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塵孤燈客

    不請自來!

    首先,簡單的說一下軍屯:

    可以類比我們建國後在新疆實行的屯墾戍邊。軍隊在駐地,平時務農,開展生產建設,進行自給自足;戰時,拿起武器,進行武裝,參與軍事作戰。其本身的性質,是軍隊,但是同時擔負生產建設勞動者的身份。並且,一般情況下是世襲。

    至於原因,我個人認為:

    1、社會實際情況所需

    元朝末年,適逢天災,天下大旱,糧食歉收,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這是當時的社會具體情況。

    事實上,在元朝統治的幾十年裡,實行種族等級制度,並延續了遊牧民族的陋習,對農業生產,一直重視不夠,天下物產本就疲乏。

    元末的天下大亂中,更是生產嚴重破壞,整個天下,到明朝建立時,都很窮困,許多地方都食不果腹。

    2、朱元璋義軍時期的政策延續和擴大

    在朱元璋奪取天下時,劉伯溫曾給朱元璋出過一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其中的廣積糧,就是大力發展生產,為軍隊和爭奪天下,積累物質財富。朱元璋採納後,大力實行軍墾,使得自己在短短數年間,就積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才有了奪取天下的資本。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此感有深觸,加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因此延續之前的廣積糧政策,並且使之擴大,同時減輕百姓賦稅,解決軍隊後顧之憂。

    3、古人的前車之鑑

    漢末,曹操曾在北方實行軍屯,為曹操平定北方,收攏人心,抵禦外族,提供了巨大的支援力。

    朱元璋充分學習古人,效仿曹操,以圖儘早恢復天下盛世。

    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朱元璋不想給百姓太多負擔。因為他自己就是從社會底層出身,甚至民間疾苦,所以朱元璋是皇帝中,對官員最苛刻,對百姓最寬鬆的一位。

  • 2 # 季我努學社

    明朝初年的軍屯規模空前,組織和管理較為完備,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明初軍屯之所以如此繁盛,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主要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朱元璋時期明朝在全國各地的統治基礎並不穩固,北方邊疆地區仍有殘餘叛亂勢力,這就不得不迫使明朝將防禦的重心放在北方,邊疆地區駐兵需要鉅額的軍餉,全靠內地提供也非長久之計,因而軍屯的建立可以保證軍隊糧餉的供應。明朝在鼓勵農民墾荒的同時,又下令“命諸將分屯於龍江等處,後設各衛所,創造屯田,以都司統攝。”軍屯就是軍隊將大量的荒地、邊地開墾出來,以作軍糧供應。

    明朝的軍屯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明初軍屯的土地是封建國家的官田,其實質是封建國家將其所有的皇帝授權給軍隊開墾,透過軍事編制將屯兵約束在其中進行生產勞動,並和農民一樣需要向國家交納租稅。據記載,軍屯制實行後,全國屯兵人數共達到了180餘萬人,邊疆地區的軍屯規模更大,光雲南一省軍屯就擁有100餘萬畝土地,佔全省總耕地數量的一半以上。軍屯的土地來源也呈現多元化,主要來源是“官田”,但是在北方邊疆地區,由於存在大量的荒田,因而軍屯主要來源於此。

    明初軍屯的組織也較為完備,軍屯統一由衛所官吏,屯兵也是從衛所中抽調,最高長官為指揮提督。根據衛所駐地的需要,軍屯包括邊屯(空閒之地,且耕且戰)和營屯(各衛所附近,且耕且守)兩種。

    明初軍屯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軍屯實行後,不僅將大量的荒地變成了可耕之田,而且解決了軍隊糧餉的供應問題,減輕了明王朝的財政負擔,也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於軍屯的意義,王夫之曾有過精闢的論述,他認為軍屯的好處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戰不廢耕,則耕不廢守,守不廢戰,一也;屯田之吏士據所屯為己之樂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勝則進,不勝則退有所至,不至駭散而內證,六也。”

    明代軍屯上劉屯

    但是明初的軍屯也產生了許多弊端,因而明朝中後期軍屯漸呈衰落之勢,軍屯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其一,軍屯制度下,屯兵沒有人身自由,軍戶的充配是強制的。其二,軍屯的土地主要是荒地,有的土地受到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並不能生產,因而經常存在難以完成定額交糧的情況。其三,出現了許多當地的豪強大吏侵吞軍屯的現象,軍屯土地的大量喪失,對軍屯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參考文獻:

    唐景紳:《明初軍屯的發展及其制度的演變》,《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杜濤:《試論明初的軍屯》,《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傅頑璐:《明代軍屯制度沿革》,《軍事經濟研究》1996第4期。

  • 3 # 靜夜史

    朱元璋之所以實行軍屯,原因很簡單。

    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窮”;兩個字概括,就是“沒錢”!

