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果果
-
2 # 北京三閒
疫情期間,許多演出暫停,不得已許多人轉行直播。由於有些人出名或者有才藝,直播也很火。
網路增加了戲曲的傳播渠道,打破了單一劇場、電視或者廣播的播放渠道,讓過去保留下的錄音錄影公佈於世,讓很多人欣賞到,也讓現在普通戲曲演員或者不出名的演員更好展示,也有很多粉絲。以你說的河南戲曲,如豫劇而言,現在許多人透過網路欣賞陳派劇目,而不再限於花木蘭這樣的劇,也讓許多官方不宣傳的流派如豫東調紅臉更多照現在世人面前。
網路增加了戲曲傳播渠道,是一次很好的時機。
-
3 # 詩和吃
看了一下問題和回答,覺得回答的都是現在而不是提問者所問的將來。
提問者想知道的應該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的將來。
首先,戲曲是地方性質很重的一種藝術形式,現在由於疫情的催化,戲曲工作者不得不進行網路直播。如果沒有這疫情的原因,戲曲網播的時間會更靠後一些。
因為戲曲的地域性和特殊性,要進行大範圍的網播,是不太可能的,除了京劇黃梅戲之類有名的戲曲。
這需要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戲曲都適合網播。
但是現在網播又是主流,任何事物都在向網播靠近,這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所以,網播固然會成為必然,但農村裡的戲臺子也永遠不會空著。就像我們小時候,一聽說哪裡唱戲,作業不寫也要先去看看。
現在的孩子還能體驗到,希望以後的孩子也能有這種快樂。
-
4 # 天山靈知
“將來的戲曲必是網播的時代。”這句話我第一次聽說,是看了一場特別的快手直播。
豫劇代表性人物,豫劇名家李樹建先生在3月29號晚上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豫劇直播。整場直播下來,播放量高達2000萬人次。李樹建先生因此十分感慨,也鼓勵戲曲更多走進網路,早接觸早受益!
中國戲曲的處境:尷尬又危險作為我國傳承了數千年的“國粹”,戲曲在新時代裡卻有些“水土不服”。電視劇,電影,綜藝……層出不窮的影視文化大舞臺上,戲曲不再像古時候那樣,一枝獨秀。
相反,中國戲曲因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視作陽春白雪。沒有專業的知識和足夠的文化儲備,根本看不懂戲曲,感受不到戲曲的“美與趣”。這就是中國戲曲目前面臨的尷尬處境——與時代格格不入,正逐漸失去市場。
不僅是受眾在減少,傳承者也在減少。這是戲曲更深層次的憂慮。
“目前戲曲市場存在三多三少,老年觀眾多,年輕觀眾少;基層演出多,城市演出少;包場演出多,售票演出少……只有年輕群體的介入,優秀的戲曲文化才不會出現斷層。”
沒錯,戲曲文化面臨的危險就是斷層。現在優秀的戲曲終將老去,如果沒有年輕人接棒,戲曲將無人傳承,成為“絕唱”。
因此,如何打破這尷尬又危險的處境,在新時代迎來新生,是戲曲文化目前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網播:拉開神秘的面紗,讓年輕人重新認識戲曲戲曲如何直播?李樹建先生親自做了展示。他和弟子們演繹了經典的豫劇,然後再展示一些戲曲的小知識,比如“甩髮”、“水袖”……直播間裡的觀眾紛紛留言:“漲知識了”、“原來這些小動作裡有這麼多學問”……從彈幕裡,戲曲家們可以實時瞭解觀眾疑惑的點,及時做出解答。一來一往,觀眾便能看懂戲曲,戲曲也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陽春白雪了。直播間裡,李樹建先生還談了自己出國表演的有趣經歷,觀眾們都表示與戲曲大家的距離拉近了,原來戲曲也可以這樣有趣。
“資訊增量”是現代網路流行的一個詞彙,如果一場直播下來,人們能從中得到很多“乾貨”,自然不會缺少觀眾。很多年輕人在閒暇時間喜歡拿手機瀏覽一些小影片,接觸頻率高了,吸引新觀眾的機率也大大提高,戲曲無人看無人學的窘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網播:戲曲也可以是平價的“文化盛宴”正如戲曲面臨的困境:基層演出多,城市演出少; 包場演出多,售票演出少。很多戲曲愛好者苦於無法欣賞到優秀的戲曲表演;而表演者也缺少廣大的舞臺來展示自己的文化,吸引更多新觀眾。
網播就是一把打破壁壘的利器。觀眾不再囿於地理位置,不管你在黑龍江,還是在海南, 只要能連網,就能欣賞戲曲大家的作品。戲曲表演者的舞臺,也少了很多限制,不必擔心經濟問題,不必擔心沒有華麗的舞臺。只要一部智慧手機,只要有一副好嗓子,就能為觀眾呈現自己的作品。
