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內科Doctor張
-
2 # 石壽
傷寒論是指人體受風寒出現寒涼風溼症狀也是肺部的病症三國時期曹植時疫情流行.眾人死亡甚多張仲景寫出來這部醫書中醫都的學傷寒論
-
3 # 天助吉祥如意
我不是醫生,但我認為祖先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因人而異就是經典!寒來暑往、冬去春來、溫涼寒溼不盡相同,古有邪氣癘氣瘟煞之說(不全是迷信),人存陽而陰邪犯,扶正驅邪,養元(原神原氣)固本,滋陰補陽萬惡不侵,道法自然,治養防結合,遵循自然規律就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
4 # 辰銳9
傷寒論中的發熱就是發燒。
一般會,發熱惡寒,這兩個伴隨出現的頻率高。
發熱就是發燒,是客觀的體溫。
惡寒就是畏寒或者怕冷,是病人的主觀感覺。
發熱惡寒,合起來就是病人客觀體溫高但是主觀上感覺冷的不行。單說發熱就是發燒是客觀體溫。
-
5 # 無為一生2
由於傷寒論其戰國時期。那時應該還沒有體溫表。都是憑人的感知。首先是病人自己感覺到發熱。其次是家人摸到面板的發燒-所以傷寒論中談到的發熱也應該是發燒的過程。只是沒有明確的資料@
-
6 # 赤腳大先的小寶貝兒
包含發燒。。。傷寒論中的熱,應該是陰陽二氣的轉化失衡造成的熱。與外感風寒出現的人有點關係。。。是手掌與手指的關係。
-
7 # 使用者973553280085
不是發燒一般指外感寒邪鬱而發熱一般用發表去邪就可以了發燒指的是陰虛發燥炎症發熱是人體的一種正常身體基本反應但溫度不能過高過高會傷其大腦內臟傷精液使人陰虛陽虛傷人根本
-
8 # 任風前行
其實就是五行中(㓌木火水土)的一行失平衡而已,或因多或許少而已,而導致五臟六府之間的不暢順和水平而已!有外邪和內惡之分。
-
9 # 藍先生易學研究
這提問!是庸醫真的要弄懂的問題!
熱,中醫以毒為代表,毒,分真菌與輻射性關係!
這關係人體發燒二性關係,細胞組織受損,影響代謝問題,分,有汗,無汗。
藥物使細胞組破壞,是有汗的燒!
因輻射引起細胞組織毒變,是無汗!
高溫,底高溫,是二個概念,也是傷寒論的要點!
院校這問題,是世間最糟糕的認識,也是醫學的可恥!
-
10 # 問道中醫文化
發熱一詞上致《黃帝內經》或《傷寒雜病論》都把疾病發展過程中,體溫升高的病或證稱為“發熱”,現在醫書乃致西醫都稱“發熱”。“發燒”是人們對“發熱”時一種口語的通稱,平常無論說“發熱”或“發燒”都可以,但是書面語言通稱“發熱”。
-
11 # 水果檸檬綠茶
需要專業中醫師來回答,個人覺得除了發熱外還有別的含義。中醫是一種古老的醫學。比如青蒿里面可以提取青蒿素
甘草裡面可以提取甘草酸
還有那麼多的植物裡面可以提出什麼有效成份希望國人努力吧。
-
12 # 周易研究中心
首先,要想了解《傷寒論》中發熱是不是發燒這個問題,必須對“傷寒”這個詞的含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查度娘,關於《傷寒論》中發熱是這樣作解釋的:傷寒是指中醫學上泛指一切熱性病。
由此可見,《傷寒論》中發熱不單單是指傷風感冒引起的發燒,還指由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比如這次全球性的肺炎疫情,敢染的人會出現持續發熱,而這個發燒就是由冠狀病毒感染所引發的,而並非由簡單普通的傷風感冒引起。
綜合上述,《傷寒論》中的發熱不單指傷風感冒引起的發燒,亦指由於感染病毒、細菌所引起,要區別對待。
最後,傳播中醫知識,從我做起,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人,為了他人,都希望大家能多學習及掌握一些中醫知識,用中醫知識為一家人的健康快樂保駕護航!❤️
中國加油,武漢必勝!
