全力支援。

  • 3 # 張不叄讀秦史

    一句話:秦王信王翦,王翦也信秦王信王翦;但是,天下人未必信王翦,王翦也不信天下人都信王翦。

    太史公對王翦求田的解讀大家都知道了,但稍微瞭解當時的背景就會發現,這種解讀很幼稚,秦王政對大臣們是出了名的信任,尉繚、鄭國、頓弱、姚賈等大臣或是品行有瑕疵,或是對自己不敬,仍然都得到重用,更不用提王翦這樣滅六國的關鍵人物。王翦對別人講的所謂秦王不信任自己,基本是不成立的。要麼是太史公的文學創作或道聽途說,要麼就是作秀。

    如果真是作秀,既然沒必要秀給秦王,當然就是秀給天下人看了。滅楚之前,除了最弱的韓國被內史騰所滅,趙國、燕國是王翦滅的(都沒完全滅,但事實上已不具備復國可能),魏國是王賁滅的,王氏父子獨滅三國,王氏一躍成為秦國頭號軍功世家,的確很難不讓人產生種種議論、被人嫉恨,秦始皇第一次滅楚時啟用了李信,而沒有選擇王翦,一方面顯然有軍功均分的考慮,避免王氏獨佔滅國功勳,另一方面是提拔新銳將才,儘快實現更新換代。

    結果,李信敗戰了,只能重新啟用王翦才保險,這樣一來王氏重又面臨著相同的問題,而且還很可能變本加厲:王翦從一開始就料到,滅楚之戰一定會是場漫長的苦戰,這期間萬一有風吹草動,搞不好就會前功盡棄,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也為了表明彼此關係牢不可破,王翦和秦王才故意演了這樣一出雙簧。

  • 4 # 密探零零發

    當年王翦率秦國六十萬大軍出征時,多請田宅就可以打消秦王的疑慮的現象,看似怪異,實際上反應了中國古代官場的一個潛規則,不要小看這個潛規則,甚至現在依然還有借鑑意義,不信你就接下來繼續看。

    中國古代官場的潛規則之一——下屬不貪,領導不安。這種邏輯,你一定無法理解,這是哪門子的混賬領導?不是缺心眼,也不是糊塗蛋,說出來都是些讓你頂禮膜拜的偉大人物,如來佛祖、秦始皇、漢高祖、宋太祖都屢試不爽。

    秦國大將王翦率舉國六十萬大軍徵楚,大軍出發前,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灞上。王翦這老頭兒真是個老財迷,如此位高權重,關心的不是建功立業,而是良田美宅,所以還沒打仗就再三向秦王提出要田宅園林。王翦率大軍沒走出多遠,光是派人向秦王索要田園的使者就派出了五撥。

    秦王嬴政剛開始把60萬大軍交給王翦不放心,等發現王翦是個貪財無德的老頭兒後,反倒放心了。對此,別人都不理解,只有秦王和王翦兩人心知肚明。王翦對親信解釋說:“大王迫不得已把幾乎全國的精銳部隊都交給了我,他能放心嗎?我不斷地向他討賞,就是要讓他相信,我王翦沒有啥志向,也不想落個好名聲,就是個貪財愛貨的平常老頭兒而已,這樣他才能放心地讓我打仗啊!”

    不貪財不愛色不戀權的主兒,領導敢放心重用嗎?因為不是害怕難於駕馭,就是害怕被取而代之。各位,你們說呢?

