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振廷1

    范蠡;大謀,伴越王,自我推銷,功高振朝野。第一步佔居了權貴的人脈。是非常重要的牢固根基。

    第二,功遂而退,是坐官最明智的選擇。功臣多死在功高自傲上。借威風堂堂首創立江湖,之祖宗,位居黑道老大,是很重要的第二步。黑白通吃。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誰能奈何?

    第三,利用朝野聲望,又是江湖組織老大行天下,再加上收放財,經商不惜財下屬有利可圖能不盡忠嗎?天時朝野,江湖老大地利,不惜財人和。天地人和,霸權,霸資源,不惜財讓利,霸市自然成功。有這三霸,天地人和何愁不成功呢?

  • 2 # 乖哦絮Airport

    《道德經》天道人事並論,老子對政治的高度關心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從精神上來說,他是一個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物,出世是他的底子,入世則是他的裡子。在他的弟子中,莊子就是出世這一派的傳人和集大成者。那麼入世呢?有沒有像鬼谷子之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這樣叱吒風雲、改寫歷史的弟子?有。而且就像師父的段位更高,這位弟子的段位,也要更高。這便是范蠡。

    范蠡的老師是文子,文子的老師是老子,范蠡正是老子的再傳弟子。而且范蠡與老子基本就是同時代人,年齡基本就是子輩和父輩的差別,那麼范蠡曾直接師事於老子,也說不定。從《國語》《吳越春秋》《越絕書》《史記》等古籍中記載的范蠡思想來看,也簡直就是老子思想的翻版。比如說導致越王勾踐元氣大傷而臥薪嚐膽的起源,就是他不聽范蠡的勸告,執意攻打吳國導致大敗,范蠡勸諫的話正是“兵者兇器,戰者逆德,爭者事之末”,這完全就是從老子脫胎而來。晉葛洪《神仙傳》中甚至提到一種說法,老子和范蠡其實是同一個人,范蠡只是老子去官後的化身,這也是說兩人實在太相似了。總之,范蠡就是在入世中運用老子思想的最佳典範。

    壹 商聖

    中國人的信仰是個很有趣的事情,儒、釋、道、基督、伊斯蘭全不信卻又全都可以在中國和諧共處。又如香港警察和黑社會都拜關公,那遇到警察去抓黑社會,究竟要關公幫那邊呢?商人就更好玩了,既拜關公,也拜菩薩,還拜財神,大概是重情重義才能賺錢吧。歷史上大部分商人真正拜的是被尊稱為商聖的范蠡。范蠡是治國,經商都能功成名就而又全身而退之人。這樣的人,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肯定有其獨特之處,能讓自己在不同領域遊刃有餘。

    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步一步遞進的,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謂修身也是提升自身認知和能力。今天來扒一扒范蠡的認知是什麼,能不能給今天的我們一些人生智慧。

    貳 范蠡的認知體系

    春秋時代,各諸侯國問鼎中原時候,在東南沿海有兩個蠻夷小國,吳國和越國。越王允常與吳王闔廬常年戰爭。突然有天,越王允常死了,傳位給兒子勾踐。

    吳王闔廬聽說越王允常死了,就發兵伐越。勾踐找了一些死士,到吳國陣前,表演自殺。在吳國軍隊觀看時候,偷襲吳軍,吳軍大敗,吳王闔廬受傷,不久就死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夫差,並叮囑夫差要為自己報仇。

    此後三年內,夫差日夜練兵,為報仇做準備。越王勾踐準備先下手為強,在夫差動手之前先伐吳。

    在這次伐吳之前,范蠡和勾踐有過一段對話,能看出范蠡的關於國家和組織的認知體系。

    國家治理有三種情況:

    一是如何保持強盛;

    二是如何轉危為安;

    三是如何有序處理政務。

    這三點包含了一個國家所面對的各種形勢,當然,公司治理也是一樣的道理。那麼在這三種形勢下,范蠡認為如何應對呢。

    為了保持國家的強盛就要效法天道,順應於天(所謂天道指的是日月星辰執行規律,陰陽和諧共存的法則),強盛而不是過分自大;

    為了處理國家危機,就要效法人道(所謂人道,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倫理,也包括人事人心的變動和社會執行的各種制度、規則);

    為了有序處理政務,就要順應地道(地理條件,對事物的評估預測)。

    征伐一個國家的時機:

    那就是在自然災害,人禍內亂,制度崩潰三種情況下或者天災和人禍兩個出現的情況下都可以征伐一個國家。

    如何保持一個國家的強盛:

