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悟空說史

    碎銀是古代中國的特色產物之一,在古代人逛大街買東西的時候隨身需要攜帶“銀兩”“剪刀”“小稱”用以支付貨幣使用。

    在清朝的時候,一兩銀子也大約相當於是今天的四百到五百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在古代的稅收等收入也大多都使用的是銀子。

    但這個銀子並不是碎銀,而是“官銀”也就是由朝廷鑄造廠鑄造的銀子,下方都會有官銀的圖案或者是字樣,方便國庫管理。

    在明末和清朝,火耗成為了將領貪汙的主要手段。民間使用的銀錠大多都是流傳出來的碎銀,不過民間通用的貨幣還是已銅幣為主。

    而且在普通的人家,大多都是使用的銅板作為結算貨幣,能夠使用銀子作為結算的也是大戶人家,並且這些人在付錢的時候也會使用剪刀和小稱重新的計算應該給店家多少錢,算好了之後就用剪刀剪下來一些碎銀,然後付賬。

    就這樣週而復始,碎銀被收上去鑄成官銀,火耗繼續成為碎銀,官銀髮下來之後為了付款方便又被剪成碎銀。

  • 2 # 小祁說歷史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總是看到大俠們吃完飯後直接放下一粒碎銀子,然後就瀟灑的走了,這個情景似乎哪朝哪代都屢試不爽。但是實際上在明朝中期以前這個是不現實的!(大小不一的碎銀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國家從來都不是產白銀的大國,因此在明朝以前白銀是不具備作為流通貨幣的條件的,這一時期白銀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轉運稅收和進奉,即用於大額支付。也因此,秦漢時期一直到明初,法定貨幣一直都是銅錢,比如說漢朝的五銖錢,唐朝時期的開元通寶(不是年號錢,唐高祖李淵鑄的),北宋的太平通寶,以及明初的洪武通寶。

    古人把旅費稱為盤纏,他們為什麼會這麼稱呼呢?就是因為當時銅錢價值比較低,古人通常將一千個銅錢串起來,這就是一吊錢或一貫錢。出門必須帶大量的銅錢才夠用,他們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安全,久而久之,古人就將這個又“盤”又“纏”的旅費叫盤纏了。我們可以想想,如果古代真的是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話,那我出門帶幾兩銀子就夠用了啊,還何必那麼麻煩帶那麼重的銅錢呢?(串起來的銅錢)

    雖然我國不是產白銀的國家,但是卻可以從外面輸入啊。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大航海時代到來了!源源不斷的白銀從美洲開採出來,然後透過海上絲綢貿易轉而流入了中國。據統計,公元1800年以前,有超過6萬噸的白銀從世界各地流入了中國,這都使得白銀明清兩朝的法定貨幣成為了可能!

    正常情況下,這下白銀還是被統一鑄造成我們熟悉的元寶形狀。但是這在大額交易的時候還是很方便的,可是在民間的老百姓之間就非常不方便了,老百姓買個菜什麼的或者需要找零,根本用不上一兩銀子,這又怎麼辦呢?

    (各種各樣的銀錠)

    您別擔心,當時的老百姓們都熟練的掌握了剪下白銀的方法。原來,當時的老百姓在需要購買東西時,都會隨身攜帶一把剪刀,他們可以根據貨物的價格把銀錠剪成大小不等的小銀塊兒,再用戥(děng)子稱出小銀塊的重量。在當時人們做這件事情是非常熟練的,往往一次就能準確的剪出需要的重量,即使是孩子,也能估量銀錠的重量和成色(在我看來,這就像我們現代人擁有辨別人民幣的真假的能力一樣)。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回收機制,即攜帶剪刀之餘,他們還會攜帶著一個銅鈴一樣的東西,裡面裝著蠟塊,它的作用是收集剪銀錠的時候掉落的銀屑,等收集到足夠多的時候,將蠟塊融化,就可以收回銀屑了!

    (戥子)

    當然,除了私下自己進行剪下,當時還有專門從事這項業務的店鋪,名為傾銀鋪,他們可以將大錠白銀分成小錠,也可以將小錠鎔成大錠。

    古人對待銀子就跟我們對待人民幣一樣,那可都是一絲不苟的,所以才會在實際交易中根據實際需要產生這麼多的碎銀子。而且使用碎銀子這種場景只能在明朝中期之後才能看到,您可不要再被電視劇騙了哦!

  • 3 # 幸運的萊陽

    古代人的牙齒都是鑲金的,鋒利程度堪比老虎,一般他們都是直接咬一下,大小自己能控制好,金的硬度遠強於銀,所以我特麼也編不下去了

  • 4 # 檀紙間

    古代的銀錠相對來說,是一種“大票子”,而在日常消費的交易過程中,太多的交易場景,都不需要太多的花費,因此,對於商家經常需要“找錢”,對於買家則經常需要零錢。

    那麼問題就來了,當一方交易沒有許多“零錢”時怎麼辦——將銀錠或其他大塊的銀子砸碎吧!

