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之初百科
-
2 # 心血管黃醫生
息肉病是很常見的一種病,它其實就是一種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好比長在面板上的小肉球一樣,一般都是良性的增生。結腸息肉也就是從粘膜表面突出到結腸腸腔內的隆起狀的病變。
結腸息肉是什麼原因引起?結腸息肉一般可以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樣息肉,錯構瘤樣息肉等,一般都屬於良性病變,但長大後也可能發生癌變。所以發現結腸息肉,應該謹慎對待,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接受必要的治療,一般要手術切除。
首先,結腸息肉形成的原因。結腸息肉有不同的分類,而不同類的息肉發生的原因也不同,可以根據病因將其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的原因。
1、先天性原因主要是遺傳因素所致,比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病、Gardner綜合徵、Turcot綜合徵、Peutz—Jeghers綜合徵等均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雖說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發病時多為良性,但隨著病程延長,癌變的風險越來越大。所以建議患者一定要定期做腸鏡檢查,一旦發現可疑息肉或病變,及時手術切除。
2、後天性原因有很多,比如炎症感染,常見的炎性息肉就是因為腸粘膜長期受炎症刺激所致,還有粘膜肥厚增生所致的增生性息肉,也與感染有關;腺瘤樣息肉可能病因為病毒感染。這是因為腸粘膜受炎症刺激而致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癒合後,疤痕逐漸收縮,就會形成息肉,加之長期炎症刺激,也會導致腺體阻塞,粘液儲留而發病。糞便、異物刺激、機械性損傷也會使得腸粘膜遭受長期的刺激,使得細胞異常增生而致息肉形成。
另外,腸息肉的發生也與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最常見的原因如飲食方面,偏愛高脂、高糖、高蛋白食物,喜歡吃肉而少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 、水果等,飲食過於精細都有可能導致腸息肉。再比如,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關等等。
其次,中醫眼中的結腸息肉。中醫學中,結腸息肉屬於息肉病、櫻桃痔、垂珠痔、便血等範疇,而息肉形成的原因主要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關,比如偏愛肥甘厚膩、辛辣、生冷食物等,導致脾胃損傷,正氣不足,加之外感風邪、寒氣、溼熱、熱毒,積聚於腸道,導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受阻,息肉隨之而生。所以,想要預防息肉,改變飲食習慣是很關鍵的。
中醫對結腸息肉進行治療,重在整體調理,在改善腸道內環境的同時,也關注機體免疫力的增強。透過中藥或區域性灌腸可減輕腸道區域性炎症反應,縮小息肉體積,發揮治療作用。另外還可對術後患者進行整體調理,扶正祛邪,預防復發。
-
3 # 胃腸吳青
引起結腸息肉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長期腹瀉;長期便秘;飲食因素:有研究發現,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以及維生素C者息肉的發生率減少;膽汁的代謝紊亂: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會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遺傳:結腸息肉的發病與遺傳密切相關。例如家族性的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病。具體預防措施有如下幾點
1、不吸菸、喝酒;
2、多吃水果和蔬菜
3、堅持體育鍛煉,保持健康體重,控制體重可以獨立降低結腸患病的風險;
4、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
-
4 # 胃腸醫生廖曉彪
目前結腸息肉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與結腸腫瘤發病率增高相關,70%的結腸腫瘤都來自於結腸息肉。結腸息肉的發生與長期炎症刺激或遺傳相關。結腸息肉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
1、長期腹瀉,很多病人腸道黏膜容易過敏,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或海鮮後出現腹瀉,有些病人會無原因地出現腹瀉,這樣,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症,易導致腸道息肉生長。
2、長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經常是幾天排便一次,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症,易生長息肉。
3、遺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疾病、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現息肉。
