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那趣事

    劉邦,大家的印象中都是一個喜歡嬉笑怒罵,看不起儒生的市井無賴形象。司馬遷在史記裡也把劉邦描述成“不事生產”,“狎侮”親近,“好酒且色”的市井無賴形象。平民時是一副遊手好閒的樣子,當了皇帝更是傲慢無禮,連大臣都勸諫直言“陛下慢而侮人”。

    所以後來的文品影視劇都把劉邦描述成了一個胸無大志的市井無賴,只是機緣巧合,依靠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這才成就霸業,最後居然稱帝建國。然而,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司馬遷本人受過漢武帝的宮刑,所以對失敗的英雄會報以浪漫的同情和讚揚,因而高度讚美了項羽。那麼就自然對劉邦的視野有所偏頗,會不自覺地放大了劉邦身上的缺點因素。

    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劉邦並不是市井無賴,相反他讀過書,胸懷大志,兼具文武,是戰國末年的遊俠之士的傑出代表。作為秦末反秦戰爭的最後勝利者,劉邦第一個入關中滅秦,後來又能擊敗項羽,消滅異姓王,這都是劉邦才能的展現。即使是帶著有色眼鏡的司馬遷,也不能否讓劉邦“仁而愛人”“常有大度”。

  • 2 # 文史走馬燈

    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說這句俗話的目的就是來給我們的分析做一看輔助參考。如果劉邦真的是小混混,無才無德,他怎麼可能壓得住這麼多的猛將,怎麼可能得到這許多賢臣謀士的輔佐呢?必然是不可能的,小混混可能混得了一時,但絕對混不了一世,成不了大事。

    (1)劉邦並非不學

    在戰國時期,文字的載體多是竹簡,知識經典之類的東西在底層社會是不怎麼流通的,甚至是見也見不到的。而我們來看看劉邦的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史記》記載:

    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從漢高祖劉邦的好兄弟盧綰的史料記載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劉邦並不是一個土生土長只會耕種的農民,而是一個讀過書的人,雖然當時的那個時代,官學逐漸凋敝,私學不斷的興起,但是也不是誰都有資格去讀書學習接受教育的。許多人長大了,還是成為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實農民。劉邦進入過私塾讀書的經歷,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劉邦並非不學!那麼他是否無術呢?

    (2)劉邦也並非無術

    或許我們可以從下面的這段史料來了解一下劉邦是否無術。《史記》記載:

    於是樊噲從劉季來。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當初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郡縣紛紛響應,沛縣同樣也蠢蠢欲動。本來蕭何等人已經說服縣令起義,但是縣令中途反悔,蕭何等人只能逃出城外投奔從芒碭山回沛縣的劉邦。可是城門緊閉,後又有追兵即將來到,這可如何是好呢?劉邦急中生智,寫了一封信,城中人看了之後沙縣令迎劉邦等人進城。那劉邦這短短几行字的信說了什麼呢?居然說服了一眾父老呢?

    劉邦的大意就是:暴秦無道,民不聊生,現在有人起義要推翻秦朝,如果你們幫助秦吏頑抗,到時候起義的諸侯軍來了,你們都會被屠殺;如果選擇投誠起義,那麼還能夠響應起義,說不定還能獲得封賞。死要死得有意義,你們自己選吧。

    這一番話,可以說切中要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說明了秦朝不仁,又替父老鄉親們著想,並且分析了當下的利弊,聰明人,一聽就應該清楚了其中的利害。由此可見,劉邦並非無術,能急中生智說出這段話,可見其有所學,也有所用。

    (3)劉邦有德也有才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劉邦早年遊歷的經歷來看,同樣的,我們也結合史料來從側面看一下劉邦是否真的想人們認為的那樣沒有什麼德行。

    《史記》記載: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

    這裡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魏國的名士——張耳,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的知名人士,秦國滅亡魏國幾年後,秦始皇聽說張耳、陳餘是魏國的名士,便懸賞捉拿他們,張耳懸賞一千金,陳餘懸賞五百金。那麼為何要說到張耳呢?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啊”,漢高祖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就和張耳相交,兩人引為知己,劉邦在張耳家交流學習,一住就是一個月,可見二人是多麼投機。

    那張耳是怎樣一個人呢?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評價張耳、陳餘:

    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

    意思是說張耳、陳餘在社會傳說中都是賢能的人;他們的賓客奴僕,都是英雄豪傑,在所在的各個國家,沒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如此看來,張耳的確是賢能之人,那麼劉邦能夠和他引為知己,說明劉邦在德才方面的表現必定也是不錯的。要不然,張耳豈能自降身價與一個普通平民交往數月呢?

    (4)劉邦有德,但並非完人

    劉邦有德有才是很顯然的,不然也不可能收攏這麼一大幫子的賢臣良將;但劉邦有缺點卻也是真的,我們看人不能只盯著別人的優點,要不然容易導致個人崇拜;也要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要不然就會消極否定。所以,劉邦的缺點有嗎?

