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好健康匯
-
2 # 肉絲兒3
孩子發脾氣時可以先冷處理,把他暫時擱置一邊,因為這時的孩子是什麼也聽不進去的。等他略微平靜下來,你可以摟他在懷裡,慢慢地問他:剛才為什麼發這麼大的脾氣?發脾氣能解決什麼問題嗎?能和媽媽說說你的道理嗎?一定要聽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要想改變孩子的壞脾氣,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對正當的需求應儘量滿足,不能滿足時應耐心解釋,幫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2、父母及家人對待孩子的態度要統一,當孩子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時,不能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3、父母應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緒變化,時而嚴厲,時而嬌慣。使孩子因無所適從而愛發脾氣。
當孩子任性耍脾氣的時候,媽媽不需要立刻判斷對錯,而首先要從處於成長期的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在孩子發脾氣的事情上太費腦筋,而是要努力找到這背後的動機。隨著時間的變化,孩子懂得關心他人以後自然會收斂脾氣。不經歷這樣的過程,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沒有主見。
-
3 # 應舍
怒氣非常有傳染性,
你很可能發現寶寶每叫一聲,你自己的火氣就上升一些。
儘量別參與進去。如果你也喊叫,很可能會延長寶寶發脾氣的時間。
因為他就在要平息下來的時候,會覺察到你憤怒的語氣,從而會再度爆發。
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因發脾氣而受到獎賞或懲罰你該讓他知道,發脾氣不僅對他來說很可怕,而且什麼都改變不了。如果他是因為你不讓他到公園玩而發脾氣,一定不能改變主意讓他現在就去。同樣的,
如果在他發脾氣之前你本來要帶他到外面散步,那麼他一平靜下來,你就還該帶他去。
不要因寶寶的脾氣而變得畏手畏腳很多父母都很害怕寶寶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但你一定不要讓寶寶察覺到你的擔心。如果你因為怕他發脾氣要糖吃而不得已帶他去商店,
或是在有客人來訪的時候給他吃巧克力,免得平時的處理方式會刺激他爆發,那他很快就會明白一切。
一旦寶寶意識到自己真正難以控制的脾氣會影響你對待他的行為時,他肯定就要學會利用這種方式,半真半假地發脾氣,這是那些管理不善的4歲大孩子的典型行為。
只要沒有危險,不要理睬亂髮脾氣的寶寶當寶寶有因為發脾氣而憋住氣或者猛烈撞牆這種行為發生時,建議先帶寶寶去醫院看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如果沒有疾病,最好不要管他。要注意觀察,儘可能找出誘發的原因。
多和寶寶交談,告訴他對待生氣的方法不管寶寶多大,父母都要養成跟他講道理的習慣。這個過程中,不管寶寶如何鬧騰,父母首先一定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等手段來對待寶寶的發脾氣行為。
-
4 # 熊澤
寶寶慢慢的長大了,漸漸的也就會有了一些小脾氣,當他們發脾氣的時候,爸媽要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堅持必要原則的基礎上,跟寶寶好好溝通或者暫時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才是應對寶寶發脾氣的最佳途徑。
沉住氣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無緣無故的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一走了之了,不要理他,讓他知道發脾氣是沒用的。另外一種就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然後透過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就需要沉住氣,不能一發脾氣就滿足他,如果每次都一發脾氣都滿足,那就會給他養成一種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壞習慣,當然了,如果這時家裡還有別的大人,就一定要統一好。
轉移注意力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如果他是因為想吃東西或者喝奶之類的,家長可以立即就滿足他,但是如果他想要一些可能對他產生危險的物品或者大人覺得不合適給他的東西的時候,就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用寶寶喜歡的玩具或者餅乾之類的轉移開他的注意力。
