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浪78405407

    明亡於東林黨還靠譜些,崇禎幹掉魏忠賢后又被東林邪黨忽悠取消了商稅,而東林邪黨掌大權後各種稅收都收不上來,茶稅一年就收了十兩,天天喊抗清,那個不要臉的東林邪黨領袖一句水太涼撕掉東林邪黨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 2 # 閒來無事5201466

    明朝的滅亡是封建歷史週期性迴圈的必然結果!封建專制制度就是在這種興盛到滅亡的往復過程中走向崩潰的!不在於哪個集團該為此負責!對於大明來說,誰掌控國家,誰就是那個讓國家滅亡的人,因為明朝的滅亡從它興起那一天就註定了!

  • 3 # 武功盡廢的鳩摩智

    我個人覺得,既可以說是對,也不能說是全對。

    閹黨是明朝政治體制發展的必然產物。產生閹黨,一是因為皇權出於制衡文官集團的必要,二是因為東林對浙黨楚黨打壓地太厲害,文官集團分化使得部分相對弱勢的文官需要依附於強權以維持鬥爭。

    我覺得明亡有三大原因:天災、人禍、外敵。

    明崇禎年間,連年發生嚴重的大範圍自然災害,尤其是西北和中原地區,嚴重的災害使得老百姓無法正常生存,形成了大量流民,這是天災。明中晚期,世界貿易體系和金融秩序劇烈變化,中國大量銅錢外流(同一時期日本大量白銀外流),造成錢荒,這也是一種天災,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天災。也是在明代中晚期,我國資本主義在民間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源和資金,但當時的稅制卻對這些人沒有足夠的約束力,沒有起到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作用,甚至造成了崇禎想徵集一百萬兩白銀的軍費而不可得,李自成打到北京卻從各級文官府中搜出數千萬兩白銀的窘態。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天災,明以前的朝代都不曾遇到過。

    明代的風聞言事、廢除丞相等不同於以往朝代的新體系,形成了文官集團獨特的允許亂噴、不準做事的風氣。即便朝堂上有強權者,如朱棣、張居正,都仍然會有敢於跟他們對著幹的文官。這固然是一種骨氣,但也形成了罵人容易做事難的局面。戚繼光、袁崇煥都曾經依附於強權,也是因為他們做事需要有張居正、魏忠賢的保護才能施展手腳。這是人禍。

    再加上明代外敵甚多。明滅元而立,因此明朝天生就是蒙古的敵人,是漠北關外各種少數名族勢力的敵人。

    這三種因素任少其一,崇禎皇帝都可以想辦法解決掉,無非是時間快慢而已。三者齊至,任誰也無力迴天。這是天數。

  • 4 # 一枚明粉

    這種問題預設是明亡於黨爭。其結論無外乎亡於東林黨,或亡於閹黨。某日本學者就認為亡於閹黨。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梳理歷史發現,明亡和黨爭關係不大。

    1、萬曆時期黨爭

    明朝的黨爭在萬曆中期產生,就在16世紀90年代的京察。因為人事任免,各方開始黨同伐異。而且徵國本也在催生著黨爭的發展。但要指出的是,萬曆時期的黨爭並不強烈,基本影響不到國家軍政大事,輿論沒法主宰御前決定。

    2、天啟時期黨爭

    薩爾滸作戰的失敗,徹底擊垮了萬曆皇帝脆弱的身體。他那軟弱的兒子光宗就上臺一個月,黨爭就把熊廷弼給換了。在其死後,紅丸、移宮兩案逐漸發酵。

    在天啟時期,圍繞三大案,彼此爭鬥。到了1624年楊漣的彈劾奏疏,雙方矛盾激化。以東林失敗而告終。魏公公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1625年底,天啟皇帝落水生病,魏公公基本壟斷了對皇帝的資訊渠道。所以國家對皇帝的崇拜轉移到魏公公身上,廠公、廠臣都是奏議、聖旨中常見的。整個國家進入狂熱折騰階段。