    有的!《史記》記載了一段謀士陳平對劉邦的評價:

    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意思是說,陳平拿項羽和劉邦作比較,注意,這個比較很有典型意義,因為項羽是真正的貴族後裔,相比於劉邦的出身要好出不少,此二人的比較恰恰能夠反映當時對德行的主流定義。陳平說,項羽“為人謙恭有禮,對人愛護,具有清廉節操”,而劉邦“傲慢又缺乏禮儀”,意思就是說,劉邦為人無禮、且傲慢,連裝都不會裝,這是為什麼那些清廉有節操的人不肯來投靠劉邦的原因。但是陳平又說,劉邦足夠的大度,捨得封賞有功之人,不吝嗇,這是項羽不能比的。

    因此我們可以從這段評價知道,劉邦並非完人,“仁義禮智信”中的“禮”他肯定是沒做到的,要不然後來也不會在酈食其的帽子裡面尿尿,也不會傲慢的侮辱那些文人。“信”自然也是有所欠缺的,要不然也不會撕毀合約,再度反攻項羽了。可見劉邦有德,但並非全德。

    (5)總結

    劉邦年輕時並非不學無術,但要說德才兼備的話,也還有點欠缺,要不然他可能就去做大官了,也不會等到機會起義,最終創立漢朝了。

  • 3 # 一夜暴富兒孫滿堂

    很多人寫了這麼多,不想重複去寫劉邦年少如何。我前不久讀了一則文章,切入點是劉項的學習精神,二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風格。

    項羽,是典型的不好學的學生。《史記 項羽本紀》裡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這寥寥數筆,自己勾勒出一個不好學的少年人的形象了,書不學,劍不學,兵法學了一點就不專研了。無論項羽的天份高與不高,這個學習態度就是有問題的。

    劉邦呢,小時候是讀過書的。根據《史記 韓信盧綰列傳》記載“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至於讀書好不好,沒說。

    但是從劉邦後來的人生歷程來看,劉邦是很好學的。無論是張良的“沛公殆天授”(《史記 留侯世家》),還是對酈食其的“延酈生上座,謝之”(《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或者是在劉邦稱帝后陸賈給劉邦寫十二篇總結成敗的“新語”,陸賈寫一篇,劉邦看一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甚至是對於劉敬這樣的戍邊小卒提出“不要建都洛陽,要定都長安”的意見,劉邦都能耐心聽完,並且召集大臣們商討,劉邦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善於學習,渴望學習,當別人提出了自己不懂的事兒,劉邦從不裝逼,都是老老實實的聽別人教誨。

    項羽呢?沐猴而冠的成語故事,大家應該知道吧,不多說了。

  • 4 # 劉坤忠120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太祖高皇帝榮歸故里沛郡沛縣豐邑里時的豪邁詩詞,表達了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榮耀,也體現了高祖的非凡成就和文彩飛揚。。。漢高祖出身在沛郡沛縣豐邑里,家貧而不思務農,整天交朋結友混吃混喝。因交際廣泛混了個泗水亭長,與縣尉蕭何典獄曹參友好,和鄉鄰屠狗的樊噲友善,喝酒吃狗肉小日子舒坦,誰家的大姑娘小媳婦日常惦記著。也為鄉鄰調解矛盾,理點公務,學點識字斷文,增強個人素質。。。秦未暴政,各地不斷農民起義,以大澤鄉陳勝吳廣聲勢浩大。沛縣勞役由劉邦押解到長安驪山為秦始皇修陵,逾期當斬。恰逄山洪泛濫,耽誤行期,與幾百名勞役行至芒碭山上,一白蛇擋道,劉邦怒起,拔劍將白蛇攔腰斬斷,休息一會,思量此去長安路途遙遠,一定誤了預定日期,與其去送死不如放了這些人,現在到處武裝起義,不如自己也聚些人起義,有願意跟自己乾的報名,當時的勞役欣然參加,一下聚集幾百人,殺回縣衙,處死縣令。蕭何曹參都願意跟著劉邦幹,又招納樊噲等許多鄉鄰,大家一致推劉邦為首領,稱劉邦為沛公。用蕭何掌管軍事後勤,曹參樊噲為將,隊伍一下發展到幾千人。劉邦參於了楚國項梁領導的起義軍當中去,與秦軍大規模地戰鬥。劉邦的部隊在戰鬥中歷練、成長。。。項粱去世後,其侄項羽掌管楚軍,劉邦分出單幹,協議誰先取得關中為王。劉邦經武關先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約法三章,安定民心,等待項羽到來,因項羽勢力太過強大,不得不聽他的。劉邦經過鴻門宴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在偏僻的漢中劉邦歷經圖治,勢力大增,拜韓信為大將軍,總領軍事,張良陳平為謀土,蕭何為總管,保障後勤工作。於公元前209年出兵關中,奪取三秦,問鼎中原,歷經三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建立大漢。劉邦從小混混混出水平了,就是人在社會上歷練,集思廣益,勇於開拓,是時代造就了英雄。劉邦的騙吃騙喝騙睡,是最好的三編學生,成為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一代雄主。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魯迅先生對於《史記》的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首先肯定了史記的史學價值,再談《史記》的文學價值,說它可以和屈原的《離騷》相媲美。

