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道知衡
-
2 # 我不是易中天
2020年的冬天談起趙括,為何不來一場雪?大多數人瞭解趙括來自長平之戰中的一個成語:紙上談兵!形容沒有能力只會吹牛的假把式。
竇娥冤,趙括更冤!長平輸了,趙國敗了,鍋是趙括背了。。。有沒有搞錯,公司的業績不行非得讓年輕人買單?然後大器晚成的口吻說辭,到底是年輕人。隔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糊弄人的把戲還在上演,趙括是年輕,可長平之戰的鍋他真背不起。
長平之戰號稱史詩級別的殲滅戰,是秦、趙雙方決定國運的終極一戰。如何分勝負?現在在大街上隨便拉出個人都會來句,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趙國輸就輸在這方面,什麼外交、糧草、戰略等,綜合起來幹不過秦國。
趙括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角,我們現在看看這個角是真的沒有一點基本功麼,唱不了這場戲?趙括能接替廉頗,是趙孝成王中了範睢的離間計,長平戰場廉頗執意發揮龜縮策略,秦國打不進去又耗著難受,於是範睢揚言:
“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秦國最害怕的就是趙奢的兒子趙括當大將,閼與之戰中趙奢打的秦國鼻青臉腫是真的,趙括除了和趙奢有血緣關係有什麼值得秦華人重視的?因為趙括的個人簡歷引的秦華人重視:
第一,繼承了趙奢馬服君的稱號。第二,趙奢談起兵法比不過自己兒子。第三,趙括已經小有名氣。從這些方面來看,趙括確實有這本事,至少範睢都知道趙奢有個好兒子。但知道歸知道不是代表認可,趙括的上位主要是因為,範睢抓住趙孝成王不信任廉頗又急於求戰的心裡。如上所述趙括成功替換廉頗,然後改變長平戰場的軍事部署。現在趙國並沒有失去優勢,反而秦國的表現也是出乎意料,如果秦國真的確定趙括沒有本事也不會掩飾白起為主將的訊息。
在開戰以後白起誘敵深入、設計埋伏,形成包圍後先斷絕趙國糧道,我們看看趙括的表現,被秦軍包圍後能迅速做出反應,甚至組織趙軍抵抗秦軍包圍四十多天。
被秦軍包圍的趙括是絕對劣勢,要兵沒兵,要糧沒糧,趙國的將士們已經準備戰敗。趙括卻能激勵將士準備突圍,在絕境中奮力反擊,結果在突圍過程中被流矢射死。最終趙國戰敗,綜合來看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表現並不是一無是處,反而可圈可點。別忘了這個年輕人第一次上戰場對位的是百戰百勝的白起,又接二連三的被白起擺了幾道,也算是雖敗猶榮。
趙括也就算不上無能,最無能的是誰?趙孝成王!不會用人,還沉不住氣,沒有戰略眼光,疑心病重,一意孤行……最大的敗筆是他把趙括強行介入戰場,不然長平之戰的結果可就不好說了。
-
3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趙括作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出身軍事世家,但是他的能力有限,只限於書本,沒有實戰經驗,所以最後才會導致趙軍長平之戰大敗。
為什麼說趙括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只要有以下幾點。1.趙括從小跟隨父親學習軍事技能,但這裡的技能僅僅限於理論,沒有實戰經驗,也沒去參加過戰爭,所以說趙括的戰爭經驗為零,是一個毛頭小子,難堪大任。
2.趙括夜郎自大。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趙括的父親和母親早已看透自己的兒子,便建議過趙國國君,自己的兒子言過其實,不堪大用,趙括父親有語:”
其子趙括少學兵法,言兵事,聰明強識,自認為“天下莫能當”。但僅記書本,並無實踐。趙奢以此“不謂善”,他憂慮地對妻子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者必括也。”果不其然,趙國兵敗的指揮著就是趙括。
3.指揮長平之戰,犯兵家大忌,和秦國殺神白起,開啟正面對攻,在精銳的秦軍面前不知道避其鋒芒,使的幾十萬大軍兵敗長平,自己也身死人手。
4.目無尊長,獨斷專行,趙括在換廉頗的時候,沒有去徵詢這為父親的老戰友的意見,一上來就改變戰略方針,轉守為攻,這也是趙括很大的一個敗筆,畢竟廉頗作為戰國名將,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可以傳授給趙括,但是趙括偏偏聽信書本上的死知識,並不知道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變換政策,這也是紙上談兵的具體體現。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以供參考。
-
4 # 歷史小公子
在我看來是時局誤了趙括!