    於是,便有碎銀出現了。

    一般在古代,經營者都是有“稱”的,砸碎的銀子,用稱稱量一下,便知道其價值了!

    (戥子,古代稱銀子的稱)

  • 5 # 文苼尉

    古時候,朝廷收稅收的是銀子,而民間很多人一輩子就沒見過銀子,民間的通行貨幣是銅錢。

    一些有錢人和有權人,出門帶著銀兩,但是消費的時候比較麻煩,銀錠有固定的重量和形狀,但是消費金額卻總是不盡相同,因此在古代街面上都會有專門的買賣,負責把大錠銀兩換成小的,或者用專門的剪刀把銀子剪開。

    其實很多店鋪自己也有剪刀,這就產生了碎銀子。

  • 6 # 春風渡雨

    現在出門逛街,大家都習慣於手機支付,因為方便。在這之前,出門購物,身上得帶幾沓100的鈔票,還得備一些50、20、10元的、甚至一元的,這也是為了方便。而古人出門消費,一樣也是如此。

    在古代,白銀成為交易貨幣,從兩漢時期就開始了。不過那都是大宗交易才會出現,在市面上是不流通的,平常的民間交易都是銅錢。元朝時候曾經鑄造過一種50兩一錠的大銀子,因為是“元朝的寶貨”,因此也叫“元寶”,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銀元寶。就如“盤纏”這個詞的出現,是因為古代一吊銅錢基本上都是一千枚,出門為了方便攜帶,就是用布一裹,盤纏在腰間,所以就有了“盤纏”這個詞。

    元寶有50兩一錠的,也有十兩、二十五兩一錠的,還有更小的銀錁。這些大大小小的元寶,重量也基本有個固定的模數,不過這些元寶明顯都是大宗交易才會使用。白銀像現在的鈔票一樣流行於一般交易,則是明清才出現的事。做為金屬貨幣來說,白銀的價值是銅錢不能比的,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白銀就是大額鈔票,銅錢就是小額鈔票,或者說是零錢。所以,你拿銀子去消費,肯定就會出現找零的事,這種情況下,碎銀子的出現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這就是題主所問的,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原因。

    說到這裡,出現的原因已經知道了,那麼這個碎銀子古人是怎麼弄出來的呢?難道和我們現在一樣,不管什麼面值的鈔票,都是由政府統一發行的?

    顯然不是,因為銀子做為金屬貨幣來說,官府需要操心的只是成色和重量,銀錠是大是小,這就是隨市場需要了,只要使用方便就行。因此,就出現了碎銀子的專門工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夾剪”,以前是沒有“液壓剪”這種高科技的,都是人力來弄。一般的大戶人家、商鋪、銀號這些工具都是全的,包括夾剪、切銀子的刀、錘子、鑿子這些東西,當然還有秤

    銀子雖然比較軟,但畢竟也是金屬,你要想隨意的剪開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也是需要很大力氣的。這就是一個力氣活,通常都是兩個人合作完成,一個人負責固定,一個人負責剪。剪銀子的人需要力氣大的,因為往往需要用整個身體作為壓力,才能成功剪開銀子。

    這種情況下,你要想剪下固定重量的碎銀子就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一般的商家或者大戶人家,會準備很多各種重量的碎銀子,再配上稱重的工具,最後如果零頭的重量涉及到幾錢幾釐的情況,無法找到合適重量的銀子,就用銅錢補上就是了。

    做為普通家庭來說,專業的“夾剪”一般是沒有能力置辦的,也沒必要,最多也就是錘子、鑿子這樣的一般工具。平常使用也是夠了,如果需要碎的銀子量比較多,也可以去專門碎銀子的店鋪,當時的名稱就是“傾銀鋪”。當然,這樣的店鋪都是要收取一些費用的,普通家庭一般都是不去的,而大戶人家自己都是備齊了,也不會去。因此,這種“傾銀鋪”主要的客戶也就是各樣的商家,普通人大部分都是從商家換零過來,碎銀子和銅錢摻雜在一起用。

    這裡還需要了解的就是稱銀子的秤,因為銀子很貴重,所以古人是用類似中藥房裡面稱藥的那種“戥子秤”稱量碎銀子,這在古代算是精度最高的稱了。戥(děng)子秤據傳是宋代劉承矽發明的,屬於小型的桿秤,是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精度為一釐,相當於今天的31.25毫克(戥子都是按1斤等於16兩設計的)。

    同時,在重量確定的時候,還得確定銀子的成色。因為古代的科技水平低,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都是不一樣的,純度有高有低。當時也沒有鑑定的裝置,主要就是靠專業人士的經驗了,其實也不是很深奧,無非就是掂重、看顏色、看硬度、聽聲音這些了。經驗豐富的人用眼看和手掂,就能瞬間判斷出銀子的重量和成色了。