    太史公沒有把斬蛇起義、推翻秦朝、消滅項羽、建立漢朝帝國的劉邦渲染成高大上的英雄,司馬遷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給我們描繪了一位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的封建皇帝。有很強的可讀性。1.這傢伙會騙吃騙喝。早期的劉邦儘管有工作,但不喜歡按部就班,他不務正業,更不事稼穡。成天當個二流子,與一幫狐朋狗友在市井坊間東遊西逛、撩雞逗狗、體驗別樣的人生,左鄰右舍沒有幾個人能看得起他。

    2.如此還向往快樂的日子,向鼓歡喝酒吃肉,時常腆著臉去酒樓大吃大喝,酒足飯飽後就賒賬。酒樓老闆知道他有一幫小弟(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也不敢不賒,但他無信用,從來不還賬。這就不是優秀學生了,如果當班幹部,人家會而意見的!3.有點好色。村裡面有個姓曹的寡婦,劉邦時常半夜三更去敲她的門,敲開後,就行男女苟且之事,後來生下了劉肥。久而久之,如此下作行為被左鄰右舍所不齒,也把他老子劉太公氣成了高血壓。似乎有點不孝順,但,他革命成功後,對他老子好得很!

    4.他還喜歡吹牛,呂雉的父親呂公投奔沛縣縣令請客擺宴時,劉邦身 無分文。但在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 下,他高聲喊出自己的禮是“賀一萬”!這就在是三好學生了!這時要吃白食!不想這幹雲之豪氣,感染了呂公,覺得這是英雄氣!還把自己的千金小姐呂雉嫁給了他。他有了美女呂雉,又忘了寡婦曹氏。看看,劉邦同學有點三觀不正吧。似乎,劉邦天生不喜歡同俗自媚於眾,正常的循規蹈矩的生活不是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不是做一個好的公務員。娶妻生子,養老撫幼,凡夫俗子身上具有的一切習慣與素質,在他身上很少體現出來。如務農耕田、學手藝賺錢、打短工養家對他是瞎扯談。他喜歡結交各種人,在各種場合下露露臉!拿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小混混。

    但,他天賦異稟,以上種種劣跡顯示了他不安於現狀,喜歡新奇與刺激,不因循隨俗、隨波逐流。他善於扮演指點江山與領頭羊的角色。或許,悠哉遊哉、飲食絕日、無所事事是表象。他內心沒有停止探索,在以自己玩世不恭的方式,給自己謀出路而已,他老婆也是這樣的方式贏得的。

    別人笑他太痴癲,他笑別人看不穿!他內心裝著別樣人生的遠景!在遇秦始皇車仗出巡時,他見到聲勢浩大的場面,也就輕描淡寫地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至此,我們捫心自問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之志哉”!劉邦就是鴻鵠,待一飛沖天時,我們才懂得:並非做皇帝的人都是三好生!

  • 6 # 自在瞭然1

    成功了,就是英雄,是榜樣,勝者為王敗者冦。

    從正統上說他肯定是好學生。當年教書的先生,同學們,街坊鄰居又有幾個看好他?

    那個時代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書寫歷史的大多以朝庭官方記載為依據,民間的都稱為野史傳說。也如明太祖一樣,出生草根家庭。他們掌管國家政權後,無論官方民間都離不開歌功頌德了。

  • 7 # 環球縱橫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劉邦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有抱負有想法有內涵有手段而且還有一些文化的小流氓!

    劉邦這種人天生就不願意跟凡夫俗子過著一樣的生活,務農耕田、打短工養傢什麼的不是他的志向!雖然他表面上成天遊手好閒,跟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整天混動混西的,結交各種人,體驗各種奇遇,像一個“遊俠”一樣的生活,但是他內心沒有停止在探索,在以自己的方式,給自己謀出路而已,別人看不懂覺得他不務正業。但是他自己明白自己在追求著跟別人不一樣的人生!

    劉邦即便是當小混混的生涯,也是混得風生水起!身邊跟了很多小弟願意死心塌地的追隨他!一代雄主嘛,這是他的天賦和天性!

    很快的就找到了一份能餬口的工作——泗水亭長。

    很快,作為區區亭長的他,透過一系列手段征服了呂后的老爹,娶了他一輩子值得驕傲的賢內助——呂雉!

