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老師69713

    儒釋道三家講的核心都是一個道理,那就是什麼是“道”,張三丰說:夫道,中而已矣,故儒曰致中,道曰守中,釋曰空中。意思就是想要達到道的境界,就一箇中而已,所以儒家說致中,道家說守中,佛家說空中!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致中,也就是怎麼做到中。

    孔子在《中庸》中說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2 # 優雅的車手

    首先我們看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代,號稱諸子百家群英薈萃,流傳最為廣泛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各種思想流派空前活躍百花齊放!然而,直接反應出的社會現實,就是群雄割據戰亂紛紛。

    二看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史言“焚詩書,坑術士”,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此處之“儒”為書生、術士,而非儒家。所焚之書當中,《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其列。

    三看儒家思想的興起

    此後儒家思想基本上佔統治地位,從安邦治國的角度看,儒家給歷代帝王提供了君臣父子倫理道德這樣一個重要的思想工具,提供了宗法制度,敬天愛人等的思想理論基礎,是中國封建社會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致敬: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圖騰!

    有人說儒家思想一家獨大,打擊了其他學派的發展。整個社會風氣都是經、史、子、集,之、乎、者、也,使得無數的文人雅士們趨之若鶩。儒家思想已經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正如易經中說: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更甚至於在元清兩朝,把外來入侵的異族統治,融合同化於儒家思想的汪洋大海之中!

    曾幾何時有人叫囂:如今的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他不明白,中國人的信仰五千年來,已經深深融入整個民族每個人的血脈之中!

  • 3 # 穿插游擊隊

    儒教文化首先是作為大眾日常的倫理標準存在,它跟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不一樣的。區別首先在於,信徒進行文化或者宗教實踐的時候,載體不一樣。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這種一神教來說,載體就是個體心靈的皈依。

    只要你信了基督了,或者信了安拉了,無論走到哪兒,都可以按照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或者穆斯林的方式來生活。甚至把你扔到孤島上,就剩你一個人了,也不影響你的信仰,到那會兒你就必須更加虔誠,否則精神就崩潰了。

    但是儒家文化的載體就不一樣了,光有個體心靈的皈依遠遠不夠,個體還必須生活在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結構當中才行。

    比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這些規矩,都是對某種人際關係的規定,脫離開人際關係根本就沒法展開。把你一個人扔荒島上,還讓你三從四德,你肯定做不到。

    儒家文化所要求的這種特定的人際關係,首先就要求有比較穩定的家庭組織,而穩定的家庭組織,前提是你得是定居的。

  • 4 # 談笑風生過一年

    問題很宏大,個人能力原因,只針對其中一點作答。有不當之處還請不吝賜教。

    個人觀點,所謂“不同思想的精髓”都要結合不同的時代來判斷。漢武帝時期和宋寧宗時期所著重推崇的儒家思想精髓定然不同。那麼如果問當世,我認為精髓在於一個“信”字。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孔子的教育觀中,“信”雖不是基礎,但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為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中國學生,“信”的含義於我而言帶有強烈的儒家色彩。它首先是一種方法論基礎,也即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中所云:

    “人必忠信,而後可致知力行。”“誠”與“信”

    我傾向於將“誠”與“信”分開論述,這也是受到南宋儒學大師朱熹的影響。其在釋《孟子·離婁章句上》中有言: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作為“天之道”的“誠”是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本然之理。而作為人之道的“誠”主要是對天地之誠的尊敬和效法,追求誠是做人的道理。

    朱子從道法角度解釋“誠”,從人倫角度解釋“信”。朱子曰:

    “信是信實,表裡如一。”

    信是實實在在的理,遵守信實,誠實無欺,做到表裡如一,就是信。

    誠作為道德本體,是一種本然狀態,無需人為,因而是自然法則;信卻相反,它要求的是人之所為,是一種社會性的道德踐行。

    因此對於每一個社會中的獨立個體,“信”是聯絡彼此的道德橋樑。它並不是紙上空談,不是標語口號,其方法論意義,就是強調道德踐履,致知力行。

    “信”與“慎獨”

    其次它是一種道德上的理想境界,也即《中庸》所云: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梁漱溟先生認為:

    “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

    在我看來,也許這正是因為“慎獨”作為儒家的道德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性。“慎獨”是建立在儒家人性善論基礎上的應然實踐,它要求人們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前者都是主要外化在“行”之上,可以透過日常行為判斷出來。唯獨“信”是最要求人心與行為的統一才能實現。而人心最是複雜,在失去外界監督時,要保證“信”的堅守,就要做到慎獨。因此慎獨是儒家所有道德準則的內化,是士人由凡入聖的過程,是一種極高的理想要求。

    對我來說,“信”是“誠”與“信”結合的方法論,是“慎獨”的最高道德要求。作為大學生,更應該是如此。誠信當是學術之本,是每一個學子的道德要求。然而當代學術界,誠信慎獨卻逐漸成為稀缺。

    誠信與學術

    很多學生在申請國外的高校時,需要根據校方提出的一些問題給出自己的看法。很多學校會有“define integrity”的要求。這裡的“integrity”一詞,放在傳統儒家文化的語境中,就可釋為“信”。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做學術者,應當有窮時亦兼濟天下的情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氣魄。在近代以來,中國大學精神之巔,應屬抗戰後建立的西南聯大,將誠信精神與愛國精神真正結合了起來。彼時學術誠信是常態,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教授學生真誠做人,真誠做事,守信用,重承諾。大學是真正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象牙塔。

    “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守信是做事,做實學,即“致知力行”的基礎,也是振興國家的關鍵。在山河破碎,民族危難的時世,精神領域的抗爭與復興同樣重要。不誠信難做實學,無實學不可解國家危難。需謹記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先生話語:

    “救國方法極多,救國不是一天的事,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儘自己的力,則若干時期之後,自能達到救國的目的了……我們做教師做學生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的人材,將來為國家服務。”

    也即是“實幹興邦”。

    當代大學生更應該有民族和國家的擔當,生髮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這需要首先由內約束自己,做到誠而慎獨。如《大學》中說: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是誠信的準繩,也是每一個學生的道德目標。

  • 5 # 加繆不抽菸

    仁,可不代表遷就。仁得合乎道理,仁是內在而非表象。發現錯誤指正錯誤,是仁。這個仁可跟那個“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那個將“愛老師”與“愛道理”對立起來的那個邏輯沒關係。

    這個“仁”,我認為更確切的定義是,推己及人,一視同仁。

    禮,可不代表服從。禮尚往來,有來有往才是禮。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才是禮。

    這個“禮”,我認為更確切的定義是,往來平衡。

    嚴謹的說,禮,是被動,仁是主動的。主動施以仁義,受者還以禮儀。

    最終的宗旨,就是和,和諧的和。就是“和 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的那個“和”。

  • 6 # 今天摸了個魚

    君君丞丞父父子子,親親之愛,先愛自己,在愛親人,然後愛別人。儒家思想本質是分層級的,聖人,君子,小人,女子。

  • 7 # 玫瑰家途

    我認為,儒家思想的精髄,就在《論語》開篇學而裡。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透過學習而擁有偉大的思想,與

    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

    這是世界觀。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偉大的思想,感召一群偉大的靈魂,聚集在一起,建立聖王的事業,惠澤天下蒼生。

    這是價值觀。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了偉大的思想,建立了聖王的功

    業,但面對無垠的宇宙,坦承自己

    的渺小和無知,始終保持謙卑的態

    度,開放的心胸,學習,學習,再

    學習,永做謙卑的學習者。

    這是人生觀。

    4.統而言之,儒家文化包含了: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b.惠澤天下的價值觀。

    c.謙虛好學的人生觀。

    永做謙卑的學習者,立德,立功,

    立言,是儒家思想的精髄所在。

  • 8 # 雲樵龜

    迴避人性不可隨自然制約的慾望,

    否認天下為生者共有(民權),

    阿諛強權獨裁人群,將社會利益

    公共自然資源分配等級化,

    為了讓長及維護這種不公道的等級化,

    製造諸多禮教丶臆說並與獨裁權力團苟拿傳播,束縛勞動者思想,愚化萬民。

    長久的禮教教條愚化,讓萬民在不公道面前莫然,已不知民權為何物。當一種新的公道的社會秩序管理主張產生植用後,從集團管理最高層(或皇帝)主觀上都欲公道於民,然而思想禮教深沉已久,於是做不到公道於民,便產生無數的造假做偽,偽君子作風風行為常,,,,,,,,從皇帝到萬民,都不知道人性貪慾會隨權力集強而無可扼制。。。。