結腸息肉的治療需要根據息肉的具體情況進行對待。體積比較小的結腸息肉,通常可以在腸鏡下進行手術切除。體積比較大、數目比較多的結腸息肉,經常引起不完全性或者完全性腸梗阻,甚至導致腸穿孔,以及可疑發生惡變的結腸息肉,都需要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傳統開腹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
-
5 # 家有好醫趙博士
結直腸是我們人體消化道的最終段,我們消化吸收後的食物殘渣等在結腸中逐漸形成糞便,最後經過直腸和肛門排出體外。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癌症之一,隨著防癌篩查意識的不斷提升,結腸鏡檢查技術的不斷普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都接受了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診斷結腸黏膜病變最直接的檢查技術,也是篩查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技術。在篩查出不少早期結直腸癌的同時,結腸鏡檢查幫助我們識別出了更龐大數量的結腸息肉患者。
結腸息肉主要是指在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形成的良性隆起性病變。結腸息肉在大部分情況下,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但結腸息肉的檢出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是因為,結腸息肉有可能發生惡變,而大部分的結直腸癌就是結腸息肉惡變形成的,比如,腺瘤性息肉就屬於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而透過內鏡下的息肉摘除處理,我們往往可以消除這種風險。
關於結腸息肉的形成機制,現在還並沒有完全弄清楚,但研究認為,結腸息肉的形成多種致病因有關,這些因素包括遺傳、性別、飲食、代謝、炎症、幽門螺桿菌感染、腸道微生態失衡等。
遺傳因素研究發現,有結直腸癌患病家族史的人群,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明顯升高。
腺瘤性息肉是結腸息肉主要的病理型別,腺瘤性息肉如果不進行干預,往往進展為不典型增生,最後演變為癌症。一級親屬當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這被認為是腺瘤性息肉的明確危險因素。
性別與年齡大量的醫學觀察發現,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結腸息肉的檢出率不斷升高。
而在性別差異上,男性結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女性,這被認為與女性絕經期前體內雌激素的保護作用有關。
總言之,50歲以上的男性,結腸息肉的檢出率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吸菸和長期大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高齡男性而言,結腸息肉的檢出機率最高。
不良生活習慣結腸是人體消化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飲食等生活習慣會對結腸息肉的發生產生重要影響。
吸菸人群發生結腸息肉的風險,比非吸菸人群高2~3倍;長期大量飲酒,飲食中紅肉所佔比例高,多食用醃製食物,蔬菜水果等攝入不足,這些都增加結腸息肉的風險;戒菸限酒,在飲食中多補充鈣與葉酸,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入等,可以降低結腸息肉的發生風險。代謝綜合徵代謝綜合徵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種代謝異常狀態的聚集,包括,腹型肥胖、高血壓、糖調節受損及糖尿病、血脂異常等。
研究認為,代謝綜合徵明顯增加結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與結腸息肉的關係密切;載脂蛋白A1水平升高,被認為是結腸息肉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糖調節受損、糖尿病,也是結腸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超重與肥胖、高尿酸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等,也都升高結腸息肉風險。慢性腸道炎症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腸道黏膜的慢性損傷,增加結腸息肉與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
研究發現,體內的炎症指標C反應蛋白水平的升高,與結腸息肉密切相關;而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其發生結腸息肉以及結直腸癌的機率明顯升高。
腸道菌群微生態我們的結腸中存在大量的細菌,這些腸道菌群對於糞便的形成、腸道功能的維持,都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有益菌群,也存在致病菌群。研究認為,腸道菌群中,雙歧桿菌、乳桿菌比例的下降,腸球菌、腸桿菌等比例的上升,與結腸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