家長要有原則,同時也需要有溫情寶寶發脾氣,大部分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有自己的原則,一些不能滿足的需求就要堅決的拒絕,不能由著寶寶的性子,至於一些小事就無所謂了可以由著他,體現出對他的寵愛。在孩子身上,不要一味的堅持原則,不管他對與錯,自始至終都要有溫情。
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多家長因為寶寶因為一些無理要求而發脾氣,在控制不住的時候會對著小屁股來那麼幾下,這不僅沒有效果還會讓寶寶更為激動,並且在寶寶可愛的時候這些家長也往往會自責當時自己的行為。其實,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如果太過強硬反而會招致寶寶更強烈的“反擊”,只要控制好情緒,好好跟寶寶說,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原來寶寶也是很聽話的。
-
5 # 琴清寶媽米婭
孩子是上幼兒園的年紀了,偶爾出現耍脾氣行為,對於這個情況的處理,一般是下邊的步驟。
首先,冷處理。對孩子的鬧脾氣行為可以“無視”幾分鐘,不表現為急切的要解決問題,或是滿足要求,或是拒絕要求。讓孩子有個可以自行冷靜的機會。
第二,如果冷處理無效,依舊鬧的厲害,估計這個時刻已經轉化為情緒主控,而不是最初目標導向了。那麼就蹲下來抱住娃娃,擁抱可以緩解情緒。
第三,帶寶寶進入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房間,詢問寶真實需求,問問為什麼哭鬧?很多時候安靜下來寶的回答更多是因為父母對其的不夠關注~自我檢討先。
最後,評估下孩子最原始的需求,提出解決辦法,用商量的態度,讓孩子對大人的方案進行認可。另外,父母答應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很重要,記得一定要兌現。這個不僅限於玩具等物質層面的滿足。比如遊玩陪伴,比如講故事……
寶寶耍脾氣,希望引發的是思考,為了什麼?而不是直接去吼孩子,讓孩子控制了我們大人的情緒……我們需要緩解孩子的情緒,一定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用這句話提醒自己,如果對孩子發怒,終究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懲罰。
-
6 # 慧學語文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孩子的想法越來越多,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會不開心,但如果立刻滿足他,這將會成為孩子的習慣。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的處理呢?
首先,父母保持冷靜你對孩子吼叫的越多,他就會越對你吼叫,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平靜的聲音,儘管當時在氣頭上,但也要學會剋制自己。
其次,安撫孩子,學會和孩子講道理孩子的憤怒、哭泣,你的孩子正試圖改變他周圍的事務,也許他只是在徵求你的注意力,試著猜測一下孩子的行為,以及讓他屏下下來的因素!當然,不一定要遵守他,和他談談也是可以的。
最後,不要過度解釋太多的解釋也適得其反,在某些情況,孩子應該學會認識到父母的一些做法,家長們不要過多解釋,但是要堅強和一致。
-
7 # 育兒潘潘老師
如何面對耍脾氣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總歸是有原因可尋的。
首先,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要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再進行相應的處理。
再次,無論孩子發脾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他發脾氣的那一刻,千萬不要太多的語言說教。父母可以選擇1安靜地陪伴在他身邊,等待孩子情緒的平復。2如果孩子情緒很糟糕,甚至出現對父母有不禮貌的行為動作,父母可以選擇離開一會,離開的目的不是丟棄孩子,而是讓對方都冷靜,同時讓孩子體會到父母也是需要被尊重的。不是可以無尺度的放任孩子。3如果孩子是因為不被理解,委屈地發脾氣。父母可以在這時候給他一個接納的擁抱,並輕輕地告訴他:“我一直都在你身邊。”
當孩子情緒有所平復時,父母可以根據瞭解到的原因對孩子進行溝通。比如:你發脾氣,是不是因為你今天想要爸爸送你去學校。當你說的原因正是孩子的需要時,孩子會馬上給你肯定的回覆。
最後,年齡段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自己詢問孩子該如果解決問題。如: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或是,你有什麼辦法嗎?這樣會讓孩子孩子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發洩負面情緒。對於年齡段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幫助想一兩個解決辦法,然後讓孩子來選擇如何解決。如:我們可以等爸爸回來讓他明天送你到學校?或者是放學回家讓爸爸來接你?你覺得哪個比較好?