    後面的故事反正大家也都知道了,劉邦做沛縣亭長的時候,押送一批農民去修陵,但大部分人都逃走了……他被逼無奈開始了他的艱苦創業的生涯……

    劉邦自己都無法預測,日後事業究竟能幹到多大,不錯人脈資源,一幫子兄弟,出類拔萃的溝通和協調能力,最終促成其走向主宰天下江山的皇位!

    天賦是他與生俱來的,但這些能力和資源都是他在當小混混的時候積累下的!

  • 8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兩千多年前,此時的中國正處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統治時期。在偏遠的沛縣,人們規矩的做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突然,一個男子冒冒失失的闖進村口的王氏酒館,“大哥,大哥,縣裡來大人物了!你不去湊湊熱鬧嗎?聽說那貴客膝下還有一貌美如花的女兒呢,大哥難道不感興趣嗎?”男子興沖沖的說道。“瞧你那副熊樣,你大哥我是這樣的人嗎?”酒館裡走出來一個醉醺醺的男子,一邊說一邊朝他的小弟使眼色。那小弟定睛一看,酒館裡隱約還有一個女子的身影,忙高聲說道:“我就知道大哥是一個對愛情始終如一的人,肯定不會這樣的!”一邊說著,一邊用手給那醉酒男子指路,兩人瘋也似的往貴客家走去……

    “漢高祖劉邦”劇照

    哪知道,那男子一去,居然給自己撞出來一個桃花運,他,就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不過,此時的他可還不敢叫漢高祖,而是沛縣的一個無業遊民。那麼,年輕時候的劉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是不學無術的小混混兒還是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劉邦是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可還沒有大學,劉邦自然也沒什麼文憑可言,不過,靠著還算湊和的家境也算是學了幾個字,文化層面上自然算不得三好學生。不過,現在人們講究上“社會大學”,這所大學可是歷史悠久,幾千年前中國就有了這所大學,而劉邦,恰恰是社會學校裡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呢!

    1.社會大學第一課——情商

    劉邦從小就不喜歡在地裡面待著,每天就是大街小巷的竄來竄去,與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父親劉太公也管不了他,時間長了,劉邦的情商越來越高,交的朋友也越來越多,連縣裡的秘書長蕭何和監獄長曹參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呂雉劇照

    更厲害的是,劉邦學會了隨機應變,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靠著自己的隨機應變和吹牛的本事,劉邦成功忽悠了呂公,把他的寶貝女兒呂雉騙到可手,可見劉邦情商之高。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漢書.高帝紀》

    二.社會大學第二課——勇氣

    劉邦雖然情商高,但並不是一個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在劉邦帶領刑徒前往咸陽時,由於大雨和逃犯導致犯罪,劉邦帶領剩餘囚徒趕往芒碭山。結果,先前探路的兩人跑回來說有一條大白蛇擋住了去路,關鍵時刻,劉邦挺身而出,衝上前去,拔出寶劍斬殺了白蛇,這才使隊伍得以繼續前進。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祖斬白蛇起義”的故事,雖然加了些神話色彩,但也掩蓋不住劉邦的勇氣和領導能力。正是他的勇氣折服了眾人,使劉邦得以在芒碭山積聚力量,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高祖斬白蛇起義”雕塑

    三.社會大學第三課——發明

    年輕時候的劉邦,每天和一幫狐朋狗友們玩膩了,也會開動一下腦筋。閒來無事時,他用田間的竹子捉摸出一種新款的帽子,劉邦興奮的把他命名為“劉氏冠”。據說,劉邦在進入咸陽接受子嬰投降時戴的就是這種帽子。

    所以啊,劉邦即使在今天也可以活的不錯,至少可以做一個設計師或者發明家呢!

    在社會大學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劉邦,學到了出色的情商,敢為人前的勇氣和不錯的動手和發明能力。靠著這些能力,劉邦稱得上是個德才兼備的三好學生!

    不學無術的小混混

    雖然劉邦在社會大學混的不錯,可畢竟這種大學社會不認可,在很多人眼中,劉邦還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兒。這種看法可不是空穴來風,劉邦還真有做混混兒的所有“優良品德”!

    一.個人魅力

    很多二三十歲的人都把90年代香港著名的黑幫片《古惑仔》作為童年的回憶,很多男生都希望成為陳浩南一樣的人,行俠仗義。陳浩南可以那麼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長得很帥,給人的印象非常好。而劉邦,就是兩千年前的“陳浩南”。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寬仁愛人,意豁如也。

    ——《漢書.高帝紀》

    “漢高祖劉邦”劇照

    根據《漢書》的記載,劉邦身材高大,額頭隆起,鬍鬚非常的漂亮,大腿上長有七十二顆黑痣,人們都認為這是富貴發達的象徵。這樣的一個美男子,人們怎能不為之傾倒呢?