儘管,幽門螺桿菌多在胃黏膜中檢出,但研究認為,幽門螺桿據的感染是結腸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膽道系統疾病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幫助促進消化的重要消化液,會經由膽道系統排除腸道,在腸道中發揮作用。因此,膽道系統的異常,也常常被用於與消化道問題進行關聯分析。
有研究發現,患有膽結石以及膽囊息肉的患者,其發生結腸息肉的風險明顯增加,尤其是5mm以上的膽囊息肉。
便秘與腹瀉與結直腸功能狀態或疾病狀態最相關的兩種症狀就是,便秘與腹瀉,這也是幾乎人人都會出現的常見身體症狀。
研究認為,慢性便秘與慢性腹瀉,都與結腸息肉的風險有關。觀察發現,在慢性便秘的患者當中,結腸息肉常常在升結腸處檢出;而對於慢性腹瀉的患者而言,則更容易在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處形成結腸息肉。
總結一下,結腸息肉是很常見的結腸黏膜問題,結腸息肉的早期發現和處理,有助於降低結腸癌的發生風險。結腸息肉的發病機制並沒有完全弄清楚,但年齡、性別、不良生活習慣、代謝問題、腸道菌群紊亂、膽道疾病、慢性腹瀉與便秘等因素,都與結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
-
6 # 生命召集令
結腸息肉是指突出於結腸管腔內的隆起性病變,也是目前消化系統的常見病之一,患者往往表現為腹瀉或者便秘,部分患者可表現為便血或黏液便,還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小腹部疼痛不適。結腸息肉除了引起患者的不適外,還有引起癌變的風險,因此積極防治尤為重要。
引起結腸息肉的因素很多,根據目前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結腸息肉與遺傳因素有關:具有結腸腺瘤家族史或結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比一般人群患病率要高。
2. 結腸息肉與腸道炎症有關:腸道慢性炎症會損傷腸道粘膜,腸道粘膜損傷不但容易引起潰瘍性結腸炎,腸道管腔由於炎症反覆刺激而形成的隆起型不典型增生即結腸息肉。
3. 結腸息肉與長期便秘有關:長期便秘容易引起腸道粘膜損傷,損傷的粘膜容易引起腸道炎症,引起結腸息肉。
4. 結腸息肉與腸道微生態有關:腸道菌群是構成腸道粘膜屏障及腸道免疫屏障的基礎,根據相關研究,腸道菌群失調容易引起腸道炎症的發生,從而導致發生結腸息肉的可能性增大。
5. 結腸息肉與代謝因素相關:代謝綜合徵直接參與結腸息肉的發病過程,肥胖、血糖升高,都透過不同的途徑影響著腸道內環境,容易引發結腸息肉,除此之外,經研究發現,高甘油三酯水平與結腸腺瘤的惡變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積極治療代謝性疾病對結腸息肉的防治具有積極意義。
本期答主:高曉倩 醫學碩士
-
7 # 前進者55
是由腸血管中的瘀血長期滯留造成的,表現症狀或便閉,或腹疼或腹瀉,腸子上的有些地方得不到營養而成了死肉,又不能脫落逐漸增多,象棲息在腸子上,所以叫息肉,這些息肉是標,瘀血是致癌的基礎。
回覆列表
結腸息肉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結腸息肉,危害都有哪些?
結腸息肉是結腸黏膜過度增生形成凸入腸道的贅生物。根據病理特點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大腸息肉的腸鏡檢出率為10%~20%,其中腺瘤性腺息肉發病率為70%,有明顯的的癌變傾向。結腸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便血等症狀,糞便性狀改變。大腸息肉可以造成較多粘液排出 , 有時息肉為多發性或體積較大者, 亦可引起腹瀉或排便困難。結腸息肉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痛苦,同時會有很大的可能癌變,如果出現長時間的腹瀉、腹脹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
誘發結腸息肉的因素有哪些?1、不良的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生活習慣,往往是引發腸道息肉的重要誘因,日常生活中抽菸、飲酒、高脂肪飲食等都是結腸息肉的高危因素。78.06%的結腸息肉患者,主要是因為吸菸、飲酒等原因。
2、葉酸水平缺乏
葉酸作為B族維生素,在蔬菜、水果中廣泛存在,透過調節基因合成、修復和代謝,保持DNA的穩定性,是腺瘤性息肉病因學中的影響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葉酸攝入不足也是導致大腸息肉的危險因素。
3、代謝異常
代謝異常時大腸性息肉形成的危險因素,代謝異常尤其是肥胖誘發腺瘤性息肉的危險因素。高血癥誘發的結腸息肉在家族性結腸癌中發病率佔58%,大腸息肉與血脂息息相關。
4、膽囊病變
膽囊息肉病變坑能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但尚無研究表明膽囊息肉可導致結腸息肉發生。一般認為膽囊切除是大腸癌的影響因素,專家認為膽囊切除未增加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但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增高顯著。
對大多數病人可以透過簡單的飲食來減少發生,包括低脂飲食,減少肉類、脂肪類攝入,戒菸戒酒,堅持鍛鍊保持體重。大腸息肉不是大病,但也不可以忽視,因為可能導致癌變。對腸鏡報告中的息肉不用太過緊張,但也不要忽略,只需要定期進行隨訪腸鏡。
美好生活源於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