戲曲網播:年輕人瞭解和關注戲曲的渠道除了直播,還可以把戲曲文化改造成綜藝節目。這並不是特立獨行,國內也有成功的先例。央視前段時間很火的《中國詩詞大會》,把中國詩詞以競賽的方式展示,觀眾在關注賽況的同時,也被灌輸了文化知識。這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而火爆的選秀綜藝《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它們都是把“冷門”的文化說唱和美聲推到人們的視野中,讓人們重新認識和推崇這些文化。
戲曲也可以複製這樣的成功模式,既是給年輕的戲曲表演者表現的舞臺,也是吸引年輕的戲曲觀眾一個火熱的渠道。
結語:戲曲網播是一種趨勢,越早接觸受益越大。時代在發展,戲曲表演如果還止步在古時候的表演方式,那終將固步自封,畫地為牢。如何利用網路打破文化壁壘,走進更多年輕人的文化裡,或許比戲曲文化如何傳承和傳播的問題更具體一些。戲曲網播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果能早一些接觸,如果戲曲網播能更成熟,將不僅是戲曲行業獲益,也是中國人與傳統文化更靠近的福音。
-
5 # 曼曼聊
戲曲我國一種傳統的曲藝形式,它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戲曲最早起源於原始歌舞,所以戲曲沒有固定的文化地點,每一個地方都有代表性的戲曲品種。如京劇起源於北京,豫劇起源於河南。
戲曲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非常盛行,從全國各地年代久遠的戲臺建築可見一斑。早期戲曲的演繹和傳播途徑主要靠戲曲從業者奔走於各地演出,傳播的範圍和效率都很侷限,各種地方戲曲的交流與融合比較慢。
網路媒體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不可逆轉的成為一種新興媒體,它的實時、高效是許多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因此,網路媒體為戲曲傳播提供了一種更有價值的選擇,為戲曲演繹者和愛好者之間搭起了一座高速橋樑,方便人們更好的欣賞戲曲藝術。
最後我認為,網播戲曲只能是戲曲傳播的一種輔助手段,它的效果與傳統的人們成群結隊到現場看戲的感官享受、現場氛圍、人與人互相交流等等很多方面,是網播戲曲無法比擬的,就如同現場看演唱會和看影片MV的差別。同時,戲曲受眾大多數是年長一點的人,他們恰恰是不擅長網路的一個群體。因此,網播戲曲目前看來還是有一定的客觀侷限性,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一定會成為老少都喜聞樂見、喜歡欣賞的一種曲藝形式。
-
6 # 曲苑薈萃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一直是廣大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20世紀80年代起,觀眾流失且年齡結構老化、影響力降低、傳播方式滯後低效等問題也相繼出現。今天,隨著娛樂形式更加多元,以劇場演出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戲曲面臨嚴峻考驗,亟須做出突破。
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推進戲曲傳播與普及?日前,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名家、直播平臺代表以及行業主管部門代表,圍繞“戲曲傳承與網路直播”進行了深入探討。
對於戲曲,傳播和傳承同樣重要,如果不能吸引年輕人,發展必然受限。“文化領域有許多優質內容,但缺少優質傳播,尤其是當下基於新媒體的傳播。在戲曲領域,問題尤其突出。”面對進劇場的觀眾日益減少的現狀,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陸先高說,“網路直播與傳統戲曲結合,既能拓寬傳統戲曲傳承傳播的渠道,又能豐富網路直播的內容、提升網路直播的內涵,更能有效擴大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
胡文閣、邵天帥等4位京劇、崑曲、評劇、河北梆子演員登陸一家直播平臺,吸引了62.7萬人次觀看;知名京劇演員王珮瑜更是在直播平臺上迅速圈粉;光明日報、光明網在今年“青春遇見戲”系列直播活動中,對京劇、山東梆子、川劇、滬劇、淮劇、豫劇、四川清音等十幾個地方劇種進行了網路直播,累計觀看量達1000萬人次……戲曲演員頻繁亮相網際網路直播,經常就會吸引數十萬、上百萬網友,人氣很高。“舞臺上的傳統文化離不開票房支撐,更離不開人氣的聚集,而網路直播為傳統戲曲文化注入了新鮮的傳播血液。”北京市曲劇團團長孫東興感慨。