-
13 # 悟世修心
就是發燒,而且有一些就是當時的瘟疫。
傷寒論的成書背景就是在東漢末期到三國初,有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就發生了12次,小規模的地方性疫情則不計其數。公元204-219年是可以說是最可怕的年代,在瘟疫的蹂躪之下,很多地方的人口死亡率達到50%以上,強度甚至可能高於歐洲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醫聖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中描述“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見當時人口減損有多麼厲害。這個時期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多年曆史上人口減少最劇烈的年代,人口從6000多萬驟減到1500萬以下,瘟疫可能就是這個苦難年代的頭號殺手,在減少人口方面的作用超過了戰爭和饑荒。
從當時記載的大多數病死者的症狀來看,應該是一種由哺乳動物作為病毒宿主傳播,以突發高熱和劇烈呼吸道症狀為主要特徵,並出現血斑瘀塊的傳染病。
由此可見,傷寒論裡的發熱就是發燒,而且很多是傳染病。即使現在,傷寒論也有很明顯的實用價值。前段時間抗疫期間,河南許通縣醫院用中藥很好的治療了新肺炎病人。用的大多就是《傷寒論》的方子,大青龍湯,桂枝湯,葛根湯等等。
最後,中醫是實踐醫學,是從古至今經歷過很多次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總結。我輩應該好好學習,挖掘裡邊有用的方劑,古為今用。很好的服務於人民大眾。[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
14 # 哈大叔3
《傷寒論》是以六經病而論,六經病的理論基礎是六經天文的歷學理論。由此,傷寒病的熱與現代物理的溫度、西醫的發燒在“理論”上沒有半點關係!!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都是以形喻象,象者,天道以六六為節。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水也,水火異氣,君火統之,君火位於上,託土生金,五運之始,生於下,乃坎水之陽,既傷寒論的“寒(寒者,標以太陽)”,傷寒傷的就是坎水中的太陽,坎水之陽受傷,五運化生受阻,土不能生金化生,百病之作也。現代中醫強調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物形替代象形概念,忘記與丟棄的是五運化生的理論,而五運化生與六氣司天論密切相關,衍生的是“運氣病理”,……丟掉的太多了,要回頭看呀,老祖宗的象形科學文化真科學,真偉大。現代中醫的概念錯誤太多!
-
15 # 鄭晨旭
《傷寒論》中的發熱和現在的發燒是不太一樣的。現在的發燒是用體溫計測出來的,是客觀的,如果一個人體溫計測出來是37.5℃,那麼我們就說這個人發燒了,可是對於他本人來說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們都知道《傷寒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那個時候是沒有體溫計的,書中的發熱一般指的是病人的自覺症狀,是主觀感受,他的體溫可能是高的,也可能是正常的。中醫大夫是更多透過問診來獲得是否發熱的資訊的,要知道十問歌第一句就是“一問寒熱二問汗”。
-
16 # 中醫大方
中醫的發熱,有內傷和外感兩大類,沒有發燒之說。西醫之發燒是感冒或感染引起,習慣性把低熱稱為發熱或低燒,高熱叫高燒,中西醫的認識在本質上應該沒什麼區別,只是說法有點不同而己。
-
17 # 中醫學子遠志
《傷寒論》中的發熱和現在的發燒是不太一樣的,《傷寒論》中的發熱範圍更大一些,包含現在的發燒。發熱的概念有二:一是患者自覺身體熱,但溫度計測量溫度正常,二是溫度計測量大於正常體溫。《傷寒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那個時候是沒有體溫計的,書中的發熱指的是病人的自覺症狀,是患者的主觀感受,患者的體溫可能是高的,也可能是正常的。發燒只是屬於《傷寒論》中發熱的一種,也可能患者自覺發熱但是並不發燒。學習《傷寒論》還得遵循古人的思維,切勿用西醫的思維去理解,否則會誤解古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
18 # 周夢岐
傷寒病就是,帶感冒幹活,這就是叫傷寒,幹活時間長,堅持幹活之後,就是高燒叫傷寒,他的醫療名叫大熱肺炎民間給他叫傷寒病。
-
19 # 託塵
發熱是指病理性的體溫升高。“怫怫然發於面板之間,熇熇然而成熱者,名曰發熱。”《醫學南針》在現代醫學認為,發熱是人體對於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發熱可以促進抗體形成及網狀內皮系統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強,還能增強酶的活性及肝臟的解毒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從而戰勝疾病。