    二.重義氣

    混混兒的人生,把義氣看的比什麼都重要。劉邦也是如此,在他當亭長時,每次發工資都要找一幫兄弟胡吃海喝,談天說地,這叫義氣,是劉邦的人生哲學。

    後來,劉邦押送犯人逾期而犯法,為了不牽連眾人,劉邦選擇了獨自承擔,把所有的囚犯全部釋放了,囚犯們被劉邦的仁義深深地感動了,很多人不願意走選擇留下來跟著劉邦。要知道,那時候劉邦也是沒啥好的出路,沒必要帶那麼多嘴跟著他,但劉邦依然選擇了帶著他們一起走,有劉邦一口吃的,就有他這些兄弟們的。不得不說,劉邦的義薄雲天讓人心生敬佩!

    三.好色成性

    劉邦的好色是出了名的,除了我們熟知的呂后,戚夫人等外,劉邦還有很多女人。沒辦法,劉邦靠著一張美男子的臉和高超的情商,人家女孩子就吃他這一套。

    “劉邦的情人之一曹氏”劇照

    早在沒和呂雉結婚時,劉邦就有了好幾個情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村口酒店老闆娘王媼和武負了。劉邦很快征服了這兩個老闆娘,不僅給自己長了面子,順帶著給兄弟們找了個聚會的好去處,同時還可以賴幾個酒錢,可以說是一箭三雕。不得不說,劉邦還是很有經濟頭腦的嘛。

    四.沒有禮貌

    劉邦社會大學上的不錯,可文化課卻一塌糊塗,可能是小時候被教書先生教的有陰影了,劉邦面對讀書人,尤其是儒生時特別沒有禮貌。

    在反秦時期。有一個儒生面見劉邦,結果劉邦當著人家面把尿尿進了儒生的帽子裡,搞得儒生非常尷尬。後來,高陽酒徒酈食其去見他,結果劉邦正在洗腳,氣的酈食其轉身就走。

    沛公西過高陽,酈食其為裡監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度。”乃求見沛公。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

    ——《漢書.高帝紀》

    “高陽酒徒酈食其”劇照

    不過,劉邦對真正有本事的讀書人還是非常尊敬的,如張良,蕭何,陳平等劉邦都非常客氣。可以說,劉邦在這方面也是對事不對人。

    結語:

    在我看來,劉邦既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又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兒頭子。關鍵,還是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他,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劉邦也是如此。小時候我們學過的課文《畫楊桃》不正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嗎!

  • 9 # 正史風雲

    劉邦年輕時是老粗、是遊俠,有志向、卻不愛學習。

    劉邦年輕是在最基層工作,雖然當了個“鄉鎮派出所所長”,但是生活仍然拮据,連喝酒都要經常賒賬。

    劉邦遊手好閒,雖然入不敷出,但是他的愛好卻相當廣泛,喜歡交友,喜歡喝酒,喜歡美女,一樣也沒落下。

    老爺子看他沒什麼出息,經常數落他,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劉邦也不怎麼聽,依然我行我素。

    劉邦年輕時還養了個外室,就是劉肥的媽,可惜,這個開國皇帝的女人連名字也沒留下。

    劉邦有志向,他曾在咸陽看過秦始皇的儀仗隊,說道,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樂善好施,別看他整天吊兒郎當的,但他心胸寬廣,不拘小節,樂於助人,是個遊俠。

    劉邦不太喜歡腐儒,不喜歡人家拽文,喜歡真正有本事的人,所以,估計他是不太喜歡學習的。再說了,整天吃喝玩樂,交友泡妞,哪有時間學習!

    毛主席曾說:“自古以來,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毛主席對劉邦的評價很高呀!

  • 10 # 華夏大歷史

    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創者,其一生也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從一個派出所所長級別的泗水亭長到大漢天子,其肯定不是一個等閒之輩。

    其一生都在時刻準備著,從他結識鄉里各色人群,再從在看到秦始皇儀仗隊說的那句話:大丈夫就該如此,我們可以看出年輕時的劉邦就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並瞭解底層人民疾苦,結識各類人才,關心時局變化,時刻為成就一番事業而準備的人,只是當時秦朝政治的嚴酷劉邦不敢輕易表露。

    劉邦的氣質與生俱來,他平時仗義疏財、不拘小節,性格開朗健談,因此身邊聚集了一幫朋友。他相貌出眾,額頭隆起,鬚髮飄飄,相貌堂堂。

    劉邦年輕時就不屑於做泗水亭長。他雖然不下地幹活,也不做生意謀生,但他崇拜的物件是魏國的信陵君。於是,劉邦一個人,千里迢迢跑到魏國去投奔,到了魏都大梁才知道,信陵君已死,於是他投奔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他在魏國很長一段時間,跟張耳關係也很好,很快魏國滅亡,張耳成為秦國要飯,劉邦只得回到家鄉。

    在家鄉沛縣,他做了泗水亭長。亭是個地方行政單位,管理範圍為方圓十里,跟現在一個鄉鎮差不多。他的領導才能再一次得到發揮,在當地名氣很大,跟當地的官員(如蕭何等人)都成為好友。

    年輕時劉邦就是一個有心胸,也有志向,有謀劃的人,勵志要做一番事業的有志青年。

  • 11 # 水一白聊歷史

    很明顯,都不是!