    我們先看下軍屯是什麼?

    軍屯制起源於西漢,後來不斷延續,在明朝獲得空前的發展,至清代臻於完善。

    作為最典型的朝代,明代軍屯主要在京畿與遼東、西南邊境實行,朝廷命令衛、所計程車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駐防內地還是邊疆,每一兵士都由國家配給一定數量的土地自耕自種,以免去百姓的負擔與轉運糧餉的困難,實現軍隊的自我供給。

    這是一個“寓兵於農”的政策。

    這一政策之所以在明朝初年的朱元璋時期大規模推行,“靜Yes”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南北人口失衡

    這是元末明初的典型特徵。

    蒙元佔據中原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造成的破壞非常之大。首先,在消滅金國和西夏時,蒙古人在中原北部進行了多次大屠殺,直接導致金國人口十不存一,金國人口由超過5000萬到最後不到1000萬,西夏則基本被蒙古滅種。

    到蒙古攻打南宋時,蒙古人已經開始轉變統治策略,不再以屠殺漢人為基本手段,因此南宋人口倖存下來的更多。

    因為從魏晉南北朝以來,但凡中原大地發生戰亂,北方人都會大量選擇南遷避禍,這種趨勢在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後更加明顯。

    而經過蒙古的野蠻征服,南北方人口的差距越來越大。

    所以,明朝建立時,南方人口已經是北方的數倍。

    而明朝最大的威脅,恰恰是蒙古,位於明朝的北方。

    此時的明朝,定都南京,人口也集中在南方,要想維持北方的穩定,加強北方的防禦,就需要從南方徵調大量軍隊北上,長此以往,必定會讓明朝入不敷出。

    所以,就地軍屯無疑是一個好辦法,自給自足,平時種地,戰時打仗,一舉兩得。

    2、民生凋敝

    經過了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破壞,包括南方地區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用狼藉遍地來稱呼不為過。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用一窮二白來形容也不為過。

    但即使是這樣困難的條件下,朱元璋仍然抽出25萬的精銳大軍,北方討伐元朝,奪回屬於漢人的土地。

    但是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打跑蒙古人很容易,但是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來去無蹤,即使打跑了他們,等你撤軍了他們馬上就可以重新佔領,所以,如何鞏固成果使朱元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此時的明朝經濟條件還不富裕,不可能常年從南方調集部隊和糧食供應北方。在這樣的條件下,自給自足是唯一可行且經濟的辦法。

    1373年,明朝各地軍屯月糧完全自給且有盈餘,朱元璋高興地說:“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

    可見,在明朝前期,軍屯對於適應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鞏固明朝疆域有著積極的意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歷史大學堂

    歷史上的中原大一統王朝為了應對外來入侵和內部動亂都擁有著相當規模的軍隊,如秦漢,隋唐,元明清,但各朝都受制於那個時代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軍隊數量少有超過百萬的(宋朝較特殊)。因為龐大的軍隊會消耗大量的國家資源,尤其是供養軍隊所需的糧食。因此,能否處理好維持相當規模的軍隊和資源供給之間的關係,成為了歷代王朝所頭疼的事。

    這兩者的關係一旦處理不好,便會危及到王朝的統治。如漢武帝時期,漢朝軍力強盛,四處征伐,甚至深入漠北北擊匈奴,一系列的勝利讓漢武帝的榮耀達到了前代帝王所不曾有的巔峰。但是,到了武帝晚年,卻因軍事過度消耗國力,使得“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讓漢朝有了“亡秦之跡”。

    圖1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然而,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卻曾不無得意的說過這麼一句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裡的百萬不是虛指,而是實數,因為明朝在朱元璋時期確實擁有著一支一百八十萬的龐大軍隊,並且朱元璋所說的不費百姓一粒米雖有些誇大,但與其他王朝相比,朱元璋時期百萬明軍所需的龐大供給確實沒有給百姓帶來很大的負擔。產生這種獨特現象的原因就在於朱元璋確立的軍戶制和軍屯制度。