總而言之,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需要1先了解根源2平復情緒3溝通如何解決問題。每一次孩子的問題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幫助他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處事能力。
-
8 # 軒老師談教育
我覺得對待這個問題可以辯證地分析,那就是先查清孩子耍脾氣的原因,再決定對策。當然家長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能一上來就非常激動,對孩子大聲責罵。那麼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孩子耍脾氣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
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那麼建議冷處理。如果發現孩子是因為不合理的要求達不到開始耍脾氣,那麼我建議冷處理:暫時不要理ta,暫且將其擱置。這種辦法尤其適合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在他們個性形成的初期,一定要讓其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滿足的。這樣在以後的管理中你會發現省事很多。
等到ta的情緒好轉了,你再和孩子進行溝通,給ta講明道理,這樣就避免了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排除孩子無理取鬧就要了解ta耍脾氣的原因。先傾聽孩子的說法。也就是讓孩子把心裡的苦水吐出來,這樣既可以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也可以讓孩子的不良情緒得到宣洩,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有些家長聽說孩子受到了欺負,或者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立馬火冒三丈。這是不可取的,非常容易影響孩子的情緒。瞭解孩子的訴求。也就是針對ta耍脾氣的事情,孩子想要一個怎樣的結果。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撫慰孩子的心靈,這是每個家長的責任。針對我們所瞭解的事情的原委,需要家長有針對性地去解決。
-
9 # HD媽咪
有時候想想,我們大人也有時候是會耍脾氣的,對嗎?耍脾氣是由什麼決定的呢,這要從我們的大腦說起。
管理行為,語言,情緒,運動等等的大腦,咱們可以很形象的分為,左腦,右腦,上腦,下腦。其實這不是醫學的區分,但是這樣的劃分卻可以幫我們很好的分析孩子的狀態,以及對孩子大腦的啟蒙很有好處。
一、左腦和右腦
左腦是個“老學究”,特別嚴謹,喜歡細節、秩序、文字和邏輯;這就是我們說的,常用左腦的人邏輯性強。右腦是一個“藝術家”,特別自由,喜歡大方向,不喜歡細節、秩序這些,更喜歡隨性、情感、表情等。每個孩子,包括我們成人都有“左右腦”偏好。
而所有學齡前的孩子都是右腦偏好型。他們的思維都是跳躍的、隨性的、自由的,他們才不管道理和邏輯。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有沒有喜歡我?有沒有感動我、打動我?我有沒有興趣?我討不討厭?
這是他們最本能的反應,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在進行早教啟蒙時,會產生沮喪感、無力感、無助感。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這個年齡段都是右腦偏好者。進行啟蒙的要點之一,是先對右腦“投其所好”,再引導孩子使用左腦。我們先要安撫好右腦自由耍脾氣的“藝術家”,然後再請出左腦嚴謹的“老學究”。讓“老學究”能夠走進“藝術家”的家,互相串門,互相合作,這樣全腦啟蒙就會更有效、更輕鬆。
二、上腦和下腦
直觀來說,如果給腦部拍一個CT,從側面看,從鼻子下面一直連線到頸椎這一塊大腦發育特別完善。從孃胎裡起,它就開始發育了,因此進化程度會更高、更完善、更成熟。
下層腦這塊區域管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人類需求,比如吃、喝、吞嚥、呼吸,以及一些非常激烈的情緒反應。上層腦的現狀,完全未發育,但是又特別重要。它管的是人類更加高階的一些思維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計劃性、同理心、自我管理這些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會評論一類人:“他做事很靠譜,行事果斷,情商很高,涵養很好,我就做不到,我肯定當時就大吵大鬧了。”說“我當時肯定就大吵大鬧”的人,就是在運用下層腦,用本能應激反應看待一件事情。我不爽了、吃虧了,那我就要吵、要鬧,但是這樣的吵和鬧有用嗎?不管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中,光宣洩情緒沒有用。很多人到事後,反而會感到後悔、鬱悶,覺得沒解決問題,發洩過後會問自己:“如果重新來過,我應該怎樣?”