比起傳統的舞臺演出或電視轉播,網路直播有著獨到優勢。中國評劇院院長侯紅說,網路媒體傳播基數非常大,受眾廣、傳播快;此外還打破了時間、地點的枷鎖,不拘泥於時間先後、人數和場地大小,能在電子產品上隨時播放、回看,十分自由。再者,網路直播的內容十分豐富,演員的排練是怎樣的,服飾、化裝有什麼學問等臺前幕後的方方面面,都能連結到多平臺上展示、互動。“這樣不僅能大幅促進宣傳推廣,觀眾的反饋意見還利於提升品質,讓藝術更好地服務人民、讓觀眾檢驗。”侯紅說。
不過,戲曲攜手直播也必須注意一些問題。“快餐文化沒有足夠內涵,年輕人的關注會迅速遞減,但對傳統文化的渴求會自覺迴歸。”侯紅說,因此不能為了吸人眼球而過於娛樂,甚至違背原則,扭曲戲曲的內涵和靈魂,只有尊重藝術規律,才能營造利於戲曲健康發展的傳播格局。“走進‘秀場’時要注意尊重藝術規律,保持戲曲本色,保持敬畏之心,同專家、名家探討,立足實際,協調多方資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說。
面對戲曲的數字化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方圓表示,傳統戲曲在與網路直播的融合中,既不能淺嘗輒止,也不能因依附網路而改變自身的精神核心,而應將二者有機結合,讓傳統戲曲文化吸收數字基因。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學教授楊燕表示,“以前,藝術院團、教學研究機構和新媒體傳播平臺這三方面常常各自為政,以後則需要合作、交流、交融,只有攜起手來形成合力,才能在傳統戲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取得更多成績。”
“作為戲曲工作者,我們要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積極主動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共贏。”河南豫劇院黨委書記汪荃珍說。
-
7 # 周華337
這種關點我不認同,電視轉播、直播、網路播放那只是便於不同人群的一種方示。戲曲從古至今就是在舞臺上演,演到精彩之處觀眾熱烈鼓掌演員和觀眾產生互東效益。我認為親臨劇場的效果最好。
回覆列表
由於受疫情的影響,最近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戲曲類影片空前火爆,其中既有”有才網友”的疫情防控知識小唱段,也有專業演員或知名票友的網路直播,特別出名的民間唱將甚至有五六十萬粉絲。例如秦腔商芳會、豫劇李樹建等都是將近100W粉絲的主播,堪稱經典啊,可以看出這麼多人在時時刻刻在關注者戲曲。
我認為這對戲曲當然是好事。對於戲曲的主播來說,可以透過新媒體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也可以透過直播打賞獲取經濟收益、還可以增加參加活動的現場演出機會;對於戲迷來說,可以為平淡的生活增加趣味、可以在新媒體上近距離與偶像溝通交流、可以跟名家深入討論或者學習演唱技巧,對自己也是一種提升,因為能得到名家的認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在過去,很少看到年輕的人去戲場看戲,看戲的人都是老年人,但現在透過短影片的直播,可以看出大部分年輕人也喜歡戲曲,透過“名場面”影片開始接觸戲曲,在嘻嘻哈哈中覺得“戲曲還是蠻好看的”、“再找些更好看的戲曲”;很多老戲迷以前不太會用智慧手機,也讓自己的家人們幫忙下載了軟體,開始追看自己喜歡的節目、瞭解演員的動態甚至一路追隨看戲。這對於戲曲當然是好事。年輕觀眾的加入,對戲曲的傳承發展及觀眾培養大有益處;忠實粉絲可以請演員現場答疑解惑,增加了自己的知識,也敦促演員不斷提升。
短影片平臺最適合揚長避短,沒有身段基本功不要緊,沒有唱腔持久力不要緊,創意多、創意新就能吸引觀眾。
當然,無論是主播還是網民,都不會奢求通過幾段唱段就振興戲曲,也不會指望幾場直播就讓秦腔重回鼎盛時期。不過多一個渠道就多一條路徑,無形中增加了戲曲的生存空間。
真正要獲得戲曲振興,還是要現場演出。看過熱鬧的名場面名唱段之後,還是要吸引更多觀眾進入劇場看戲;片段唱段等碎片化的欣賞,終究不能全面展示出戲曲故事的完整性和藝術手法的豐富性;尤其是戲曲綜合性,更是要透過觀摩現場演出才能全面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