  • 5 # 趙先森sir

    很簡單哦,秦國第一次攻楚是李信在始皇面前誇下海口20萬軍即可拿下楚國,王翦勸之不聽,非60萬軍不可攻楚,而後大敗。啟用王翦動用60萬大軍是整個秦國全部兵馬,這個時間的王翦擁有一切,即便始皇的命也在王翦手上,王翦也是個聰明人為打消秦王顧慮,要錢要田。君王的猜忌,疑慮向來都是這些在外領兵打仗的將領。王翦也深知這點。甚至在滅楚之後,王家全身而退,後來遷到山東去,後來的琅琊王氏,其實就是這麼來的。後來的蕭何也是不惜讓子侄上前線,後來買地賣官,往自己身上潑髒水來打消劉邦猜忌。

  • 6 # 大餘說三農

    1.秦始皇為人粗暴,生性多疑,王翦帶著秦國的60萬大軍出征,基本上是秦國的全部主力。相當於舉國託於王翦,在風雲激盪的戰國時代,怎麼可能不引起秦始皇的懷疑,懷疑其可能造反,這點顧慮相信每位領導者都可能有。

    2.而聰明的王翦,為打消秦始皇的懷疑和不放心,特意黑化自己,多問秦始皇要田宅,讓秦始皇覺得王翦的志向短淺,為人很差,不得軍心,不過是多要點錢財,不可能有造反的想法。

    3.因此,王翦越討要田宅,秦始皇越是放心,越是重用王翦,不得不說王翦深得伴君之術,真不愧為戰國四大名將,這也是為什麼他是唯一一個得到善終的戰國四大名將。

  • 7 # 小瞧東北特色炸串

    王翦出征之所以向秦王要好處,原因有二:

    一、自汙,防止功高蓋主。王翦在出徵楚國前,已先後滅掉趙國、燕國,其在軍中的威望甚高,向秦王要獎賞,就是王翦在表示,我並不完美,我也貪圖享樂,我不會對您的王位產生威脅。

    二、消除秦王顧慮。王翦出征楚國,帶走了秦國傾國之兵六十萬。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王翦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 8 # 鄧海春

    王翦為大秦宿將,此人用兵如神,素善謀略,與子王賁一起橫掃三晉、攻齊楚,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列為大秦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深受秦始皇重用。同時王翦還飽諳世故、深諳人心,既能與一干武將稱兄道弟,又能同朝廷上的文臣把酒言歡,這些都能看出此人城府之深,然而在得秦王政之託,率六十萬大軍伐楚之時,王翦卻做了一件“傻事”,不僅在出徵之際“請美田宅園池甚眾”,還向三番兩次請求賞賜金銀珠寶,足智多謀的王翦,為何到晚年卻如此貪心?

    一、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將功成萬骨枯

    我國曆史上處死的貪官汙吏數不勝數,但王翦卻是個例外,當王翦率大軍出征楚國之時,“發了瘋”地向秦王求田求賞,在班師回朝之際不僅沒有因為“貪贓枉法”鋃鐺入獄,而是擺脫了兔死狗烹的下場,得以善終,難道說秦王政喜歡貪官不成?當然不是,王翦是個聰明人,而且聰明到令人髮指,從他能憑秦王一封書信就可得魏齊之首、採用反間計除掉名將李牧、以“投石取樂”麻痺楚軍,大敗項燕,可以看出他善於心計,而“貪心求田”也是他故意而為之,為的是生性多疑的秦王能夠打消顧慮。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將功成萬骨枯”,王翦隨侍秦王嬴政多年,對這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國君可不是一知半解,他知道這個頂頭上司生性多疑,自己就算有滅國之功,也只是人臣,哪天國君不高興了,想找個藉口把自己殺了不是小事一樁?因此為了打消秦王嬴政的猜忌,王翦只能故意貪圖良田豪宅,“乞求”的哪裡是什麼榮華富貴,而是為了避免殺身之禍啊。

    二、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不難發現,被後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李牧、白起、王翦,除了王翦得以善終之外,廉頗鬱郁不得志,客死他鄉;白起因遭秦昭襄王猜忌,被賜死;李牧中了王翦的反間計,被趙王誅殺,三人的下場怎一個“慘”字了得。而三人如此悽慘的下場,不是因為“君臣相隙”,就是“小人誣陷”,王翦得以封侯賜爵,全是因為戰功而得秦王的賞賜,倘若哪天秦王覺得他功高震主,殺了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因此王翦多請田地,既是為了讓秦王安心自己不會帶病謀反,也是告訴朝廷之上的奸臣佞臣,自己絕無再進一步的想法,免得自己也受到小人的誹謗而遭遇不測。