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就表明我們的上層腦開始參與工作了,上層腦這些更加高階的思維開始加入後,你會用同理心去想:“我要找老闆去談,老闆希望得到的資訊是什麼?”你會進行計劃:“既然要去談,要爭取的是自己的利益,那我應該一步一步怎麼談?”你也會進行自我控制,會告訴自己:“生氣沒用,所以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進行思考。
這個過程就是上層腦參與了做決定。
學齡前的孩子都是上層腦未開發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媽媽會說:“孩子脾氣太臭了,一不滿足就撒潑打滾。”有的長輩會說:“這孩子從小就這麼自私,只想著自己。”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的上層腦根本沒有開發。孩子一不開心,就進行下層腦的應激反應,這是最原始和本能的反應,因為他們還不具備人類的高階思考能力。
三、孩子耍脾氣怎麼解決?
1. 接納情緒
場景一
孩子嘗試了好幾次,都無法把積木疊高,最終生氣地把積木扔了一地。
媽媽:你不可以這樣,我們做事要有耐心,再動動腦筋就可以了。
(孩子愈發生氣,繼續扔。)
媽媽:我和你說了,不可以扔玩具。
(孩子還在扔。)
媽媽:我數“一、二、三”,
玩具。
(孩子繼續扔。)
媽媽: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皮,這麼不聽話呢?積木搭不好,不能亂髮脾氣!
(孩子大哭,媽媽生氣。)
這是不是很熟悉的一個場景?每個家庭應該都遇到過。
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
◇要點一:
說“不”之前,先說“你……”“我……”媽媽說:“不可以這樣”“不能扔玩具”“不可以發脾氣”……說了好多“不”。
正確的做法是,在說這些之前,要先說“你”或者“我”。比如:
·“你搭不好積木很生氣。”——描述孩子情緒是怎樣的,即“你怎樣”;
·“是啊,積木總是搭不高,我也覺得好難好沮喪啊。”——共情孩子,讓孩子知道,我感受到了你的情緒是怎樣的;
“我也好希望積木可以搭好高,嗯……這麼高,不對,這麼高,這麼這麼高!”——提出一點希望,幫助孩子把內心想要做到卻沒有做到的事情表達出來。
我們總希望孩子表現好、行為對,但在這之前要先對右腦“投其所好”。孩子感覺對了,才能表現對。
◇要點二:
區分情緒和行為
當我對右腦“投其所好”以後,接下來會說:
·“你·“你還在為搭不好積木而生氣,你在扔玩具。”——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扔玩具是不可以的,但你可以到媽媽懷裡消消氣。”或者:“玩具不能用來扔,如果你覺得太生氣了,可以和媽媽一起跺跺腳/畫畫。”——把情緒和行為做了區分。
情緒沒有好壞,但是行為有好壞。孩子哭、生氣,這些情緒都能被接納,我會告訴孩子,行為是有好壞對錯的,有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作為父母,接納情緒指的是全然接納孩子的情緒,但要限制孩子的壞行為。當我們開始限制孩子的壞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運用他們的左腦進行參與。
你說“玩具不能扔”,孩子會思考:扔玩具是不可以的,但是我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疏導自己的壞情緒。這時左腦就加入進來,共同參與決策。孩子慢慢就會理解:
·情緒是怎樣的?
·有壞情緒的時候,一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怎樣來排解自己的壞情緒?
·我可以做什麼?
2. 描述問題,給予資訊
場景二
孩子在畫畫,把顏料弄得地上到處都是。
媽媽:你怎麼又把顏料弄到地上了?
(孩子沒理媽媽,還在興高采烈地畫畫,時不時還有顏料滴落在地上。)
媽媽:你這孩子怎麼不聽呢?你弄得一塌糊塗,待會兒誰打掃呢?
(明顯孩子已經沒了畫畫的興趣,準備離開。)媽媽:畫一會兒就走,弄得亂七八糟,你怎麼這個樣子?
(孩子之後對畫畫也許就不那麼感興趣了。)
應該怎麼辦呢?
◇要點一:別用質疑句,多用陳述句
剛才的場景中,媽媽的每一句話都是“你怎麼又”“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這些全都是質疑句。在表達時,能不能不用質疑句,而用一些陳述句呢?