孫子兵法有言:上戰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後伐城
長平之戰起因這就要從周赧王五十三年說起了,當時的秦國攻打併佔了南韓野王,這一下子就把南韓的上黨郡和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讓上黨徹底孤懸在外了!韓桓惠王這個懦夫非常害怕秦國藉此佔領南韓,就派人,向秦國投降,想要以進獻上黨郡換回南韓安全!
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同意啊!馮亭此時想的是把上黨郡送給趙國,讓秦趙這天下最大的兩個諸侯打一架,他們南韓也可以藉此消耗兩位強大鄰居的實力,得到喘氣不是麼!
《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韓恐,使陽城君入謝於秦,請效和黨之地以為和…乃使馮亭代靳黈。
趙國的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趙禹一商議,覺得,嘿,不錯呀,不花一兵一卒就白得一城池,傻子才不幹了,於是趙國就同意馮亭要求接收上黨郡了!
但是這個趙孝成王也害怕白起來攻打他,畢竟白起那可是出了名的狠人!
趙孝成王便問平原君,萬一那個秦國白起來打咱,可咋辦呀!
平原君一聽這話,只能說道:秦國有白起,可我們也還有廉頗將軍不是麼?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長平之戰經過趙國失上黨得知趙國同意接收上黨郡之後,秦昭王勃然大怒
秦昭王在周赧王五十四年初,派兵攻佔了南韓的緱氏和綸氏,用來威懾南韓。
接著依舊不肯罷休,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
徹底收下馮亭不肯交出來的上黨,
而由於秦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也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自要接收這些普通老百姓,收為己用,於是趙軍在長平接應下上黨逃過來的百姓。
廉頗敗退在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王又派大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繼命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
第一回合,算是平手
接著王齕又率軍進攻,一舉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
第二回合,秦國王齡大勝
已經無力進攻的趙國的軍隊只能築起圍牆,龜縮在營壘裡不敢出去與秦國交戰了。但是,秦國軍隊照常發起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第三回合,依舊秦國勝
趙軍接連連失敗,老將廉頗只能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可是趙孝成王對於廉頗這種做法、非常不滿,就數次派人前去問罪於廉頗。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趙國邦交面對接二連三的失敗,趙國只能採用以外交來勝利贏得戰場上的勝利了!
趙國此時有兩個派系,一派以樓昌為代表,認為應該去找秦國議和!另一派則虞卿為代表應該聯合其他諸侯國來對抗秦國,要知道其中楚國可是與秦國有著血海深仇呀,當年張儀騙的楚懷王鬱鬱而終,前段時間更是打的楚國丟盔棄甲,這些都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呀!
可惜趙孝成王,還是採納了主和派,派人去和秦國議和
可秦昭王和範睢哪一個不是政治老狐狸,他們刻意留下使者既不讓你回國,也不答應合談,就這種拖著,目的就是一個不讓你和其他諸侯國聯合打我。甚至秦國的兩個老狐狸刻意宣揚他們已經和趙國和解了,這樣在外交上,就徹底把孤立起來了。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為不媾軍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趙之軍乎,不邪?”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
筆者外交分析在筆者看來,趙國外交可謂是一塌糊塗。怎麼講?
第一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當時已經不再是一個上黨之爭了,而是秦趙兩國霸主地位之爭,甚至可以說是誰贏誰就是最有資格統一天下的人。可趙國,居然此時還沒有意識到此中奧妙,甚至想合談!在筆者看來,這已經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第二最後居然是主和派獲得了勝利,派人與秦國合談,這一舉動徹底讓本可以外交出動的權利拋棄了,要知道秦國強大,欺凌諸國,那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有當時趙國派出使者出使,其他諸國必定群起響應,可他一旦派人進了秦國,那麼只能向外界傳出一個政治訊號,秦趙兩國握手言和了!那誰還敢與趙國結盟?秦趙兩國臨時換將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怯縮不戰,再加上秦相范雎的離間計,趙孝成王把廉頗換上了趙括!
