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黑小曜

    我認為,梅里美塑造卡門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並最後塑造那樣的結局,為的當然是批判當時物慾橫流的社會。而卡門的悲劇性根源,自然也是彼時社會與時代的侷限性與腐化。

    單從情節上看,卡門大概是一個放蕩而邪惡的吉卜賽少女,但梅里美對卡門的塑造並沒有停留在生活情節的表層上,而是透過她與其他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物與社會的關係,把她改進一個更深的、更復雜的層次中,去進行社會、歷史和審美的觀照,多方面深刻揭示生活的內涵和社會本質,從而去確證人的價值,並在這個基礎上展現了美與醜的鬥爭、崇高與卑下的對比,由此發掘和表現主人公迫求自由的精神和美好靈魂,從而把卡門塑造成一個追求人生自由的“惡之花朵”。

    因此事實上,梅里美並沒有任何批判她的意味,作者真正的用意正是透過卡門的不貞之舉來指示她身上的那種道德的真誠和“人性”的返樸歸真,用那種野蠻形式來表現生命的強力和自我意識。在更深層次上,卡門的不貞絕不同於資本主義文明社會的放蕩,她並不是那種掩飾自然天性的虛偽的“明知故犯”,而是一種出自自然天性的純真。

    梅里美在小說《卡門》中體現了這樣一個道德景象,即文明的發展所帶來的道德律的日趨苛細,必然會構成對“人性”更強的束縛。而要擺脫這種束縛,就要以道德律的廢弛作代價。真正“合乎道德”的行為,應該是打破舊的道德秩序,充分維護個性尊嚴和白我意識的。所以,當法律已成為肋封為虐的工具時,他為唐何塞和卡門安排了兩種不同的結局。也正因為如此,儘管高龍巴、卡門等“化外之民”是野蠻、落後、粗俗的,他們在梅里美的筆下仍然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相反,巴里凱尼和唐·何塞這些道德文明的奴隸擁護者卻成了梅里美的批判物件。

    基於所處時代和歷史的侷限性,作者還找不到新的出路,他只能寄託於這種“道德返極”,讓進步於倒遲之中,透過卡門那種矢志於人格的獨立、思想的自由和以身殉志的崇高壯舉,向當時那種人欲橫流、金錢萬能的社會宣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爸的在自己原配去世未滿半個月就找了後媽,子女要對爸爸和後媽以及去世親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