    也就是這兩年,國家財政接近崩潰的邊緣。有800萬兩沒有收上來。兵變也陸續發生。如果折騰下去大明就提前關門了。

    3、崇禎時期黨爭

    崇禎上臺處理了魏忠賢、崔呈秀、客氏等,並在幾次中擴大逆黨名單,確立欽定“逆案”。

    之後崇禎朝黨爭還是有的,但並不那麼強烈。如果崇禎不是那麼剛愎自用,急於求成。也許大明真可能撐下去。

    (歪脖子樹)

    4、南明黨爭

    南明黨爭的淵源在於皇帝合法性嚴重不足,而且很容易追到爭國本,且皇帝本身就弱勢。

    黨爭強不強,全看君王弱不弱;黨爭太強,太折騰,會對國家造成很壞的影響,諸如魏公公的三年。

  • 5 # 若羿文學屋

    第一:土地兼併,藩王地主地連阡陌,平民多半無立錐之地。但賦稅往往又向平民徵收,加之天災不斷,造成基層民眾的動盪。民變迭起,官逼民反。

    第二,明朝無法和睦周邊邦國的關係,以挑動周邊矛盾的做法確保自己政權的穩定。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最終作法自斃。在他遭受內憂之際,周邊邦國不像唐朝協助平定叛亂一樣幫助朝廷,而是趁機落井下石。有人把這個當做明朝的骨氣,個人認為這就犯了關羽守荊州之時“分兵拒之”的路線錯誤。結果樹敵太多,在他出現變故的時候,都變成了埋葬他的掘墓人。就算是勇氣,也是匹夫之勇,不值得提倡。

    不要拿南宋來說事,那個議和走了懦弱的極端。治大國若烹小鮮,既不能一味強硬,也不能一味懦弱。只有剛柔並濟,才能真正確保周邊和睦。

    第三,明朝內部文官集團和皇權的矛盾,宦官和文官集團的矛盾不可調和,內耗過大。窩裡鬥個個不含糊,對外的時候個個都昏招迭出,百無一用。加之吏治腐敗,已經無可救藥。

    第四,武將個個離心離德,欲做事者又得不到朝廷信任,信任的又都做了貳臣。最終導致諸將最後都存了觀望之心,一旦京師危機,誰都不去救,任憑崇禎吊死。

    崇禎末年的明王朝就像是一個癌症晚期的巨人,任憑扁鵲重生,華佗再世也難以起死回生了。

    不管誰當政,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問題,都難以叫明朝起死回生了。

    何況崇禎庸主,不死何待?

  • 6 # 青雲水客

    錯。明亡於士族,也就是所謂知識分子。

    明朝最大的問題,不是什麼皇帝昏聵,重用奸黨,甚至黨爭都無所謂。它最大的問題是組織能力底下,政府對於整個國家的操控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極為慘淡。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

    第一,喪心病狂的重文輕武。承自弱宋的文官集團和官場文化,使得打壓和汙衊武將成為了君臣共識。武將見文官自動低兩等,也就意味著一個功勳卓著浴血奮戰的百戰名將可能見個小文官就得低聲下氣。中國武將歷來是以睿智與韜略著稱,可明朝是怎麼認識武官的呢?要大字不識才對,要不識禮數才對,要不懂教法才對。就這樣,明朝無恥的文官集團硬生生把衛國守疆的國之柱石打壓成低劣不堪的死丘八,而誇誇其談以德服人的酸儒卻成了國家功臣。所以,明朝後期武將一個個無節操下限也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國家就是這麼培養他們的,國家要的就是武將無能無德,那在國之將亡大廈將傾的時候,又怎麼會有他需要的力挽狂瀾之手呢?