    重量、成色確定了,剩下的就是換算,這個換算比例是必須需要官府確定的,得到全社會共同認可的,就和現在的匯率一樣。銀子成色的鑑定,商家和銀號都能辦,如果你信不過店家,也還可以找官府設定的機構評鑑銀子成色。

    把上面這些一看,可能大家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你拿一大錠銀子出去買東西,如果出現找零,那會非常麻煩。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也確實如此,下面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看看整個消費及找零過程加深印象。

    比如一個條件還可以的人,需要做一件衣服,先得要找個裁縫算一下需要多少布,然後在去布店買。布店的布都是整卷的,你也不可能整卷的買,按裁縫算的買就必定會出現幾尺幾寸的,尺寸出現零頭,那麼錢也就不會是整數了。比方說你的布需要三兩五錢六釐銀子,你拿出的是一錠十兩的銀子,這就需要找零了,這個交易如何完成呢?

    第一步、店家需要對你的銀子稱重,先確定重量是否十兩,確定後在進行下一步。

    第二步、確定重量後再看銀子成色,這個時候,店家會一剪子將你的銀子剪成兩半,看看裡面是否混入了錫、鉛、銅等普通金屬。

    第三步、按銀子成色進行換算,這裡有一個標準,基本上是全國通用的。如果你的銀子裡面雜質很多,成色並不好,那麼你這一錠十兩的銀子換算過來可能就只值八兩標準銀子了。當然,如果你的銀子成色超過標準了,也有可能換算成十二兩,不過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存在,因為古代的冶金水平也就這樣,除非是天然的高純度銀錠。

    第四步、店家按銀子成色換算好後,雙方都認可後就是找零了。這裡我們還是按十兩算,前面說了,你這塊布需要三兩五錢六釐銀子,那麼店家需要找零你六兩四錢四釐銀子。店家一般都準備了很多碎銀子,這樣找起來也很方便,最後的零頭也就是銅錢補齊就是了。如果店家的零碎銀子不夠,就有點麻煩了,店家就得將你的那十兩銀子剪碎了,然後幾錢幾釐的稱重才能完成交易。

    因此,在古代,如果你用大錠的銀子去買東西,如果進去的店子大,還簡單點,如果店子小,那麼找零可能會比較麻煩。如果上面的這塊布你扔出一錠五十兩的銀元寶,店家可能內心中會很煩,就如現在你拿一張一百的鈔票去買一個一元錢的打火機,這純碎就是來換零錢的。

    最後,需要說的就是,自明、清以來,銀子可以做為流通貨幣後,老百姓的各種稅款也就主要就是銀子了。官府將碎銀子上交入庫後,都要熔鑄成標準的官銀,這就相當於完成了銀子從整到零,然後再從零到整的一個過程。在這個熔鑄過程中,銀子肯定會損耗一部分重量,這就是所謂的“火耗”了,而這個“火耗”也都是由老百姓來承擔的。

  • 7 # 歷史雜記人

    穿金戴銀……每個朝代貨幣不一樣,金銀最有價值,稀少,而且對身體無害。那時的年代,非常慢的生活,騎驢坐轎,能快到哪裡去,隨著時間慢慢在變化,老輩的很多至今相傳,鏢局變郵局再變快遞,騎驢的現在騎電瓶車坐轎的,坐汽車,賣布頭的現在賣服裝,剔透的叫理髮,拉車的現在叫滴滴專車,挑糞的,現在叫環衛所,打更的,叫保安,等等很多。

  • 8 # 迷上科普

    古代人用銅錢,數值較大的會用銀子。但多了帶在身上不方便,那怎麼做?將銀錠做成碎銀,那碎銀是怎麼來的?

    一是把整塊銀杏葉剪碎。比如將整銀掐碎,用銀子的地方,一般都有秤。但市面上流通的碎銀成色不一。有經驗的透過手感判斷碎銀幾斤幾兩。

    二是市場流通。

  • 9 # 一條小小的毛毛蟲

    請關注下我!

    碎銀的製作很簡單:

    用專門絞碎銀子的剪子將銀兩絞碎到合適大小就好。

    用重物將銀兩敲碎。可以透過任何一種粗魯的辦法將銀兩弄碎。

    還有一種方法比砸碎更加高明,就是在某些器件上弄個小坑,把融化的銀汁倒進去成型就好了。 所謂碎銀,

    不過是銀子弄碎掉。!