·比如,把“你怎麼又把顏料弄到地上了”換成“我看到顏料掉在地上,到處都是”。——這是你看到的一個事實。
·再比如,你可以說:“我不喜歡看到地上到處都是灑落的顏料。”——這是你在和孩子分享你的情緒,你不喜歡看到這樣。
針對大一點兒的孩子,例如四五歲或學齡期的孩子,在說了無數次這個問題之後,你有時候只需要說兩個字“顏料”,使個眼色,看一下地上,可能孩子就明白該怎麼做了。
這個要點的核心是對事不對人,透過陳述句讓孩子的上層腦參與運作。
場景裡的媽媽說的所有質疑句其實都是在否定孩子,和孩子的右腦發生了衝突,孩子感受到的是非常強烈的情緒碰撞,於是更加不會配合。但是當我們運用陳述句以後,就可以讓孩子的上層腦參與運作。
孩子開始有了一些覺察,會覺得:
·“對哦,我也看到顏料在地上。”
·“對哦,我這麼做,媽媽不喜歡。”
當上層腦參與運作以後,孩子慢慢就會有一些更高階的人類思考技能,也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兒了。
◇要點二:
多提供資訊解釋“為什麼”“怎麼辦”
例如,我們可以這樣說:
·“顏料在紙上更容易清理,可以在紙上畫。”
·“地上的顏料幹了不容易清洗,所以我們要在紙上畫畫。”
·“嗯,地上那麼多顏料,我們一起用一塊溼布擦乾淨吧。”
“為什麼”“怎麼辦”讓上層腦開始施工。
我們很容易責怪孩子做得不對,卻沒有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對,他們因為不懂,所以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會運用下層腦最本能、最激烈的反應,這樣上層腦永遠沒有機會得到裝修和施工。
孩子遇到的所有問題,我們都可以告訴他們“為什麼”“怎麼辦”,帶領孩子運用高階的思考能力和同理心,孩子慢慢就能理解為什麼不可以做,萬一做錯了可以怎麼彌補,讓上層腦開始施工。
場景三
孩子在玩拼圖,找到一塊後沒放到正確的位置,還在嘗試。
媽媽:你這樣不對,要放這裡。
(孩子沒聽,還是執意要放在他認為對的地方。)
媽媽:你怎麼沒聽媽媽說的話呢?媽媽告訴你了,那裡不對,要放這兒!
(孩子雙手一攤:媽媽放。)
媽媽:好,媽媽放給你看,放這裡,你繼續玩。
(孩子再也不想玩拼圖了,一片一片拿給媽媽:媽媽再放。)
媽媽:你自己來啊,媽媽教過你了。
孩子:不要,媽媽放,媽媽放!
這是我曾經走過的小彎路,應該也是很多父母有共鳴的典型案例。
怎麼辦呢
◇要點一:
動手之前,先用嘴場景裡的媽媽特別著急,說“來,媽媽教你”,之後就直接上手拼拼圖了。她著急動手,卻沒有用嘴。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
·“我看到你嘗試把這塊拼圖放在這裡,但似乎放不進去呢。”
·“你看上去有點兒沮喪,你嘗試了好幾次,拼圖就是放不進去。”
·“如果你繼續在這裡嘗試,也許結果還是放不進去呢。”我們用嘴來幫助孩子總結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因為孩子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所以我們需要先讓孩子察覺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很多孩子玩拼圖時,放不好就沮喪、發脾氣,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只用右腦進行反應。當我們用嘴巴描述孩子的需求,其實就是請出左腦那個“老學究”,他是講邏輯、關注細節、喜歡用文字描述的。我們給予孩子解讀問題的視角,讓孩子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兒,讓左腦、右腦進行溝通與合作。
◇要點二:
真正的幫忙是讓孩子自己會做
這個要點也是需要我們用嘴而不是用手,我們可以這樣說:
·“我看到這塊拼圖是正方形的,拼板上哪個空是正方形的呢?”——引導孩子去發現,而不是替孩子做。看到孩子拼圖時上下放倒置了,你就可以說:“如果我們試試把拼圖轉個方向,你覺得會怎麼樣?”