    第二,國家資源無法掌握在朝廷手中。明末,大量的錢糧都集中於大地主和大商人手中,而這兩者都與官員勾結,逃避稅款,國家只能從本就一無所有的貧民手中拿錢。明,政不下鄉,使明基層官員要想做事必須極其依賴當地大地主,自然就要在很多方面使大地主得以鑽空子。而商人免於國家負擔的理由就更加可笑了。文官們忽悠皇帝用這麼兩個理由:一是不與民爭利,要讓老百姓好好賺錢。可真正得到好處的,卻是與官員勾結的鉅富之家,所謂不與民爭利,實際就是不與官員爭利。於是國家諷刺的在讓利於民的名義下,不收那些富可敵國的鉅富之稅,只收苟活於世的貧民之稅。第二個理由更為荒誕,說商人乃賤民,不配繳稅。或許這項提法的初衷是不收商稅也就可以理直氣壯的不讓“賤民”參政。可事實上鉅商有的是辦法影響朝政,而這個舉措事實上更促進了商人的喪心病狂。既然我是賤民,那我不懂國家大義私通敵酋也就很正常了呀,晉商如是說。於是,在這些荒謬無恥的理由下,明朝的大量資源集中於富商巨賈之中,國家根本無法整合資源來治國衛邊,使得明朝在GDP領先全球的情況下,被一個少數蠻夷滅國。我很好奇,在嘉定與揚州和其他地方,當清軍屠城之時,江南的富商們有沒有後悔過,當北方為抗蠻夷貧敝時,自己只想著,抱緊自己的錢袋子?

    文官集團,是在頂替了漢唐世家門閥之後,中國土地上的第二個毒瘤。門閥政治導致了五胡亂華,文官政治造成了宋明悲劇。這些勢力在初始登上舞臺時都有正面意義,可終究都成為了為自己利益喪心病狂無恥之尤的階層。或許明朝有人也認識到了重文輕武和徵稅上的巨大漏洞和亡國之危,但是沒有人能做,沒有人敢做。誰做,就是與天下官員為敵,與天下鉅商地主為敵,魄力,眼力,能力,均需為超凡之資才做得到。很遺憾,沒有這樣的人。

    明,唉。

  • 7 # 金烏木木

    大明王朝國祚276年,可謂高壽,但最終未逃過歷史夙命,終被農民軍埋葬。究其原因,單把明滅亡歸結某一因素,是片面的,所以,把明歸亡於閹黨,肯定不妥,明亡於歷史中累積的多種因素迭加,閹黨專權只是其一。明滅亡並非偶然,實是必然。

    明朝是三位一體的政體,三位指皇帝、文官、閹黨,三者共同構成了明政體。

    太祖時代,政權初立,洪武廢相專政,並禁宦官干政,國家這臺機器高壓下執行尚平穩。

    成祖時代,鑑於皇帝繁忙,設內閣作為皇權輔助,同時,由於一些太監如鄭和等在太祖成事中起了積極作用,故下放了太監一些權力,1420年,設東廠,後設司禮監,太監得以參與政治,自此,三位一體的格局初見端倪。

    明宣宗時,宮內設內書堂,讓太監讀書,太監勢力更加擴大,至於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干政。

    同時,明朝閣權也在擴大,所以,三位一體格局愈來愈成熟。

    皇帝就是這個格局中的平衡器,這一點明世宗嘉靖做得好,他翻手雲,覆手雨,用嚴嵩平衡內閣爭奪,用太監馮保平衡三位關係,由於嘉靖權術高明,宮內煉丹明照樣運轉。

    至明思宗朱由檢繼位,上來就殺了魏忠賢,至平衡打破,文官氾濫,終亡國。思宗死前說文臣皆該殺便是佐證。

    當然明朝滅亡除了三位一體的政體打破也有其他原因:外族入侵,自然災害,皇帝個人因素等有關,明未世界資本主義正發展,封建社會走向沒落,滅亡是再所難免的。

  • 8 # 邪門正道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其實這個說法也不太對,實際上,明亡和閹黨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更準確的說法是“明亡於黨爭”,而黨爭,則因該追溯到閹黨的死對頭東林黨,和東林黨曾經的敵人三黨(浙黨、齊黨、楚黨)之間的鬥爭。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東林黨(書呆子)