  • 10 # 煩惱飯桶

    古代的的貨幣通常情況下是銅錢,或銀兩,但是銅錢代表的幣值太小,如果要購買價格比較高的東西,或者進出高消費的場所,銅錢就顯得價值太小,畢竟一個人不可能隨時攜帶大量的銅錢,如果用銀子的話,銀錠有時有幣值太大,需要大量找零,這也不太方便。所以為了方便大家消費,古代出現了碎銀子這一種貨幣,那麼碎銀子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一、整銀剪碎

    將一整錠銀錠剪碎,或者把銀錠敲掉一個角。一般情況下要使用碎銀的地方,商家都會備有稱銀的稱,這樣就方便計算碎銀的價值。但是實際情況下,各種碎銀子因為成色不一,代表的價值也不一,所以商家還要依據成色來換算。當然也有些比較厲害的商家,用手掂量掂量就能大概猜出碎銀的重量及價值。

    二、鑄造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鑄造中,使用各種大小不一的鑄模,這些鑄模就代表著不同數值的份額,將銀汁灌入這些鑄模中,這樣各種不同價值的碎銀就被製造出來,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碎銀,分毫不差,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實際上古代碎銀子的使用也是中華名族智慧的一種體現,碎銀價值介於銅錢與銀錠之間,使人們消費更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 11 # 不沉的經遠

    碎銀是指比較散碎、大小、重量、形狀沒有規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銀塊,和鑄造成固定形狀、重量的銀錠相對應。

    和電視劇裡不同,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是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白銀和黃金之在小範圍內流通,到了明代,白銀才正式稱為貨幣,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白銀是採用重量來計量,而不是銀幣形式。以重量計量的後果就是一個銀錠是可以任意大小,並且可以分割使用的,於是這就產生了碎銀。

    當時的銀錠通常由銀樓、錢莊鑄造而成,比較常見的是元寶型,偶爾也會有銀條、銀塊之類,大多在一兩以上成整數。少數的錁子不足一兩,但是一般也是按錢來取整,這也是一種碎銀。

    《紅樓夢》裡第53回賈府過年時準備押歲錁子,220個押歲錁子共153.67兩,平均下來每個只有7錢左右,成色不一,樣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這就是一種碎銀。

    另一種碎銀是使用中產生的。

    在明清,一兩銀子通常等於1000枚銅錢,這個其實是很大一筆錢了。像《儒林外史》裡提到,萬曆中期,一戶平民日常最低開銷大約是50個銅錢,去餐館吃飯大約只需要一錢五分銀子。

    所以很多時候,一個銀錠通常會超出想購買的東西價值很多,這個時候要麼店家用碎銀、銅錢找零,要麼就是從銀錠上剪下所需的分量,這就產生了碎銀。古代有一種小型的桿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較精密,專門用來稱量金銀等小型貴重物品。店家一般都會備有戥子,用來稱量剪下來的碎銀分量是否正確。

    當然,有的場合也不會這麼嚴謹,比如《紅樓夢》裡有一回寶玉請大夫給晴雯看病,要一兩銀子車馬費,麝月隨手拿了一塊碎銀,一個婆子說這是5兩的銀錠剪的一半,起碼有2兩,現在沒剪子,讓換一個,麝月沒在意,還是給了。

    碎銀的一個大麻煩是大小、重量太隨意,而且因為各家銀樓銀子的成色還有所不同,雖然有經驗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壞,但是碎銀一多還是很麻煩。所以有些人碎銀攢的多了,就會重新去銀鋪熔鑄成銀錠。銀匠會在熔鑄時打上銀鋪名稱、銀錠成色等標記,方便使用查驗。

    比如《賣油郎獨佔花魁》一書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費需要10兩銀子,於是將自己攢的碎銀到對面的銀鋪去稱了一下,一共有16兩,鑄了一個10兩的大銀錠,又鑄了一個1兩8錢的小錠,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 12 # 國史春秋

    碎銀子是一種貨幣形式,等同於當代我們使用的零錢,而銀錠相當於大額面值的人民幣,其使用原理是相同的。不過古代的銀錠不可以直接使用,而是做為官方流通,比如繳稅、撥款等大宗國家行為的交易。

    我們祖先最早交易形式是以物換物,所以不存在貨幣一說。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交易逐漸頻繁,為了方便高效,人們用某種特定的東西充當貨幣,比如精緻的貝殼、色彩豔麗的小石頭等。

    到了夏末商初,人們學會了冶銅技術,因此開始用青銅鑄造形狀各異的貨幣。秦始統一六國後,把貨幣規範統一,但基本都用銅做材質。當然,清朝咸豐年間也曾用鐵鑄過錢幣,但使用壽命肯定比不了耐腐蝕的銅幣。

    人類最早使用銀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但是中國銀資源相對匱乏,因此把銀子做為貨幣流通的時間比較晚。漢朝時候,官方用銅代金,如果說賞五十斤金,那肯定是銅。之後的朝代都是把方孔銅錢做為主流貨幣。

    明清大航海時代,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西方貿易者用銀子交換中國大量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然後運回自己的國家,賺取豐厚的利潤。從此中國進入白銀時代。

    銀子是以重量做為計量和使用單位的,因此才會以兩來統稱,但是古代有專門的秤量碎銀子的工具,叫做戥,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天秤,可以精確到錢。