    同樣的道理,要保持一個國家的強盛,就要順應天道、人道、地道。順應天意,教化百姓,按自然規律治理人民,富足百姓,充實國庫,整飭軍備

    叄 政治能力

    在這種認知體系指導下,來看看范蠡是怎樣指導越國在兵敗於吳國之後順利翻盤的。

    先是,范蠡作為一個臣子的責任,勸說越王伐吳時機不對,因為吳國沒有天災人禍,越國如果挑釁主動發動戰爭屬於逆天意而不順人情。勾踐不聽,敗於吳國。

    兵敗後越王問范蠡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范蠡建議這個時候國家需要扶危定傾,要效法人事。具體做法就是用謙卑的言辭,尊敬的禮節向吳王求和,如果吳王不答應,只好做吳王的奴隸了。派大夫種出使吳國,吳王夫差準備釋放越王,被伍子胥勸說一定要滅越。勾踐用重金賄賂吳國太宰嚭勸說夫差才得以被赦免。

    之後,勾踐臥薪嚐膽,欲雪前恥。請求范蠡治國建議,范蠡迴應說,這個時候應該採取地道,就是根據地理條件和自然規律,順應自然,撫卹百姓,使百姓生活富足,國庫充實,然後等待吳國出現天災人亂。

    越王請范蠡治理國家,范蠡迴應外交和治軍是我的強項,但是治理國家我不如大夫種。隨後范蠡去了吳國做了兩年人質。按照我們史書中看到,范蠡的才能在治國方面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覺得越王不可同富貴,日後會受到猜忌。而且,大夫種的才能也足以保證越國興起。

    下面是吳國和越國各自的行為:

    越國:復興過程中,先是隱藏備軍,以免於吳國警覺。結交齊、晉、楚三國,用這三個國家消耗吳國實力。

    越國:這時越王找到范蠡詢問復仇計劃,范蠡說,現在天時和人道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再耐心等待時機。

    吳國:吳王伐齊,伍子胥阻止,吳王不聽,勝利回國,與伍子胥心生間隙。

    越國:越國這個時候用向吳王借糧的名義試探吳王隊越國的態度。

    越國:越王又一次詢問范蠡,說吳王現在沉迷聲色,不顧百姓生計,親近讒言佞語之人,疏遠明智大臣,身邊人都對吳王曲意逢迎,是不是可以攻打吳國了。范蠡回答說現在吳國雖然人道出現了問題,但是還沒等到吳國發生天災。

    吳國:吳王聽信太宰嚭讒言殺了伍子胥,而用太宰嚭這個越國的最大間諜治理內政。

    越國:越王再次詢問范蠡現在吳王殺了伍子胥,是不是可以伐吳了。范蠡繼續回覆說,雖然吳國已經開始反常了,但是還沒有天災的警示,不一定會成功。

    吳國:吳王成為霸主,約中原各諸侯國會盟於黃池,帶走了吳國全部精兵,只留下老弱病殘和太子。

    越國:越王問范蠡是不是可以出兵了,范蠡迴應說可以,於是殺吳太子,但是還不足以滅吳。

    越國:再四年後,越王又問范蠡說,現在吳國荒年,糧食不足,時機是不是到了?范蠡回答說,雖然現在天災已經出現,但是人禍還沒有達到可以伐吳的時機。只有人禍與天災和地道一起出現才是最好的時機。

    越國:直到當年吳國出現內亂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范蠡才建議伐吳,並一舉滅了吳國的主力部隊。

    越國這次伐吳,大敗吳國並且把夫差困在姑蘇山。吳王也派人來向越王求情,勾踐心軟想放過夫差一次,范蠡卻堅決要盡滅吳國。在勾踐一再表示不忍心殺吳王。范蠡獨自強行進軍,並且對吳國使者說:“大王已經把政事委託於我,抉擇在於我。”吳國使者無奈流淚離去。吳王被迫自殺。

    作為始終懷著國仇家恨而又臥薪嚐膽多年的勾踐怎麼會心軟放過吳王,畢竟前面是吳王放過了自己才給了越國東山再起的機會。作為一個政治家,怎麼可能不知道斬草除根的道理。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也是需要好名聲的。勾踐要表現仁慈之心,就得有人揹負歷史罵名,范蠡就主動來承擔這個罵名。范蠡不僅僅擁有才能,還擁有對人性通徹理解的智慧。

    越王勾踐滅吳國之後,與中原各國會盟取得了霸主的地位,達到了稱霸的目的。

    范蠡明白勾踐是個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人,向勾踐辭行。這樣說:“聽說,做臣子的人,在君王憂患之時,要付出自己的辛勞為君分憂;君王受辱,臣子應以身殉國。當初您在會稽受困,我之所以沒有選擇自盡,就是為了幫您報仇。現在既然越國已經報仇了,我請求為會稽之困而受到處罰在五湖。”勾踐回答的是:“我準備與你分治越國。不然,就殺了你。”范蠡不辭而別。

    范蠡走之前留了一封信給大夫種,建議他也離開越國。大夫種不聽,其後不久被勾踐所殺。

    我們要成功做事除了看形勢,也要考慮人性,還要計算如何配置稀有的資源。范蠡在協助越國成為春秋霸主過程中的表現有不少原則和智慧值得我們借鑑。對事情綜合考慮形成習慣,才能內化成為智慧。