與此同時秦昭王在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同時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
此時的白起就像一個暗夜幽靈一樣,隨時準備給予趙國致命一擊!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秦軍大勝,趙國慘敗剛上任的趙括哪裡知道對面秦國已經換上了王牌殺手白起。
他就那樣無知的進攻著秦國,而秦國白起順勢佯裝戰敗潰退,趙括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就是打不進去!
而此時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
趙軍主力由於沒有糧食斷糧四十六天,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因突圍不成而死亡,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最後,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並被秦軍亂箭射死。
就此長平之戰以秦軍勝利而告終!
分析戰敗原因毫無疑問,臨陣換將兵家大忌,看到這裡你要說兩邊不是都換了麼?那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知道趙國是以廉頗換趙括的,而趙括此前毫無軍功,他拿什麼讓所有人誓死效命於他?而白起,那是秦國的戰勝,他所向無敵,前段時間可是剛大敗楚華人呀!只要他在場的地方可以想象到的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必然要提升幾倍!趙括在明處,猶如燈光一樣明亮,而白起在暗處做著嗜血的準備,要讓一個在暗處的人針對一個明處的人,我想一定有很多種辦法吧!趙國由於糧食不足不得不出戰,而相反秦國以逸待勞,準備多時就是等你出來,絕殺趙國!長平之戰失敗非是趙括之過在筆者看來長平之戰趙括根本就沒必要負主要責任,要知道,這場戰爭是關乎到戰國未來的一場決定性戰爭!而趙國統治者,卻沒有絲毫這個意識,反而自絕於諸侯,讓後面趙國再也無法得到諸侯支援,哪怕當時給予些糧食,讓廉頗堅守城池也許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但是趙國選擇了最愚蠢的做法,求和。
接著派趙括頂替廉頗更是一大敗筆!要知道趙括此前是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趙括只是軍事理論家,沒有經歷過戰爭,而你突然讓理論家做到最高位置,讓他指揮大軍,而且必須將一個身在黑夜中的老將白起徹底打敗,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所以在筆者看來,趙括的失敗是統治者為推卸責任不敢勇於承擔的替死者罷了。
趙括並非沒有才華,可惜的是統治者不懂得如何把理論家轉化成實戰家。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本身就是後人編排,要多後的後人呢?作為華人當然應該瞭解四大發明,四大發明中傳載文明的“紙”,要到東漢才被蔡倫發明出來,再加上還得有個普及時間,那麼當然要在這之後,要以為書當然都是寫在“紙”上的人,才會編出這麼一個成語來。一個打了大敗戰的人,什麼屎盆子都可以朝他頭上扣,給小學生簡單解釋這個成語,用這個典故當然夠了。但真正喜歡歷史、戰史,這麼理解可不行,長平之戰雙方呈兵百萬,對峙了三年,嚴重拖累秦趙兩國經濟,那個落後的農耕時代,本該是經濟建設中心的幾十萬精壯男子,非但三年不能從事農業生產,反而變成淨消耗國庫存糧的大戶,而且為給前線幾十萬人送糧,還要拖累多少人力物力?古代送軍糧,費十份送到一份,幾乎在任何朝代都是可以大呼便宜的白菜價,這是要費的物力。最後憑實力熬出勝利之光的秦國,在勝利前夕,熬到什麼程度呢?全國動員壯婦,“盡起十五童子”!這就是要費的人力。東周列國志是一部演義小說,它用一個反間計來說趙國用趙括替代廉頗是沒問題,但我們只能看看,不能當真,廉頗在上黨長平地區,挖溝築壘,深得先使敵不可勝的兵法精要,在軍事上是對的,但是在更高戰略層面,在這場對拚綜合國力的對峙上,趙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而且兩線作戰,這邊跟秦國對峙了三年之久,北邊還有漫長的邊境要隨時保持駐軍,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其中就包括戰國四大名將中,尚未成長起來的李牧。那麼在長平地區的對峙,反到是家門口的趙國先頂不住,也不難理解。廉大將軍是對的,但是寡人沒糧食讓你堅持到真理取得勝利的那一天了啊!撤廉頗派趙括,本身就是放棄防禦選擇進攻的宣言。有人可能有疑問,廉頗那麼死守著,怎麼也比打個敗仗強啊?不是的,趙國再守下去,就是溫水煮青蛙,最後連跳的機會都沒有了,真正拖到沒糧送上前線,就是雪崩一樣的崩潰。而進攻,好好打上一戰,贏了自不必說,輸了,給秦軍也造成一定殺傷後,兵敗退回趙國,也是體面放棄上黨郡的一個臺階,趙國沒想到的是秦國換上了白起,胃口這麼大,殺性這麼重,一口吃下這些趙軍後,坑殺四十萬降卒……趙括本人,被圍斷糧四十六天,尚能帶隊組織衝鋒,最後刺蝟一樣倒在突圍的路上,這一戰同樣也給通吃的贏家造成二十萬的戰損,以致秦軍不肯聽從白起建議直下邯鄲,稍有拖延,便夜長夢多,功敗垂成退回秦國,然後四十年未敢出關,盡忙著苦練內功了。趙括的問題,不是他紙上談兵沒能力的問題,而是作為一個統帥帶著沒有操作餘地的任務上任,結果也是必然的。
-
6 # 衣賜履讀通鑑
趙國為什麼換將?為什麼換趙括為主帥?趙國難道沒有別的大將可用了嗎?