我們用嘴巴說出了一個學習或者思考的策略,讓孩子的上層腦參與作用,讓思考能力、計劃性這些高階的思維方式參與進來。當孩子感到“原來可以這麼解決問題”時,這就說明他們的上層腦已經開始進行運作了。
4.打通全感官
感官即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孩子所有的學習都是靠感官輸入的,學齡前孩子感官的培養、啟蒙、刺激越好,他們學習的通道就越暢通,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感官開發是基礎,追視、追聽和觸感是重中之重。
追視是孩子的觀察能力。例如,對於小月齡的孩子,我們指哪兒,他會有意識地看哪兒;孩子玩拼圖的時候,我們不是著急讓孩子拼對,而是引導孩子去發現拼圖和板子上的哪塊是相同的。這樣的觀察能力非常重要,是視覺的開發。
追聽。例如,我們跟小月齡的孩子說話時,看他會不會轉向你;我們和大一點兒的孩子溝通時,孩子是不是在聽著我們說話。
觸感。觸感的好壞影響精細運動的開發,而精細運動是很多學習技巧的基礎。對小月齡孩子進行撫觸,提供的各種玩具一定要保證材質的多樣性,比如動力沙、木質玩具,甚至用義大利麵條等。讓孩子觸控不同質地的東西,從而明白不同事物的觸感是不一樣的。這是觸感的開發。
以上這3個感官特別重要。退一萬步講,比關注孩子玩具玩得好不好、學習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或者學的過程中有沒有在看,有沒有在聽,有沒有真的運用自己的手,這比“做沒做到”更重要。
當我們在運用感官策略與孩子互動的時候,要注意以下3點:
第一,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並且保證孩子的眼睛在看你。看著孩子的眼睛慢慢地說,幫助孩子打通視覺感官。我們說話時,孩子也看著我們,配合他的聽覺,溝通會更有效。另一方面,我們解讀繪本或玩具時,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證他的眼睛也在看我們說的東西。
第二,條件允許時,讓孩子透過全感官加深體驗。例如,我們教孩子認識蘋果時,與其看繪本,不如找一個真的蘋果,讓孩子看一下、摸一下、聞一下,把孩子的全感官打通,孩子會印象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
第三,感官參與越多,效果越好。這和互動技巧的前兩點相呼應:看著眼睛說,不僅作用於聽覺,同時也作用於視覺;摸蘋果、看蘋果、聞蘋果,3個感官同時參與,感官參與越多,效果越好。
5.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對右腦“投其所好”,所有啟蒙一定是讓孩子感到有趣、快樂、輕鬆的。
“玩中學”的意義。所有學齡前孩子的學習不應該是正襟危坐、一本正經地學。學齡前孩子一定是透過玩具、遊戲、玩耍等方式開心地去學習。因為孩子都是右腦偏好者,他們首先會判斷“我喜不喜歡、開不開心”。只有當他們覺得喜歡、開心之後,左腦的那位鄰居才會出來串門。
態度、語氣比內容更重要。父母的聲音是有魔力的,同樣的一句話,父母溫柔地、慢慢地說,孩子會更願意聽,但如果著急地說或對著孩子嚷,孩子就聽不進去了。所以,我們怎麼說很重要,說話的語氣、語調一定是有趣的、輕鬆的、平穩的、沒有壓力的。
-
10 # 南圖教育
有一個家長給我生動講解了一下她家孩子的情況,在小學的時候,每次回家進門的第一句就是:媽,我回來了;我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吧啦吧啦講一堆,恨不得纏著父母一直講
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發現孩子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自己的房間,把門緊緊關注,讓自己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