    戥的另一個用途就是稱中藥,古代中醫的藥方用量都是用“錢”來表述,一錢大至相當於現在的5克。因此古人用銀子到店消費的時候,店裡都有秤銀子的戥,還有切割銀子的工具。如果消費者帶著大塊銀子,店家會根據所購商品計價,然後切割下相應分量的銀子,這就是碎銀子的由來。

    當然一些小店是用不著銀子的,使用銀子都是購買大宗商品,而這類的人都比較闊綽,身份非同常人,所以消費檔次也不一樣。而影視劇裡,滿桌甩大錠銀子的情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朝廷指定的錢莊有把碎銀子化零為整的權力,碎銀子太多不利於存放和計量,這些大錢莊就把碎銀子鑄成一定分量的大銀錠。同時也會鑄造一些相對規範的小碎銀,但是銀子在流通使用的過程中,又會被切割成小塊,這樣一來碎銀子就會週而復始的存在。

    由於銀子是稀有金屬,光澤鮮亮,還具有消毒功能,因此多用來加工成首飾佩帶或是餐具使用,另外銀子的工業用途也非常廣泛。但是我們當代人是體會不到化銀子的真實感覺了。

  • 13 # 漂浮菌

    碎銀子都是用剪刀剪的。古代很多飯店、當鋪等一般都備有專門的剪刀,一方面是為了給顧客找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剪開銀子檢視真偽,防止裡面包的是鉛什麼的。銀子的質地比較軟,很容易剪開的。

    事實上古代真正拿著銀子去買東西的很少,真正流通的貨幣一直是銅錢,金子和銀子一般都是作為大宗貿易才會用到。一直到了清朝以後,拿銀子買東西的情況才多起來。

    銀子當貨幣是很不方便的,首先是不好拿,找零就更加不方便了。銀子的價值比較高,去買東西的時候基本都得找零,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店小二就會拿出一杆小秤子,稱一下銀子的重量有多少,比如貨款應該是1兩銀子的,你給了一錠5兩的銀元寶,那麼小兒就會拿出一把特製的剪刀出來,把銀子給剪下來一小塊,然後再稱一下看看夠不夠,不夠就剪一塊,剪多了的話就會拿出些更碎小的銀子不給你,或者按照當時的銀價按照比例換成銅錢找給你。

    當時也有假幣,除了往銅錢裡面混點鐵、鉛等其他金屬的,銀錠造假也很常見。有人會在鉛塊或者其他東西外面包一層銀,用來冒充純銀的元寶,如果沒經驗的就會被騙。所以很多店收到銀子的時候,都會當場剪開看看是不是有假。

    另外銀子的成色也會影響價格,裡面雜誌太多的話價值就會打折扣。

    也有些人會在出門的時候自己把大錠銀子給剪成碎銀子,一來大錠的拿著不方便,而來太多了怕被搶不安全,所以就直接拿著剪開的碎銀子出門買東西的。

    不過古代能用上銀子的人是少數,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用銅錢的。因為銀子的購買力很強,一兩銀子差不多等於幾百個到一千個銅錢不等,普通人家一天的開銷幾十個銅錢就夠了,很多窮苦百姓一輩子都沒摸過銀子。

    市場上的碎銀子就是這麼一來二去之間流通起來的。

  • 14 # 歷史三日談

    但這也就是影視劇罷了,若是真實的歷史情景,這樣耍帥的結果就是輕則被當成騙子,重則被當場被人拿去見官,因為在銀子作為通用貨幣的年代,造假也是十分流行的,就是不造價,摻點假的也不是個別現象。

    因此就算是哪個想用銀子砸死人,那也得看對方想不想死,想死的話就二話不說接了銀子,不想死的話,最好是拿去秤秤重量,看是否足重或者用牙咬咬,看會不會留下牙印,因為古代造假主要就是摻一些價值相對較小的的鉛。

    在古代,碎銀子主要也就是銀錠轉化而來的,而且這個碎,那是真的碎,因為並沒有統一的工具以及統一的標準給大家把銀錠弄碎,而是各家全憑自己的愛好,想弄多大弄多大,花的時候怎麼辦?

    好辦,一般收銀子的都算是高檔的酒樓或者會館了,人家都備有專門的稱重工具,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場合都用銀子,最常見的還是銅錢,銀子和銅錢之間有固定的換算比率,銅錢也是有固定的面值,流通起來也相對方便。

    最重要的是銅錢要是收到假的話結果也不會太嚴重,畢竟面值小,受到的損失也小,當然也有一些碎銀子,上面是打了重量的,只是這種重量只是一個參考數字,一般情況下流通時間長的話都會有磨損,因此在古代用碎銀子,其實有很多講究,並不是牛氣哄哄的一甩就完事了!