趙國接收上黨是在前262年,長平之戰是前260年,跨了三個年度。秦國從孝公時代起,幾乎年年打仗,打仗比吃飯還正常,他們不可能戰爭動員需要兩年多時間,秦國的耕戰制,人民拿起鋤頭就是農民,拿起刀箭就是戰士,幾乎不需要動員,拉起一支隊伍非常容易。
長平之戰打了兩年多,廉頗作為主帥,一場勝仗都沒打過,被王齕打得出不了門。此時,趙國糧食已經告急。廉頗守在長平沒有問題,但糧食跟不上,你守個茄子?本來打算透過防守戰略把秦國拖死,但沒想到秦國這麼能拖!秦國的糧食在巴蜀、關中兩大糧倉的支援下,把趙國快拖死了!僅管如此,秦國的五六十萬人每天要吃飯,也把秦國折騰得不輕,因此,這一仗,秦志在必得。但秦不知道趙國糧食究竟有多少,也急於決戰。恐怕是這個原因,才有范雎所謂的反間計,希望趙括出來決戰。
在這裡,我覺得大家有必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並不是趙括是個草包秦國才想他來當主帥,趙括一定是一個優秀指揮官,否則,趙王不可能用他。如果趙括是個草包,那王齕就把趙括滅了,何必派出戰神白起?而且還不敢讓人知道這仗是白起指揮的。關鍵原因在哪?趙括一定是主張出擊的,一定是反對廉頗的防守戰的,趙括當年一定論過長平之戰,趙國和秦國都知道他是出擊派,不是防守派。這才是秦國希望趙括領兵的真正原因。
那趙國為什麼派趙括?因為,趙括真的很厲害。因為,趙國沒糧了。因為,沒有人比趙括更合適。一條一條來扒:
趙括厲害嗎?我認為應該很厲害。原因有好幾條:一是秦國派白起來,對趙括高度重視,從反面證明趙括厲害;二是趙括立過戰功,《史記》上記了一筆,通鑑上根本沒記的麥丘之戰。我簡單講一下哈:
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趙惠文王趙何命趙奢為將,攻打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沒能攻下。趙何很惱火,下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
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採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難在一個月內攻下麥丘的。從種種跡象來看,麥丘的糧食儘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趙括希望父親先搞清楚情況,暫停進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不但沒有攻下麥丘,反而造成不少傷亡。
趙括說,城裡有墨家弟子幫助防守,他們對防禦很有一套,以往趙軍攻了幾年都無功而返。而老爹你帶的兵難道比以前的兵更善戰?還是攻城的手段更多?都不是啊。硬攻,只能像以前一樣要付出慘痛代價。而且城中的人經常在晚上出來偷襲趙軍。城外也有不少墨家遊俠組成的游擊隊對趙軍進行騷擾。如果繼續這種情況的話,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
趙奢認為有理,於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向他們瞭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家裡人吃。終於,有俘虜工作做通了,悄悄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制,百姓早已斷糧,已經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於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俘虜回去後,說這支趙軍很客氣,沒有侮辱他們,還讓他們吃飽,讓他們帶糧食回來。城裡的百姓有的就想出來投降趙奢了。齊將見俘虜給城中帶來了騷動,便將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也不向城中說什麼。這樣過了幾天,齊軍又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你要打就過來打,成天往城裡拋糧食算怎麼回事兒?。趙奢還是不進攻,隔了幾天又向城裡拋糧食。這樣又過了幾天,齊軍代表來趙軍約戰,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