這就是青春期了孩子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意識,他開始變得不跟家長交流,有些事情不希望家長知道,渴望有自己的領地。
第二個就是孩子叛逆心理的出現,青春期未到之前,家長囑咐孩子比如:你在外面不要跟著外人走,不要給陌生人帶路,給你東西你不要吃等等,孩子會認真聽講
當有陌生人的時候,孩子會保持著警惕,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發現他身高跟成年人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就會想小時候是不是家長騙我
我到現在都沒有遇到,你們說的都是騙我的,所以之後家長說什麼他們都不會聽,甚至會出現,你說不讓我做什麼我非要做這樣的逆反心理。
所以對孩子要正確教育,不要在孩子小時候,騙孩子,這樣當他們懂事之後,發現家長是騙他們的,就一發不可收拾。
回覆列表
處理寶寶發脾氣笨招一:“熱處理”對付小脾氣
晚上,童童坐在客廳看動畫片。這時爸爸從外面回來,走進客廳,坐在沙發上想陪童童一起看。可是她突然大聲喊起來:“爸爸你出去,我要一個人看,不給你看!”看到童童這麼沒禮貌,媽媽生氣地教訓她說:“童童你太沒禮貌了,快給爸爸道歉!”話沒說完,童童就大哭起來,然後坐在地上,大叫著:“出去!出去!”爸爸媽媽越看越生氣,又繼續批評她,沒想到她哭得更兇了,還把小桌子上的玩具都扔到地上……結果鬧了很久,爸爸媽媽還是沒能把童童哄好。
其實,寶寶在發脾氣的時候,爸爸媽媽的說教打罵是沒有很大作用的,反而會引起寶寶的反感,像童童那樣鬧得更厲害了。這時爸爸媽媽不妨冷靜下來索性先不理她,讓她自己去鬧。等她情緒平復了,再慢慢地跟她講道理。這時候,她才更容易接受批評,聽得進道理。
處理寶寶發脾氣笨招二:一味地順應哄騙
該吃晚飯了,天天還在玩自己的小汽車,媽媽見他不聽話,生氣地教育他:“該吃飯的時候你怎麼還在玩,怎麼那麼不聽話!”沒想到,天天就是不聽,還哭著找來爺爺奶奶告狀:“媽媽罵我,媽媽打我!”爺爺奶奶平時最疼孫子了,見到天天哭得這樣趕忙哄著:“天天乖,不吃飯我們就不吃了,不理媽媽。”……
在寶寶不聽話、鬧脾氣的時候,家長有一個人出來“扮黑臉”是好的,但是家裡其他人不應該一味地順應寶寶,這樣只會讓寶寶的壞脾氣越來越大。像天天的爺爺奶奶應該配合“扮黑臉”的媽媽來給天天講道理,說:“媽媽為什麼會罵你呢?因為天天不吃飯呀,天天做錯事了媽媽當然會生氣,我們趕緊乖乖地吃飯去,媽媽就不會罵天天了。”但是家長“扮黑臉”要適度,不能把寶寶嚇著了,並且“扮黑臉”的家長在平時要多與寶寶親近,讓寶寶覺得對他更多的是愛。
處理寶寶發脾氣的笨招三:立刻滿足要求
年年總是很挑食,每天吃飯都喊著要吃漢堡包,爸爸媽媽不給吃就大哭大鬧,為了讓他能乖乖吃飯,媽媽只好答應他的要求,只要他想吃就給他買。
當寶寶大哭大鬧時,如果爸爸媽媽馬上滿足他的要求,寶寶就有了這樣的經驗:只要他大發脾氣,什麼事都能如願以償,以後肯定還會用這招來對付爸爸媽媽。寶寶提要求耍脾氣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也學著寶寶,跟他講條件,哄他說:“你先把飯吃了,媽媽就給你買漢堡包。”要讓他知道,想要的東西不是發發脾氣就能得到的。
處理寶寶發脾氣笨招四:過於就事論事
樂樂纏著爸爸要買小汽車,爸爸隨口答應了,可是下班回來,樂樂看到爸爸兩手空空,不高興地對爸爸發脾氣,拖著爸爸的衣角不放,還哭著喊:“爸爸騙人,我要新玩具,爸爸騙人!”這時候爸爸開始不耐煩地解釋:“家裡那麼多玩具,你怎麼還想要新的,爸爸上班那麼累,回家都沒辦法好好休息,就為了你的小汽車鬧脾氣,一看就是壞孩子……”樂樂越聽越委屈,哭得更大聲了。