    東林黨是一群書呆子組成的“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年時間。

    東林黨和一位名人密不可分—王守仁(王陽明)。沒錯,正是王守仁的心學學派促使東林書院的成立。東林黨在大多數人心裡有很高的地位,其實主要是敢於同閹黨鬥爭。不過,歷史往往超出你的想象,事實上,東林黨和閹黨的性質其實一樣—都是一群人(閹黨是“殘疾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拉幫結派,從而形成一定的政治權利而已,只不過那群死宦官(閹黨)和三黨殘部(被東林黨打殘了,遂與閹黨融合)在“九千歲”魏忠賢(原名李進忠)的帶領下,更壞一些而已,所以東林黨並沒有那麼高大上。

    齊楚浙三黨(老鄉會)

    這是一群老鄉會。我們看一看他們的定義:

    齊楚浙黨是明末官僚機構中因地緣關係結成的政治派系,浙黨﹑齊黨﹑楚黨的合稱。明神宗萬曆中期至明熹宗天啟初年,這一階段是黨爭的起始時期。主要的黨派有:以內閣輔臣浙江人沈一貫、方從哲和給事中姚宗文為首的“浙黨”;以給事中湖廣人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為首的“楚黨”;以給事中山東人亓詩教、周永春為首的 “齊黨”。

    齊楚浙三黨就是你是我老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咋們拉幫結派,形成政治力量。然而,由於自身實力不足(相較東林黨而言)聯合起來的。可惜後來被東林黨找到弱點分散三黨人心,被打敗了,其殘部融於閹黨。

    閹黨(特殊殘疾人組織)

    定義:

    閹黨一般指明朝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宦官干政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現,例如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是東漢由盛轉衰直至逐漸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後期,宦官勢力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係。中晚唐的宦官的行為,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裡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1]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顯現出獨有的特色和景象。

    閹黨對中國歷史的破壞力相當大,所以,明朝是“主要亡於閹黨”。

    綜上看來,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把朝廷整得烏煙瘴氣,後來“無敵破壞王”九千歲魏忠賢帶著他的閹黨胡扯一通,木匠皇帝朱由檢還不管事,明朝也就沒幾口氣了。不過,兩百多年了,明朝也知足吧(前輩元朝連一百年都不到)。

  • 9 # 晨曦光2020

    明朝亡於昏君奸臣之手,自私自利,相互迫害,內鬥內耗,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汙衊誹謗,主觀偏見,背後捅刀,陷害忠良…焉能不亡。

  • 10 # 玉郎1

    明朝亡於給孔孟犬儒特權和封藩王制度,這些雜種佔著國家大部分資源不用交稅,相反貧窮的農民承擔國家稅負不亡才怪,特別是東林黨漢奸忽悠崇禎殺了魏忠賢,國家加劇了盤剝農民,造成天下大亂

  • 11 # 書劍漂零

    一個封建王朝,活了276年,也差不多了,病根早已種下,哪個方面稍微出點問題,就是大問題,好像一個癌症病人,最終可能是一場感冒要了病,研究避免怎麼避免感冒也許有點意思,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我們後人認為,明亡於爭權奪利,就是到了南明仍然在爭權奪利,但是為什麼會爭權奪利,我覺得根本在於沒有一個權威,

    為什麼沒有權威,在於明宗室無能,明宗旨為什麼無能,在於明朝的宗室制度,明宗室制度不好嗎?相比較前朝,大明自朱棣以後,宗室判斷危害有限,也最大程度避免了骨肉相殘,

    同樣的,滿清在沒入關前一樣爭權奪利,但是他們爭取奪利那些人誰上來,都差不多,而南明那些爭權奪利的宗室誰上來,也都差不多,

    就這一點,一項制度好處得到的時候,禍根也早已埋下,也別爭亡於誰了

    大明亡了370多年了,閹黨與東林黨的黨爭仍在繼續

  • 12 # 歡快宇宙c

    黨爭,明朝官僚集團的腐敗,南方官僚浙黨,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商業發達的地方沒稅,明朝的養豬流,讓有錢人更有錢,再上小冰河,讓老百姓更窮,吃不飽飯就造反,東北女真也吃不飽就搶劫,主要原因還是崇禎沒錢,手下沒一個好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不一樣性格的孩子教育方法能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