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曲人
-
2 # 靳天
寫二桃殺三士是選自《樂府詩集》的《梁父吟》原文如下: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其中所涉及的故事,就是“二桃殺三士”。
我認為就這首歌本身來看,它透過渲染“三士”的武力之強來襯托國相晏子多智。主旨就是歌頌晏子。我認為諸葛亮唱它也是取這個意思的。
《三國志》裴注引《魏略》:
魏略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日:“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日:“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
我讀諸葛亮早年事蹟,似乎總能看出陳勝、項羽之流的影....《魏略》的記敘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諸葛亮以為自己將來的官位非但在刺史、郡守之上,而且高得“不能說”或者“不好意思說”一這就是諸葛孔明的心跡 了吧!
難得的是,即便當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已高度成熟後,他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瀟酒豪爽:“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這樣回覆潛在政治對手李嚴的試探,好像比曹操的“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來得光明磊落,也更高明。
總之,我認為“好為《梁父吟》”就是“自比晏嬰”之意,諸葛亮自認為“德合一君,而徵一國”。只是他的目標或許還是定小了些,後來他“立德立功立言”, 不論政績還是影響力,事實 上早已超越晏、管、樂了。
-
3 # 神舟六
記得中學學《隆中對》時的一句“亮躬耕壠畝,好為《梁父吟》”,翻澤過來就是”諸葛亮親自耕耘田地,還喜歡吟誦《梁父吟》”。
詩名為《梁父吟》的《三國演義》裡也錄了一首錄於此:
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鬥。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而漢《樂府詩集》也錄一首正是寫晏子設計“二桃殺三士”的那一首: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冢),田疆古冶子(氏)。 力能排南山,文(又)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相國)齊晏子
這首《梁父吟》是漢樂府詩,諸葛亮僅僅是愛經常朗讀吟誦,而非此首詩的作者。
僅從陳壽《三國志》中的一句“好為梁父吟”中的“為”字就斷定為此首的諸葛亮所作是不科學的,也沒有其它傍證。應該從上下文字對比終合翻譯才對,所以中學時學的翻譯是正確的。
至於《三國演義》裡錄的那一首,小說裡說是諸葛亮所作,是小說裡託諸葛亮的偽作,不見任何歷史資料。
-
4 # 小明奇葩說
按目前的主流說法,是諸葛亮所作。但是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質疑,認為不是諸葛亮所作,諸葛亮只是喜歡朗誦這首詩而已。
我個人更傾向於是諸葛亮所作。
-
5 # 農夫看天下
寫二桃殺三士的《梁父吟》,是不是諸葛亮寫的呢?我發現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爭議很大,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懷疑的聲音。
今天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老夫也來說一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認為內容為“二桃殺三士”的《梁甫吟》應該是諸葛亮寫的。為什麼呢?
《梁父吟》也叫做《梁甫吟》,“父”與“甫”互為通假字。
1、《三國志》可以證明。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裡涉及到《梁甫吟》內容。
“亮微耕隴畝,好為《梁甫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州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裡說到的“好為《梁甫吟》”,就可以證明諸葛亮是經常創作以《梁甫吟》這種詞牌名為題材的詩詞。雖然書中沒有寫出具體的詩詞內容,但是古人創作往往都是惜墨如金,這不足為奇。
文中這個“好為”,就是喜歡做某一件事的意思,說明諸葛亮當時應該創作了不止一首的這類題材的作品,由於年代久遠,都已經散失不復存在了。
2、詩詞之中所描述的地點和諸葛亮隱居地點相吻合。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創作的《梁甫吟》原文: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強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文中的“齊東門”所指正是山東的東面,“蕩陰裡”就是“陰陽裡”,在山東淄博市臨淄城北八里的地方。
然而諸葛亮是徐州、琅琊、陽都人氏,就在今天的臨沂市,沂南縣。沂南縣距離“陰陽裡”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說明諸葛亮外出雲遊是有可能經常經過“陰陽裡”的。
3、詩的意境與諸葛亮當時的心情相吻合。大家知道,諸葛亮博學多識、滿腹經綸,深諳歷朝歷代一幕又一幕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原本只想“躬耕於畎畝之間”的,並不想出人頭地的。
但是經不住劉備誠心誠意的“三顧茅廬”,又覷著劉備是一個真心實意、能成大事之人,到底是被劉備的誠心感動而撬出了山。
然而《梁甫吟》這首詩的意境正是替齊國的壯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的遭遇而鳴冤,有暗諷晏嬰之意。
正是所謂“悲士之立身處世之不易,諷為相者之不仁也”。諸葛亮浮想翩翩、感懷觸緒之餘,有那種“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感。
4、這首《梁甫吟》的詩風附合東漢時期的風格。這首諸葛亮創作的《梁甫吟》被收錄在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之中的沈德潛《古詩源》之中。詩的風格符合東漢末年五言歌謠的風格。
當時有許多流傳下來的歌謠都是這種風格,比如《陌上桑》、以及班固的《詠史》等。
5、宋代陸游的詩可以證明。陸游曾經說道:
“兩年來剩欲《梁父吟》,千古隆中可與期。”後來又寫了一首名為《詠史》的詩:
“夜雨燈前感慨深,為邦一士重千金。風雲未展康時略,天地能知許國心。劍忽拄頤都將相,帽曾壓耳隱山林。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陸游也認為該詩是諸葛亮所作,最後一句寫著“君看隆中梁甫吟”。
總之,筆者認為《梁父吟》的確是諸葛亮所作。但這謹代表筆者本人。
-
6 # 萬里長空夜未央
梁父吟中的梁父是指什麼?