其實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在他鬧脾氣的時候,不妨轉移一下注意力,找一件寶寶感興趣的事情讓他做,像動畫片、玩沙、玩水、畫畫、蹦高高、看星星、看月亮等,起初他還會板著臉,可過一會兒就會開心起來了。像樂樂喜歡小汽車,爸爸可以哄他說:“樂樂乖,沒有小汽車,爸爸帶你去看真正的大汽車好不好呀?”然後可以帶他到窗邊看看馬路上的汽車,這樣就成功地轉移了他的注意力,又讓他看到汽車了。
處理寶寶發脾氣笨招五:大聲訓斥
早上,萱萱不想上學了,耍脾氣賴床不肯起來,眼看就要遲到了,媽媽忍不住大聲的訓斥她:“都幾歲了,還賴床!還不趕緊起來,怎麼那麼不聽話呢!”藏在被窩裡的萱萱被媽媽的呵斥嚇到了,只好乖乖地爬下床上學去。
當寶寶耍賴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大聲訓斥他可能會奏效,讓寶寶不敢繼續發脾氣了。可是,如果爸爸媽媽總是用這種“暴力”管制,寶寶從小就在驚嚇中長大,他的心靈可能會受到傷害。
其實寶寶耍賴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著跟他講道理。像萱萱賴床不上課,媽媽可以拿她跟她熟悉的卡通人物作對比,說:“萱萱賴床不上學是壞孩子哦,就跟灰太狼一樣,總是被喜羊羊教訓,萱萱要變成灰太狼嗎?”用這樣的小技巧,讓她意識到自己錯了,然後自己乖乖地起床,改正自己的小毛病。
處理寶寶發脾氣笨招六:不問原因就是打
丁丁從幼兒園回來就開始鬧脾氣,不說話不吃飯,還亂扔作業本,媽媽怎麼說也不聽,這時候爸爸剛好回來,抓起丁丁就開始打,邊打邊教訓他:“以後還敢不敢亂扔東西,不聽話?!”丁丁委屈得大聲地哭起來。
當寶寶莫名其妙地悶悶不樂的時候,有可能是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不開心了,這時候耍耍小脾氣很正常,爸爸媽媽應該先問清楚寶寶不開心的原因,幫他解決,千萬不要一動氣就打孩子。被爸爸媽媽打的時候,寶寶可能會產生被羞辱感,如果爸爸媽媽常常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寶寶,長大後他可能會變得性格孤僻,對人缺乏信任,影響寶寶以後與人的交往能力。
處理寶寶發脾氣笨招七:父母意見不統一
琳琳又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媽媽讓她自己收拾好,說了幾次琳琳都不聽,而且還開始鬧脾氣不理媽媽了,媽媽一看就生氣了,指責琳琳:“你自己扔得玩具都不自己收,難道想一輩子賴著媽媽嗎?……”這個時候爸爸走過來,護著琳琳說:“哎呀,她不收你就幫她收一下啦,又不是什麼大事。”媽媽更生氣了:“要收你收,就知道護著你女兒!”“我收就收啊,幾個玩具而已,有什麼大不了。”……最後,爸爸媽媽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來了。
寶寶耍鬧,爸爸媽媽教育寶寶的意見不一致時,無論如何,都不能當著寶寶的面爭吵,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這樣做不但不能教育好寶寶,相反,寶寶看到爸爸媽媽吵起來了,可能會哭得更厲害了。而且爸爸媽媽在寶寶面前吵架,也給他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以後寶寶可能會學著大人那樣跟爸爸媽媽吵架,那就更麻煩了。
處理寶寶發脾氣的笨招八:置之不理
貝貝很粘人,總是要媽媽抱抱,不抱他就哇哇大哭,怎麼哄都不管用,媽媽必須一直抱著他,連做家務也不能放下他。媽媽剛走開一會,貝貝就開始哭起來,這一次媽媽乾脆置之不理,讓貝貝哭個夠,哭完了他自然會停下來。
當寶寶站在那裡哭鬧時,如果爸爸媽媽乾脆走開,離他遠遠的,寶寶可能會有被爸爸媽媽拋棄的感覺,覺得爸爸媽媽不要他了,反而會哭得更傷心。如果爸爸媽媽總是用這樣的方法對待耍脾氣的寶寶,寶寶就會開始對爸爸媽媽產生不信任感,不願意和爸爸媽媽進行交流。