趙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麥丘之戰是有的,但上面這段記述我並沒有找到出處。
另外,在趙奢被封為馬服君的閼與之戰中,趙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沒有找到出處,這裡不再詳表。
但至少有一點,趙括經常跟著父親打仗,並且有戰功,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趙括厲害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史記》裡對他的稱呼。先看《白起王剪列傳》裡的一段:
四十七年……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
之所以要專門把“馬服子”拿出來說,主要是要搞清楚,馬服子是什麼意思?究竟是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還是趙括繼承了趙奢的稱號,但還沒有封“君”,而是被稱為“子”?就如孫子、孟子一樣的“子”?倘是後者,則說明趙括相當厲害,只不過還沒有立到大功來變成“君”而已。
我們分析一下哈:
“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這句話似乎翻譯成馬服君的兒子比較順。但“秦聞馬服子將”,這句話,依然這麼翻譯恐怕不妥吧?為什麼不是“秦聞趙括將”,或者“秦聞括將”,都可以啊。司馬遷為什麼不記趙括的名字,非要說秦國聽說馬服君的兒子當了大將,有這個必要嗎?因此,從這裡看,似乎馬服子是趙括的尊稱,而不是父親的兒子。另外,我專門在網上搜了一下,如果馬服子是指趙奢的兒子,那很多名人也可以有兒子,比如孟嘗子、平原子、春申子、信陵子,等等,但是,沒有,也就是說,除了馬服子以外,從來沒有別的人被稱為“誰誰的兒子”。這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馬服子”是對趙括的尊稱,而不是專指“馬服君的兒子”。
也就是說,趙括並非沒有打過仗,甚至有可能領兵打過仗,只不過,功勞沒有他爹大而已。但此時的趙國,廉頗打不過秦軍,李牧當時恐怕還是個新兵蛋子。樂毅到了趙國後,並沒有打過大仗,此時恐怕年齡也大了,請不動。田單被請來當相國,田單也是名將,不過,這記錄出自《戰國策》,有沒有這回事兒,恐怕得打個折扣。而樂乘連廉頗都不如,更不是秦軍的對手。
也就是說,趙國缺糧,必須與秦國決戰;廉頗不是人家對手,不換不行;從上數到下,只有趙括可用,故以趙括替換廉頗。
-
7 # 真誠地看著你
趙括理論知識豐富但實際經驗欠缺。本來應該是一個名將的苗子,但是被直接放到長平這樣的大戰任主帥,實在是拔苗助長。“紙上談兵”這典故,一半是給用人不明的趙王背鍋。剩下的一半責任,如果趙括是主動請戰的話,那就是他自大了,如果是誰推薦的話,推薦的人得再負四分之一的責任,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趙括自己的責任。
-
8 # 劉聲90883005
趙括當然不是無名之將,戰爭中從來就有一戰成名,一戰定乾坤的成敗論英雄的說法。但是戰場上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所以戰神這二個字不是輕易獲得的。儘管有一將成名萬骨枯的說辭,但是一個名將他的智慧他的定力他的綜合能力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就拿著名的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相持幾年,雙方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巳經到了雙方承受的極限程度,就是雙方誰堅持一會,戰機的勝負天秤就要發生傾斜了。趙括的出兵方略不能說錯,趙括也是個身先士卒的猛將,趙軍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強軍,可惜他遇上了身經百戰的戰神白起,一物降一物的,他失算了他失敗了。以勝敗論英雄沒錯,失敗者是沒有辯解的資本的,而且歷史舞臺也不提供給他們機會,尤其是歷史的發展是不存在假設的。趙括是無能之輩,是徒有虛名,包括他的父親大人母親大人的對趙括的種種評價說辭全可以堆疊而上。一句話趙括無能之輩。竊以為趙括夠寃屈的。