    一、劉邦像班級裡的這種孩子?

    劉邦更像是班級裡那些更願意跟成績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同學一塊玩的成績優異的孩子,他們不是排斥好學生,而是排斥好學生中那些“偽君子”,他們更在意交心,所以一些成績不那麼優秀的孩子身上那種“夠哥們兒、講義氣”自然而然就會吸引到他們。他們的優勢是既能看到成績頂尖的孩子們身上的優點,也能看到成績一般的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而劉邦恰恰也是如此,或者說劉邦把這個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二、劉邦的優點

    劉邦行事雖然不拘小節,但是他不但讀過書(與盧綰在馬公書院一起讀書),而且非常聰明,張良的《太公兵法》跟別人講解的時候,別人都聽不大懂,唯有劉邦可以與張良無障礙交流,這也是張良和劉邦建立友誼的開始。

    而且,劉邦非常善於聽取這些兄弟們的意見,比如夏侯嬰勸他饒了韓信、蕭何讓他升韓信為大將、王陵讓他放過張蒼等等等等,其實劉邦與韓信、張蒼是沒有什麼交流的,但是他僅憑著對兄弟們的信任便同意了,這一點是很少有君主能做到的。後來,韓信跟劉邦要齊王的位置,劉邦氣得不行,當時、張良和陳平的規勸方式也非常特別,兩個人一人踩了劉邦一隻腳,劉邦最後才如了韓信的願,最後也成功地打敗了項羽,這種君臣之間的“溝通”方式,自古以來都是極為罕見的。

    三、劉邦的毛病

    但是,說劉邦德才兼備,肯定是算不上了,我們都知道他“好酒及色”,不管是衝入秦宮、還是進了彭城都直接被美女和美酒迷住了,在彭城還直接導致大敗;被周昌看見他與戚夫人在大殿上調情,還跑過去把周昌壓在身下問人家他是明君還是昏君;儒生來見他,他甚至可以直接把儒生的帽子打掉直接在裡面小便。

    這等等行為,也是歷史上君主中所罕見的。

    所以說,劉邦既不能算作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三好學生、更不是不學無術的小混混,相比於其他君主而言,劉邦離我們好像“更近”一些,優點和缺點都是那麼突出,優點恰恰是他成功的基礎,而缺點讓他看起來更像個“有血有肉的人”,僅此而已。

  • 12 # 葉之秋

    年輕時的劉邦是不學無術的小混混,還是德才兼備的三好學生?

      個人感覺,劉邦不是什麼不學無術的小混混,能在風雲湧動的戰亂時代,打下一片天地,成為天子的人,怎麼可能是沒有“術”的小混混?但他肯定也不是德才兼備的三好學生,三好學生,是不可能走上造反的路,並建立新王朝的。年輕時候的劉邦呢,應該是有能力有魅力的混混,三好離他有點遠。

      劉邦當然是有點混的。(劇照圖)

      雖然史書記著劉邦的先祖是堯帝,但是咱們都清楚,誰還不是炎黃子孫呢,到了劉太公的時代,劉邦的家裡,就是個種地的普通平民,劉家人都得下地幹活,但劉邦和別人不同,他不願意踏實種田。劉邦傾慕信陵君,他前往大梁準備投奔他,可惜他到時信陵君剛好死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也在招徠門客,劉邦就投入張耳門下——可見,劉邦是個有志向的,不甘於做農夫的。對於一個農村人來說,這就是不務正業了。

      劉邦不愛種田,他愛交朋結友,自己雖然沒錢,但喜歡請人吃喝,人也會請他吃喝,當然現錢是沒有的,那就常賒賬,賒的帳呢,總會有爛的嘛。劉邦和人好上了,但因為沒有登記的錢,就一直到劉肥出生,他也還是個單身漢,不止曹氏一個,和劉邦好的,應該有不少,他好酒色多年,習慣從來沒改,連老對手項羽的謀士范增都深知這一點。