1. 梁父山
又名映佛山,迎福山,坐落在新泰境內的徂徠山以南。上古至秦漢時期歷代帝王封禪之地(封泰山為祭天,禪梁父為祭地)。
注:《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文末有關於封禪的彩蛋內容。梁父吟,又稱梁甫吟,是中國古代流傳於山東梁父山一帶的民謠1. 《梁父吟》本是一首古老的齊地民謠,相傳最初為曾子所編曲
李勉《琴說》曰:“《梁父吟》,曾子撰。”《琴操》曰:“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凍,旬月不得歸,思其父母,作《梁山歌》,”另外,東漢時期蔡邕在《琴賦》中描述:“繁弦既抑,雅聲乃揚。仲尼思歸,鹿鳴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飛,別鶴東翔。”說明《梁父吟》是一首琴曲。
2. 漢樂府中《梁父吟.步出齊東門》,說的是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嬰用計謀,幫助齊景公剷除功高震主的三大功臣的故事: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注:二桃殺三士的典故出自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晏子設計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儘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醜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 就這樣,晏子只靠兩顆桃子,便除掉了三個強勢人物。《梁父吟.步出齊東門》這一首詩,不能確認是諸葛亮所作,甚至沒有證據證明這就是諸葛亮當年所吟唱的那一首內容。
注:最早將這首詩歸為諸葛亮作品是在唐初,歐陽詢編輯《藝文類聚》時,認定《梁父吟·步出齊城門》是諸葛亮所作,並收錄之。3.《梁父吟.步出齊東門》的同體詩有很多
附一首魏晉陸機的《梁甫吟》:玉衡固已驂,羲和若飛凌。四運迴圈轉,寒暑自相承。冉冉年時暮,迢迢天路徵。招搖東北指,大火西南升。悲風無絕響,玄雲互相仍。豐水憑川結,零露彌天凝。年命特相逝,慶雲鮮克乘。履信多愆期,思順焉足憑。慷慨臨川響,非此孰為興。哀吟梁甫顛,慷慨獨撫膺。三國時代政治家諸葛亮喜好梁父吟,可能的原因有3點1. 漢代,梁父山下曾有梁父縣,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曾任梁父尉,諸葛亮隨父宦遊之時居住在那裡。因此,後來他在躬耕隱居南陽的時期時常吟唱梁父吟,是因為懷念故地。
2. 諸葛亮志向高遠,常自比管仲、樂毅這樣的古代政治、軍事大家,因此晏子也是他景仰的物件之一,時常吟此詩,為的是向榜樣學習
3. 古冶子、公孫接、田開疆這三名勇士,為了所謂的榮譽,實際的小利而反目成仇,最後一起滅亡,諸葛亮也想時常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古人的覆轍,併為之感嘆。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水經注》:“沔水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荊州圖副》:“鄧縣西七里有作樂山,諸葛亮嘗登此山為梁父吟也。”最後是彩蛋時間中國曆代帝王封禪祭祀一覽表
1. 秦
秦始皇,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二世胡亥,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 登封泰山
2. 西漢
武帝劉徹
元封元年(前110年) 封泰山、禪肅然山
元封二年(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前104年) 封泰山、禪蒿里山
太初三年(前102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天漢三年(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前93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徵和四年(前89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3. 東漢
光武帝劉秀,建武三十二年(56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章帝劉炟,元和二年(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劉祜,延光三年(124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4. 隋
文帝楊堅,開皇十五年(595年) 壜設祭泰山
5. 唐(武周)
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武曌,萬歲登封元年(696年) 封太室山、禪少室山
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三年(725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6. 宋
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7. 清
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登封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登封泰山
高宗弘曆,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之間,前後10回祭祀泰山
回覆列表
李白在被唐玄宗“賜金還山”後,滿懷悲憤,寫了一首《梁甫吟》,也有寫作《梁父吟》,古人經常把父與甫通用。其中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的詩句,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景公年間,丞相晏平仲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以暗示自己懷才不被當權者所用,反而遭到暗算,被迫離開長安的遭遇。《梁父吟》是古樂府《楚調曲》名,聲調悲涼,多用以作者抒發自己的不遇之抱負。《三國志 諸葛亮傳》寫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應該是諸葛亮借古樂府名,寫抒發自己遠大抱負的作品,不與李白寫二桃殺三士的《梁父吟》古詩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