  • 15 # 趣看歷史

    而隨著碎銀子不斷被分割,割銀子的工具也應運而生,比如切銀子的銀刀,錘子,鑿子,稱銀子的天平,桿秤,古人做的非常細分。有些大商戶,會把收集的散碎銀子重新融化,形成新的大塊銀子。但一般的商人和使用者很少這樣做,因為銀子中的雜質成分差異特別大,現代有偽鈔,古代也有假銀子,不少私鑄的銀錠,大量添加了錫鉛等金屬,非常影響銀子的成色。甚至一些官府朝廷也幹這事兒。成色差異巨大的銀兩融化後需要重新把握成色,這樣就會造成虛耗,這部分虛耗被稱為火耗,也是古代地方官府明著貪汙的由頭。

    在古裝電視劇裡面,往往能看到這樣的情形。人們在需要付錢的時候,彷彿是往自己的袖子裡面掏了一下,便能拿出很大的一塊銀子,彷彿是在變魔術一樣。同樣,大臣們上奏的奏摺,女性的手絹和鏡子什麼的,好像都是從袖子裡面拿出來的。那麼,袖子裡面到底是如何設計的呢?為何能夠容納那麼大體積的東西。

    事實上古人的袖子裡面卻是是暗藏玄機的,之所以設計的寬大就是為了放置更多的東西。古時的人們沒有現在這種在衣服外面的口袋,他們為了儲存東西,就在自己的袖子裡面縫了一個大口袋。這個口袋的出口方向是和袖子的方向是相反的,而且是肚子大,入口小。這樣一來,就能夠放下較多的東西,同時也不容易掉出來。

    古代形容人為官清廉就說他是兩袖清風,不貪圖榮華富貴。就是因為古代的人們,袖子是用來放銀子的,兩袖清風就是說他袖子沒有任何東西,當時是一個清廉的好官了。

    但是古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穿得起那種寬大袖袍的衣服的,因為那需要很多的布料,古代的布料是一種很貴的東西。窮人一般穿的只是短褐一類的。再加上他們也只有幾個銅錢,最多也就是幾兩碎銀子,不需要那麼大的空間。

    同時,還有的古人付錢的時候是從自己的胸口掏出的,道理是一樣的。他們在衣服的內側縫上了一個口袋,也能起到放物的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不過我想說的是,他們的袖子裡面有時放上數十兩的銀子,真的不重嗎?

  • 16 # 歷史總探長

    從清朝的例子來具體說一下吧!

    清朝的市場中,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兩種:銅錢和銀兩。

    在清朝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銀票卻是很少的出現,動不動就是白花花的銀子,而不是賞一張銀票就解決,這是為何?

    原來銀票的出現,到了咸豐三年的時候才又開始流通銀票,清朝在此之前是不印發銀票的,但是為了挽救秦王朝空虛的國庫,朝廷才開始正是下令引發銀票。之所以不允許印發銀票是因為紙幣在古代的防偽技術實在是差,更何況也沒有人想用銀票。

    畢竟銀票的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他不像銀子、黃金一樣可以成為古代社會中的硬通貨,因為他們的本身就是具有價值的東西,而且紙幣在古代受到的危急更大,一旦貶值,簡直就是廢紙一張,古代本來就薄弱的社會經濟自然經受不住折騰。不僅如此,就是連朝廷也不喜歡用紙幣。

    而“碎銀子”的由來便是從銀錠上面扣下來的,或者說是割下的,還有牛逼人可以扣下來(你還是不是人?扣銀子?)

    黃金的昂貴和稀少也讓銀錠成為市場上的硬通貨。

    在古代,真正佔據大市場的其實是“銅錢”,而並非碎銀子。窮苦百姓本來就沒有多少錢,你還能之王這他們使用幾個銀錠?他們能夠吃飽已經是萬幸了。

    所以使用碎銀子這種事情也往往出現在官宦之家或者大商人手中,而使用銀錠極其不方便,有時候大額度的商品交易甚至需要幾箱幾箱的抬,還有一些購買中等物價商品或者需要找零錢的時候就需要用到這種“碎銀子”。

    清朝的銀錠重量大概在5-50兩之間,拿上幾個銀錠就會顯得極為不方便。而碎銀子恰恰能夠解決這種問題。

    這種方法比較暴力,直接用手咔嚓使勁一握,就捏碎了。(不知道古人怎麼做到的)

    這種方法還易於接受,用一把小剪刀剪成碎銀子。

    還有一種是用牙齒咬得,咬成幾塊,也可以成為碎銀子。

    而我們熟知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見到稱量碎銀子的場景,一個小秤盤稱一下碎銀子的重量來核算。碎銀子可以從銀錠扣下來,自然也能夠重新熔鑄成銀錠,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迴圈,但是也容易損耗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就是貪官們最想拿到的貪贓。