      因為好酒,也因為沒錢,所以他常厚著臉皮去蹭吃。就拿娶呂后的事情來說吧,其實源自於劉邦蹭酒飯。當時呂公請客,縣裡一干豪傑都去了,大家都出得起一千錢,所以可以坐在堂上,劉邦沒錢,但他就敢當著滿堂人的面大言不慚地說自己賀錢一萬,大大咧咧地就坐下來吃上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這一吃,還吃出一個媳婦,就是呂雉了,後來這媳婦替他贍養父母,撫育兒女,典型的居家過日子的一把好手。

      不過,劉邦混是混的,但卻很奇怪,他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大事件。常白吃,卻沒人真的殺上門,當了亭長之後,對同事們也常促狹使壞,但人們對他卻恨不起來,他不太愛幹農活(誰願意啊),卻常常請假回家表示自己要幫老婆種田,酒色照常愛,卻沒人找他算風流賬,他沒上過什麼學,可是和張良蕭何等人談論,卻總能說出個道道來,你說他明明就是個家有幾畝地的小吏,可是卻總設計一些特異的衣冠,還美其名曰“劉氏冠”,這得多喜歡裝?

      可是,劉邦的長處,在於他的個人魅力。劉邦長得不算帥,什麼隆準而龍顏,到底是個什麼標準,不清楚,不過他一把鬍子應該挺好,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密集得很,劉邦憑什麼混得風生水起呢?他一個小吏,除了遠遠地見過始皇車駕,最近的官,估計就是縣官了,但是他有志向,膽子大,不怕死,起事之初人都不敢,就推他上臺,待人也很講義氣,他最出色的能力,應該是知人善任,雖沒有在官場裡混過,但是他天生是一個政治家,最初的芒碭山裡,流傳著的各種奇怪的事情,可不是空氣變出來的。

      劉邦當然是有手段的,他是個窮人,可是卻很會玩,很會吃,也很會來事,一個平民,能抓住機遇做皇帝,為子孫打下一片基業,已經是極致的人生了。即使他起事時,已經不年輕了,但是年輕時候的劉邦,仍然是相當優秀的,要不然,人們也不會跟著他。

  • 13 # 韓友剛83

    謝邀:年輕時的劉邦是位好朋好友.遊手好閒.蹭吃蹭喝.賒賬不還的人。他的摯友樊噲是位靠殺狗營生的屠夫。每天一早樊噲就把煮一夜剛出鍋的熱狗肉推向沛縣早市,香噴可口,深受歡迎。劉邦愛吃狗肉家中貧窮,每天一早趕到市場,一是蹭吃狗肉,二是幫腔湊場,時間長了從不提錢,實在無可奈何。樊噲心生一計,我不在沛縣賣了,去微山湖東岸夏鎮(微山縣城)去賣。樊噲煮好狗肉,連夜乘船,過湖就到,在夏鎮叫賣。劉邦一如既往來到早市,見不到好友料到他換地方,去湖東縣城去賣。於是他獨自來到湖邊,看到一望無際的水面,正在發愁,一隻大烏龜游到跟前。劉邦自言自語:你若馱我過湖永不忘恩,烏龜點頭。劉邦站在龜殼上飛快到了對岸。來到市場見樊噲狗肉還沒開市,一兩沒賣,不由分說餓狼撲食抓起便吃。眾人見劉邦吃的香饞,一哄而上,霎時狗肉賣光。兩人來到湖邊,只見烏龜在此專等,兩人站在龜殼上霎時來到西岸。劉邦拔出寶劍,一劍將龜殺死。運到家中二人商議,把龜肉同狗肉一塊煮,多賣些錢,沒料到奇蹟出現了,更加香味濃郁.鮮嫩可口。這就是永負盛名的沛縣黿汁熱狗肉。沛縣絡饃卷狗肉.燒餅夾狗肉名揚天下。

  • 14 # 吳百蘭

    如果用平凡的思想去衡量一個偉人,其結果必定是走向極端。

    劉邦根本不能用好“三好學生”,或壞“小混混”來衡量。“三好學生”是乖乖的循規蹈矩的聽話孩子。劉邦是縱徒、匿隱的逃犯。

    但是,如果劉邦沒有“豐西澤縱徒”,匿隱芒碭山,哪來的沛公、漢王、皇帝?所以可以肯定劉邦絕對不是“三好學生”。

    如果說劉邦是“小混混”的話,呂公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心肝寶貝女兒,嫁給“小混混”劉邦。

    蕭何、曹參那可都是讀過書的“三好學生”,大秦帝國的公務員吧,他們怎麼可能和“小混混”混在一起?所以可以肯定劉邦絕對不是“小混混”。

    劉邦是屬於有開拓思想的人,有思想就一定好學、好奇。因為好奇,所以不守規矩,自然犯法的事就在所難免,搞得盧綰要經常陪他東躲西藏。

    可以說,劉邦在學習中學會違法,又在違法中學習,開拓眼界、思想境界。這種在學習中思想,又在思想中學習的習慣,是我們常人學不來,也是無法理解的。

    劉邦的“小混混”