    肆 經商過程

    范蠡又到了齊國的陶這個地方,認為陶地地理處於貿易交通要道,應該是適合經商的地方。自稱陶朱公,親自種田做貿易,又成為了富裕之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經營農業的時候,為什麼齊國這麼適合經商?到管仲的時候再深入分析一下管仲的貿易戰)

    范蠡在政治、經商都表現出他看人看事物的眼光獨特,又能做到不貪婪,知道名譽和財物帶來的傷害。這樣的人,在現代社會很少見了。

    下面這個故事說明範蠡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范蠡原來有兩個兒子,在做陶朱公的時候生了一個小兒子。等到小兒子長大時,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關進了監獄,范蠡就要小兒子帶著錢財去楚國救二兒子。長子一定要去辦理這件事,而且以自殺要挾。不得已,范蠡就要長子去楚國,並且寫了一封信給在楚國的朋友莊生。長子自己也帶去了不少錢財。

    到了楚國,長子把父親帶來的錢和信都給了莊生,莊生是個正直的窮人,因為是范蠡的朋友才幫這個忙。因此告訴范蠡的長子儘快離開楚國,就算自己的弟弟出來了,也不要問為什麼。范蠡的長子看到莊生居住如此貧窮,以為他沒有什麼用。於是長子私自留在了楚國,用自己帶的錢財疏通楚國相關官員。

    隨後莊生見到楚王,說近來星象對楚國不利。楚王問怎麼辦。莊生說可以用德行去除掉。楚王說,可以,我馬上這樣做,於是楚王封了錢庫。

    楚國的官員趕緊告訴范蠡的長子,說楚王準備大赦天下了,因為每次楚王赦免之時,都會封錢庫,而昨晚楚王封錢庫就說明要大赦天下了。長子以為大赦之時,自己的弟弟也會被赦免,懊悔重金白白給了莊生。因此去找莊生索回重金。

    莊生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再次見楚王說,前幾天說的星象之事,大王準備修德行來衝抵。但今天我聽說大家都在說陶朱公的兒子因為殺人被囚在楚國,他的家人用很多錢賄賂大王身邊的人,所以大王並不是因為修德才赦免天下,而是因為要赦免陶朱公的兒子的緣故。楚王大怒而殺范蠡被囚的二兒子。

    等到長子回到家中,范蠡對長子說,我知道你弟弟一定會被殺。是因為你早年一直跟著我,知道生活的艱辛,賺錢的不易,比較看重錢財。而你弟弟是自小就豐衣足食,對錢財看得比較輕,也能捨得花錢。由於你不捨得錢財才導致弟弟被殺。

    伍 范蠡的智慧

    歷史學教授王立群先生在講述歷史的時候曾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大體上把社會上的人可以分為這麼幾類,一類是隻琢磨事不琢磨人,他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事業;第二類人,只琢磨人不琢磨事,他把人際關係琢磨得透透的,然後他在人際關係上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這種人為的是當官;第三類人是隻琢磨錢,人跟事他都不琢磨,他為的是發財;第四類人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這就了不得了,這就能辦成一些大事了;當然還有一類人,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還琢磨錢,那就更不得了了。”

    王立群先生本來說的是漢武帝,但是漢武帝在對匈作戰把國庫虧光了,導致國家陷入災難,漢朝從此衰落,也不算一個有遠見的人。

    范蠡也是一個既琢磨事,又琢磨人,還琢磨錢的人。這樣的人又有道家功遂身退的理念,富而不驕,懂得進退。所以在短暫的人生中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 3 # 旅居地球80年

    搜尋了百度,百度上沒說范蠡是如何經商的,只說他是政治家,然後下海經商,他把政治上的一些社交統籌到經濟上,就是人人之間的厚道,加上他的政治家眼光,能預測國家因政治因素而產生的經濟趨向,就是走在市場前面的人。因他樂善好施,所以粉絲也多,口碑也好,就形成做啥好啥。

  • 4 # 乙丙丁6

    范蠡獨特的生財有道就是"旱則資舟","澇則資車",互通有無。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所以不是誰都能做的出來的,所以財富總是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范蠡就是這種少數人。

    范蠡還很會鑽空子,比如說某地有馬,賣不出,某地缺馬,但是途中有國家規定不能買賣馬匹!這麼好的生意沒法做不是很難嗎?但是范蠡有辦法,怎麼辦呢,他提出免費幫一個大商人運貨!

    那個大商人的貨多,范蠡有馬,范蠡用他的馬幫大商人運送貨物,順便就把馬送到了目的地。大商人得到免費的運輸,范蠡得到了藉助大商人把馬送到了需要馬的人,也賺到了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滅霸的手下冒著50%被消失的機率還要跟著滅霸做事,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