張仲景《傷寒論》就是根據“正邪矛盾對立鬥爭”的觀點,把發熱過程中的臨床表現,歸納,找出其一定的規律,發熱的臨床表現 發熱的臨床表現形式。
1.翕翕發熱 《傷寒論》:“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傷寒明理論》說:“所謂翕翕發熱者,謂若合羽所復,明其熱在外也。”若合羽所復,溢於肌表,屬外,風寒之邪,僅止於淺表之位,正氣開始抵抗,陽氣怫鬱於外,太陽病的發熱,外感熱病惡寒期的發熱,表寒,表熱證的發熱,大都是翕翕發熱。
2.蒸蒸發熱 《傷寒論》“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248)蒸蒸發熱,在陽明病,外感熱病化熱期,氣熱證,裡熱證中都見此發熱。
3.惡熱 《傷寒論》“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2) 在《傷寒論》中尚有(221)條涉及“惡熱”一證,可查閱。 惡熱一證,其熱位於身體肌肉之間,常欲去衣被,以露其體而求涼爽,為病在陽明,邪熱傳內,不在於表,正氣旺盛的表現,陽明經證,氣熱證中的發熱,常見此象。
4.潮熱 《傷寒論》提到“潮熱”者有(104),(201),(208),(209),(214),(220),(229)七條,茲舉二條。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209)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214) 我體會:潮熱的含義有二,一指時間而言,如上所述,二取充實之義,形容發熱如海水來潮,大河小溪,皆為水所充滿,全身手足皆為熱所充實而滿,同一潮熱又有虛實之辨,陽明潮熱屬實,癆瘵潮熱屬虛,前者為邪盛,其熱緣緣正赤,後者為陰虛,其熱兩顴發紅,以此為要點。 潮熱一證,在陽明病腑證,外感熱病化熱期,裡實證中常見之。
5.寒熱往來 本證在《傷寒論》中,主要有四條(96),(97),(136),(147)。具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一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寒熱往來,就是寒往而熱來,熱往而寒來,寒熱互相消長地出現。此為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正氣抵抗病邪能力不強,相持不下,正邪分爭之時,介於表熱裡熱之間,熱多則正氣得勝,寒多則邪氣得勝。在少陽病,外感熱病化熱期,半表半里證多見寒熱往來。
6.煩熱 《傷寒論》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煩熱主要在心胸之間,熱氣怫鬱,如灼如蒸,煩為陽證,煩而有熱則為實證,或因無形邪熱內擾胸膈,或因有形實滯,內結腸胃,或因無汗而邪熱鬱於內,或因正氣欲伸而受遏,在半表半里,氣熱證中多見之。
7.虛熱 虛熱亦稱內熱,假熱。在《傷寒論》中有陰盛於內,格陽於外的如(370)、(317);有陰盛於下,戴陽於上的如(315);有陽虛發熱的如(82);有陽氣未泯而發熱的如(292)、(331);還有陰虛有熱的(303)。可查閱鑑別之。 虛熱比較常見的有:肝氣鬱結,營衛不和,中氣下陷,陰血不足,陰虛內熱,陽虛發熱,瘀血內結等,虛熱一證外感與內傷
-
20 # 三二居
簡易的說,
發熱是廣義的,有潮熱,有煩熱,五心熱等。
發燒是體溫定義的溫度。有很多熱型,體溫並不高
回覆列表
《傷寒論》中的發熱,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說的發燒。
現代的發熱具體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現代的發燒:發燒,也稱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一般認為當口腔溫度高於37.5 ℃,腋窩溫度高於37℃,或一日之間體溫相差在1℃以上,即為發燒。
傷寒論中發熱《傷寒論》中論述的多是寒邪所致的熱性病,這種熱病,不等同於《瘟疫論》的熱性病,傷寒說用大多是麻桂之類,可見雖是熱病,性質不同。
《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主,發熱,也包括了六經辨證。如翕翕發熱太陽病;惡熱、潮熱、蒸蒸發熱陽明病;寒熱往來少陽病;太陰證原本是沒有發熱的;虛熱多見於少陰熱化;厥陰證,厥陰相間。可見發熱種類繁多,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提問大於37°C就可以概括等同的。
《傷寒論》六經辯中關於發熱的條文就有381條,其中有100條都有描述發熱,可見發熱與發燒不同。其中,潮熱跟微熱,惡熱等,有時候在體溫計的觀察上並沒有體溫升高,現代醫學指的發燒,體溫計上一定有所表現。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熱,別人一摸或是體溫計一量,又發現沒有發熱,但是這些發熱,《傷寒論》中都有記載。
綜上,雖然同是外感病,但是《傷寒論》的熱,多是從醫者和患者的自身感覺入手,也就是“症狀”,而現代指的發燒,則是外界的物件的感知,而忽略了患者自身的感覺,也就是“體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