    劉邦還只有十四、五歲時,就一個人走出大山,來到省城進修。投身在張耳門下“混”,整天遊山玩水,不務正業。

    然,正是因為有著這樣“混”的經歷,才讓劉邦聽到了民怨,看到了反秦風雲。然後就有了縱徒,芒碭山的逃亡。有了幾個小弟兄的劉邦,也就有了反秦抗秦的小資本。

    當陳勝、吳廣振臂一呼,風雲突變時,劉邦有資本加入風雲變幻的世界,和起義軍一起興風作浪。

    劉邦的名聲是“混”來的。如果沒有劉邦平日裡的義氣豪情,酒肉俠義廝混,劉邦就混不到一群幫他打天下的幫手。

    劉邦的沛公不是“混”來的,是他用寬闊的胸襟,滿腹的壯志,超人的膽略換來的。

    當初蕭何、曹參想到要抗秦起義時,他們的首選是跟著劉邦一起“混”,而不是跟著“三好學生”的縣令一起起義。

    多少王公貴族的起義軍首領,最後全敗在了劉邦這個“流氓”、“小混混”的手下。讓劉邦登上了皇位,當上皇帝。

    所以劉邦怎麼說也絕不是“小混混”,他是開創漢帝國的皇帝。

    劉邦的“三好學生”

    還別說,劉邦還真是個“三好學生”,而這個好,非好壞的好,而是勤學好問的好。

    劉邦贏就贏在了勤學好問,善聽諫言。他常常問張良:“子房,為之奈何?”劉邦好納諫,只要你說的有道理,劉邦就放下身段聽你的。

    劉邦西入關中的路上,不僅聽張良的計謀,也聽酈食其的話,酈食其說先攻打陳縣,劉邦就攻打陳縣。要知道,那個時候,酈食其是才進漢營,第一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對酈食其的話就是言聽計從。

    楚漢戰爭之初,劉邦打出山東的路上,“三老董公”提醒劉邦要舉正義之旗,出正義之師。

    劉邦聽了,立刻舉起討伐項羽斬殺義帝的不義之舉。這招果然靈驗,漢軍速增猛漲,聯盟諸侯越加越多。

    楚漢戰爭中,劉邦在滎陽阻擊項羽可謂是歷盡艱辛。劉邦縱然是有張良、陳平等大謀士,也改變不了劉邦被動挨打的局勢。真可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這時劉邦手下一個小人物袁生說:楚漢兩軍在滎陽已經打了一年多,我軍常常處於劣勢。大王您這次到達南陽,深挖溝塹,堅守不戰。派韓信等人以趙地為中心,聯合燕、齊包圍楚軍,大王在藉機殺回滎陽,如此一來,楚軍需要應付的對手就太多了,對抗的力量就分散了,我軍休息之後再與楚軍決戰,一定大敗他們。

    劉邦心領神會,“袁生”之謀是大戰略,大勝利,比起只在滎陽與項羽貼身糾纏的手段,真是高明多了。

    劉邦連普通老百姓的“三老董公”,小卒士兵袁生的話,聽得都是服服帖帖的,上天就是想不讓劉邦贏都難呀。

    “原來劉項不讀書”,此話從哪裡講?

    始終令人費解的一句話“原來劉項不讀書”。不知此話是從哪裡講的?

    大概說此話的人是看到:項羽的叔叔教項羽讀書,項羽說讀書有什麼意思,就是記住幾個人的名字,做過什麼事,寫過什麼書而己,不學!

    項羽的叔叔教項羽劍術,項羽也不學。對吧!

    但是別忘了,再往下看,項羽要學的是萬人敵的兵法。項羽也確實是用兵法“破釜沉舟”打贏的鉅鹿之戰。項羽用兵法打了一輩子勝仗,這是不讀書的結果嗎?

    可能是吧,要不項羽最終怎麼還是失敗了,烏江自刎了。

    說劉邦不讀書,可能是看到說劉邦上學時,經常違法,為了逃避法律制裁,不得不逃學是吧。

    如果劉邦真的不讀書,後來的劉邦也不敢去投奔信陵君,張耳也不會收留劉邦,帶劉邦四處遊山玩水。

    張良也不會視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正是因為當張良給劉邦講《太公兵法》時,劉邦聽懂了。在這之前,張良也曾對很多人說過《太公兵法》,但是沒人聽得懂,只有劉邦聽得懂,所以張良才視劉邦為知音。如果劉邦不讀書,能聽懂《太公兵法》?莫名其妙!

    所以說“原來劉項不讀書”是誤解,劉邦、項羽不是讀小書的人,他們是讀天書,大書的偉人。

    劉邦的雄才大略,絕對是不能用“小混混”、“三好學生”來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像楊利偉這些航天員現在還可以駕駛第三或者第四代戰鬥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