  • 9 # 黃羊山訥木

    儒文化搏大精深,從周文王到孔子再到宋明清再到現在不斷豐富但一有點,我們以法治國的里程顯然與世界強國比有差距十八和十九屆四中都是解決的以法治國我認為淡化儒家重視法家,大慶的三老四嚴就開了個好頭,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跑掉因此要想我國超世界用鋼紀,制度,法律,儒文化不解決問題。

  • 10 # 半看

    儒家核心思想在於規,在於軌,至於理、智、仁、義、信則都是術的層面,並非核心。

    什麼意思呢?

    儒家的最初目標和存在價值,就是構建一套完整的體系,並維持其穩定運作。

    什麼是體系?

    如果你要開一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投錢或者找錢,也不是挖人招人,而是建立自己公司的體系,否則很難走的長遠。

    體系是泛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聯絡組合的整體,沒有體系指導的公司,很容易陷入無序狀態,而一套好的體系可以使公司在無序和有序之間尋求平衡、區域性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產生強大的組織力。

    幸運或不幸運的是,儒家成功了,成功的建立了儒家體系,也就現在我們引以為傲的儒家文明,它不僅僅影響了我們,並且影響了整個東北亞,乃至東方世界。歷史上的朝鮮、越南都執行的是完整的儒家體系,日本等國也深受影響。

    在儒家體系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層級化,將人分三六九等,各執其所,互不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所謂的三綱,綱:“綱者,張也”(班固《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用民有紀有綱,引其紀,萬目皆起,引其綱,萬目皆張。”(《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三綱的指導下,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

    同時又按職業,做了“士商工農”的四民劃分,《春秋穀梁傳·成公元年》按「士商工農」劃分:「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夫甲,非人 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但有論者認為這個次序並無隱含社會高低之義。《荀子·王制篇》亦有「農士工商」的排列。

    在這個嚴密的體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必須遵守這個位置上的規矩,也就是按相應的軌道行事。

    如果違背了綱常的要求,那麼就是出軌,就是亂了倫常,亂倫,亂倫可並不是近親亂交的專屬名稱,只有是違反三綱的都是,比如忤逆父母,或者《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嚴格說起來都是亂倫。

  • 11 # 九門提督坎震離

    這個有點寬泛了,就像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是仁,有人說是義。。。。。。

    不過精髓就一個字“利”。

    利人利己。天下熙熙皆為利去,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儒家思想也就是一種價值觀,透過價值觀引導和規範人的言行,最終達到利人利己的目的。

    是不是我又把天聊死了?

  • 12 # 中上行

    儒家思想起源於,周文王時期,在l管理中實施仁政,安撫人民,吸引人口,成王時期,輔政之一的周公創禮,建立等級制度。春秋時孔子宣楊周的官方文化。一方面學習。並總結歸納了自己的認識,但孔孑最終還是追求道的。因為道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在孔孑在生之時有沒有儒家這一詞,不知道。應該是孔子之後,春秋私學廣泛興起,在孔孑弟孑的時代才有了儒家這一詞吧。漢武帝之前,中華文化是以道家為官方核心文化的。漢武帝時期開始,由政治需要獨遵儒術。至南宋至明,清又加入了對社會下層的思想與行為的約束,限制了人們的創造力。

  • 13 # 楊朱學派

    儒家思想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是道德規範。

    一、儒家的核心道德是私德,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

    二、公德:與人誠信,見利思義。遵守公序良序。

    然後是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民主憲政。

    一、誅殺暴君,推翻暴政。

    法家是讓人民做犬民,做狗奴才。

    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寡聞從令。

    韓非子還提出了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

    而儒家認為,把人民當奴才的君主,必須誅殺。孔子謂之湯武革命,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

    【革命一詞,最早由孔子提出】

    二、憲政。

    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群臣。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三、民主。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最後是法治思想。

    一、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二、司法獨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獄無倫,以意為限。

    三、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四、不罪無辜——孔子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法家則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儒家思想的精髓,包含了道德規範、政治思想、法治思想等各個方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哪些男的長得一般,但是讓人感覺很迷人,很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