  • 17 # 優泰文創

    在封建社會中國的貨幣並不像現在方便,現在我們有不同面值的紙幣、硬幣,甚至這些也被銀行卡、支付寶取代,越來越方便快捷。古代人們用金屬作為貨幣來進行交易,偶爾也會採用銀票的方式,但銀票大都為大額的交易數目,為方便兌換成銀票,銀票需要到錢莊,才可以將其兌換成金屬貨幣。

    但是金屬貨幣又可分為黃金、銀子和銅板等。因為黃金稀有珍貴,所以一般不會用於日常的商業交易,因為古代的黃金沒有現在的純度高,但也已經是比較稀有的高價值金屬了。在古代銅板則是價值最低的貨幣了,相當於現在的5毛錢或1塊錢的效力。而銀子價值在黃金與銅板之間,為最常見的金屬貨幣,銀子有銀錠和碎銀之分,小編帶大家看一下碎銀子是怎樣製作而成,又怎樣發揮的貨幣效應的。

    在古代,一錠銀子可以買很多東西的,雖然銀子的純度和價值在變化,但政府統一製作的銀錠子,一直以來都可以發揮很大的貨幣效應,有時吃一頓飯如果給一錠銀子,商戶和攤販們如果找補銅錢,給銅板數量就會非常巨大,這樣不便於人們攜帶,所以就衍生出了碎銀子。

    碎銀子是怎麼產生的呢?一部分是在製造銀錠的時候,把剩下的銀子分成很多份,然後將其打造成不規律的形狀,工藝非常簡單。還有一部分是人們自己把銀錠子鑿碎,變成碎銀為了使用方便。

    銀子的計算單位是兩,所以碎銀子一般是五錢到二兩之間,這個“兩”的計量單位當然和今天的公兩有所不同,因為每個朝代的換算機制不同,所以這是一個平均、大概的數字。一般說來,老百姓常用的是碎銀和吊錢,碎銀的質量比較輕但是不便於儲存,價值也會存在誤差,並不是每一小塊碎銀子都有著相同的購買力,所以只能從其大小,以及大致的重量來判斷其價值,只有正規的銀莊和錢莊才有測量碎銀子的稱。

  • 18 # 離上青

    目前出土的銀錠中,最早的開始於漢景帝時期的公元148年,可見從漢代開始就已經開始使用白銀鑄成的銀錠,其後歷朝歷代都在使用,但並不是廣為流通的貨幣。唐朝以前,銀錠基本上是被稱為“銀餅”、“銀鋌”,是一種扁扁的形狀,宋代以後才真正能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後來在明代開始盛行,一直到清代都在使用“元寶”的稱號。

    不過明朝時期的銀錠並不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錢幣,一錠元寶價值50兩,在當時是一筆大數目,明末年間的葉夢珠在《閱世篇》中曾寫道:“上海田美者,每畝價值三、四、五兩。”可見一錠銀子在當時可以購買十幾畝田地,那個時候銀錠是作為儲備金而存在的。

    至清朝時期,銀錠根據形狀以及重量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種類,一類為元寶,因形狀像馬蹄,被稱為馬蹄銀,大約重50兩。一類為中錠,大約為10兩,餅狀的被稱為錁子”,錠狀的稱為“小元寶”。第三類是1至5兩的“小錠”,最後一類是“碎銀”,重量在1兩以下。

    清朝實行銀兩、銅錢並行制度,一兩準銀子相當於制錢一千文,另外因為各地銀兩成色以及重量的不同,所以在兌換的時候還需要折算比例。這時候出現了“兌換店”,可以把碎銀換成銅錢,也可以把銅錢換成銀子。

    之前也提到過古代銀子是稱重來計算價值的,所以在商品交易時,如果你拿出了10兩銀子,而店家需要找錢的話,一般先用夾剪把銀錠一分為二,看看裡面有沒有灌鉛,然後分開稱重,如果不足重的話就要補錢。夾剪就是專門用來剪銀錠的,那些碎銀子就是在流透過程中剪出來的,不過為了達到足夠的重量,單靠人的感覺是不太準的,這就需要用到戥子這一度量工具了。戥子是一種專門用來為金銀、以及貴重的藥品、香料而稱重的,製作精細,出現於宋代,由宋人劉承矽發明,因為形狀設計巧妙小,便於隨身攜帶。

    另外在《紅樓夢》中就出現了夾剪以及戥子的使用,“麝月拿起戥子問寶玉哪個是一兩的銀子,被寶玉笑說又不是做買賣,不用算這些,直接給他一塊大的就是”。碎銀子的出現主要就是因為在日常交易中,大的銀錠因重量大而攜帶不便,同時用整錢的時候還需要找零,所以慢慢的碎銀子就出現,到清中期之後,白銀的價格更是上漲,所以銀子也就需要剪得更細。