-
9 # 老七閒話古今
趙括兵敗主因是趙王不滿廉頗的死守戰略,強令趙括變守為攻,而趙軍善守,秦軍善攻,倒過來了。其次,趙括運氣也不好,碰到了白起,一代戰神,被秒殺了。
-
10 # 燃燒的島群
當然不是,趙括必須以進攻來打破僵局,否則就直接考慮退兵。選擇趙括就是選擇了進攻,而趙軍在當時贏得戰爭的機會非常微小。
-
11 # 布林什維克23
趙括不是紙上談兵。因為東漢蔡倫造紙,戰國時期是竹簡。所以說當時的人應該不認為趙括無能。後世的人不瞭解當時情況所以給趙括定義為紙上談兵。。。。退一步說,如果趙括無能,秦國不用派白起為將,而且不讓訊息走漏。敗在戰國第一名將收下,又是在軍隊人數,綜合國力弱勢的前提下,趙括不丟人。。。借用解放戰爭國軍對共軍的評價。不是我們春蠢,是共軍太狡猾了。不是趙括弱,是秦國與白起太強大了。
-
12 # 二哈大傻
一顆流星劃過黑夜,燦爛一時。歷史上這樣的名將很多。但在太陽的邊上,任何的星星都只能黯然失色,白起就是那個太陽。
-
13 # 羽書遲
謝邀。現在有一些人致力於把趙括洗白。如果趙括真象他們說的那樣有將帥之才,那他的父親趙奢豈不是看走了眼?有意思的是自古以來一個名將關於另一人是否會用兵的預測都是很準的。為什麼?因為用兵打仗萬變不離其宗,發揮自己的優勢,攻擊別人的弱點。對戰方面,六國軍隊,哪個是秦國的對手?趙括只想和秦國硬拼,他不全軍覆沒誰全軍覆沒?
-
14 # 使用者352448987643
趙括敗在實戰經驗不足,更缺乏大戰役的組織指揮經驗,因此一出戰即被秦軍包圍,並且無法解圍。區區兩三萬秦軍斷其後路就不能突破,實在可惜。其次他率領二十萬趙軍進攻時怎麼就不配置後部隊跟進呢?以策應前鋒部隊。對比解放戰爭時期陳誠率領幾十萬國軍對山東解放區的圍攻部署,迫得陳粟大軍幾無應對戰略。要不是張靈甫急功冒進被圍吃掉,真不曉得陳粟將何以應對。而假如趙括有陳誠的兩刷把,趙軍當不至於如此慘敗吧?
-
15 # 君山話史
趙括確實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給趙括洗白實無必要。
給趙括洗白的人,有幾個理由,我逐一批駁一下:
第一,趙括要是一點能耐都沒有,趙王怎麼會用他呢?回答是:趙括是有能耐的,他能紙上談兵,在口水戰的戰場上沒有敵手。
第二,趙國失敗是必然的,派誰去都一樣。回答是:你趙括去之前,廉頗都守三年了,你一去,四十五萬人就報銷了。
第三,趙括是缺糧而敗的。趙括缺糧是自己把糧道給弄丟了,你怪誰呢?
第四,趙括被包圍後,還能與秦軍打了四十六天。這能說明什麼呢?別說四十五萬人,就是四十五萬頭豬,也不是那麼容易殺的啊。
第五,還有人杜撰趙奢以前的戰績,都有趙括的功勞。好吧,你把這個史料翻給我看,輸了我給一塊錢。
好了。下面我來說說趙括為什麼是無能之輩。
首先,他連敵軍統帥是誰都沒弄清楚。
打仗最起碼的一點,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趙國更換主將的同時,秦國也悄悄更換主將,名將白起走馬上任。與趙國不同的是,秦國嚴密封鎖換將的訊息,武安君白起秘抵長平前線,取代王齕成為秦軍總司令。白起抵達的訊息,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秦國將此列為“絕密”,有洩露秘密者,殺無赦。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趙國的排兵布將,皆在秦國的掌握之中;而秦國秘密更換統帥,趙國卻一無所知。這就是情報戰的差距。決戰尚未開打,趙國已經棋輸一著了。還未弄清敵方底細之前,趙括就迫不及待要發動進攻,這就是犯大忌了。
其次,他輕而易舉被包圍了。
趙括上任不久,便氣勢洶洶地發動進攻,趙國兵團第一次主動出擊。白起命令前線部隊佯裝不敵,稍一交鋒,便往後撤。
第一次出擊,便打得秦軍落荒而逃,趙括對自己的指揮水平更加自信了。他完全放棄守勢,把長平一線趙軍主力都集中起來,要一鼓作氣把秦軍揍扁。趙軍傾巢而出,居然連預備隊也不留了。於是白起派兩支部隊一抄截,就把趙括給包餃子。不僅如此,趙軍的糧道也被切斷了。
作為一名統帥,趙括求勝心切,不留強大的預備隊作為應急機動部隊,也沒有強有力的措施保護糧道。一旦被合圍,既無糧草,亦無援兵。請告訴我,他厲害在哪呢?