    但有意思的是,被朱元璋所津津樂道的“不費百姓一粒米”的軍戶和軍屯制並沒有過太多就遭到了破壞,並且在這種制度下軍隊的戰鬥力也愈發下降。那麼,為什麼如此“好”的一個制度會遭到破壞並影響軍隊戰鬥力呢?要想探究這個問題,便要先談一下這個被朱元璋稱為“不費百姓一粒米”的軍戶軍屯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元朝末年天下混戰不斷,群雄割據。朱元璋自應天起家,最終依靠龐大的明軍統一了全國。因此,在反元戰爭中逐漸形成的明軍在一開始便擁有著龐大的規模和很強的戰鬥力。明朝建立後,國內局勢仍然不太平,元朝的殘餘力量實力仍然不可小覷,因此,維持明軍的數量對於新生的明帝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因為元末的戰亂,人口銳減,導致了大量的土地拋荒。針對以上兩點,朱元璋便在唐朝“府兵制”的基礎上構思出了一個他認為極為完美的制度,即“軍戶軍屯制”(衛所制度)。

    圖2 元末農民起義

    朱元璋本著寓兵於農的設想,首先將天下戶口分為民戶和軍戶,軍戶世代當兵,平時耕作,戰時參戰。又將全國軍隊劃分為近四百個衛所,每衛有兵五千六百人,並將這些衛所分佈全國各地。同時,明朝廷將大量的土地分配給各衛士兵,實行屯田,並詳細的規定了各處衛所士兵進行守衛和耕作的比例,如明制,處於邊境的衛所要有三分計程車兵擔負守備任務,餘下的七分士兵則進行耕作,軍屯所收穫的糧食全部供給士兵。

    因此,我們會發現朱元璋時期制定並實行的軍戶軍屯制度在當時有著很多好處。一是實行軍戶制,對於穩定軍隊數量和戰時快速動員、徵調軍隊有著莫大的好處;二是軍屯制實現了兵農合一,軍屯收穫糧食全部供給軍隊,減少了國家負擔;三是避免了由國家四處提供軍需而導致的轉運過程中的巨大消耗。 所以軍戶軍屯制對於穩定明軍數量和戰鬥力,鞏固明初的統治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圖3 明朝軍隊

    但這種被朱元璋在理想中認為是完美無缺的制度卻也有著致命的缺陷,即在封建農耕時代,保證生產的根本便是要擁有土地,因此建立軍屯軍戶制的根本也是土地。要命的是,朱元璋在制定制度時卻沒有考慮到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是會大量增長的,而土地則有可能會被兼併。有明一代,土地兼併的現象十分嚴重。在民田已無法滿足權貴們貪慾的時候,軍屯的土地自然就被他們惦記上了。各種達官顯貴,軍官將領,乃至於領兵宦官都紛紛將手深入到了軍屯的土地上,大片軍田被侵佔。

    《明實錄》曾記載兵部尚書王驥的上疏 ,他稱:“國初,貴州二十衛所屯田、池塘共九十五萬七千六百餘畝”,但王驥在巡視後發現,才過去幾十年,這九十六萬畝的土地和池塘就已經是“徒存虛名”,正所謂“良田為官豪所佔”,“貧窮軍士無寸地可耕”。又有鎮守太監王貴,在陝西任職期間,霸佔軍隊屯田一萬畝,有屯田兵士一千多人被迫為其耕種,這些軍戶們在軍屯被兼併的情況下的生活愈發難過,史載:“軍士妻子,衣食不給,皆剜蕨根度日”, 而原本應擔任起耕戰職責的軍士們則“飲恨吞聲,無可控訴”。

    圖4 明朝官員

    同時,應注意的是,屯田的軍士們還有整個家庭需要供養。開國初期的軍戶家庭,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人口只會越來越多,但能讓他們進行生產滿足所需的屯田則越來越少,這使得很多軍戶家庭的生活越來越糟糕,軍戶們的待遇越來越差,當對軍屯土地的侵佔之風愈演愈烈之時,軍士們的大逃亡便開始了。

    面對士卒大量逃亡,明軍的將領軍官們並不嚴加管理,反而樂於放縱他們逃亡。因為士卒逃亡後,軍官便可以吃逃亡士卒的空額,於是各地衛所計程車兵缺額越來越嚴重,到了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逃亡明軍已達一百六十萬之眾,剩下的也盡是些老弱病殘,再也談不上有何強大的戰鬥力了,軍戶軍屯制寓兵於農的設想徹底破滅,而明軍的戰力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弱。

    因此,綜上所述,朱元璋在明初所創立的號稱“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的軍戶軍屯制度儘管在建國之初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卻在後來短短的幾十年中因土地兼併的愈演愈烈,軍士大量逃亡而破產。使得明軍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弱,最終迫使明朝開始了徵兵和募兵制的改革。

    文:李光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八歲男孩媽媽閱讀的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