    偌大的王宮,高高的冕旒遮擋住了秦王嬴政神情冷漠的臉,“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得到君王青睞的年輕將領李信毫不猶豫地說:“不過用二十萬人”,而老成持重的王翦權衡一番,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他的謹慎卻被秦王當成是“王將軍老矣”,不堪重用,於是嬴政派李信、蒙恬率二十萬大軍伐楚。深謀遠慮的王翦怎麼會不知道自己的王上已經變得“好大喜功”了呢?於是他權衡利弊後決定歸隱故里,一方面是為更受秦王信任的李信“騰位置”,若李信勝了他遲早要讓位,不如早早離開;另一方面倘若李信敗了,到時候王上還是要來重用自己。果不其然,李信大敗,秦王盛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答應加兵請求。

    當秦王嬴政決定重新用王翦為將時,相必他想起來老前輩——白起來了:昔日長平之戰,白起立了大功,邯鄲城近在咫尺,然而應侯范雎聽信小人讒言,忌憚白起的功勞大過自己,於是讓秦昭襄王停戰,與趙國言和,白起大怒,從此將相失和。當秦昭襄王重新想起發兵攻趙,止步於邯鄲時,將營中除了白起,無人能啃下這塊“硬骨頭”,白起居功自傲,不僅不領兵伐趙,還暗語譏諷秦昭襄王,最終被王上賜死。王翦吸取白起的教訓,在推辭一番之後答應領兵六十萬伐楚,為了進一步打消秦王嬴政的顧慮,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部下不解,問其故,王翦才表示:“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素善心計、城府頗深,不僅善於掌兵用謀,還懂得做人之道,處事圓滑,不僅范雎、呂不韋等人尊敬有加,就連李斯等三公九卿都對他十分尊重。也正是這般查識人心,未雨綢繆,伐楚一戰,王翦帶走了秦國幾乎所有的兵力,同時為了打消秦王的顧慮,在出徵前他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如此“自貶”,也正是希望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伐楚大勝歸來也不貪功,執意隱退,最終得以善終,能如此識大體、知進退,在那個時代實屬難得。

  • 9 # 不惑閒談

    王翦請田的故事發生在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滅楚的戰爭中,當時秦國基本是出動了全國的兵力交由王翦統帥,秦王有顧慮是正常的表現。

    王翦請田的聰明之處在於讓秦王覺得他沒有野心,只是貪戀錢財,任何君王最忌諱的就是功高蓋主,在王翦幾十年後的蕭何和韓信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韓信擁兵自重要求封齊王,所以不得善終,而蕭何在劉邦領兵在外時自毀清譽,貪汙腐化,劉邦反而對其放心,最後得以善終。

    對君王來說,錢財都不是問題,再怎麼貪也貪不完一個國家,和珅用了一生時間貪了清王朝三年的賦稅,平攤到他在位的幾十年,這數字對清王朝來說並不會傷筋動骨,重臣貪汙在歷史上從來都不是大問題,所以和珅得在乾隆一朝能夠安穩。

    君王最忌諱的就是重臣有異心,一旦權臣有異心才是動搖國本的大問題,不僅江山動盪,君王的位置也難保,自古權臣倒臺多是因為君王的猜忌,並沒有幾人是真的因為貪汙而倒下。

    王翦深知君王之道,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的向秦王請田宅,讓秦王覺得王翦只是貪戀財物心無大志的市井之徒,如此秦王的顧慮才能消除,王翦也才能安心在前線作戰,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不世之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一帆風順”寫一首藏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