其三,錯失突圍良機。
被分割包圍後,趙括幹了什麼呢?如果他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秦軍包圍圈尚不堅強時,以四十萬之眾突圍,至少可以突出大部分。可是他幹了什麼呢?他還派兵迎戰秦軍,幻想硬幹一場,把秦軍打敗。交戰失利後,他下令就地修築防禦工事,等待援兵前來。
趙括不是想著趕緊突圍,而是坐等援軍。但他不想想,趙國四分之三的兵力都在這裡,哪來的援軍呢?就算長平還有一丁點留守部隊,靠那點人能打破包圍圈嗎?趙括沒有自救,而是等待援軍,可見他已經手足無措,不知怎麼辦了。
僅僅是第一次出擊,趙括就陷入重圍,這足以證明會讀書是一回事,真正打仗又是另一回事。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不然的話,“臨事便要傾倒”。用這句話來說趙括十分合適。趙括的問題在哪裡呢?他沒有在事上磨礪過,紙上談兵,不過是自己與自己打仗,當然對假想敵的思路一清二楚。可是真正的敵人,卻不會讓你輕易看穿他的思想。
孫子兵法裡幾個簡單而重要的法則,都被趙括忽視了。
第一個原則,“知己知彼”,趙括做到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因為他連對方的統帥是誰都沒搞清楚。第二個原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什麼叫“先為不可勝”,就是要先立於不敗之地,遇到危機時,要有解決方案,要有後備力量,生存下來是前提。可是趙括做足了準備嗎?他領兵出擊,有沒有考慮到後路被抄截的危險呢?有沒有留有後手來應急呢?統統沒有。
在廉頗主持前線戰事的三年裡,趙國兵團攻雖不足,守卻有餘,運輸線暢通。可是趙括一來後,整個防禦體系漏洞百出,被秦軍連佔先機。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趙括能力不足以指揮全域性;其二是趙括高估自己,低估了對手。以為對手笨的人,最後往往發現自己才是最笨的。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國運之戰,國力是諸候國中最強的,當時秦國正是人才最鼎盛時期,秦昭王、范雎和白起這些都是曠世之才,而趙國相對來說是皇帝年少,臣工大都是平庸之輩,僅有的名將趙牧也是在北方拒防匈奴,如果是廉頗為主帥,結局會怎樣?趙括的真實才能相當於古代的那些將軍?
回覆列表
最近在研究戰國史,我來回答。
你認為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嗎?答案:說他無能有些牽強。
1、趙括的能力
趙括熟讀兵法,是名門之後,他領兵打仗也有自己的戰術戰略,雖然沒有白起那樣老成,但是指揮幾十萬人打仗,就是不講戰術,直接衝上去打也要打個幾天幾夜,況且長平之戰所在的地方並不是很寬敞。
2、不適合
趙括是不適合打這場仗的,哪個將軍不是從基層帶兵打起來的,趙國能帶幾十萬人打長平之戰確實是應該怪趙王。趙王把一個不合適的人放在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出問題才怪。所以趙括並不是無能,而是無能為力。
3、趙王有點傻
趙王為什麼把藺相如換成趙括?有兩點,其一是重了范雎的反間計,宣稱秦國害怕趙括,卻不怕藺相如,趙國竟然相信了,這不是有點傻嗎?其二趙王急功近利,眼看藺相如輸了幾場,這幾十萬人在戰場上天天耗著,糧食每天耗費無數。趙國雖然有些底子,但是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程度,趙王沉不住氣,所以換一個能出兵打架的。就算不換趙括,換個王括也要接受被逼出兵進攻的境地。
所以,趙國是不是無能之輩對於長平之戰來說並不是非常重要。趙括已為趙國捐軀,留下了紙上談兵的成語,他是不是真的無能,這個問題則隨著他人生第一場仗而埋沒,再也沒有展示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