    在古代徵收賦稅時,百姓們大多都是交的碎銀,國家收上來的碎銀需要重新熔鑄成銀錠,這一過程就會產生“火耗”,火耗出現於明萬曆年間,在徵稅的時候把火耗一起徵收上來,這一過程更就導致了負責徵稅的官員會加收大於實際需要的火耗,給百姓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清朝初期也實行這一政策,但後來康熙開始頒佈禁令,不過實際作用並不大,雍正時期實行火耗充公,以及給官員發放養廉銀的政策。

  • 19 # 收藏圈的那些事兒

    通常來講,碎銀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剪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扣掉一部分。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後來計算,不過如果你遇到一些厲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當然了,一般都是兩啦。所以有多厲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鑄造時,就挖一個小坑,將銀汁澆在小坑裡;這樣小塊的碎銀子就出現了,而且使用也比較方便。

    而將碎銀稱重則需要一種工具,叫戥(děng)子,戥子學名戥秤,是一種宋代劉承矽(據傳)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屬於小型的桿秤,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清代大量使用,很精確的小稱,可隨身攜帶。

    除了重量之外,碎銀的成色也會影響它價值的判斷。有經驗的商家一看一掂量就知道大概幾斤幾兩了。

    碎銀的價值在銀子和銅錢之前,一般銀子用於大額交易或是儲存,市面上的流通貨幣以銅錢為主。

  • 20 # 好身體養生道

    首先,買東西就掏元寶,是電視劇傳達給我們的一種誤解。古代人付錢既可以拿碎銀也可以拿元寶,甚至連銀簪子,銀首飾都能拿出來交易,不論形狀如何,老百姓是隻認重量的。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掐掉這個小角。古人交易的話,如果去了需要用到銀子的地方,一般都是檔次比較高的比如茶樓、酒樓、青樓之類,店家都有秤。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後再計。也有一些厲害的商家,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

    不過也不是重量達到就可以的。古代鑄銀技術不成熟,無法提取百分百的純銀,一些黑心私鑄者還會故意摻假,在裡面混入錫、鉛等普通金屬。同樣都是銀子,有的渾身銀光,有的則全是黑斑,這種情況下即使重量相同,後者的價值也比不上前者的一半。

    當然,剪出的碎銀子還需要稱重,這就要提到古人的另一項發明了,那就是戥(děng)子,戥子是一種精確到釐的精密稱重儀器。古人在正常商業普通交易過程中都用銅錢,小錢為半兩大錢為五株120個錢為一貫,一般情況下都夠用了,大額商業貿易才會用銀子。如果大額貿易用銀子都會去錢莊銀樓交易,並且會有專業錢客點驗銀兩。至於散碎銀子如果在錢莊外用一般的點驗都是用呀咬驗成色用手掂驗分量,另一方面銀兩的購買力在盛唐時是一兩銀的購買力為3500宋朝為3000明朝為2500左右,所以有些古裝戲中有些場景中在小飯館5客店中吃頓飯就拿一錠銀子付賬的純粹是瞎扯淡…

    確定沒有缺斤短兩之後,商家再用鋼剪把這五兩銀子剪開,但是誰也不可能剛好剪成一塊兒二兩重,一塊兒三兩重的,如果二兩那塊兒剪成二兩多了,則必須再剪一次如果這次又剪過了,剪成不到三兩了,而白銀與銅錢的比價則是,一兩官鑄紋銀(假定這種白銀的成色為九五零,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含銀量)大致可兌換一貫錢。不過實際的古代社會中,一貫錢也是有大貫、小貫之分。可能一貫錢只有一百文,也可能有六百文、七百文,各地習慣不同,情況不同。古人是用類似中藥房裡面稱藥那種【戥子稱】稱量碎銀子,實際上市面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不一,還要逐一換算成色——當然付錢的消費者如果信不過店家,還可以找公估局作中介人評鑑銀子成色

    必須說明的是,就算你拿著五兩銀子也不能直接購買五兩銀子價值的東西就離開,因為商家還是要稱重並剪開你的銀子,防止銀子的雜質過多,不抵價值。看到這裡,大家覺得已經夠麻煩了吧。但別忘了,剪銀子可不是剪紙,沒那麼好處理。

    用來剪銀子的鋼剪,夾口很小,夾臂很長,用這個來剪銀子是需要很大的力氣的。一般需要兩個人合作完成,一人固定,一人剪,有時候剪銀子的人,甚至要用整個身體作為壓力才能成功剪開銀子。能成功的,估計都是大力出奇跡。

    要想剪下固定的重量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普通人用的銀子,多是經手多次的碎銀,多數人不會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銀錠的機會,就如同今天大多數人不會去銀行辦支票一樣。認同當地店家對成色的估計,以當地店家估計的成色進行交易,而這個商人顯然會承受由此產生的損失。四,這個商人可以使用某個票號、錢莊的匯票、銀票、錢票,但需要支付票號、錢莊的手續費。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錠銀子,最多就是用點散碎銀子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開始學習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